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隔離檢疫的心路歷程

文/林寶鈿

想不到自己工作的病房,會成為全港至今規模最大的醫院內爆發情之地:共 21 人染(當中包括 12 位病人及 9 位醫護人員)及 72 位醫護同事需強制檢疫隔離兩星期,包括我自己。

起初幾天因確診數目不斷增加及對病房的衞生情況存疑,前線同事大都感到恐慌、害怕,或是疑惑、埋怨及不知所措。直至管理層決定關閉有關病房,撤離所有病人及隔離檢疫有關同事後,大家才冷靜下來,我亦在過後整理自己的心路歷程。

心情不安戰兢

隔離實施初期,情感上我常忐忑不安:「為何會發生在我身上?」又擔心病毒檢測結果:「我會中嗎?」這種戰戰兢兢的感覺很真實,我多次哭泣了。理智上,我提醒自己首要是留意自身的不適,以及需要關心確診及隔離檢疫同事的健康,深知若給情緒糾纏下去,只會讓自己更陷於一團糟!

冷靜下來後,「孤立感」、「孤獨感」及「失自由」的感覺逐漸浮現。那種被視為「生人勿近」及被人「監控」的感覺更不好受。我求告上帝:「求祢轉向我,憐恤我,因為我是孤獨困苦。」(詩篇二十五16)感恩的是,家人、親友、同事、院方、院牧部和教會很多的問候、代禱及物資支援;又透過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視訊功能,仍可相互聊天,能夠看到對方、互相支持,實在恩典滿滿。

祈求饒恕憐憫

我在隔離期間對瘟疫的屬靈意義也產生了興趣,於是把聖經內有關瘟疫的經文都閱讀一遍,明白到瘟疫很多時是基於世人的罪孽,以及上帝的公義和短暫的警。得著聖經提醒,我立即向上帝祈求饒恕和憐憫。

到隔離期最後兩天,已有「倒數」心態,隨著收到通知可離開,更是哼歌喜悅。像詩人大衞向神禱告說:「祢是我藏身之處;祢必保佑我脫離苦難,以得救的樂歌四面環繞我。」(詩篇三十二7

主賜平安應許

雖然今次有驚無險地度過十四日強制隔離檢疫,但經歷了不一樣的聖誕及新年假期,必須提醒自己這仍是非常時期,無人知曉還需多久疫情才會過去。然而,上帝曾應許:「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二十九11)所以我總相信黑夜後會有黎明,雲上總有太陽。疫情終會過去,生命必再次綻放。

祝願今次爆疫的確診及隔離檢疫同事平安無恙,身體逐漸康復,心靈安康。也願各同事經歷今次危機後,能重拾合一的心,齊心協力,堅持初心,重新出發,熱誠地幫助有需要的病人。「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哥林多後書八12

從大自然「看見」奇妙的造物主

文/黃植禧

情持續下,以往酷愛旅行的港人未能自由出國,行山與出海瞬即成了大家熱衷的其中一項餘活動。當走進大自然,大家看到的是否只有草木山水?在筆名「石頭叔叔」的黃植禧博士眼中,看到和感受到的則是截然不同的「風光」。

專業與生命的感悟

自小是信二代的石頭叔叔,經歷過少年時對人生的摸索期,到約18 歲才真正認信,投入信仰事奉的生活。受到《讀者文摘》中介紹地質學家工作的專欄吸引,他高考後選擇到台灣主修較冷門的地質科學。畢業回港,他曾任職中學教師、基督教培訓機構同工等,及後再赴英倫進修應用地質科學,回港後分別在工程承建和顧問工程公司工作,其後更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岩土工程師,負責校園內岩土工程設計、執行和管理。

在大學工作時,他需要觀察斜坡狀況,發現大雨時斜坡上平常不著痕跡的裂痕和碎石會容易顯露。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人對自身社區,特別是接近斜坡的環境,或因認知不足而疏忽,不懂如何防止意外發生,於是他決意向大眾推廣地球科學教育。他深信,上帝創造的萬物,是一個完美系統,只要細加留意,必能發現創造大地的通則。

恩典.常立

「大自然的各種事物均有先後次序,有主有客,互相輔助,共生共存,這些都與我們認識上帝的屬性有關,掌握後會令我們的信仰經歷更深刻。因著這份認定,當年在大學的合約期滿後,便決定成立一間地球科學資源中心。」

