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苦和福音

文/孫基立

「好人為甚麼受苦?」不少人對舊約聖經約伯記中,約伯對上帝的詰問可說耳熟能詳。這問題同樣出現在慕道班中,上帝的公正和全能似乎在許多不公正的事情上讓人懷疑。而耶穌的到來也沒讓這世界變得十全十美。

測不透的奧

其實在約伯記中,上帝也沒有直接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是將這個宇宙的奇妙之處指給約伯看,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實在是人類無法測透的,惟只要相信一切都在上帝的全能掌管下,就可以放心。上帝並沒有告訴約伯祂與撒但之間的對話,和一切災禍的真正起源,但是約伯接受了上帝未給答案的「答案」,相信這一切都不是因果報應的結局,而是出於一些我們無法了解的奧

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苦難中所包含的奧,也許在有生之年,都不可能測透;耶穌的到來,也不是為了解釋苦難,而是為了陪伴我們,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承載我們的苦難。

耶穌承載苦難

在座有一位弟兄說,成為基督徒後,生活仍一樣會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但有耶穌的同在,會使這一切有不同的意義。這位弟兄剛剛失去父親,他所說的肺腑之言讓大家都頷首默許。許多未信主的朋友常誤解了福音的信息,以為信主後就一定萬事盡皆順利,或生活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都會神般地消失,一些基督徒由於心急希望對方信主,也會作出這些虛假承諾。但正如約伯記所陳說,以及其他許多生活中真實的情況都告訴我們,上帝從未承諾這樣的事!神的確存在,但不一定每個人都能遇到,神就如同上帝給兒女的一些特殊禮物,如果我們將對父親的愛變成對他所送禮物的愛,沒有禮物就不再認他為父親,或認為他不愛自己,就完全誤解了基督福音的信息。

耶穌在地上的生活充滿了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日子,受人厭棄、誣陷、殘害,這使完全了解苦難。在小德蘭的傳記《靈心小史》中,她將自己承受的所有苦難當作獻給上帝的犧牲,並通過苦難去感受耶穌的心靈,苦難讓她從天真受寵愛的小女孩成長為能承擔教導之職,能用祈禱承擔重擔的上帝忠。而最難得的是,苦難的磨練並沒有除去她善良溫柔、善解人意的性格。

苦難中賜祝福

我們在歷代傳教士的生命中,也看到他們因著所受的痛苦結出豐碩的果實:異邦人民對他們的犧牲,從好奇到被吸引和感動,令他們因此拯救了無數人的靈魂。

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苦難讓我們成熟,懂得體恤別人的軟弱,並學會忍耐等候,在祈禱中得安慰。一個曾經歷苦難的人有更深的內心世界,這些都是上帝通過苦難給予我們的祝福。

 

「中信Light App」停止服務

請注意:「中信 Light App」將於 2020 年 8 月 31 日停止服務,不便之處請見諒!

網誌「傳書」及「中信月刊」的文章分享則不受影響。

歡迎瀏覽官方網頁 (https://www.ccmhk.org.hk)、追蹤香港中信 FacebookInstagram 的帖文分享,了解我們的發展動向。

感謝大家一直的支持!

上帝會因時而異嗎?

CT683000872dpi

編輯室

 

常聽人說,舊約的上帝比較嚴厲,強調公義;但新約的上帝則較仁慈,強調恩典和愛。上帝豈不因時而異?

 

只要細讀聖經就會發現,新舊約裡的上帝,都充滿公義和慈愛,完全一致。主耶穌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翰福音五17

 

公義與慈愛必須並行

 

舊約述說上帝慈愛的經文比新約更多,且深刻細膩。上帝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利米書三十一3

 

舊約中的上帝對惡人施行審判,常予人感覺過分嚴厲,其實祂絕對不是一位殘酷無情的暴君。因為每逢宣布要刑罰一個城市或民族之前,祂總會先發警告,給人悔改的機會。

 

就如罪惡之城尼尼微,上帝先差先知約拿宣告即將臨到的刑罰,尼尼微全城便因悔改而免除了滅亡。再看不肯悔改的所多瑪城,在其滅亡前,亞伯拉罕曾再三向上帝求情,上帝也再三放寬赦免的尺度,可見上帝的公義中有慈憐,只是人實在太不堪了(參創世記十八22-33)!

 

上帝雖審判世人,卻是公義與慈愛並行的。「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以西結書三十三11)。

 

上帝藉先知耶利米對背道的猶太人說:「或者猶大家聽見我想要降與他們的一切災禍,各人就回頭,離開惡道,我好赦免他們的罪孽和罪惡。」(耶利米書三十六3)。上帝極渴望惡人能悔改。始祖亞當夏娃犯罪墮落,上帝就為人類預備救恩,讓人有得救的機會,這是祂的大愛。

 

審判「惡」是為了維護「善」。愛不是包庇、姑息、縱容罪惡,反使眾多生靈無辜受害。上帝的審判是彰顯祂的公義與慈愛。

 

新約論到上帝的公義,也非常嚴峻。「上帝是輕慢不得的。」(加拉太書六7),「因為我們的上帝乃是烈火」(希伯來書十二29)。新約對信徒品德的要求更高於舊約,光是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參馬太福音五至七章),已超越舊約律法;不僅是外在行為,內心的思想和意念都要審判。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五48保羅勸勉信徒不可犯罪,不要將身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要將身體作義的器具獻給上帝(參羅馬書六13)。

 

只要將新舊約的教導連接起來,就會發現當中的信息是一致的,因為上帝的公義和慈愛是一致的。

 

人對公義慈愛的回應

 

人類選擇悖逆上帝,認為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努力獨當一面,只有弱者才需要上帝,因而驕縱無道。然而,整個靠己力奮鬥的人類歷史卻是全然失敗,以色列由敬畏而後遠離上帝,終以亡國收場,百姓流離世界各地的歷史便是一例。

 

上帝必須有公義的審判,但祂也為人預備了慈愛的救恩。

 

人要謙卑承認自己的有限和無力,且要懂得倚靠創造及賜予生命的上帝,接受祂的救恩。然後,認清自己的使命,看準目標,按著上帝的教導前行。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三16-17)。

 

本文資料採自《基本要道系列(五)——作主門徒》,由美國中信出版,香港中信代理。

 

 

得救非因善行

CT682000972dpi

編輯室

 

為甚麼基督徒不是靠善行得救?

