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求安舒人生

文/何紫薇

  我從小不愛冒險,膽小怕事,記得讀小學五年級時,班主任推薦我當班長,我卻害怕承擔責任,極力推辭。成長中我拒絕了不少磨練自己的機會,生活只求舒適安逸,甘於平庸。

只求平凡安舒
  慶幸我有一位不平庸的爸爸,他熱愛工作、勤奮向上。父親筆名何紫,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著名的作家和出版家,他幹的文化事業雖不是賺大錢的生意,但足夠給我們一家過充裕的生活。爸爸寫的是兒童文學,他深明家庭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我父母工作雖然忙碌,但他們一直努力營造關愛和諧的家庭,讓我們三兄姊弟幸福快樂地成長。

  可惜父親英年早逝,他工作太拼搏而忽略健康,活到 53 歲因肝癌離世,臨終前幾個月歸信基督,留下了佳美的生命見證。1991 年 11 月父親逝世時,我身處海外留學,當時非常傷心,還預計要退學回港幫補家計,幸得廣大讀者和朋友支持,使母親有力量繼續營運父親的出版業務。後來,我大學畢業回港,很快便覓得工作。另一方面,母親開始與一間有意收購父親業務的大集團洽談,翌年我有機會進到該公司,延續爸爸的出版工作。

  然而,年輕的我軟弱怕事,每當面對困難挑戰,總是逃避的多,一遇挫折便輕言放棄。後來,我離開了這個既艱難又被視為夕陽行業的出版業。我一次又一次轉職,選擇認為輕鬆安穩的工作,人生沒有抱負大志。隨年月過去,我對於爸爸是作家兼出版家的身分亦逐漸淡忘。

  豈料人屆中年,陶醉在安舒區的我,以為可以安分地打工直至退休時,上帝猛然喚醒我。那時我在職的公司出現了些人事問題,我毅然辭職,希望找另一份理想工作。 以前,轉工對我來說唾手可得,今次竟然遇上阻滯,市場上似乎沒有一份稱心合意的工作,我開始覺得人生停滯不前,感到前路迷茫……

發現人生召命
  就在這段無業的日子,我多了安靜的時間反思信仰,自問成為基督徒後未有認真研讀聖經,於是從那時開始,決心每天讀經、祈禱,努力明白上帝的心意。我從舊約創世記開始,一天一天的讀到新約啟示錄,用了整整兩年時間,認真讀完全本聖經,以前不愛讀的舊約部分,竟也讀出興趣來。我看到上帝在人類歷史裡的奇妙作為,視野被帶到歷史中我應站的位置,重新認識自己,明白應當善用主所賜的位分,活出召命。我禱告求主讓我認清召命,擴張境界。我不再求安舒人生,而是甘願按主的旨意過這餘生。

  我讀完全本聖經的那年,剛巧是父親逝世後 25 年。有一天,我忽然收到一位不認識的小學老師發來的電郵,盛意拳拳邀請我到校演講,向學生分享父親的往事和著作。我很詫異,我已許久沒被邀請分享關於我的作家爸爸了。我答應邀請後,那位老師便寄來一大疊學生的親筆信,讓我感受到學生的誠意。那些信是學生們在中文課堂活動裡寫給何紫的,我逐一打開,有一封這樣寫:「親愛的何紫:你在天堂有寫新的文章嗎?……」另一封寫:「何紫:我很喜歡你寫的書,我最喜歡看《給女兒的信》,我看得出你很愛你的女兒……」一封又一封的信,句句說進我心坎,使我感動得熱淚盈眶。原來,爸爸在歷史中沒有被遺忘,他的作品觸動過許多心靈,帶給讀者精神養分;爸爸曾出版的書,在香港文學史裡佔一席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

兩位爸爸的愛
  為了預備這次演講,我仔細翻閱擱置已久的何紫著作和生平事蹟,且深深感到爸爸的一生簡直是天父的傑作,他的故事正是上佳的生命教育素材。想不到,這次演講之後,我的工作機會接踵而來——何紫專題的分享會、展覽會、文學導賞團等等,還吸引了傳媒採訪和報道;我又發掘了許多散落在昔日報章和期刊內爸爸寫的文章,不少是我第一次讀到的,讓我可收輯起來,重新整理,出版成書。我還得到一些寫作機會,包括撰寫專欄,以及訪談文化界前輩,整理口述歷史等等。

  那些從天而降的工作機會,是我不配得的。面對新的挑戰,我總會有膽怯的時候,但我的心態改變了,我不再退縮,因我深信這是上主給我的任務,祂帶領我走進父親的文化領域中,定有祂的美意,只要信靠主,祂必幫助我。現在的我多次遇上困難時,都視之為主鍛煉我的功課,然後卻奇妙地一次又一次跨過,激勵我繼續前行。

