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酒綠燈紅中播揚盼望

文/Joanne與靜雯

標籤

讀到「紅燈區」三個字,你會想到甚麼?你又怎樣看待身處當中的羣體?

在價值觀扭曲的紅燈區裏,處身其中的人常被框入「既定角色」。甚至「他們」自己亦會彼此標籤。

紅燈區裏少不了人口販賣的受害者,受着人口販賣網絡的操控;亦有身陷情感控制或沉溺其中的;也有年輕時為養活家人而離開家鄉進入城市,卻誤墮深淵的。不可忽視的是,加害者可能是受到這扭曲文化毒害後的受害者。

Joanne 和靜雯在伊甸事工(Eden Ministry)服侍,她倆常會聯同義工,幫助身陷紅燈區的「他們」醒覺並重建人生。她倆察覺到人的眼光容易狹隘,亦自覺容易批判別人,惟有仰望十字架上耶穌基督以愛為罪人所承擔的,才能謙卑下來,與「他們」同行。

Joanne 和靜雯總結經驗後明白到「他們」每天只能顧及眼前事,所以支援「他們」時會按其需要,如物質(金錢需要及生活張力)、情感(真情關心)與情緒(麻醉自己以外的出路)來給予援手。

耐心

Joanne 總是耐心地糾正對方錯誤的價值觀,並判斷其情緒是否適合溝通。雖然她希望「他們」能經歷主的恩典,但體會到基督徒的信、望、愛並非藉由爭論讓對方信服,而是靠真實活出的生命去感染對方。各同工在伊甸中心有意識地呈現與紅燈區完全相反的價值觀,重視內在美,亦透過興趣班讓「他們」發現生命的其他可能。伊甸中心又會送贈禮物,表達真實的關懷。

當 Joanne 感受到人心已軟化,準備就緒去聆聽,才會向「他們」講述福音。

Joanne 認為在伊甸事工最具挑戰的是接觸馬伕(操控或載送性工作者的人)及其老闆,最初他們都不大理睬,她就像自說自話般單向溝通。Joanne 在禱告中尋問,是否應只接觸女士呢?上帝藉前同工留下的札記提醒,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正是要尋找有需要的人。「耶穌聽見,就對他們說︰『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可福音二17)於是她繼續接觸這馬伕,結果一兩年後他終願意聽福音。他決志信主的關鍵,是藉着 Joanne 細水長流的耐性、不斷的探訪及分享聖經。這經歷讓她明白,上帝不會因着職業或紅燈區內的污穢而偏待人,祂同樣給馬伕機會認識主耶穌。

苦樂

具備社工資格的靜雯由2018年5月加入伊甸事工。她曾希望到非洲宣教服侍孤兒寡婦,上帝卻讓她看到紅燈區內一個一個的生命故事,體察到「他們」是屬靈上的孤兒。靜雯在尋求上帝的指引後,藉社工的裝備幫助「他們」,而在服侍當中所需關注的社會公義問題,正好與她的信仰教導結合。

人口販賣的罪惡、前線工作遇到的阻力,都令靜雯深感沉重。不過她學會了倚靠上帝,在伊甸中心陪伴這些失喪的靈魂,藉家訪關心「他們」。靜雯最深刻的經歷是為意外懷孕的女士尋找物資,期間深深感受到她的困苦,而藉實質的幫助,靜雯與猶如孤兒及身處社會邊緣的「他們」同行。

Joanne 與靜雯每星期接觸及關懷約一百人。對Joanne 而言,服侍最教她興奮的是能與上帝同工,經歷到祂的同在。機構擁有的資源不多,令服侍具開荒特色,也是一種體驗。服侍的苦就是在紅燈區內諸事變化難測,事工需在不斷摸索中前行。感恩的是,靜雯加入後,Joanne 得到更好的情緒支持,亦因多了人手而可較穩定地接觸關心的羣體,艱難中更見戰友的寶貴,伊甸中心的誕生,實在是上帝恩典的足跡。