 

基督徒得救,不是靠行善,但得救後,卻應該有善行,因為已有主耶穌所賜完善的生命,就有行善的可能。

 

基督徒行善與其他宗教所說的善行不同。

 

其他宗教勸人為善,是以善行賺取救恩,這是不可能的,因沒有人能達到全善的地步。上帝則是先叫屬祂的人得以完全,遵守祂的教導,持守純全的心思意念和行為,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我們本來都是犯了罪,靈魂有病的人,怎能行善?

 

誠如使徒保羅形容他自己:「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七18這是多少人的嘆息,除非他已放棄了認真做人的鬥志。

 

叫一個肉體中沒有良善的人去行善,如同叫一個重病的人,起床運動一樣不合情理,必先要把病治癒,才有可能運動。所以,相信耶穌基督的救贖,得著上帝所賜完善的生命是根本,行善是生命的自然現象。

 

沒有完善生命的根,就沒有善行的果實。

 

聖經是基督徒的靈糧,天天讀聖經,靈命得餵養,才有力量行善;正如人天天要吃飯,才有生活的力量。主耶穌曾以上帝的話,擊潰魔鬼的試探,是最好的範例。撒但最擅長斷章取義,扭曲上帝的話語,使不熟聖經的人,受其矇騙,行差踏錯,更可怕的是演變成異端,遮蔽真道。基督徒多讀聖經,就多有力量及智慧,能勝過魔鬼一切的蠱惑與陰謀。

 

聖經也是基督徒生活的指南。大衛王說:上帝的話是他腳前的燈,是他路上的光(參詩篇一一九105。上帝的話指示人走正路,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不致迷失。聖經也是人在逆境中最大的安慰,使人在苦難中有盼望。

 

基督徒想過聖潔純全的生活,必須靠賴上帝的話語。

 

聖經中最長的一章,是詩篇第一一九篇,全篇 176 節都在談論上帝話語的精粹及奇異的功效,能供應人各方面的需要。因此,基督徒都學習讀經禱告,認識上帝的教導,讓生命煥新,生活有力。

 

聖經中的約翰福音及約翰壹書是由使徒約翰寫成,為讓讀者明白永生的確據。「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翰福音二十31)「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上帝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翰壹書五13

 

基督徒能活出善行,是因為耶穌基督救贖所賜予的新生命,並堅守上帝的教導。

 

故此,善行是得救後的果子,並非得救的原因。

 

ccmFB_CT682_20190510

本文資料採自《基本要道系列(一)——聖經》,由美國中信出版,香港中信代理。

讀者如欲進深了解基督信仰,歡迎致電本會 (2810-9933) 訂購。

 

 

政局下覓曙光

CT684000572dpi

文/袁天佑

 

變遷莫驚怕

現今很多香港人都對政局和時代感到無力,在不同政治立場下,社會出現對立,甚至撕裂的情況。這樣的對立,對香港整體發展不健康。要解決香港的問題,建立和諧社會實屬必須。無論有沒有權勢,若大家只顧鬥個你死我活,就難建立和諧氣氛。

如何建立和諧社會?擁有優勢或權力的人固然要多出分力,不謀私濫權,其他人亦要做好自己。

縱然爭取公義不一定有成果,但要把視野擴闊一點,即使我們未必能改變世界,卻可以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好本分。

舉個例子,鐵工人可以用心鐵,督察可以誠實地檢察和寫報告…

 

制度不是靠英雄維繫,而是靠每普通人緊守崗位。

 

單顧吃快活麼

聖經提到處世態度:「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傳道書27。這世代的處境很難掌握,因此要把握現在,盡力做好該做的事,不是只顧吃喝快活,「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參傳道書九10

另一方面,新約提到現今的世代是末世時代,人們任意妄為,專顧自己,狂妄自大,不愛上帝(參提摩太後書三2-5)。保羅提醒我們,特別是年輕人,面對黑暗世代時,要作基督的精兵,作無愧的工人。

 

即使面對多麼惡劣的處境,人人都要繼續做好本分。

 

黑暗中的光明

英國文豪狄更斯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跟聖經所說的不謀而合,好的和壞的事情都有它的時候。聖經說:「黑暗不能勝過光」(參約翰福音一5,《新譯本》),在黑暗中總有光明的存在,黑暗不會永遠遮蓋光,即使在晚上仍有星光。

最黑的時候正是黎明的開始。

 

值得反思的是:在黑暗世代中,我們能否作光明的部分呢?