  感恩透過工作,我更深認識天上的父和我地上的爸爸,我沉浸在濃濃的父愛中,內心充滿感恩,甘願藉著爸爸留下的文化遺產,傳揚那位奇妙偉大的主基督。

「何紫何幸」一位兒童文學家的信仰見證

文/何紫薇

  「生命之歌在迴旋,時有高調、有低韻,這原是生命的內涵。」這是何紫遺作《我這樣面對癌病》後記的最後一句,他的生命演繹了一曲璀璨動人的樂歌。

昂揚的快調
  我的父親筆名何紫,原名何松柏,生於 1938 年戰亂時期,父母怕養不大他,未有認真為他起名,出世後只有乳名何蝦仔,直至他大約十歲才改名何松柏。抗日戰爭期間,爸爸隨家人從澳門逃難到香港,當時他只有三歲,不幸遇上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淪陷,我的祖父慘被日軍捉去作針藥試驗後死亡,我的祖母帶著年幼的爸爸,在極度危險和窮困的環境下,艱難地活過來。

  爸爸自小家貧,升上中學後要半工半讀來支撐學費,畢業後即投身全職工作,到母校當教師。他喜歡向學生講故事,其實他更愛寫故事,當他教書三年後,得到朋友介紹,轉到一家兒童報社工作。香港的六十年代,極之缺乏本地創作的兒童讀物,爸爸很珍惜這份工作,雖然薪金比他之前教書的還少,但他並不計較,然而工作量可不少,他一人身兼記者、編輯、作者,還要跟進印刷、發行以至於讀者服務等工作,常常要熬夜完成。辦兒童刊物雖艱苦,但這份工作帶給爸爸很大的滿足感,報社內又有大量中外圖書給他做參考,他享受其中,四年間看了許多書,像上了一趟大學,收穫甚豐。從此奠定他走上兒童文學創作和出版之路。

豐美的低韻
  正當爸爸的事業如日方中之際,1990 年底,五十二歲的他確診患上末期肝癌,他一向不煙不酒,相信癌病是長年累月積勞下身體發出的警號。爸爸本來是無神論者,習慣相信自己,成長中的經歷磨練出他堅毅的個性,他努力不懈地開創事業,白手興家,全副精神投入工作,根本不會想到死亡,亦沒有探究信仰。加上爸爸博覽群書,思想某程度受世上各類學問影響,對基督信仰存有理性上的懷疑。

  然而,癌病迫使爸爸放慢步調,重整工作,反思人生。這時候,主耶穌介入他生命,身邊基督徒的愛心關懷,使他開始不抗拒基督福音。某天有位基督徒來探病,她是一位叫小麥子的寫作人,首本散文集是我爸爸幫她出版的,她銘感於心,來訪時懇切為爸爸祈禱,並邀請他信耶穌,爸爸就此決志相信了,聖靈的感動和啟迪,使爸爸打開心門接受基督。

  之後,他內心起了微妙變化,這反映在他每天寫的報章專欄內,爸爸由確診患病到離世前的一天,從沒停止寫作,用文字記述抗病的心路歷程,由最初只靠自己,漸漸懂得把生命交託給主,並領略到從上主而來的平安和盼望。他多次在文章中公告自己成為基督徒,即使住院期間,目睹在瀕死邊緣痛苦呻吟的病友,仍堅定地寫到:「我是虔誠的基督徒,天天祈禱,釋放自己,把身軀交與上帝。我們的教義是那只是回到上帝身旁,得到永生,有天使相迎,無所懼也。」他對主的信心清晰透徹地滲進字裡行間。

璀燦的人生
  回想爸爸自1966年開始有機會在當時暢銷的《華僑日報》兒童版發表故事,作品深受小讀者喜愛,後來還自資出版第一本書《四十兒童小說集》。七十年代,爸爸儲了些錢,開始創業,先是開辦圖書文具店,後來創辦出版社,專門出版學生課外讀物。他編寫大量適合少年兒童的有益讀物,十年間出版了六百多種書,並創辦校園文藝月刊,他的出版物大受學界歡迎,口碑甚佳。

  整個八十年代,何紫在文壇相當活躍,除了寫作和出版,他一直在香港多份報刊上撰稿,同時鼓勵後進寫作,為新人出書,並致力兒童文學的研究和推廣,到處去演講和擔任評判,又組織文學活動,促進同行交流,對香港文化界的建樹良多。這也是上帝賜福給他。

  爸爸後來的病情雖嚴重,仍以有限的生命活出最好的自己,他歌頌親情友情,關懷病友,堅持寫作,在作品中多番興歎「何紫何幸」,內心充滿感恩。最教我佩服的,是爸爸在文章和訪問中的自我剖白,他坦誠地分享內心的掙扎和軟弱,在上帝面前深切反省,認罪悔改。上帝沒有令爸爸病得醫治,卻醫治他心靈,使他靈裡得釋放,患病近一年間,洋洋灑灑寫下十多部作品。終於 1991 年 11 月 3 日,爸爸放下筆桿,安息主懷。

  爸爸的一生,讓我讚歎上帝創造生命的奇妙偉大,他信主的日子雖短,卻足以見證主的恩典和慈愛。我深深期盼那一天,在主的永恆天國裡,我與爸爸重遇於雲彩之中!

恩愛背後

holding-hands-918990_1280

文/孫偉雄、袁美倫
整理/余黃國凱

天作之合?
偉鴻生長於一個女權至上的家庭,四個姊姊均出外工作,家務全由偉鴻和兩個弟弟料理。

認識美倫後,偉鴻見這女孩沉默寡言,帶點憂鬱,心想:這才是理想對象哩。一個好動,一個好靜;一個健談,一個聆聽;不是天作之合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