文/黃錦賓
實踐理想
我在香港出生和成長,高中時幾位要好的同學向我講述耶穌犧牲的大愛,因而決志信主,參加教會聚會,後來在港大唸社工時也有參加大學團契。毛澤東離世那年,我常與大學團契的同學思考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關懷,我們自命前衛,想為社會帶來轉變。畢業後我加入基督教機構當社工,關注木屋區居民惡劣的生活環境,幫助他們向政府爭取食水、衛生和安全的居住環境又領他們四出請願、遊行,開記者會等。我認為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要發聲,總相信只要肯努力,社會的不平現象是可以改變的。聖經也教導信徒要「行公義,好憐憫」(彌迦書六8)。我以此為上帝對我一生的召命。
離開教會
然而,我當年身處的教會似乎對社會議題沒甚反應,弟兄姊妹亦各有觀點,我找不到可以交流的人。適逢八○年代香港面對九七回歸問題,許多弟兄姊妹甚至傳道牧者都移民海外,我看在眼裡感觸良多。我在工作上面對無助的貧苦大眾,要花不少時間關心和幫助他們,卻忽略了自己屬靈生命的追求。後來因為結婚、生孩子、搬新家……已分不清這些是原因抑或藉口,總之,上教會的心已然冷卻。豈料一別就是十數寒暑。
職場拼搏
不久,我從社工崗位擢升到管理層,才發現支持前線社工竟受到行政規條限制,漸漸明白管理層不適合我,我不想在安逸中迷失。經過仔細思量,我認為最佳出路是在大學教書,這便可以更多關注社會民生政策,多做倡議和關心弱勢社群的工作。於是我再進修,在一身兼三職(工作、學業、照顧兒子)的艱辛情況下,好不容易才完成碩士和博士論文,成功轉投學術界,在港大社工系任教。我鼓勵學生多關注弱勢社群,並策劃一些關懷社會的實習工作,與學生一起走到最前線。雖然我沒有離開神,但無論在工作、家庭或社會參與的層面,我都一直靠自己,拼搏的生活使我沒有多餘時間親近神,甚至在順境時以為不需要神。
生命反思
我在大學裡做過一項關於全港病人互助組織的研究,也常在政策倡議等層面幫助一些病人組織,因而認識了很多殘疾和長期病患者,他們堅強的生命力常帶給我震撼與激勵。信主的人面對死亡時那種無懼與感恩,撫心自問我未必做得到;我又聽過一位癌症病人說:「我仍有機會計劃用僅餘的生命做有價值的事,比那些突然喪命的人要好多了。」這番話不時在我腦海迴盪,假若我只餘幾天壽命,我會做些甚麼呢?我只想到自己所愛的人,又想到寬恕。其實耶穌基督早已在十架上奠立榜樣,示範了最偉大的愛和最寬厚的原諒,令我醒悟到人若沒有基督,生命再精采也是虛空徒然,更遑論靠自己去寬恕人。寬恕其實是釋放自己,我盼望得到釋放的喜樂。
獲得大學的長期教席算是我在事業上的成功,並可以實踐理念,幫助殘疾或長期病患組織爭取權益,而他們得到公平對待也反映社會在進步。不過一場病令我重新思考人生最重要的是甚麼。大約七八年前,我要做甲狀腺手術,我掙扎過是否要放慢腳步,減少工作量,但始終沒下決心。兩年後,眼睛出現黃斑點,需要做手術,這次我十分恐懼,害怕失去視力。我終於低頭向神禱告求醫治,又翻閱聖經。經文彷彿提醒我不要再被好勝心和成功感俘虜,那是世俗的價值觀,聖經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十六26)感謝神,手術後我沒有失明,儼如獲得重生。因此我非常珍惜餘下的光陰,決定由全職教學轉為兼職,直至2012年退休。
回家
我愈來愈想多讀聖經,因此參加了查經團契。我感到神透過經文不斷向我說話,讓我謙卑學習,例如昔日以色列民在曠野兜兜轉轉數十年,埋怨不絕,不就是我的寫照嗎?我更喜出望外的是,能重遇當年向我傳福音的老同學,可以再次走在一起,互勵互勉;還有從前教會一些弟兄姊妹也在這裡出現,他們見我來學習聖經比我還要高興,令我十分感動。在這裡我學到如何讀聖經、祈禱,也學習被人關心。查經組長對我關懷備至,叮囑我要重建教會生活,不可停止聚會。於是我決定重返闊別多年的教會。
牧師知道我回來,特別約我傾談,給我莫大啟發,我深信這是聖靈的工作。崇拜的詩歌常令我觸動流淚,聽道猶如領受餵養。我還參加查經班,組員們都認真查考聖經,有時遇到觀點不同還會爭辯一番;我喜歡這種討論方式,反而很怕說教式的學習。我們也會彼此關心和代禱,好像團契一樣。回家的感覺真好,無論在外面遇到幾許風雨,這裡可讓我心靈得安息。我知道未來仍有挑戰,但我不再孤單,因在這個家有弟兄姊妹真誠關心和支持我;縱使教會對社會關懷的觀點與我的看法依然迥異,我接受彼此的不同並互相尊重,因教會是主耶穌給我的家。我的心靈飄泊多年,如今終於找到安穩棲息之所。
末了的話
過去的經歷告訴我,信仰不是一套道理,而是透過生活不斷反思與神的關係。神是存在的,值得我們把祂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祂愛世上每一個人,又賜我們生命的禮物——時間。這是奧祕,無論長短,只要能與祂在一起,即使痛苦也可化作祝福;不過人必須真誠面對神和抓緊祂才能體會得到。昔日我曾離開教會,神卻從沒離開我,祂愛我到底,祂的愛使我成長。感謝神讓我有機會回到屬靈的家!
(何在凡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