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心有道

文/黃葉引蘭

人的心臟固然重要,但心情同樣重要。有些人會隱藏不開心的感覺,心碎也沒人知!其實不論年紀,人都想被疼愛和關心。畢竟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活着總有不開心和不安的事,因此每個人都需要護「心」,這個「心」是指我們的心情和感受。我們可學習怎樣照顧自己的心情,下面三個簡單的護心法,有助疏理感受,使心平靜舒暢。

一、呼氣法

這個方法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當我們很緊張、腦海一片空白、身體在顫抖或僵硬、或想大叫大喊……這些都是我們受到刺激後,不經大腦的自我保護反應。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慢而長地呼氣,因呼吸連接大腦的神經系統,呼氣時令副交感神經更活躍,有助放鬆,平靜自己。

這個腹式呼吸法是用口呼氣,還可配合心情,一邊呼氣一邊心裏說:「把擔心呼出,全都不要了!」呼氣時縮肚,焦點在肚子,把氣壓出來。呼完就合上嘴巴,肚子要脹起,空氣就自然由鼻子吸進去。因要放鬆,所以呼氣時間要慢而長。初學時可跟這節奏:呼八下吸四下,但吸完不要立即呼氣,要停七下,以便身體可交換氣。一位社工朋友告訴我,他在一次突發事件中很緊張,於是立即呼氣,大約呼氣十次,整個人便鎮定下來,隨即想到應對方法。可見此呼吸法非常有用。

另外是呼氣急救法,這是簡易護心急救法——呼氣和拍心口。晚上靜下來後若仍感不安,可輕拍自己,像拍嬰兒一樣,有鎮靜作用;若配合經絡位置效果更佳,如用右手拍左邊心,左手按住肚臍,輕輕慢慢拍,不要急,並感受一下自己的心,拍兩三分鐘就能安定下來。有位公司高層的男士,試過這方法後告訴我:「黃太,勁呀!有變化,我從未試過這樣,心很安定,有變化。」

二、運動

第二個護心法是運動。我現在一星期三次,每次半小時;其實散步半小時以上亦可達到效果,跑步則需二十分鐘至半小時,每星期三次就夠。不要在疲累時運動,也不需太劇烈。很多研究報告顯示運動令人快樂!因我們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使人開心的化學物質)令身心舒暢,有助活化大腦因子(BDNF)和延緩腦退化,如能加點速度以提高心率更好。此外,運動令血氣上到大腦時,不但使頭腦清醒,同時左右腦和上下腦都會自動整合,避免失衡。

三、信念

最重要的護心法,是確立信念,因為所有情緒產生自信念。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23)

上帝創造我們的大腦原來有保安系統,設計非常棒:大腦分三部分,負責情感的部分一受驚便會不經智能部分,直接連到本能部分,迅速分泌荷爾蒙、腎上腺素、皮質醇應急。比如一隻狗在你面前狂吠,你的本能反應可能是不經思考地拔腿跑,因大腦要先救你脫險。還有,當我們感到不安或驚嚇時,大腦會儲存記憶,日後在遇到類似情況便發出警告,提醒我們要小心。

可是人生中確有不少不安和心碎的事,以致有些人滿腦子負面記憶,逐漸形成負面信念,人變得敏感,把大部分事情都當作危機處理,身心便容易失衡。

我自己有一個最大的正面信念資源庫,就是上帝,因祂是世上最懂得安慰、鼓勵、扶持、接納脆弱的人。當我發現原來看不見的上帝,常看顧和幫助我,猶如聖經所言:「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篇四十六1)安全感就增加了。由於腦內儲存了很多上帝的恩典,使我受到負面的人和事衝擊時,也能夠以正面的信念面對。特別當我學習凡事感恩後,竟看到過去「不好」的事情原來也帶着「好」處,祝福着我。這些美好的記憶使我有力量和信心面對困難。

主護我心

人世間,不開心的感受、心碎的事情,可能天天都在發生。然而,當我們認識這位創造主,明白祂甚願憐憫人的「心」,加添人的「心」力,只要我們願意倚靠祂,「心」就能安穩下來。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10期(2021年6月號)

