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難關

CT678000172dpi

文/何竣謙

 

十五歲前的我

 

雖然我自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但在十五歲之前,未認真想過信仰是怎樣。信仰對我來說只是:逢主日跟隨父母上教會、背金句有獎品、上教會認識朋友……縱然每晚也跟著父母一起禱告讀經,卻不會主動翻閱聖經,更不會主動尋問上帝是怎樣一回事。

 

隻身到匈牙利

 

直至十五歲那年,我隻身到匈牙利交流,那年的經歷令我重新思考信仰。

 

不知何故,我曾肚痛了幾天,連轉身也劇痛,步行困難。起初,接待家庭只叫我喝點茶和吃點藥,以為很快痊癒。後來劇痛持續不退,接待媽媽(host mum)陪我到診所檢查,醫生判斷可能是盲腸炎,建議轉往醫院做手術,於是當晚我進了醫院。

 

經過檢查,得悉腹部有點異常,醫生說情況危急,必須立即做手術,不能等到回港才做,那時我才意識到病情嚴重。雖有接待家庭照應,但因言語不通,我只能用有限度的匈牙利語跟他們溝通,身邊亦沒有親人可以依靠。我深深感受到只能依靠上帝,祂是唯一能幫助我的。

 

我記起小時候父母的教導:有甚麼事都可祈禱交託給上帝。做手術前,我不斷禱告,即使父母不在身邊,禱告後我感到有很大的安全感。

 

手術後過了一段時間,我才知道原來是十二指腸穿了洞,竟還安然無恙,是上帝救回我一命呢!

 

一通適時的電話

 

上帝安排的時間總是適時。爸爸得悉我要做手術後,立即趕往匈牙利探望我。

 

當他抵達機場後,經過多番打聽,花了四小時才由機場輾轉來到醫院。他禱告求上帝可以快點見到我,並在醫院裡到處查詢,自踏入醫院門口起,花了近一小時才找到我。

 

奇妙的是,爸爸臨進入我的病房前,護士突然叫他接電話,原來是媽媽從香港打來,她也花了兩小時才成功聯絡上爸爸。雖然爸爸多番轉折才抵達病房,卻剛好在這時候接到我媽的電話,便立即報平安。我相信是上帝接通這個電話,不早也不遲。

 

不與罪惡妥協

 

後來我有機會到泰國曼谷讀大學,面對這個罪惡之城,誘惑相當大。在曼谷,吸煙和抽大麻相當普遍,很多人都不覺得有問題。

 

我亦見到不少同學抽大麻,雖然我也曾好奇,但深信這不是上帝喜悅的事,所以堅決不試。這些挑戰都是每天真實上演的。

 

我曾邀請同學上教會,雖然多次被拒絕,我仍繼續努力。與同學分享信仰時,我知道人與上帝的關係不能強迫,即使我分享自己經歷,也不保證能打動他們,惟有為他們禱告,求主讓他們親自經歷上帝。

 

被誣告入獄

 

2017 年,我以工作假期的方式到南韓交流,發生了一件對我有巨大衝擊的事,比十五歲那年在匈牙利做手術更深刻,令我改變更大。

 

我在南韓找到一份速遞員的工作,後來才知那是一間黑店。

 

某天下班回家,突然有警察上門拘捕我,我大惑不解。

 

我的工作要按上級指示運送一箱箱物品給指定收件人,原來箱內藏有非法物品,但我全不知情,被公司利用。

 

我被捕入獄,坐牢的半年,因在獄中無事可做,我讀了很多信仰書籍和聖經,亦尋問上帝很多問題,例如:為何讓這些事情在我生命中發生?我還這麼年輕,為何會坐牢……也曾思考:上帝會否要我做些甚麼?

 

2017 5 月底第一次判刑前,我問上帝:「祢會否讓我離開這裡?我不想再留在監獄,我覺得很辛苦。」

 

然而,法官判我有罪,我要繼續坐牢。面對這次判刑,我深感無奈,不知所措。判刑後第二日,我開始改變想法,認為上帝要我做的事仍未做完,我要繼續留下,這是上帝的決定。

 

等待上訴期間,我繼續讀經和閱讀信仰書籍,更感受到上帝的同在,深信祂不會給我一些受不起的痛苦,坐牢的經歷是要我更親近祂、認識祂。

 

在這無奈的困境,我還有上帝可以依靠。

 

坐牢期間,我認識了一位泰國籍男囚犯,他是佛教徒。由於我懂泰語,故有機會跟這位哥哥分享信仰,又叫我爸送贈泰文聖經和教人禱告的材料給他。奇妙地,他竟然嘗試禱告。

 