真愛

經過體驗,Joanne 領受到在紅燈區服侍實在滿有意義。她由義工轉為全職同工,轉捩點是一次與同工及一位五十多歲的婦人在餐廳上英文班,當時心裏不確定自己是否只因待業無處可去,才與這婦人一起?經反思後,她深覺值得委身服侍「他們」。「我不是找『他們』消磨時間。這些在角落裏備受忽略、或被批評為社會垃圾的羣體,沒人將『他們』看作正常人交朋友,若不主動進入『他們』的世界,『他們』不會出來進入我們的世界。」

紅燈區的羣體身處愛慾橫流的角落,惟當上帝差派其使者走進當中與「他們」同行,有一天「他們」亦能發現真愛的源頭、得着盼望。「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翰福音一14)

(羅穎珊採訪,經編輯整理。)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03期(2020年11月號)

愛心是莫以小而不為

採訪/小乙

近年香港社會變遷,壓力高升;疫下三年,五波疫情措施,普羅大眾都吃不消,嚴重的甚至出現情緒困擾。一位經年送贈《中信》月刊給街坊鄰里的弟兄感喟說:「這幾年,我所接觸的人許多都在無力感中,無方向、無盼望,極須找到依靠!」

別小看微小的關心

曾健恩弟兄每月都會送《中信》月刊給街坊朋友,例如:報紙攤販。他會上前打個招呼,交談幾句,放下就走。他愛在刊物每月新出版時,探朋友般與街坊寒暄幾句,然後送上月刊。幾個月後,那位報販問他:「你叫甚麼名字?這本書很好,好嘢嚟啵(廣東話,意即好東西)。我看了幾個月,煩躁少了,情緒好了,多了與人傾談。」聽他這麽說,健恩順勢邀請他去教會,他以工作忙碌推卻。後來彼此熟絡了,每次送上月刊時,大家都會閒聊起來,有次報販跟他約定:「我退休後就去教會。」健恩送給報販的,不僅是一本刊物,也是一份不求回報的關愛。令他意外的是,一次他在教會聚會中分享,提及這位報販,聚會結束後,一位姊妹趨前向他介紹身邊的朋友,竟就是報販的妻子,她已經開始參與教會聚會了!

健恩也會在茶餐廳用餐時,送給招呼他的伙計。有兩次經歷令他難以忘記:「我已在那間茶餐廳派刊物多年。有一次,我正送上新一期月刊給一位女伙計,她接過後就直指是我送這本書給她弟弟看,之後弟弟整個人都變了,現在更去教會了!」另一間茶餐廳裏有一位長頭髮、纖瘦身型、滿臉愁容的男伙計。健恩在心裏祈禱:「上帝啊,我要怎樣才能跟他分享?」祈禱過後,吃完東西離開前,健恩走近他說:「好似未見過你,送本書仔俾你睇啦。」一個月後,健恩帶着新出版的月刊去那茶餐廳找那長髮伙計:「長毛哥哥呢 ?」有伙計回答:「他有事入了醫院。」半年後,健恩聽到他離世的消息。當時,有一溫柔的聲音安慰他說:「健恩,他認識我。」雖然不知道是哪一期月刊的內容讓他認識了上帝,但他知道無論是哪一期、哪一個見證,都述說着同一位上帝。

困疫更需傳遞暖意

受疫情影響的這幾年,人們不論因害怕被感染,或是受防疫措施所限,彼此接觸少了、距離遠了、心靈沉重了!健恩感受到在這年代、這環境、這氣氛下,人需要確實的安慰和依靠。他也經歷到,在天父的掌管下萬事都互相效力,為叫人得益處(參羅馬書八28)。

健恩家裏養有狗隻,在遛狗時「狗友」彼此碰面,不期然就講「狗經」(分享養狗經驗),他便遞上某期《中信》:「給你看一個有關狗的生命故事。」接着也分享自己與寵物狗狗的故事。交流間,有「狗友」仍然為幾年前突然離世的狗自責、傷感,健恩安慰說:「面對生命,人能夠做的很少,就算醫生也幫不了。你已盡力,牠也不想主人不開心。而狗是上帝創造的,主權在祂。牠雖然離開,卻是回到創造牠的上帝那裏。所以你可以為牠祈禱。」感恩,對方因此得了安慰。