 

關俊棠神父的經歷或可給我們一點啟發——他在修道院受訓時,胸懷大志,要為基督贏取全世界,初出道時雄心勃勃,後來把自己的大志由世界縮小到中國,由中國縮小到香港社會,再縮小到本地教會…當他在現實中不斷修正自己的大志,心中不免難過、不滿和無奈。

幸好,關神父最終悟出一個道理:原來多年來都給自己的大志所困。

一天,他看到外面下著毛毛雨,想到真正滋潤大地,使萬物欣欣向榮的,並不是澎湃的傾盆大雨,而是毫不起眼的綿綿細雨。

這景象使他突然發現:「我雖未能為基督贏得全世界,能為中國同胞所做的又是那麼小,連自己教會內許多不理想的情況都束手無策,最少有一件事我可以做——在這世界,每天最少有一人能因我的緣故活得快樂一點,增添做人的信心,我就不算白活。」

 

小事也可帶來改變

關神父的話提醒我如何做好自己的崗位。

退休前,我擔任教會牧者三十八年,都是低調地在教會服侍和牧養,很少外出講道,只在自己的教會講道及與弟兄姊妹相交。

雖然日日如是,但三十八年來有人因著我的緣故得著幫助,使我相信這工作很有意義。

舉個例子,最近我在臉書Facebook)「重遇」二十多年前的一位小學生,現已為人師表及爸爸。他分享二十多年前的一段難忘經歷:

有一次,我帶領教會的兒童合唱團到美國巡迴演唱,他是其中一員,因遺失護照被拒入境,經過我與移民局多番協調,終能成功過關,並協助他補領證件。

這件小事我也忘了,但他銘記於心。

當年這位男孩現於中學教授音樂,我想起自己曾幫助他的這件小事,雖微不足道,卻挺有意義。

 

政局改變,盼望常存

1989年是香港社會動的一年,當時我在英國進修,大可留在外地發展,但我選擇回港,因希望香港和中國可以改變。

 

我們從歷史中看到一些好的改變,如:蘇聯解體、羅馬尼亞獨裁政權被推翻,都是預期之外的。有時情況則相反,我們期望政局改變,卻未有實現。上主的時間永遠是我們不知道的,雖然政局難測,但我們要常存盼望,不要只貪圖安逸,把好的時代變成壞的時代,或把壞的時代變得更壞。

 

近年香港政局不穩,看似是「無力的時代」,我常思考自己退休後可作甚麼貢獻。我不想分析政治,因自己並不擅長,卻能分享對信仰的反思。由於退休後再沒包袱,我盡力鼓勵基督徒持守信仰,在黑暗世代中燃點自己的燭光,不放棄盼望。

近兩年,我常在臉書分享自己對社會上不同事情的看法,讓人感受到教會亦關心這時代。

 

若每個人都克盡本分,相信世界會更美好。

 

珍惜美善,放下醜惡

最後以多年前在網上看到的話作結

「三樣美麗的東西:

三樣東西失去了,你不能追回來:時間、說話和機會;

三樣東西你不應失去:和平(心境平和)、盼望和誠實;

三樣最有價值的東西:愛、自信和朋友(沒有功利關係的朋友);

三樣永遠不能確定的東西:夢想、成功和幸運;

三樣能成就一個男人/女人的東西:勤奮、真誠和承擔;

三樣能毀掉一個男人/女人的東西:酗酒、傲慢和憤怒;

三樣失去就難以再建立的東西:尊重、信任和友誼;

三樣若擁有就永遠不會失敗的東西:真愛、果斷和信念。」

若我們能珍惜美善,放下醜惡,便能在黑暗中發出一點光輝,自己也能快樂地生活。祝願大家好好活在當下,迎向前面的盼望,走在光明中。

ccmFB_CT684_20190507

 

(本文是袁天佑牧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
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
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甚麼是罪

 

CT6790006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裡有關罪的討論很有意思,我們發現許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有罪」,是因為對基督教「罪」的定義有誤解。

 

「罪」在聖經希伯來文中的含義是「箭未射中靶心」,可理解為人類沒有上帝所希望我們的那樣完美,而中文「罪」的含義是「作奸犯科」,和英文中的 crime(罪行)類似。英文聖經譯文中的 sin 和希伯來文的原意雖然接近,但還是沒有準確地解釋希伯來文的原意,而中文的「罪」卻和希伯來文原意相差甚遠。

 

語言文字的差別導致對福音信息的誤解,當解釋清楚這問題後,很多人恍然大悟地說:「原來罪是這意思,若是這樣,當然我同意人人都有罪,需要耶穌的救贖,包括自己在內。」

 

上帝是愛和寬恕

 

基督信仰中,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痛苦代表了人類悖逆的後果,但上帝甘願承擔,為的是和人類重新和好。

 

我們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人類內心的黑暗(罪)在歷史中以陰謀、屠殺、戰爭(包括濫用上帝之名的宗教戰爭)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雖然歷史上也出現過烏托邦式的「理想王國」的理論和實踐,但均以失敗告終,

 

人類根本無力憑藉自己的力量維繫正義。而在基督信仰中,上帝願意對人類施以援手,祂的恩典和救贖如同「浪子回頭」故事中的慈父,永遠張開雙臂等待我們的回應。

 

在神學歷史上,對罪的解析深刻地影響了人和上帝的關係;對罪的單一過度強調,有可能使慕道者對上帝產生畏懼和敬而遠之的態度。從整個救恩史來看,

 

上帝是愛、寬恕和體貼,

 

祂在創世之初信任我們,將自由慷慨地賜給人類,當我們無法掌控自由的代價,祂就選擇自己受苦,代我們承擔後果。

 

謙卑看己寬容待人

 

在慕道班,大部分人都坦承自己心中有隱祕的各種惡念,但會有意識地以道德來抑制它,且中國的儒家文化對個人道德修為有很高的要求。

 

不過很多經歷過文革的長者都感慨地指出,浪漫的人文主義理想或傳統的道德修養都無法保證能有效抑制人心中的權欲、黑暗和爭競。而對內心黑暗掩耳盜鈴式的否認,會使這些惡念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成為危害別人的行為。

 

承認「罪」的存在,讓我們謙卑地看待自己,

 

而上帝的愛更讓我們有機會和祂藉其救贖連接,我們的不完美教我們亦應有寬容的心接受別人的不完美。

 

耶穌在地上的日子對罪人(如妓女和稅吏)的接納、對自義的法利賽人的批評,正顯明我們不能以遵守律法為自誇的理由,心中需有耶穌那樣的寬容和愛才能真正肖似祂。

 

而今日的教會怎樣看待罪人、怎樣對待自己的不完美,也是我們應該終身思考的問題。

ccmFB_CT679_20190411

 

 

跨越職場迷思

CT682000272dpi

文/袁海星

我自 1971 年開始工作,在職場四十多年,為前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職場上存在「身」、「心」、「社」、「靈」四大似是而非、對錯難分的迷思,要如何跨越呢?