中心取名「恩立」,有「主的恩典常立」之意。而英文名“Franwall”,是取自他(Francis)與弟弟(Wallace)的英文名字,寓意是希望藉兄弟同心和以家人的關係,傳揚上帝的愛與恩典。創辦初期,他們主要以香港為基地,推動不同的培訓和組織導賞考察團、講座、遊船活動等。直至2013 年將中心進一步發展成研究院,除在香港、台灣及國內多個城市組織不同的考察旅程外,亦開辦不同程度的主題系統課程,希望幫助並培訓更多基督徒的家長和教師,共同探索隱藏在大自然中的超然奧和主在人類世界的心意。

從石頭中瞥見「禱告之手」

「石頭是天父所造的,藉著對石頭的認識,我們能明白天父的心意和大能恩典的手所作之工!」在石頭叔叔過去曾舉辦的活動中,有一條名為BG10的遊船考察路線,行程由他設計,時而下船繞島步行,時而在船上作分享導賞。

「我們會在船程中介紹香港的不同石頭,再有彼此分享互動的時間。若是主內弟兄姊妹,我們會唱唱詩歌、談談感受。之後,會到船頂甲板位置,欣賞大自然景象。當經過門海峽後,我們會看到一塊類似手掌形的石頭。旅遊界人士稱它作『鬼手』,但我卻喜歡喚它為『祈禱手』。因祈禱手更能顯示大自然的奧和奇趣,並帶出福音的信息——上帝的恩典常立。」

那塊被石頭叔叔稱為「祈禱手」的石頭,其實是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化侵蝕,在岩石的節理間形成的。有一年,石頭叔叔在船上作導賞,時值沙士疫症剛過去,很多人對生命的流逝感覺惋惜。他卻感到,即使面對多大困難,但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仍有人為著大家的遭遇求平安,向上帝禱告。

「當船停到祈禱手的位置時,我特別跟大家分享:平日看到那是一隻『手』,但當水退後,水下面原來還有很多隻『手』的;因為有更多的人默默地為香港禱告,所以我們不用擔心,也不要感到孤獨。在那一刻,不少參加者都十分認同,並被感動。」

跨越時空.昔在今在

身為一名信徒,平日出外旅行,除了遊山玩水,也可用心細看大自然的山景地貌,了解上帝有著怎樣的性情。石頭叔叔提到,在聖經中較明顯的主題是上帝的救贖,即人類犯了罪,而罪的代價就是死,但耶穌透過道成肉身住在人間,為我們的罪被釘上十字架,把人從罪中救贖出來。然而這個中心主題,只是其一。

「上帝除有威嚴,即持守公平公義、賞善懲惡外,在聖經歷史的描述過程中,還可看到的恩典是跨越時空的。比如二三千年前的禱告,到現在的處境仍舊適用;從前有天災、瘟疫、戰亂、內鬥等,人們會為此向上帝禱告,當年聽禱告,並指引人們如何應對;到了今天,仍是會聽我們的禱告,教導我們如何處理,因如聖經所言:日光之下無新事。」

大自然同樣告訴我們一些道理,在世界不同景物中能發現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在冰島、阿拉斯加、蘇格蘭、南韓濟州島,甚至在香港,那些岩漿經冷卻收縮後,同樣可形成柱狀的石頭。「是誰創造岩石形成過程的通則?就是上帝!早已把這些『方程式』放在岩漿中。這個道理,放諸人類亦一樣。不論是任何民族,我們的結構也大致相同。就算是我們平時不留意的東西,經細心考察後也可發現通則的。」

「其實自從創世以來,上帝那看不見的事,就如永恆的大能和神性,都是看得見的,就是從所造的萬物中可以領悟,叫人沒有辦法推諉。」(羅馬書一20,《聖經新譯本》)

 

 

 

政局下覓曙光

CT684000572dpi

文/袁天佑

 

變遷莫驚怕

現今很多香港人都對政局和時代感到無力,在不同政治立場下,社會出現對立,甚至撕裂的情況。這樣的對立,對香港整體發展不健康。要解決香港的問題,建立和諧社會實屬必須。無論有沒有權勢,若大家只顧鬥個你死我活,就難建立和諧氣氛。