上帝感動健恩和一些弟兄姊妹堅持在疫下繼續關心身邊的人,送出刊物。豈料,總結下來,這幾年送出的刊物比以往還多,達每月1,600至1,800本。當然,數量不重要,重點是他們盼望藉此向人傳達上帝的愛。健恩笑說,他們沒口才、沒技巧,也沒有十足的勇氣,只單純地付出一顆心,願意隨時隨地,憑一句簡單的問候祝福,遞上一本刊物,相信上帝施恩的手會賜福接過刊物的人。

守着分享信仰的初心

健恩回望自己的人生路,雖然起起跌跌,也曾經陷入低谷,但因相信並倚靠上帝,都一一走過,使他更珍惜成為上帝兒女這身分。因此,他心裏常有一團要跟人分享福音的火。「最初我不知道可以怎樣與人分享福音,是傳道人說可以藉派發《中信》月刊開始。就是這樣,直至今天已持續了二十多年。」他回憶說:「起初送給身邊能遇到的人,就如報紙檔攤販、居所樓宇的看更、外出用餐時茶餐廳的伙計,或只有一面之緣的人,如的士、巴士司機等。但不是人人都願意接受,有的是回以怒目、拒絕,或將月刊擲向牆壁,甚至暴力對待!」他面無難色反而欣悅的繼續說:「然而,當我不氣餒,願意堅持下去,會看到上帝在開路。」

原來,由於《中信》是月刊,弟兄姊妹可持續每月派發新一期,從而漸漸與派送對象建立起關係,由介紹自己,分享見證,慢慢就將福音傳開了。他更說:「月刊裏面都是真實的、鮮活的人生見證,總有一些見證能與讀者自身的處境產生共鳴,成為安慰、啟迪、幫助、鼓勵。所以,只要持續的派,總有一天能看到上帝在人身上的賜福。」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28期(2022年12月號)

不再求安舒人生

文/何紫薇

  我從小不愛冒險,膽小怕事,記得讀小學五年級時,班主任推薦我當班長,我卻害怕承擔責任,極力推辭。成長中我拒絕了不少磨練自己的機會,生活只求舒適安逸,甘於平庸。

只求平凡安舒
  慶幸我有一位不平庸的爸爸,他熱愛工作、勤奮向上。父親筆名何紫,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著名的作家和出版家,他幹的文化事業雖不是賺大錢的生意,但足夠給我們一家過充裕的生活。爸爸寫的是兒童文學,他深明家庭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我父母工作雖然忙碌,但他們一直努力營造關愛和諧的家庭,讓我們三兄姊弟幸福快樂地成長。

  可惜父親英年早逝,他工作太拼搏而忽略健康,活到 53 歲因肝癌離世,臨終前幾個月歸信基督,留下了佳美的生命見證。1991 年 11 月父親逝世時,我身處海外留學,當時非常傷心,還預計要退學回港幫補家計,幸得廣大讀者和朋友支持,使母親有力量繼續營運父親的出版業務。後來,我大學畢業回港,很快便覓得工作。另一方面,母親開始與一間有意收購父親業務的大集團洽談,翌年我有機會進到該公司,延續爸爸的出版工作。

  然而,年輕的我軟弱怕事,每當面對困難挑戰,總是逃避的多,一遇挫折便輕言放棄。後來,我離開了這個既艱難又被視為夕陽行業的出版業。我一次又一次轉職,選擇認為輕鬆安穩的工作,人生沒有抱負大志。隨年月過去,我對於爸爸是作家兼出版家的身分亦逐漸淡忘。