 

「身」的迷思:身不由己

我們是否身不由己,被逼工作的呢?又或者,會否未想離開工作崗位就被逼退休或辭職?工作上是否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所能控制?

現今許多人都討厭上班,對工作欠缺熱情,甚至感到難以平衡工作與家庭,這牽涉時間與優次的管理。現代人花太多時間在電子產品或社交媒體平台,如臉書上,以致時間緊迫。有效的管理才能幫助人分辨甚麼是重要與緊急的事,也才可按著事情的優次管理時間。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將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做,以致難以把事情做好。時間管理上著名的「80/20 定律」提到,人們花 80% 時間做 20% 的事,只餘 20% 的時間做 80% 的事,結果當然做得不好。明白這個定律,將事情定出優次,好好運用時間,才可做好事情,甚至做更多事情。

 

我們不要像條死鹹魚,任由工作擺佈。

 

聖經教導我們要做好本分,「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將人生擺上給上帝(參羅馬書十二1)。因此,我們要明白上帝的教導,知道生命的優先次序,過自律的生活,做好自己。

 

「心」的迷思:心儀事業

你可試用四個「C」來評估自己現在的工作,是否你所喜愛的。

一、能力(Competent):包括知識、技巧及個人質素是否與工作崗位配合。這不是指入職時的能力,如學位等,而是指繼續做下去的時候,你是否仍然勝任。

二、好奇心(Curiosity):工作能否挑起自己的好奇心,還是沉悶刻板、一成不變?舉例,有一家航空公司採用多種不同的油,這創意方法減低了整體的耗油量。只要我們在工作中仍存好奇心,就可作出改變。

三、使命(Calling):這像教會提到的召命,即感受到上帝的召喚為祂作事。在工作上指對負責崗位的熱情或負擔,即使薪酬較低也能得到滿足;相反,缺乏熱情則難以享受工作了。我在2003年離職後,找到新的使命,參與教育及寫作。

四、薪酬(Compensation):薪酬不一定指金錢,它有很多衡量的方法,它也不是唯一衡量工作價值的指標。有些工作薪酬較低,但能引發好奇心、興趣,或令你有使命感,這也是一種薪酬,若計算其中,也不失為一份好工作。

聖經說「心意更新而變化」(參羅馬書十二2),不必用金錢和世人的世界觀衡量工作價值,心態要跟從上帝而蛻變,不要跟從這個世界。

 

「社」的迷思:

社交人際在職場上,人們為了拉關係及得到好處,常討好別人,以為有人「關照」,但當對方離職,就頓失倚靠;更有不少人愛「埋堆」(投其所好、結夥)。

 

我情願用誠意與人建立關係,不會盲目奉承,雖然也曾受到傷害,但感謝上帝至今仍很恩待我。

 

碰到職場是非,有人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有人在背後幸災樂禍;碰到不合理的事,有人忍氣吞聲,也有人一味奉承。更有些人缺乏自信,一旦沒有手機在身,就感到與人失去連結。

要跨越「社」的迷思,耶穌說要學習「多走一里路」(參馬太福音五41),別怕吃虧,甘願付出;更不宜論斷人,要使人和睦,不參與惡意批評。

 

當我聽到別人說是非,通常都會走開。別以為單單聽,不作聲就沒問題,有時候人言可畏,你單聽也有可能被指為有分參與。所以,碰到這種情況,走開為上;若有意見,宜當面跟對方說清楚。

 

「靈」的迷思:靈的滿足

甚麼是心靈的滿足?它可以是工作上受老闆讚賞、獲同事欣賞、工作順利、升職加薪、消閒的喜悅、旅行等,但這些都是短暫的。

 

讚賞可能轉瞬即逝,此刻讚你,下一刻就變臉。

 

真正的心靈滿足、真正的平安及喜樂,是從上帝而來,祂每天與我們同行。我每晚臨睡前都會禱告,即使工作遭遇多大壓力,也會藉祈禱交託,因此睡得安心。

 

靈裡滿足最重要的是:「虛心的人有福了」(參馬太福音五3)。「虛心」原文是指心靈貧乏,我們不能靠博士學位、家財豐厚、住大房子等得到靈裡的滿足,倒要意識到自己心靈貧乏,惟有倚靠上帝,讓耶穌基督住進我們心裡,才是生命真正的滿足與喜樂。

盼望大家跨越以上四個迷思,在職場上愉快工作。

ccmFB_CT682_20190319

(本文是袁海星博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人與動物的差異是甚麼?