沒想過在被囚的艱難處境中,仍能與人分享信仰,非常感恩。

 

2017 8 月底第二次判刑,獲得緩刑,即時釋放。

 

雋言激勵

 

半年牢獄生涯中,兩段經文深深激勵我,願與各位分享。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哥林多後書四8-9四面受敵正是我當時面對的處境,但我知道縱在患難中,上帝仍是掌管生命的主。

 

「祂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撒迦利亞書九9下)我無時無刻祈求上帝救我離開監獄,這禱告持續了半年,到第二次判刑前兩天,我看到這經文,深信上帝會施行拯救,帶我離開。 

 

從前坐牢時,因無人可以依靠,相對較易感受上帝的同在,將祂放在我生命中的首位。出獄後,要兼顧的事情多了,如何持久地將上帝放在生命首位,是我現階段的學習。

 

《小屋》的啟發

 

最後以小說《小屋》裡的一句話共勉:「我這一生,只是未來更偉大世界的接待室而已!」這書是我坐牢時讀到的,書中提到上帝帶主角去經歷不同事情。人生在世數十載,若跟永恆相比,我們身處的世界只是寄居的世界。

 

這令我反思:生存在世,是學習在上帝已預備的世界中,如何榮耀祂。

 

ccmFB_CT678_20200115

 

 

天堂和地獄

CT6770007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我們不可避免地談到天堂地獄和人類最後的歸宿,我驚奇地發現,有些慕道者對自己死後進天堂還是地獄,並不十分感興趣,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問題是基督徒能否依靠上帝的幫助,正直誠實並充滿愛心地度過今生。

 

甚麼是天堂地獄?

這其實觸及一個非常深奧的神學問題:甚麼是天堂地獄?甚麼是深層意義上的「得救」?地獄是一個烤肉場,還是沒有上帝同在的痛苦和孤獨?天堂是指風景優美,遍地黃金,還是指與上帝同在的喜悅和平安?天堂地獄是具體的地方,還是一種心靈狀態?不同的神學家對此各執一詞,教會常常提到的這些概念,並不是那麼簡單!

 

我出生在基督徒家庭,童年時,的確簡單地認為天堂就是綴滿香甜果實的果樹、有花朵、美麗的河流和天使飛翔的地方。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對天堂的認識改變了,上帝的同在成了天堂最美麗和最重要的特質,即使那個地方是沙漠,也能變成天堂。

 

對天堂的關注點

 

對天堂的定義改寫,代表信仰關注點從自己的福祉轉移到上帝身上。

 

在淺層基督信仰,我們很容易將自己對這世界的追求和對自身利益的關注,用宗教詞語表達出來,以此逃避這世界的艱難,即使耶穌的門徒也不能免俗,在地上就開始爭論自己在上帝國度裡的身分地位。但我非常驚訝地發現,慕道班有些第一次接觸基督信仰的朋友,竟對天堂有非常成熟的認識和不帶功利色彩的追求。對他們來說,天堂代表他們對愛和正義的理想在上帝的幫助下實現了。

 

持這樣觀點的多是年紀老邁、來自中國內地的長者,他們對死亡非常泰然,來慕道的原因不是恐懼死亡,而是關注這世界到底有沒有一個上帝保護一切美善的事物。

 

《靈心小史》作者小德蘭(Therese of Lisieux)臨終前也說過類似的話:死亡和存活都是幸福,因為她只要上帝所要的,一切都是為了愛祂。當靈修到達這樣的深度,天堂地獄的地點在哪裡?我們的生活環境那時會怎樣?這樣的問題不再有意義,如同一個很快要和愛人相聚的人,關注點不會是屆時居住環境如何,或者吃甚麼食物,而是彼此相聚的幸福和喜悅。

 

對地獄的爭論

對地獄的爭論則很激烈,筆者認為這問題和天堂的探討類似;地獄是否有熊熊烈火等問題也沒多大意義。基督信仰告訴我們,我們今日還處在救恩的等待中,上帝還在期待每個人回轉,而地獄裡不再有上帝的拯救、憐憫和幫助,這才是痛苦的根源。天堂本是上帝給我們的家園,而且祂不願意一人沉淪,我們應該珍惜今日還擁有的機會,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上帝的家。

天堂地獄的審判權屬於公正的上帝,

每個人的心靈真實情況也只有上帝知道,

所以基督徒的責任是讓人認識上帝的美善,

而不是隨意定斷誰能到天堂或地獄。

ccmFB_CT677_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