  豈料人屆中年,陶醉在安舒區的我,以為可以安分地打工直至退休時,上帝猛然喚醒我。那時我在職的公司出現了些人事問題,我毅然辭職,希望找另一份理想工作。 以前,轉工對我來說唾手可得,今次竟然遇上阻滯,市場上似乎沒有一份稱心合意的工作,我開始覺得人生停滯不前,感到前路迷茫……

發現人生召命
  就在這段無業的日子,我多了安靜的時間反思信仰,自問成為基督徒後未有認真研讀聖經,於是從那時開始,決心每天讀經、祈禱,努力明白上帝的心意。我從舊約創世記開始,一天一天的讀到新約啟示錄,用了整整兩年時間,認真讀完全本聖經,以前不愛讀的舊約部分,竟也讀出興趣來。我看到上帝在人類歷史裡的奇妙作為,視野被帶到歷史中我應站的位置,重新認識自己,明白應當善用主所賜的位分,活出召命。我禱告求主讓我認清召命,擴張境界。我不再求安舒人生,而是甘願按主的旨意過這餘生。

  我讀完全本聖經的那年,剛巧是父親逝世後 25 年。有一天,我忽然收到一位不認識的小學老師發來的電郵,盛意拳拳邀請我到校演講,向學生分享父親的往事和著作。我很詫異,我已許久沒被邀請分享關於我的作家爸爸了。我答應邀請後,那位老師便寄來一大疊學生的親筆信,讓我感受到學生的誠意。那些信是學生們在中文課堂活動裡寫給何紫的,我逐一打開,有一封這樣寫:「親愛的何紫:你在天堂有寫新的文章嗎?……」另一封寫:「何紫:我很喜歡你寫的書,我最喜歡看《給女兒的信》,我看得出你很愛你的女兒……」一封又一封的信,句句說進我心坎,使我感動得熱淚盈眶。原來,爸爸在歷史中沒有被遺忘,他的作品觸動過許多心靈,帶給讀者精神養分;爸爸曾出版的書,在香港文學史裡佔一席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

兩位爸爸的愛
  為了預備這次演講,我仔細翻閱擱置已久的何紫著作和生平事蹟,且深深感到爸爸的一生簡直是天父的傑作,他的故事正是上佳的生命教育素材。想不到,這次演講之後,我的工作機會接踵而來——何紫專題的分享會、展覽會、文學導賞團等等,還吸引了傳媒採訪和報道;我又發掘了許多散落在昔日報章和期刊內爸爸寫的文章,不少是我第一次讀到的,讓我可收輯起來,重新整理,出版成書。我還得到一些寫作機會,包括撰寫專欄,以及訪談文化界前輩,整理口述歷史等等。

  那些從天而降的工作機會,是我不配得的。面對新的挑戰,我總會有膽怯的時候,但我的心態改變了,我不再退縮,因我深信這是上主給我的任務,祂帶領我走進父親的文化領域中,定有祂的美意,只要信靠主,祂必幫助我。現在的我多次遇上困難時,都視之為主鍛煉我的功課,然後卻奇妙地一次又一次跨過,激勵我繼續前行。

  感恩透過工作,我更深認識天上的父和我地上的爸爸,我沉浸在濃濃的父愛中,內心充滿感恩,甘願藉著爸爸留下的文化遺產,傳揚那位奇妙偉大的主基督。

「何紫何幸」一位兒童文學家的信仰見證

文/何紫薇

  「生命之歌在迴旋,時有高調、有低韻,這原是生命的內涵。」這是何紫遺作《我這樣面對癌病》後記的最後一句,他的生命演繹了一曲璀璨動人的樂歌。

昂揚的快調
  我的父親筆名何紫,原名何松柏,生於 1938 年戰亂時期,父母怕養不大他,未有認真為他起名,出世後只有乳名何蝦仔,直至他大約十歲才改名何松柏。抗日戰爭期間,爸爸隨家人從澳門逃難到香港,當時他只有三歲,不幸遇上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淪陷,我的祖父慘被日軍捉去作針藥試驗後死亡,我的祖母帶著年幼的爸爸,在極度危險和窮困的環境下,艱難地活過來。