CT678000972dpi

文/何正中

某些動物具有比人類更高級的功能:

漆黑的夜晚,益鳥貓頭鷹的視覺能見度比人高出百倍以上。

狗的嗅覺特別靈敏,鼻內嗅覺神經極其發達,嗅覺細胞密布於鼻腔內,靈敏度是人的 1,200 倍左右,某類狗甚至可被人用於破案等;

有些鼠類小動物比人類對地震的預感靈敏度還要高得多;

有些動物如蚯蚓的再生能力極強,在一條蚯蚓的前半部分並列接上兩條蚯蚓的後端,竟可長成一頭兩尾的奇特蚯蚓;

而壁虎的尾巴斷了可重新長出;

螃蟹眼睛掉了還能再生出明亮的新眼睛;

海星只要保留一厘米長的腕,就會生成一個完整的新海星。

總之,動物界這些奇妙功能都有創造者上帝的特別創造和美意。

 

與上帝交通——靈

 

但是上帝造人時卻賦予人類更特別的功能——「靈」,

 

即人裡面有上帝的形像和樣式,這是上帝對人的特別厚愛:「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創世記一26「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世記二7

這個「靈」是任何動物,哪怕在動物中智商最高的猴子、猩猩全都沒有的。上帝讓有靈的活人管理地球和動物,只是人類犯罪後卻惡待和戲弄牠們。

 

這個「靈」是人與上帝交流情感的唯一渠道。

 

人,只要意識清晰且無罪的阻隔,便可隨時隨地與上帝在靈裡交通,真正重生的基督徒就恢復了與上帝的交通,因祂應許:「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利米書二十九13

我生在基督徒家庭,祖父是牧師。小時候,每個禮拜天清晨,長輩總是帶領我們去教堂主日學班敬拜主耶穌。大家唱詩、禱告、讀經、聽道,享受無窮無盡從天上賜下的美妙音樂。我們的靈與上帝相通,天父上帝指引我們的道路,幫助我們每個孩子作名副其實的小信徒。

動物又如何?無論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所有動物一概不具備與上帝靈裡交通的崇拜本能。

 

人類悖逆衍生罪

 

人類悖逆上帝犯罪後,靈被污染,連少數動物的行為也比人更純潔:

 

許多大型鳥類如天鵝、丹頂鶴,一生只有唯一的伴侶。白鴿性成熟後,對配偶的選擇非常嚴謹,一旦配對成功就感情專一,形影不離;鴿類雌雄配對後,若其中一方死去,另一方大多不再另尋新歡,牠們的愛情真可謂「天長地久」。在這些動物面前,很多人都當羞愧。

 

靈本有良知,當有羞恥心,然而人卻做出很多可恥的事。

 

人有智商製造並使用工具,能生產宇宙飛船、航天飛機、高鐵、電視機、吸塵器、電腦、冷氣機、冰箱、洗衣機等幫助人,但也發明了原子彈、氫彈、導彈等傷害人。

 

人有時比最凶猛的動物更可怕、更殘忍(如美國九一一事件)。

 

人可以殺人不眨眼,如縱火、強姦、偷竊、搶劫等。人還善於偽裝自己,假冒為善地騙取別人信任而做出損人利己的罪惡勾當。人為了利益可以不擇手段捕捉、販賣、宰殺那些被國家禁止的受保護動物,如金絲猴、大熊貓、華南虎、東北虎、雪豹、貂熊等。

 

這些都不是上帝賦予人類靈裡自由意志的本意,而是罪的衍生和異化。人類自始祖犯罪後,上帝與人之間的靈裡交通被阻斷,因此祂呼喚人要認罪悔改。我們的肉體早晚必滅亡,而靈卻必定永恆。

 

怎樣恢復與上帝交通? 

人知道自己遲早會死,這是罪的工價。人在上帝的獨生愛子主耶穌面前真心認罪悔改時,祂在十字架上的寶血就洗淨我們一切的罪,我們的靈便能恢復與祂的交通,亦能隨時隨地向祂發出感謝、讚美的心聲而上帝也時刻赦罪與賜下恩典,使我們有向善的能力。因為我們與任何動物都不同,具有上帝的形像和樣式,更有極寶貴、可以與祂交通的唯一渠道——「靈」!

我們向上帝悔改時,肉身雖仍會死亡,

但靈已得救復活,進入與上帝同在的永恆。

ccmFB_CT678_20181130

 

 

 

天堂和地獄

CT6770007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我們不可避免地談到天堂地獄和人類最後的歸宿,我驚奇地發現,有些慕道者對自己死後進天堂還是地獄,並不十分感興趣,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問題是基督徒能否依靠上帝的幫助,正直誠實並充滿愛心地度過今生。

 

甚麼是天堂地獄?

這其實觸及一個非常深奧的神學問題:甚麼是天堂地獄?甚麼是深層意義上的「得救」?地獄是一個烤肉場,還是沒有上帝同在的痛苦和孤獨?天堂是指風景優美,遍地黃金,還是指與上帝同在的喜悅和平安?天堂地獄是具體的地方,還是一種心靈狀態?不同的神學家對此各執一詞,教會常常提到的這些概念,並不是那麼簡單!

 

我出生在基督徒家庭,童年時,的確簡單地認為天堂就是綴滿香甜果實的果樹、有花朵、美麗的河流和天使飛翔的地方。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對天堂的認識改變了,上帝的同在成了天堂最美麗和最重要的特質,即使那個地方是沙漠,也能變成天堂。

 

對天堂的關注點

 

對天堂的定義改寫,代表信仰關注點從自己的福祉轉移到上帝身上。

 

在淺層基督信仰,我們很容易將自己對這世界的追求和對自身利益的關注,用宗教詞語表達出來,以此逃避這世界的艱難,即使耶穌的門徒也不能免俗,在地上就開始爭論自己在上帝國度裡的身分地位。但我非常驚訝地發現,慕道班有些第一次接觸基督信仰的朋友,竟對天堂有非常成熟的認識和不帶功利色彩的追求。對他們來說,天堂代表他們對愛和正義的理想在上帝的幫助下實現了。

 