如何建立和諧社會?擁有優勢或權力的人固然要多出分力,不謀私濫權,其他人亦要做好自己。

縱然爭取公義不一定有成果,但要把視野擴闊一點,即使我們未必能改變世界,卻可以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好本分。

舉個例子,鐵工人可以用心鐵,督察可以誠實地檢察和寫報告…

 

制度不是靠英雄維繫,而是靠每普通人緊守崗位。

 

單顧吃快活麼

聖經提到處世態度:「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傳道書27。這世代的處境很難掌握,因此要把握現在,盡力做好該做的事,不是只顧吃喝快活,「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參傳道書九10

另一方面,新約提到現今的世代是末世時代,人們任意妄為,專顧自己,狂妄自大,不愛上帝(參提摩太後書三2-5)。保羅提醒我們,特別是年輕人,面對黑暗世代時,要作基督的精兵,作無愧的工人。

 

即使面對多麼惡劣的處境,人人都要繼續做好本分。

 

黑暗中的光明

英國文豪狄更斯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跟聖經所說的不謀而合,好的和壞的事情都有它的時候。聖經說:「黑暗不能勝過光」(參約翰福音一5,《新譯本》),在黑暗中總有光明的存在,黑暗不會永遠遮蓋光,即使在晚上仍有星光。

最黑的時候正是黎明的開始。

 

值得反思的是:在黑暗世代中,我們能否作光明的部分呢?

 

關俊棠神父的經歷或可給我們一點啟發——他在修道院受訓時,胸懷大志,要為基督贏取全世界,初出道時雄心勃勃,後來把自己的大志由世界縮小到中國,由中國縮小到香港社會,再縮小到本地教會…當他在現實中不斷修正自己的大志,心中不免難過、不滿和無奈。

幸好,關神父最終悟出一個道理:原來多年來都給自己的大志所困。

一天,他看到外面下著毛毛雨,想到真正滋潤大地,使萬物欣欣向榮的,並不是澎湃的傾盆大雨,而是毫不起眼的綿綿細雨。

這景象使他突然發現:「我雖未能為基督贏得全世界,能為中國同胞所做的又是那麼小,連自己教會內許多不理想的情況都束手無策,最少有一件事我可以做——在這世界,每天最少有一人能因我的緣故活得快樂一點,增添做人的信心,我就不算白活。」

 

小事也可帶來改變

關神父的話提醒我如何做好自己的崗位。

退休前,我擔任教會牧者三十八年,都是低調地在教會服侍和牧養,很少外出講道,只在自己的教會講道及與弟兄姊妹相交。

雖然日日如是,但三十八年來有人因著我的緣故得著幫助,使我相信這工作很有意義。

舉個例子,最近我在臉書Facebook)「重遇」二十多年前的一位小學生,現已為人師表及爸爸。他分享二十多年前的一段難忘經歷:

有一次,我帶領教會的兒童合唱團到美國巡迴演唱,他是其中一員,因遺失護照被拒入境,經過我與移民局多番協調,終能成功過關,並協助他補領證件。

這件小事我也忘了,但他銘記於心。

當年這位男孩現於中學教授音樂,我想起自己曾幫助他的這件小事,雖微不足道,卻挺有意義。

 

政局改變,盼望常存

1989年是香港社會動的一年,當時我在英國進修,大可留在外地發展,但我選擇回港,因希望香港和中國可以改變。

 

我們從歷史中看到一些好的改變,如:蘇聯解體、羅馬尼亞獨裁政權被推翻,都是預期之外的。有時情況則相反,我們期望政局改變,卻未有實現。上主的時間永遠是我們不知道的,雖然政局難測,但我們要常存盼望,不要只貪圖安逸,把好的時代變成壞的時代,或把壞的時代變得更壞。

 

近年香港政局不穩,看似是「無力的時代」,我常思考自己退休後可作甚麼貢獻。我不想分析政治,因自己並不擅長,卻能分享對信仰的反思。由於退休後再沒包袱,我盡力鼓勵基督徒持守信仰,在黑暗世代中燃點自己的燭光,不放棄盼望。

近兩年,我常在臉書分享自己對社會上不同事情的看法,讓人感受到教會亦關心這時代。

 

若每個人都克盡本分,相信世界會更美好。

 

珍惜美善,放下醜惡

最後以多年前在網上看到的話作結

「三樣美麗的東西:

三樣東西失去了,你不能追回來:時間、說話和機會;

三樣東西你不應失去:和平(心境平和)、盼望和誠實;

三樣最有價值的東西:愛、自信和朋友(沒有功利關係的朋友);

三樣永遠不能確定的東西:夢想、成功和幸運;

三樣能成就一個男人/女人的東西:勤奮、真誠和承擔;

三樣能毀掉一個男人/女人的東西:酗酒、傲慢和憤怒;

三樣失去就難以再建立的東西:尊重、信任和友誼;

三樣若擁有就永遠不會失敗的東西:真愛、果斷和信念。」

若我們能珍惜美善,放下醜惡,便能在黑暗中發出一點光輝,自己也能快樂地生活。祝願大家好好活在當下,迎向前面的盼望,走在光明中。

ccmFB_CT684_20190507

 

(本文是袁天佑牧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
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
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搵餐食啫

CT677000172dpiA

文/余浩霖

我在廣告公司工作了十多年,從職場上的不同經歷,發現了上帝賦予我的工作意義。

 

工作只為搵食?

人要工作的最基本原因,是「搵餐食」(為三餐謀生)。不單較年長的人有這種想法,愈來愈多職場新人也認為除謀生外,工作似沒多大意義。

聖經記載始祖亞當犯罪後,上帝要男人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參創世記三17),所以「搵食」命定是艱苦的。

現代人追求《窮爸爸,富爸爸》一書所說的財政自由——不上班也有收入和供應。這狀態出現在嬰孩時期。長大後,財政自由反成空想。因此,人人都怕得罪老闆,因得罪老闆就沒有供應。

但聖經說:「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馬太福音六26)這不是指人們無需工作,而是無需懼怕生命給工作或老闆轄制。

 

誰賦予意義?

美國一位大學教授嘗試將工作意義量化。

他將實驗對象分三組,組內各人都獲派工作紙,每完成一張工作紙會獲得三美元,

但報酬會逐步減少。

此外,第一組完成的工作紙會被放入特製公文袋,並寫上各人名字;

第二組的會隨便看看便擱在一旁,且不會記名;

第三組的卻立即放進碎紙機。

結果是第一組的工作動力較高,

他們感到工作受認同,產生了工作意義,

報酬遞減至 1.5 美元才不願做;第三組在報酬減至 2.7 美元已不願做了,而第二組結果亦與第三組接近。想像一下,當我們努力工作,老闆卻對工作成果不屑一顧,便易感到沒有意義。

 

工作意義由賦予工作那位而來。

 

聖經說我們的工作從上帝而來,祂在創世之時吩咐人管理萬物,把人放在管理層(management)的位置,不是工作者(worker)。上帝所賦予的意義,才是工作的真正意義。

 

小事雖小,恩典不少

 

剛加入廣告公司時,上帝給我一位很好的基督徒上司,我第一天上班,他就問我:「你覺得這行業幾點下班?」我戰戰兢兢,考慮一會後答是八時,他又問餘下時間做甚麼,我說睡覺、看電視、做家務……最後問是否覺得人生中最精華、最黃金的時期,沒預留給上帝?

 

這使我恍然大悟。

 

他鼓勵我要在工作上體驗和經歷上帝。

 

他以身作則,堅持週末盡量不叫同事上班,鼓勵同事把週末留給家人、教會和上帝。

 

我在一件小事中經歷上帝的看顧——有一次,我的團隊負責構思廣告的新點子,遲遲未有頭緒,當時已是星期五,接著的星期一要向客戶匯報。我打算翌日回公司加班,但老闆竟叫我們按時下班,星期一上班再想辦法。

可是,星期一早上仍沒頭緒,怎料,同事通知我們,該客戶因事主動將當天的會議延期。那刻我深深感受到,若我們週末加班,對整件事亦毫無幫助,反而當我們放膽交給上帝,卻能安然度過。

 

設立底線,靠主無懼

我遇過一位性格急躁、工作狂的上司,我曾加班至凌晨一時,並把完成的工作內容電郵給他,然後回家。

凌晨三時,他突然來電叫我立即修改。太太被吵醒,知道我要應付上司的無理要求,日以繼夜工作,她哭了。

 