  爸爸自小家貧,升上中學後要半工半讀來支撐學費,畢業後即投身全職工作,到母校當教師。他喜歡向學生講故事,其實他更愛寫故事,當他教書三年後,得到朋友介紹,轉到一家兒童報社工作。香港的六十年代,極之缺乏本地創作的兒童讀物,爸爸很珍惜這份工作,雖然薪金比他之前教書的還少,但他並不計較,然而工作量可不少,他一人身兼記者、編輯、作者,還要跟進印刷、發行以至於讀者服務等工作,常常要熬夜完成。辦兒童刊物雖艱苦,但這份工作帶給爸爸很大的滿足感,報社內又有大量中外圖書給他做參考,他享受其中,四年間看了許多書,像上了一趟大學,收穫甚豐。從此奠定他走上兒童文學創作和出版之路。

豐美的低韻
  正當爸爸的事業如日方中之際,1990 年底,五十二歲的他確診患上末期肝癌,他一向不煙不酒,相信癌病是長年累月積勞下身體發出的警號。爸爸本來是無神論者,習慣相信自己,成長中的經歷磨練出他堅毅的個性,他努力不懈地開創事業,白手興家,全副精神投入工作,根本不會想到死亡,亦沒有探究信仰。加上爸爸博覽群書,思想某程度受世上各類學問影響,對基督信仰存有理性上的懷疑。

  然而,癌病迫使爸爸放慢步調,重整工作,反思人生。這時候,主耶穌介入他生命,身邊基督徒的愛心關懷,使他開始不抗拒基督福音。某天有位基督徒來探病,她是一位叫小麥子的寫作人,首本散文集是我爸爸幫她出版的,她銘感於心,來訪時懇切為爸爸祈禱,並邀請他信耶穌,爸爸就此決志相信了,聖靈的感動和啟迪,使爸爸打開心門接受基督。

  之後,他內心起了微妙變化,這反映在他每天寫的報章專欄內,爸爸由確診患病到離世前的一天,從沒停止寫作,用文字記述抗病的心路歷程,由最初只靠自己,漸漸懂得把生命交託給主,並領略到從上主而來的平安和盼望。他多次在文章中公告自己成為基督徒,即使住院期間,目睹在瀕死邊緣痛苦呻吟的病友,仍堅定地寫到:「我是虔誠的基督徒,天天祈禱,釋放自己,把身軀交與上帝。我們的教義是那只是回到上帝身旁,得到永生,有天使相迎,無所懼也。」他對主的信心清晰透徹地滲進字裡行間。

璀燦的人生
  回想爸爸自1966年開始有機會在當時暢銷的《華僑日報》兒童版發表故事,作品深受小讀者喜愛,後來還自資出版第一本書《四十兒童小說集》。七十年代,爸爸儲了些錢,開始創業,先是開辦圖書文具店,後來創辦出版社,專門出版學生課外讀物。他編寫大量適合少年兒童的有益讀物,十年間出版了六百多種書,並創辦校園文藝月刊,他的出版物大受學界歡迎,口碑甚佳。

  整個八十年代,何紫在文壇相當活躍,除了寫作和出版,他一直在香港多份報刊上撰稿,同時鼓勵後進寫作,為新人出書,並致力兒童文學的研究和推廣,到處去演講和擔任評判,又組織文學活動,促進同行交流,對香港文化界的建樹良多。這也是上帝賜福給他。

  爸爸後來的病情雖嚴重,仍以有限的生命活出最好的自己,他歌頌親情友情,關懷病友,堅持寫作,在作品中多番興歎「何紫何幸」,內心充滿感恩。最教我佩服的,是爸爸在文章和訪問中的自我剖白,他坦誠地分享內心的掙扎和軟弱,在上帝面前深切反省,認罪悔改。上帝沒有令爸爸病得醫治,卻醫治他心靈,使他靈裡得釋放,患病近一年間,洋洋灑灑寫下十多部作品。終於 1991 年 11 月 3 日,爸爸放下筆桿,安息主懷。

  爸爸的一生,讓我讚歎上帝創造生命的奇妙偉大,他信主的日子雖短,卻足以見證主的恩典和慈愛。我深深期盼那一天,在主的永恆天國裡,我與爸爸重遇於雲彩之中!