持這樣觀點的多是年紀老邁、來自中國內地的長者,他們對死亡非常泰然,來慕道的原因不是恐懼死亡,而是關注這世界到底有沒有一個上帝保護一切美善的事物。

 

《靈心小史》作者小德蘭(Therese of Lisieux)臨終前也說過類似的話:死亡和存活都是幸福,因為她只要上帝所要的,一切都是為了愛祂。當靈修到達這樣的深度,天堂地獄的地點在哪裡?我們的生活環境那時會怎樣?這樣的問題不再有意義,如同一個很快要和愛人相聚的人,關注點不會是屆時居住環境如何,或者吃甚麼食物,而是彼此相聚的幸福和喜悅。

 

對地獄的爭論

對地獄的爭論則很激烈,筆者認為這問題和天堂的探討類似;地獄是否有熊熊烈火等問題也沒多大意義。基督信仰告訴我們,我們今日還處在救恩的等待中,上帝還在期待每個人回轉,而地獄裡不再有上帝的拯救、憐憫和幫助,這才是痛苦的根源。天堂本是上帝給我們的家園,而且祂不願意一人沉淪,我們應該珍惜今日還擁有的機會,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上帝的家。

天堂地獄的審判權屬於公正的上帝,

每個人的心靈真實情況也只有上帝知道,

所以基督徒的責任是讓人認識上帝的美善,

而不是隨意定斷誰能到天堂或地獄。

ccmFB_CT677_20181011

 

 

何必一定要信主耶穌?

CT6710772dpi

文/桑安柱

 

只要憑良心做人,何必信主?

 

「只要憑良心做人,信不信是無所謂的。」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們以為人只要行善,宗教就沒有甚麼價值了。有不少沒有信耶穌的人,人格、道德都很高尚,何必還要叫他們相信呢?信耶穌還不是叫他們做好人麼?

做好人固然沒錯,但問題在於做怎樣的好人。一般人的「好」,不過是根據人所定的標準;而人的標準隨著所處的社會、環境、時代、階級、經濟、文化而改變。好比在羅馬時代,人們視奴隸制度為理所當然,沒有人認為不對;在回教國家,婦女是沒有地位的;中國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帽子下,以前娶妾的人被視為孝子賢孫。

 

  • 耶穌說:「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路加福音十八19)善是上帝的本性,祂是善的典型,永不改變。人的善不過是相對的,上帝的善才是絕對標準。

 

基督信仰是:你當如天父一樣的完全(參馬太福音五48),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人自以為好到甚麼程度,重要是上帝對人的要求是怎樣的標準。

 

  • 聖經說,人所有的義在上帝面前,好像污穢的衣服(參以賽亞書六十四6)。「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三10)因此沒有人可以憑著自己的「好」自恃。

 

人在上帝面前,絕不能因行為得救。做好是人的本分,但若認為有了一點點「好」就可換得永生,不需要信靠上帝了,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世上沒有一位完全人。

 

同時,「不信」乃是人的大罪。從前把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的,不是那些稅吏罪人,乃是許多那些當時的「好人」:虔誠的法利賽人與宗教界的領袖。又如聖徒保羅在信主以前,也曾逼迫教會,還以為是為上帝大發熱心。

 

再者,德行是由信念產生的,「做好人」的觀念實際上間接出乎先人的宗教信仰。試問,為甚麼一定要做好人呢?做惡人不行嗎?做好人是傳統宗教信念,已深印在人的心裡。雖然人口裡嚷著:「只要憑良心做人,信不信是無所謂的。」但人之所以要「做好人」,骨子裡還是有其所「信」,是自己不覺得而已。可是人憑良心做人的觀念,根基既如此脆弱,久而久之,在摒棄宗教的環境與潮流中,也會把「做好人」的思想棄之無遺。

 

真欲「憑良心做人」,應當以宗教信仰為後盾,因若沒有上帝的幫助,人無力真正行善,所以千萬不可說:「只要憑良心做人,信不信是無所謂的。」此時問題來了,人會說:「好!那麼我就相信,但為甚麼一定要信耶穌?相信別的宗教不是一樣嗎?」

 

相信別的宗教不是一樣?

 

中國人有個說法叫「殊途同歸」,許多人認為相信別的宗教,同樣可以達到目的,毋須一定要信耶穌。有些人以為各種宗教,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索性甚麼都不信。有些人則以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所有宗教,目的相似,方法不同而已,大家應當抱容忍的態度,讓各人選擇他的宗教,不要勉強別人。

 

如果所有宗教都是殊途同歸,那麼基督徒到處傳道勸人,真是太無謂了。同時,上帝也自討苦吃,何必差遣祂的兒子到世上來,又何必令祂受十字架的苦,何必多此一舉呢?

 

  • 但聖經說:「除祂(耶穌)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四12

 

  •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十四6

 

所以,基督教顯然不贊同「殊途同歸」之說。

 

有人說基督徒的胸襟不夠大,心胸太狹窄,可是世上有不少狹窄的事。例如,數學是狹窄的:二加二總是四,但沒有人抗議數學為甚麼如此狹窄,反之覺得它的狹窄就是正確。又如,化學也是狹窄的科學,二氫(H2)與一氧(O)化合的結果總是水(H2O),不會是牛奶或咖啡;照樣,沒有人反對化學為甚麼如此狹窄,反之人們認為它的狹窄就是真理。再以政府發行紙幣的事為例,為甚麼我們只承認政府印發的紙幣為法定紙幣,而不承認偽造的紙幣呢?為甚麼我們不指摘政府太狹窄呢?

