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圖書館員

文/小牛

  若說起圖書館員,可能不少人的腦海裏會浮現一個呆若木雞、坐在服務台前給讀者手上的書本蓋印的人,他們不苟言笑,做事千篇一律,不會靈活變通,更莫說會有幽默感這回事;甚至會覺得這類人的生活多是平平無奇,十年如一日地過活。但當讀完我的故事後,或許會顛覆你這觀念也說不定。

  我是一個八十後的圖書館員,若有人問起我的職業,我總回答:「我是 professional in(專業)執書。」對方的反應多半先是一臉愕然,跟着便一頓大笑。認識我的人會覺得我是個「萬事通」。在上班的地方不知由何時開始,被人冠以「醫師」的稱號;因着我的中性打扮,常被人誤會性別;又因我總能解答同事們使用電腦時遇到的各樣難題,故又常被誤會是理科出身,甚至是 IT 人。總之熟悉我的人在遇到各樣難題時,若我在附近的話,就會衝過來大叫:「Beth,怎麼辦?」然後我就去解決別人遇到的問題。大部分認識的人都會覺得我平易近人和樂於助人,惟聽完我的過去,多會用四個字總結:「多災多難」。

昔日的苦難
  現在的我常給人很親切的感覺,因此大概沒幾人能想像我曾是個不苟言笑,甚至是凶神惡煞的人。我在五歲時已經歷被同學出賣,從小學到中學,我都是被欺凌的對象;在家也不見得怎麼好過,我一直是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意志薄弱的會自殺輕生,離家出走,中途輟學甚至誤入歧途……一點也不足為奇。一直以來,我沒多少朋友,在二十多年的歲月裏,大多是孤獨一人。被出賣被欺凌的經歷令我變得神經質,無時無刻都作好隨時被攻擊的準備,臉上總是掛着凶神惡煞的表情。如非必要,我不會跟人交流對話,過去的我基本上一日都不會說多過五句話。

  曾幾何時,我以為自己的餘生都會這樣度過,只是一切在 2015 年有了極大轉變——我經歷了癌症。這場大病讓我感受到來自上帝的平安,也讓我感受到別人的關心、愛和同行的重要,我人生最重要的轉變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今日的祝福
  撫心自問,基督信仰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是給我從內到外的改變。我的同事說,現在的我跟最初入職時比較,眼神和善多了,也變得較為健談。這是我對身邊人態度上的改變,而內在方面,我認為是心境上的改變。

  記得在初中時學校舉行聖誕崇拜,我聽了信息後便站起來表示相信這位充滿愛的上帝。然而我所經歷的客觀環境並沒有因此而出現太大改變,被欺凌的校園生活仍然持續,或許我已習慣了逆來順受,沒有想過要問上帝為何我要經歷這些苦難。

  可是於今回望,發現過去各種苦難卻恰巧是我今日的祝福。若不是一直在充滿暴力的環境中長大,被迫磨練出一定的自衛能力,我不可能在約七年前的一個早上,被非法入境者在右耳劃了一刀後,仍可全身而退兼且沒有財物損失;如果我沒有經歷癌症,藉以切身感受到同事對我的關心和愛,估計我到現在仍以凶神惡煞的表情示人,也不會在巧合中發現自己在按摩範疇中的特別天賦;我之所以成為別人眼中的「萬事通」,只因從小開始,每次被欺負後,我總是鑽進圖書館的書堆,心情愈差,鑽的書愈深,一頭栽進書堆中上下求索,結果變成今日的「萬事通」。如果沒有接觸基督信仰,大概我內心仍會充滿仇恨,並且冷眼旁觀甚至無視身邊有需要的人。

藉一本書更認識上帝
  讓我經歷這些生命重要改變的契機,是確診癌症的半年前,我遇上了《上帝的混沌理論》這本書。我買書前一般會先讀書介,對該書有基本認識後才確定是否購買,買了後亦只會按序排期閱讀(先買先讀),但這本書卻是個例外,買回家已急不及待地先睹為快。沒想到此書不僅讓我更認識上帝,書中的內容竟成了支撐我闖過「癌關」的信念。而渡過癌關的那段日子,上帝讓我經歷了弟兄姊妹的愛與同行,讓我重新建立了對人的信任;當我發現自己在按摩範疇的特別天賦後,更藉此去紓緩自己和別人身體上的痛楚,也因此獲得「醫師」的稱號。

  驟眼看來我的人生一直處於苦難的逆境中,看不見喜樂和盼望,每時每刻只盤算着怎樣將身邊人給我的傷害減到最低,對一切事情亦只會看到最差的最壞的。如果沒有遇到上帝,我大概一輩子也是這樣痛苦地活下去。然而,愈是活在基督信仰裏,愈能體會到上帝藉着自己過去的經歷來陶造我,使我成長,即使在逆境中仍可以喜樂面對,並且見到祂的祝福。正如聖經說:「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申命記三十三25)

 (何在凡採訪)

不再求安舒人生

文/何紫薇

  我從小不愛冒險,膽小怕事,記得讀小學五年級時,班主任推薦我當班長,我卻害怕承擔責任,極力推辭。成長中我拒絕了不少磨練自己的機會,生活只求舒適安逸,甘於平庸。

只求平凡安舒
  慶幸我有一位不平庸的爸爸,他熱愛工作、勤奮向上。父親筆名何紫,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著名的作家和出版家,他幹的文化事業雖不是賺大錢的生意,但足夠給我們一家過充裕的生活。爸爸寫的是兒童文學,他深明家庭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我父母工作雖然忙碌,但他們一直努力營造關愛和諧的家庭,讓我們三兄姊弟幸福快樂地成長。