聆聽「照顧者」的心聲

文/周寶麗

有多年社工經驗的周寶麗(Polly),在一間基督教社福機構工作,負責智障人士的宿舍服務,為他們提供輔導、生活技能培訓及全人照顧等。據政府在2014年出版的《第62 號報告書》中指出,本港智障人士數目約有七萬至十萬餘人。「一路走來,發現香港為智障人士或自閉人士提供的服務雖不及外國,但仍算足夠。然而,容易被忽略和缺少支援的,是日夕照顧這些人士的照顧者。」Polly如是說。

看見的感悟

Polly 發現當家庭成員中有智障人士,照顧者難免感受複雜:作為社會上的小眾,對內需要面對很多日常生活的艱難,對外亦可能承受旁人不理解的歧視目光,箇中的苦處,往往不足為外人道。因此,她的目光漸從智障人士轉移至他們的照顧者身上,意識到照顧者同樣有很大的需要。Polly 更感悟說:「家長或照顧者們只顧為智障家人爭取權益、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會在不覺間忘卻了『自己』。我曾修讀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了解有關自我身分認知的重要,感到家長們也需要好好照顧『自己』。」

聽說,上一輩的照顧者,有不少會承受「是否前世做錯事?」、「是自己懷孕時做得不好」的內疚感。而現代的照顧者中,不單有父母親,還有其他家人,如兄弟姐妹;又或是親友,如舅父、姨媽等。姑勿論是哪位家人或親友,無可否認,與智障人士同行的過程裡,心中多少也會背負有形或無形的擔子。一方面,面對旁人的不諒解,甚至歧視的目光,以致心裡得不著釋放;同時,更要兼顧日常的繁多事務,弄得疲於奔命。

照顧者的故事,也許總有一個在你附近。

分擔肩頭重

因著這個「看見」,Polly 展開了一段與智障人士照顧者同行的歷程。她與一眾同事在 2013 年計劃申請公益金,主力協助照顧者,讓他們能尋找自我身分和學習重視自己。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2014年成功獲批為期三年的資助,其後再申請,也能繼續獲批資助。感恩,相關服務至現時仍能一直順利發展。

在計劃進行的首階段,Polly 曾與教會牧者在閒談中提及這些智障或自閉人士照顧者的需要。其間,心裡突然有個想法:很想他們認識主耶穌。「我不能為他們解釋為何會有患這樣病症的家人或小朋友,但我總覺得可以幫助他們從中找出一些事情好好學習。我固然有社工的專業輔導技巧,但始終不及耶穌的愛與平安。」

牧者也很認同她的觀點,她便開始建議教會開辦關懷照顧者的小組,最後得到教會通過接納建議。2016年,先招募了一批教會義工擔任家長陪伴者,再定下每兩月一次,在早上開辦「關顧照顧者靈性」聚會。「我們先讓參加者上四堂工作坊,分別是認識智障人士、智障者的扶抱技巧以及了解照顧者的心情等,當中有義工跟他們唱詩歌和玩遊戲,感覺原來家長們可以玩得很放的!」

漆黑中的一點光

照顧者透過走出日常生活,投入同路人小組或分享時間,從中尋到一些放鬆的空間,甚或觸及內心深處的感受時,讓情緒有紓解的機會。

關顧小組裡其中一位家長,是三位小孩的爸爸,大女兒曾患豬流感,其餘的女兒和兒子則同為自閉及智障人士,可想而知,他的壓力甚大。Polly 印象最深刻是在一次聚會中,她與這位爸爸傾談時,他親述了一些感受:「平時參加其他活動時內心未能放得開,但在關顧小組中卻感覺十分舒服,不知道為甚麽會在那裡特別感到釋懷。」其後,知道他參加了她的服侍機構另一個中心所舉辦的活動,當中也有牧師進行關顧,牧師還邀請他參加所屬地區的教會,後來他更相信主耶穌了。