 

各種宗教都想尋求神,尋求真理;各種宗教都勸人為善,也有很好的教義和所信奉的道德律。他們的宗旨與動機是良善的,教主與許多教徒都有很值得景仰的人格。但基督教與其他宗教有個基本差異:其他宗教都是人發起的,人想追求神,想用自己的力量往天上爬,想用自己的方法創造永生,想用自己的功勞來註銷在神面前所犯的罪;而基督教是由上帝出發的,上帝預備了救法,祂願意將永生賜給人,祂的兒子為人流血贖罪,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

 

其他宗教只有人的理論與宗教哲學,卻沒有一位為人流血贖罪的救主;其他宗教的教主都已經死了,因為他們都是人,惟有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祂不在墳墓裡,已經勝了死亡的權勢。其他宗教以「行為」為得救的條件,叫人自己努力去「做」,做好人做到完全無疵的地步,所以得救始終遠遠在望,令人垂涎欲滴,翹首企望,畫餅充饑。基督教以上帝的恩典為得救的入門,再將新生命賜給一切信祂的人,使他們活出新生命。

 

基督教沒有勸人做好人,因為人已經死在罪惡過犯中,被罪惡捆綁,無能為力,這不是做好人的問題,人根本沒有力量行善。

 

其他宗教注重的是「教」,基督教所注重的乃是「救」。

 

得救的意義分兩方面:消極來說是指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積極來說乃是救人進入新生命中,這生命開始與上帝相交。所以得救是脫離罪惡的權勢,變成一個新生的人。試問,世人若欲尋求上帝,與上帝和好,究竟用人自己設計的方法好呢,還是走上帝指示的途徑對呢?

ccmFB_CT671_20180410

(本文轉載自美國《中信》月刊第 671 )

 

 

為甚麼基督徒傳福音時,會讓人有壓迫感?

ct658_hk_07

文/ 亞倫.迪鄰

有些基督徒傳福音時,雖然手裡沒握長劍,但在態度和語氣上,卻讓人有不斷被催迫的壓力,令原來的一樁好事,變成了使人不快的事。 繼續閱讀

甚麼是信仰?基督教信仰是甚麼?

ct657_hk_5

文/編輯室

甚麼是信仰
許多人看信仰是對鬼神的膜拜或每星期出席宗教活動,這都不是信仰。信仰是人對世界、對自己所身處的環境和自身的認識。可以這麼說,信仰就是你怎樣理解這個世界和怎樣看待自己,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 繼續閱讀

當疾病、死亡來到時

當疾病死亡_full-3975

文/莫世淳

除了因疾病或意外早逝,我們都會走過「生、老、病、死」幾個人生階段。但健康、平安時,我們很少想到死這個嚴肅的題目,只有當遇到疾病或死亡時,才迫不得已面對。

我是曾經走過死蔭幽谷的人,所以對疾病與死亡有特別的領會。

一、生命在上帝手裡
傳道書三章1至2及11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十多年前,我曾中風,情況非常嚴重,醫生說希望不大,但我活過來了。我在病中深深體會,生死之權操在上帝手中,正如傳道書所說「生有時,死有時」,憂慮也沒有用,每天好好地活下去就是。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有一個名叫Ben(賓)的年輕人,20歲左右就得了癌症。先是骨癌,然後癌細胞進入骨髓,後來血的鐵質超高,生命危殆,醫生不抱太大希望;但他很堅強,將生活的目標簡化成三個字:活下去!把癌症看成家常便飯,照常生活,不吵鬧,不埋怨,不表現痛苦與懼怕,也不懷疑生存的力量,不讓癌症使他頹喪。結果,他走出了癌症,現已超過十年。

繼續閱讀

你是理想終身伴侶嗎?

你是理想終身伴侶嗎_wedding-cake-407170

文/莫世淳

俗語說,夫唱婦隨,琴瑟和鳴。如果想建設一個美滿幸福家庭,首要條件是要有合適的終身伴侶;同時你也必須是個合適的伴侶,缺一不可。

問題是怎樣才是合適伴侶?先從反面說,有些人很難與他們和睦相處。舉些例子,如果那人:

不肯認錯,從來不省察自己。甚麼錯都是別人,他永遠對。這種人不可能是好配偶,因為他永遠沒錯,永遠不必道歉,更別說改過。如果你習慣事事抱怨,婚前所有家中的問題都是因為父母的錯和兄弟姊妹的錯;公司裡所有問題都是因為上司錯,同事錯,你永遠對。我告訴你,你不可能是好伴侶;因為你結婚後必照樣委過,說是對方錯。上帝怎樣教導我們呢?祂教我們做人要謙卑、認罪。「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壹書一8至9)

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這種人很自私,為了得到他心中想要的,不惜損人利己。也許,婚前他(她)千方百計追求你,你覺得他(她)愛你;但其實,他(她)只是想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想到要給對方幸福。這種自私的人婚後也不會改變,也不會為對方著想。聖經上的教導是:「愛是…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哥林多前書十三4至6)真愛「不求自己的益處」,「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換句話說,不會不擇手段。

與原生家庭關係太親密或太疏遠。兩種極端都不好。與原生家庭關係太密切,密切到婚後事事回家問父母,甚麼事都和父母、兄弟姊妹商量,把妻子或丈夫當作外人,這樣的婚姻很難幸福,而且容易把小事化大事,弄到無法收拾,最後很可能以離婚收場。我曾輔導過一對夫妻,太太是父母掌上明珠,嬌生慣養。女兒自作主張嫁人,婚後不到一年,與丈夫磨擦漸多,她回娘家訴苦的次數也越來越多。父母疼愛女兒,怕她受委屈,居然勸她離婚,搬回娘家住。還好她對丈夫尚有情份,願意同來接受輔導。難怪聖經創世記二章24節上教導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臍帶未斷,不能獨立的人,不是好配偶。