當時我沒拒絕上司,但之後心裡不安,禱告後鼓起勇氣跟他說出我的底線,他逐漸收斂並減少無理要求。雖然我最後因家庭因素離職,但他至今仍是我的朋友。當我們願意倚靠上帝,不倚靠人,就會得平安。

 

廣告業常有不同的廣告獎,而這些獎項會影響升職加薪。

行內有人專門杜撰一些虛假的廣告內容,我覺得不平安,堅持不如此行,後果是獲獎機會比別人少

感謝上帝,我的堅持仍能拿得獎項,雖然事業發展可能比同輩慢,但我心裡平安,正因上帝的供應,使我不懼怕。

 

職場也能分享信仰

 

上文提到的基督徒上司,鼓勵我在職場上好好做基督徒,

 

將人帶到上帝面前。

 

我們在公司開辦基督徒小組,每天為一位同事祈禱。我經歷到上帝怎樣助我在職場上作好見證:

第一,上班初期遇到一位同事,常推卸責任,令我非常討厭他。一次,有趕急的公事處理卻找不到他,正氣憤憤時,看到他桌上有張與兩個小朋友的合照,我從未見過他這樣慈祥的笑容,那刻我開始對他改觀,當晚就為他禱告。

 

上帝讓我感受到,我可以作和平之子,散發親和的力量。

 

第二,曾經有兩個月,儘管我如何努力宣傳和邀請,仍無人參加午膳時間的基督徒小組,只有我獨個兒吃飯,有點灰心。某天突然有位同事走過來看著我吃飯,我不知找甚麼話題才好,便跟她談起信仰。我非常緊張,到分享完畢,問她是否願意接受主,她竟說願意。起初我還半信半疑,但她能清楚講出自己相信甚麼,我繼而為她禱告。

 

當我感到最沒有能力時,上帝使用我去說話,祂的供應真是奇妙。

 

享受工作

 

人生非常短暫,最終都會返回天家,而我們可享受在世時的工作意義,像享受工作假期一樣。

 

工作意義來自賦予我們工作的上帝,這意義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同,我的工作意義是在職場上與同事分享信仰。只要相信上帝,人人都可在工作中找到真正意義。

 

ccmFB_CT677_20181109

(本文是余浩霖先生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鐵石竟有軟化的一天

文/楊英偉

原來,「絕對」盡頭沒絕對。

矛盾的愛
小學二年級,我考得第一名,很開心。回家後,媽媽拿著我的成績表看了一遍,一開口就說:「你的平均分比去年低。這次你能考到第一名,是因為所有同學的成績都差了……」如是者,我被罵了十分鐘。自此,再沒心思讀書;後來憑著一點聰明,我升上了大學。 繼續閱讀

塞翁之福

文/陳國柱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老話,能在漫長的歲月淘汰賽中屹立不倒,當非因其「老餅」或阿Q式的聊以自慰良方,而是它確道出了生命中的一些真象。回想過往大起大跌的人生那些年,上帝在我生命中的奇妙帶領,確教我對禍福有另一層體會。 繼續閱讀

激戰人生黃嘉輝:從拳手到歌手

ct657_hk_2

文/黃嘉輝

影帝張家輝主演的電影《激戰》激勵人心:前拳王因犯法坐牢,二十多年後為理想重上擂台,內心激戰比台上拳賽更激烈。現實版的拳王黃嘉輝,何其相似,只是信耶穌後不再上擂台,但內心掙扎激戰如一…… 繼續閱讀

溪水旁的生命

leaf-1188098_1920

文/樊淑英

從理性到謙卑
我自小唸基督教學校,後來在設計學院進修,到從事設計工作,在人生不同階段也結識到基督徒。多年來有不少人向我傳福音,聖經的道理我算是重重複複地聽過了,似懂非懂,加上當時我覺得進化論較可取,就沒有相信耶穌。可幸那段日子我接觸到《中信》月刊,雖然不信耶穌,但《中信》月刊的文章很吸引我,故每期都會閱讀。

1997年,讀到一篇論科學與信仰的文章〈從理性到謙卑〉,終於解開我對進化論的迷思,使我不得不承認,相信進化論要比相信創造論更難。該篇文章確能從理性角度說服我相信世界有一創造主。於是我謙卑下來,向上帝祈禱認罪,求祂赦免我的愚昧和過犯,幫助我明白真理。這是我第一次決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