據網上資料,約有七成自閉症人士被界定為智障,在溝通和建立人際關係方面有嚴重障礙。其中有些更因正值青春期,不太懂得表達自己,會時常打自己和家人。曾經,有位媽媽(照顧者)表達過,兒子因情緒波動,不時會揮拳或用腳踢她,有時更誤傷途人,繼而會被指摘為「無家教」。每次出街,對她而言也是一種挑戰。「那位家長說,幸好信了主,心中知道兒子是改變不了的,但會盡能力去愛他。她在日常生活中會提醒自己選擇正面看待事情,更認為兒子是她生命中其中一位最大的天使。縱然需要許多學習,但同時間讓她感受到世上仍有愛,包括身邊人,如同行的社工、教會的朋友和學校家長的關愛。」

Polly 在服侍眾多照顧者的時候,會透過服務和小組分享,讓照顧者明白一個道理:他們的生命不只是單單有這位小朋友(智障人士),還有其他不同的精采元素;她強調「要與問題分開看」,意即這些小朋友本身不是一個問題。照顧者可以藉參加活動來發揮自我,也可以經驗小組成員的分享和互相支持,體會耶穌基督的愛。

「祢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祢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祢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十六11)

(曾美儀採訪)

註:周寶麗(Polly)現為基督教懷智服務處單位經理,負責「智親至愛服務計劃」的服務發展。

恩愛背後

holding-hands-918990_1280

文/孫偉雄、袁美倫
整理/余黃國凱

天作之合?
偉鴻生長於一個女權至上的家庭,四個姊姊均出外工作,家務全由偉鴻和兩個弟弟料理。

認識美倫後,偉鴻見這女孩沉默寡言,帶點憂鬱,心想:這才是理想對象哩。一個好動,一個好靜;一個健談,一個聆聽;不是天作之合嗎? 繼續閱讀

死前才信,能嗎?(2)

文/陳榕生
整理/余黃國凱

「你不用來向我傳福音。回去向你的上帝說,給我一個災難,我沒辦法的時候,就會向祂求。現在我甚麼都不求。」

「等我生命到了最後五分鐘,你請牧師來替我做點水禮就行了。」

車禍後醒過來,驚覺自己剛才可能真會死去,因那車禍實在厲害!救護車送我去醫院後,由於身體支離破碎,褲子也不能替我脫下,他們就用剪刀剪開。我左手臂的肩甲骨破碎了,骨盤更完全碎了。

當時一醒過來,就想到自己以前曾對太太說,等到生命最後五分鐘才請牧師為我施行洗禮。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繼續閱讀

死前才信,能嗎?

clock

文/陳榕生
整理/余黃國凱

回想小時,玩過碟仙……問了很多別人不可能知道答案的問題,碟仙都一一回答正確……當時,就知道碟仙背後的東西是鬼。

在那一刻,我知道這的確是個靈界的東西。

那事以後,就去買了一些書來看,不少是佛教的書。我一看就著了迷。

繼續閱讀

回家之路

The Long Way Home VOL TEDDY MOOSE by Guian Bolisay

文/陳素琴
整理/余黃國凱

「我不做手術了,反正都要死!」

「你是誰,竟能決定自己的生命?」奇怪,生命不是由自己決定的嗎?

一九九六年九月,我發現小便流血,甚是驚怕……怎料四天後,得知患了惡毒的膀胱癌,必須立刻動手術。醫生說,先檢查其他器官,如果擴散至骨,就不施手術了。聽後,晴天霹靂,欲哭無淚。

在病房裡,想到自己努力工作三十年,為何突然患癌?究竟做錯甚麼事?一直自怨自艾,怎也想不通,頓覺非常軟弱無助!但林醫生說,只要信上帝,祂會使你心裡平安。

「會嗎?三十年了,我沒好好尋找祂,一直拒絕相信,祂果真這麼寬宏大量賜我平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