  可惜父親英年早逝,他工作太拼搏而忽略健康,活到 53 歲因肝癌離世,臨終前幾個月歸信基督,留下了佳美的生命見證。1991 年 11 月父親逝世時,我身處海外留學,當時非常傷心,還預計要退學回港幫補家計,幸得廣大讀者和朋友支持,使母親有力量繼續營運父親的出版業務。後來,我大學畢業回港,很快便覓得工作。另一方面,母親開始與一間有意收購父親業務的大集團洽談,翌年我有機會進到該公司,延續爸爸的出版工作。

  然而,年輕的我軟弱怕事,每當面對困難挑戰,總是逃避的多,一遇挫折便輕言放棄。後來,我離開了這個既艱難又被視為夕陽行業的出版業。我一次又一次轉職,選擇認為輕鬆安穩的工作,人生沒有抱負大志。隨年月過去,我對於爸爸是作家兼出版家的身分亦逐漸淡忘。

  豈料人屆中年,陶醉在安舒區的我,以為可以安分地打工直至退休時,上帝猛然喚醒我。那時我在職的公司出現了些人事問題,我毅然辭職,希望找另一份理想工作。 以前,轉工對我來說唾手可得,今次竟然遇上阻滯,市場上似乎沒有一份稱心合意的工作,我開始覺得人生停滯不前,感到前路迷茫……

發現人生召命
  就在這段無業的日子,我多了安靜的時間反思信仰,自問成為基督徒後未有認真研讀聖經,於是從那時開始,決心每天讀經、祈禱,努力明白上帝的心意。我從舊約創世記開始,一天一天的讀到新約啟示錄,用了整整兩年時間,認真讀完全本聖經,以前不愛讀的舊約部分,竟也讀出興趣來。我看到上帝在人類歷史裡的奇妙作為,視野被帶到歷史中我應站的位置,重新認識自己,明白應當善用主所賜的位分,活出召命。我禱告求主讓我認清召命,擴張境界。我不再求安舒人生,而是甘願按主的旨意過這餘生。

  我讀完全本聖經的那年,剛巧是父親逝世後 25 年。有一天,我忽然收到一位不認識的小學老師發來的電郵,盛意拳拳邀請我到校演講,向學生分享父親的往事和著作。我很詫異,我已許久沒被邀請分享關於我的作家爸爸了。我答應邀請後,那位老師便寄來一大疊學生的親筆信,讓我感受到學生的誠意。那些信是學生們在中文課堂活動裡寫給何紫的,我逐一打開,有一封這樣寫:「親愛的何紫:你在天堂有寫新的文章嗎?……」另一封寫:「何紫:我很喜歡你寫的書,我最喜歡看《給女兒的信》,我看得出你很愛你的女兒……」一封又一封的信,句句說進我心坎,使我感動得熱淚盈眶。原來,爸爸在歷史中沒有被遺忘,他的作品觸動過許多心靈,帶給讀者精神養分;爸爸曾出版的書,在香港文學史裡佔一席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

兩位爸爸的愛
  為了預備這次演講,我仔細翻閱擱置已久的何紫著作和生平事蹟,且深深感到爸爸的一生簡直是天父的傑作,他的故事正是上佳的生命教育素材。想不到,這次演講之後,我的工作機會接踵而來——何紫專題的分享會、展覽會、文學導賞團等等,還吸引了傳媒採訪和報道;我又發掘了許多散落在昔日報章和期刊內爸爸寫的文章,不少是我第一次讀到的,讓我可收輯起來,重新整理,出版成書。我還得到一些寫作機會,包括撰寫專欄,以及訪談文化界前輩,整理口述歷史等等。

  那些從天而降的工作機會,是我不配得的。面對新的挑戰,我總會有膽怯的時候,但我的心態改變了,我不再退縮,因我深信這是上主給我的任務,祂帶領我走進父親的文化領域中,定有祂的美意,只要信靠主,祂必幫助我。現在的我多次遇上困難時,都視之為主鍛煉我的功課,然後卻奇妙地一次又一次跨過,激勵我繼續前行。

  感恩透過工作,我更深認識天上的父和我地上的爸爸,我沉浸在濃濃的父愛中,內心充滿感恩,甘願藉著爸爸留下的文化遺產,傳揚那位奇妙偉大的主基督。

不一樣的醫者心

文/陳念聰

「美麗的大自然是怎樣形成的呢?是神創造的印記嗎?」這是兒時還不知道世上是否有神的我經常由心發出的問題,或是緣於成長經歷吧。我自小在香港西環邨長大,那是背山面海的公共屋邨,我可沒有浪費這天時地利的「好處」,從小喜歡通山跑,游泳遠足,在大自然中穿梭,不亦樂乎。 繼續閱讀

走在信心成長的旅程上

ct659_hk_02

文/盧凱茵

雖然自幼跟媽媽上教會,但無風無浪的童年裡,頭腦上知道耶穌愛我,感覺卻很遙遠,對上帝的存在感到疑惑,很少讀聖經,更以考試作藉口不上教會,直至準備上大學才漸漸領悟上帝的帶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