繼續閱讀

我喜歡一個男孩子

我喜歡一個男孩子_valentine-candy-626446

親愛的曉君︰

我想向你請教一些感情問題。自去年七月,我發覺自己喜歡了一個男子,他差不多比我大六年,但我覺得這不是問題。在我喜歡他以前,我們已認識了兩年多;我很欣賞他,因他很愛主,在他身上常感受到那分愛主的喜樂。有一次,我與他在電話上談天,之後就發覺自己暗戀他了。我不敢說我愛他,因愛是包含很多意思的,不是這麼容易做到。

我現在很希望能解決這問題。我比較保守,不會主動向他表白,雖然現今的社會、文化、思想比從前開放,但我覺得如果我作主動,我將來一定後悔的。

我也想過避開他,我掙扎了很久,最後覺得如果避開他,豈不是一點機會也沒有!?而且我們是同一間教會的,很難徹底避開他。

現在我照常上教堂,若遇見他,便像普通朋友一般,有時也會分享一些聖經,我也常為這事禱告,但有時我覺得幫助不大。而且,我很害怕他總有一天會找到女朋友,若真的話,到時我和他便真的無可能了。有時我感到很無助,你有甚麼意見?

另外,我三年前也曾談過戀愛,但卻給我留下一次不愉快的經歷,到現在我還有些害怕愛情這東西,你可幫助我嗎?我想知道哪裡有基督徒輔導員。

煩惱人上

繼續閱讀

不忍放棄多年感情

不忍放棄多年感情_flowers-502942

曉君︰

我也不知從何說起,但我和神的關係一天比一天差。原因是我身邊的基督徒朋友基於學業及愛情等,已減少了和我聯絡。其次我自己常常徘徊在男友(非信徒)與神之間作一抉擇。有時思想和心靈像非我控制似的,飄向「人」而遠離神。現在再沒有返教會了,一來為學業,二來也因教會沒有相熟的弟兄姊妹,大家只是「點頭」之交。現在心裡再沒有喜樂、平安,只有無盡的空虛與失落,有時,藉著狂吃東西來發洩。

曉君,我希望我能重拾以往與神和好時的喜樂與平安。現在的我,像是沒用的人,既不用功讀書(因為情緒低落),又不像以往般熱烈傳福音(彷彿神已再不想用我了)。有時很想離開這世界,一方面覺得這世上沒有真正愛我、關心我的人;另一方面也想拋開這一切不愉快的事,只是沒有勇氣罷了!

至於我和我的男友,相識了已有五年多,我是在未信主前認識他,要我因信仰放棄這多年感情,我實在做不到。曾勸他信教,他卻堅持己見。他現在居於外地,希望我會在今年底離開香港與他一起生活。起初我是在神與他之間常有掙扎,但現在自己太軟弱了,我恐怕以後再沒機會享受與神同在之喜樂。請你儘快答覆,因我怕會作出錯誤的抉擇。

失落的人

繼續閱讀

可以和他結婚嗎?

可以和他結婚嗎_rose-petals-693570

曉君︰

你好,我可能愛上一個不應該愛的人。我是基督徒,男朋友雖然常陪我到教會,卻一再聲明不信上帝,理由是宗教會毀掉他一直在科學研究上所建立的信念。我多次向他解釋基督教跟科學並沒有衝突,可惜未能改變他的想法。

我們相處愈久,分歧愈大。他是個率性任情的人,曾告訴我他跟前女友的往事。對於被女友拋棄,仍耿耿於懷,未能忘情。雖然他承諾永遠不再見她,但我看出他只是把感情壓抑著,仍然愛她。這使我缺乏安全感,常想:假如有一天她回到他的身邊,他會如何抉擇呢?我是否太鑽牛角尖,自尋煩惱呢?

他又常跟一些相熟的女孩子調笑、拉拉扯扯的,我看了很不是味兒。他卻責怪我不夠大方、不信任他。我承認我的確妒忌他跟別的女孩子相處時的態度。

由於我們兩人年紀都不輕,父母希望我們早日成婚,而我卻希望等他成為基督徒後才結婚,於是在雙方家長同意下訂了婚。訂婚後,他常說我給他壓力,不夠包容和體諒。如今我很苦惱,不知如何是好。我曾禱告,求上帝使我可以信任他,愛他,但是做不到。曉君,你能幫我嗎?

苦惱人上

繼續閱讀

不想和男朋友分手

不想和男朋友分手_rope-667267

曉君︰

我和男朋友交往一年半了。開始時,他曾流淚決志要信耶穌,可是一年後卻變得仇恨基督教,現在已經完全不信。

我很難過,對這段感情也很掙扎,想過和他分手,理由是他不信。但這只會令他更憎恨基督教,所以沒有離開他。我想,既然我是罪人,耶穌仍愛我,那麼我為甚麼不能像耶穌一樣愛他呢?我可能是他現在唯一接觸到的基督徒,所以我不應該離開他,反而該為他祈禱,帶他回教會(雖然他不喜歡,令我返教會有困難)。我相信雖然他現在不信,但在神凡事都能,他必會被神改變。我對他就好像對我的家人,我不能因為爸爸不信主就離棄他,對我的男朋友也一樣,我覺得因宗教理由離開他會很傷害他,我不想傷害他,這是神所不喜悅的。

我想問,我現在這樣處境是否咎由自取?是否犯罪呢?我現在雖然返教會的次數少了,但是我的讀經、靈修、祈禱生活卻比以前好。我也很清楚向我男朋友表明我很重視信仰,並因他不信而傷心。

曉君,我不知道怎樣才算依靠神,怎樣才叫與神同工、與神同行、信靠神的帶領、化咒詛為祝福。

迷茫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