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思懷
假如一位聾人在你面前指指劃劃,想表達一些意思,你卻看不懂、乾著急,怎辦呢?美儀服侍聾人整整四分一世紀,從未間斷。她自嘲不善辭令,說話結巴,「正好」服侍聾人,大家用手語溝通,不用訴諸於口。惟「無聲勝有聲」,全因當中所傳達的那份深情。
風雨不改的服侍
懷著一份感動和初心,美儀風雨不改地服侍聾人,藉教會聾人團契平台,一做就二十五年了。為與他們溝通,美儀努力學習手語,當上聾人翻譯,且彼此同行,活在愛中。手語難學難精,時至今天,美儀仍自覺手語欠「流利」。
美儀所屬教會,早在八十年代已實踐共融社區,開展關心聾人的服務。當時年輕的美儀先從學習手語開始,然後建立隊工,成立聾人查經小組,人數多了就組織團契,充當導師,分別以一對一和關顧小組形式作貼身服侍。
有時團契聚會人數不穩定,試過四位導師面對一位聾人,或有人會質疑「成本效益」,但對美儀來說,「一個都不能少」。
美儀更在教會以外和他們建立關係,成為好友良伴,常常探訪和輔導,替他們解決生活、工作、戀愛、婚姻和家庭等問題,伴他們走人生路。「為你喜歡為你憂」,當聾人犯罪或離開教會,傷心不已;當見他們成長成熟,就樂上好半天。
丈夫同工齊配合
美儀長時間與聾人建立關係,取得他們信任,花盡愛心、耐心和心思。但她不是「孤軍作戰」,丈夫樹樑亦表示大力支持:「我們應一視同仁,上帝的愛和恩典同樣臨在聾人身上,無分彼此。上帝創造他們一樣有獨特可愛的地方。」團契服侍團隊人手短缺時,樹樑便「婦唱夫隨」,美儀與丈夫分享、分擔其中的苦樂,這服侍也促進了夫婦間的感情。
美儀背後還有兩個團隊,即「以馬內利」組和「迦南」團長期支援,也有聾人子女協助。有心人同行,有默契地分工合作,互相配搭,聾情化不開,一起服侍這群體。
健聾共融樂溝通
「我們要改變日常的方式與聾人溝通,從他們角度著想,了解他們的特性,否則會好心做壞事。」美儀語重心長地說。
「受身體限制,他們往往比健聽較為專注表面理解事物,很敏感我們的表情。」如能以常人般對待他們,多些耐性寬容,他們便覺被尊重,有安全感,溝通便暢通無礙。
聾人靠眼睛觀察作判斷,心情形於面上。多跟他們眼神接觸,多些身體言語,多與他們相處,了解其心聲和需要,他們便覺舒服自然,增進友誼。美儀點出精髓:
「雖然我手語不『流利』,但這對他們並不重要,反而平時對他們的態度、陪伴和愛心,才是成功溝通關鍵所在。」
其實聾人極渴望與別人溝通分享,惟礙於不能用口表達;且手語「辭彙」不多,即使聾人之間,也偶有「手不達意」,時會出現誤解,這就需要更多包容、忍耐和體諒。多一些溝通,多一分明白,自然少一點障礙誤解。
難忘經歷收穫豐
聾人群體實在也包括他們健聽的家人,幫助其家人,等同作在他們身上,服侍才全面到位。一對參加團契多年的聾人夫婦,其健聽兒子就讀美儀任教的小學。美儀和夫婦共同教養照顧孩子,彼此配合。美儀補父母言語不通障礙,見證兒子成長,這份喜樂非筆墨可形容。
美儀夫婦多年來無私付出,無悔無憾,收穫豐富。這謙卑服侍,在常人看來毫不起眼,卻教夫婦倆人的生命豐盛。
有媽媽臨終託孤,請求美儀照顧弱聽女兒,美儀信守承諾,一直無微不至照料,從不間斷,建立深厚感情。團契另一對聾人父母的健聽女兒,今天已長大成人,且接受神學訓練,感恩圖報,當上團契導師,身同感受,忠心服侍這個被社會忽略的群體。從旁可見美儀生命影響生命,一代又一代傳承使命……
在教會以外,美儀亦參與繪本讀書會,以手語「說故事」,盼望聾童能在社區中建立自信;又立志讓整體社會關注下一代聾人的需要,推廣手語發展,把手語普及化,讓聾人以雙語學習(口語和手語並重),有助社會建立共融文化。
神人共融成福音
美儀和她的團隊演繹了聖經金句「愛是恆久忍耐」,我更想到耶穌同樣不厭棄我們,主動打破與人的界限隔閡,道成肉身臨人間,越過界限,與人共融。「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以弗所書二13-15)人先與上帝和好,然後人與人才能真正和睦共融。
「我愛聾人,聾人愛我,因上帝先愛我們!」是美儀的心聲。上帝的愛就是美儀背後的動力!
聾人健聽齊共融,耶穌降世顯情濃。
與聾人相處的提示
1. 面帶笑容;眼含善意。
2. 一直和他們保持眼神接觸,並帶有感覺。
3. 動用手勢和身體語言配合溝通和表達,他們不一定一下子就明白,須懷耐性,按需要重複你的動作。
4. 他們打手語後,你再用手勢和身體語言重複你所理解他們所表達的意思,顯示你在聆聽。
5. 不要稱他們為失聰或聾啞人士;前者帶歧視,後者與事實不符,聾人不一定失去說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