泰戈爾的含淚與泉州奶奶的喜樂

文/何天朵

泰戈爾晚年時,有一位朋友來拜訪他。

朋友說:「你可以心滿意足地死了,因為你已經寫了許多詩歌。在你之前,沒有人寫過那麼多詩歌,英國最偉大的詩人雪萊,只寫了兩千首詩,而你已經寫了六千多首,並且每一首都像深海珍珠與深山鑽石那麼珍貴!所以,你死而無憾了!」

朋友說完,泰戈爾的眼中已淚水盈眶。朋友接著問:「你怕死嗎?你不是寫過一首詩,說死亡是最偉大的朋友嗎?」

泰戈爾說:「不!我不是怕死,死與生一樣美麗。我哭,是因為近來我寫的詩歌愈來愈好。」

泰戈爾最後是在不捨中含淚而逝。

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的內心很不是滋味,生命無人能掌握,依戀不了。

前段時間,我收到幾個重症病人的代禱求助信息。每當看到這些重症病人外形的慘狀,還有聽到他們淒厲的呻吟,我的情緒就會崩潰,一落千丈,繼而不得不深入思考:是不是所有人到了病危,都是這樣不安、惶恐、緊張?

思考中,我記起了幼年的一樁事。我母親因病常去醫院,我也因此認識一位重症病人——泉州奶奶。我不知道她得的是甚麼病,她雖然頭髮花白,卻膚色紅潤。她對人說,她是個基督徒。她很有愛心,也很喜樂,常會以開玩笑的方式說話和回顧往事。

每天吃飯時間我們都需要到樓下食堂買飯。一天,我照例打包了兩份粥、兩份菜,還偷偷給泉州奶奶帶去一個燒紅薯。醫生不讓她吃紅薯,所以她家人從不給她買。

從樓梯出來要先經過她的房間,再到母親的病床,可那天我走過去看到她的病床空空的。想了想,可能她出去散步了。到了母親的桌子前,擺開菜我們一起吃起來。我漫不經心地問:「泉州奶奶好像不在,她昨晚一夜就沒回來。」一旁的護士對我說:「她走了,就在昨晚 11 點。不過這位老太太信主,死得很安詳,還帶著微笑,我還從沒見過死得這樣安詳的病人。」我聽護士說完,不等吃完飯,便一個人爬到醫院的樓頂,看著落日,梳理心情。

長大成人後,見多了喜事喪事,特別是在死亡面前,人都有畏懼,除了我認識的一位牧師之外。那位牧師和我幼時喜歡過的泉州奶奶一樣,在病中和臨終時都有平安喜樂的精神面貌,他們的內心似乎都有一樣超凡的力量,那就是有信仰的盼望。

政局下覓曙光

CT684000572dpi

文/袁天佑

 

變遷莫驚怕

現今很多香港人都對政局和時代感到無力,在不同政治立場下,社會出現對立,甚至撕裂的情況。這樣的對立,對香港整體發展不健康。要解決香港的問題,建立和諧社會實屬必須。無論有沒有權勢,若大家只顧鬥個你死我活,就難建立和諧氣氛。

如何建立和諧社會?擁有優勢或權力的人固然要多出分力,不謀私濫權,其他人亦要做好自己。

縱然爭取公義不一定有成果,但要把視野擴闊一點,即使我們未必能改變世界,卻可以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好本分。

舉個例子,鐵工人可以用心鐵,督察可以誠實地檢察和寫報告…

 

制度不是靠英雄維繫,而是靠每普通人緊守崗位。

 

單顧吃快活麼

聖經提到處世態度:「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傳道書27。這世代的處境很難掌握,因此要把握現在,盡力做好該做的事,不是只顧吃喝快活,「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參傳道書九10

另一方面,新約提到現今的世代是末世時代,人們任意妄為,專顧自己,狂妄自大,不愛上帝(參提摩太後書三2-5)。保羅提醒我們,特別是年輕人,面對黑暗世代時,要作基督的精兵,作無愧的工人。

 

即使面對多麼惡劣的處境,人人都要繼續做好本分。

 

黑暗中的光明

英國文豪狄更斯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跟聖經所說的不謀而合,好的和壞的事情都有它的時候。聖經說:「黑暗不能勝過光」(參約翰福音一5,《新譯本》),在黑暗中總有光明的存在,黑暗不會永遠遮蓋光,即使在晚上仍有星光。

最黑的時候正是黎明的開始。

 

值得反思的是:在黑暗世代中,我們能否作光明的部分呢?

 

關俊棠神父的經歷或可給我們一點啟發——他在修道院受訓時,胸懷大志,要為基督贏取全世界,初出道時雄心勃勃,後來把自己的大志由世界縮小到中國,由中國縮小到香港社會,再縮小到本地教會…當他在現實中不斷修正自己的大志,心中不免難過、不滿和無奈。

幸好,關神父最終悟出一個道理:原來多年來都給自己的大志所困。

一天,他看到外面下著毛毛雨,想到真正滋潤大地,使萬物欣欣向榮的,並不是澎湃的傾盆大雨,而是毫不起眼的綿綿細雨。

這景象使他突然發現:「我雖未能為基督贏得全世界,能為中國同胞所做的又是那麼小,連自己教會內許多不理想的情況都束手無策,最少有一件事我可以做——在這世界,每天最少有一人能因我的緣故活得快樂一點,增添做人的信心,我就不算白活。」

 

小事也可帶來改變

關神父的話提醒我如何做好自己的崗位。

退休前,我擔任教會牧者三十八年,都是低調地在教會服侍和牧養,很少外出講道,只在自己的教會講道及與弟兄姊妹相交。

雖然日日如是,但三十八年來有人因著我的緣故得著幫助,使我相信這工作很有意義。

舉個例子,最近我在臉書Facebook)「重遇」二十多年前的一位小學生,現已為人師表及爸爸。他分享二十多年前的一段難忘經歷:

有一次,我帶領教會的兒童合唱團到美國巡迴演唱,他是其中一員,因遺失護照被拒入境,經過我與移民局多番協調,終能成功過關,並協助他補領證件。

這件小事我也忘了,但他銘記於心。

當年這位男孩現於中學教授音樂,我想起自己曾幫助他的這件小事,雖微不足道,卻挺有意義。

 

政局改變,盼望常存

1989年是香港社會動的一年,當時我在英國進修,大可留在外地發展,但我選擇回港,因希望香港和中國可以改變。

 

我們從歷史中看到一些好的改變,如:蘇聯解體、羅馬尼亞獨裁政權被推翻,都是預期之外的。有時情況則相反,我們期望政局改變,卻未有實現。上主的時間永遠是我們不知道的,雖然政局難測,但我們要常存盼望,不要只貪圖安逸,把好的時代變成壞的時代,或把壞的時代變得更壞。

 

近年香港政局不穩,看似是「無力的時代」,我常思考自己退休後可作甚麼貢獻。我不想分析政治,因自己並不擅長,卻能分享對信仰的反思。由於退休後再沒包袱,我盡力鼓勵基督徒持守信仰,在黑暗世代中燃點自己的燭光,不放棄盼望。

近兩年,我常在臉書分享自己對社會上不同事情的看法,讓人感受到教會亦關心這時代。

 

若每個人都克盡本分,相信世界會更美好。

 

珍惜美善,放下醜惡

最後以多年前在網上看到的話作結

「三樣美麗的東西:

三樣東西失去了,你不能追回來:時間、說話和機會;

三樣東西你不應失去:和平(心境平和)、盼望和誠實;

三樣最有價值的東西:愛、自信和朋友(沒有功利關係的朋友);

三樣永遠不能確定的東西:夢想、成功和幸運;

三樣能成就一個男人/女人的東西:勤奮、真誠和承擔;

三樣能毀掉一個男人/女人的東西:酗酒、傲慢和憤怒;

三樣失去就難以再建立的東西:尊重、信任和友誼;

三樣若擁有就永遠不會失敗的東西:真愛、果斷和信念。」

若我們能珍惜美善,放下醜惡,便能在黑暗中發出一點光輝,自己也能快樂地生活。祝願大家好好活在當下,迎向前面的盼望,走在光明中。

ccmFB_CT684_20190507

 

(本文是袁天佑牧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
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
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