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下覓曙光

CT684000572dpi

文/袁天佑

 

變遷莫驚怕

現今很多香港人都對政局和時代感到無力,在不同政治立場下,社會出現對立,甚至撕裂的情況。這樣的對立,對香港整體發展不健康。要解決香港的問題,建立和諧社會實屬必須。無論有沒有權勢,若大家只顧鬥個你死我活,就難建立和諧氣氛。

如何建立和諧社會?擁有優勢或權力的人固然要多出分力,不謀私濫權,其他人亦要做好自己。

縱然爭取公義不一定有成果,但要把視野擴闊一點,即使我們未必能改變世界,卻可以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好本分。

舉個例子,鐵工人可以用心鐵,督察可以誠實地檢察和寫報告…

 

制度不是靠英雄維繫,而是靠每普通人緊守崗位。

 

單顧吃快活麼

聖經提到處世態度:「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傳道書27。這世代的處境很難掌握,因此要把握現在,盡力做好該做的事,不是只顧吃喝快活,「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參傳道書九10

另一方面,新約提到現今的世代是末世時代,人們任意妄為,專顧自己,狂妄自大,不愛上帝(參提摩太後書三2-5)。保羅提醒我們,特別是年輕人,面對黑暗世代時,要作基督的精兵,作無愧的工人。

 

即使面對多麼惡劣的處境,人人都要繼續做好本分。

 

黑暗中的光明

英國文豪狄更斯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跟聖經所說的不謀而合,好的和壞的事情都有它的時候。聖經說:「黑暗不能勝過光」(參約翰福音一5,《新譯本》),在黑暗中總有光明的存在,黑暗不會永遠遮蓋光,即使在晚上仍有星光。

最黑的時候正是黎明的開始。

 

值得反思的是:在黑暗世代中,我們能否作光明的部分呢?

 

關俊棠神父的經歷或可給我們一點啟發——他在修道院受訓時,胸懷大志,要為基督贏取全世界,初出道時雄心勃勃,後來把自己的大志由世界縮小到中國,由中國縮小到香港社會,再縮小到本地教會…當他在現實中不斷修正自己的大志,心中不免難過、不滿和無奈。

幸好,關神父最終悟出一個道理:原來多年來都給自己的大志所困。

一天,他看到外面下著毛毛雨,想到真正滋潤大地,使萬物欣欣向榮的,並不是澎湃的傾盆大雨,而是毫不起眼的綿綿細雨。

這景象使他突然發現:「我雖未能為基督贏得全世界,能為中國同胞所做的又是那麼小,連自己教會內許多不理想的情況都束手無策,最少有一件事我可以做——在這世界,每天最少有一人能因我的緣故活得快樂一點,增添做人的信心,我就不算白活。」

 

小事也可帶來改變

關神父的話提醒我如何做好自己的崗位。

退休前,我擔任教會牧者三十八年,都是低調地在教會服侍和牧養,很少外出講道,只在自己的教會講道及與弟兄姊妹相交。

雖然日日如是,但三十八年來有人因著我的緣故得著幫助,使我相信這工作很有意義。

舉個例子,最近我在臉書Facebook)「重遇」二十多年前的一位小學生,現已為人師表及爸爸。他分享二十多年前的一段難忘經歷:

有一次,我帶領教會的兒童合唱團到美國巡迴演唱,他是其中一員,因遺失護照被拒入境,經過我與移民局多番協調,終能成功過關,並協助他補領證件。

這件小事我也忘了,但他銘記於心。

當年這位男孩現於中學教授音樂,我想起自己曾幫助他的這件小事,雖微不足道,卻挺有意義。

 

政局改變,盼望常存

1989年是香港社會動的一年,當時我在英國進修,大可留在外地發展,但我選擇回港,因希望香港和中國可以改變。

 

我們從歷史中看到一些好的改變,如:蘇聯解體、羅馬尼亞獨裁政權被推翻,都是預期之外的。有時情況則相反,我們期望政局改變,卻未有實現。上主的時間永遠是我們不知道的,雖然政局難測,但我們要常存盼望,不要只貪圖安逸,把好的時代變成壞的時代,或把壞的時代變得更壞。

 

近年香港政局不穩,看似是「無力的時代」,我常思考自己退休後可作甚麼貢獻。我不想分析政治,因自己並不擅長,卻能分享對信仰的反思。由於退休後再沒包袱,我盡力鼓勵基督徒持守信仰,在黑暗世代中燃點自己的燭光,不放棄盼望。

近兩年,我常在臉書分享自己對社會上不同事情的看法,讓人感受到教會亦關心這時代。

 

若每個人都克盡本分,相信世界會更美好。

 

珍惜美善,放下醜惡

最後以多年前在網上看到的話作結

「三樣美麗的東西:

三樣東西失去了,你不能追回來:時間、說話和機會;

三樣東西你不應失去:和平(心境平和)、盼望和誠實;

三樣最有價值的東西:愛、自信和朋友(沒有功利關係的朋友);

三樣永遠不能確定的東西:夢想、成功和幸運;

三樣能成就一個男人/女人的東西:勤奮、真誠和承擔;

三樣能毀掉一個男人/女人的東西:酗酒、傲慢和憤怒;

三樣失去就難以再建立的東西:尊重、信任和友誼;

三樣若擁有就永遠不會失敗的東西:真愛、果斷和信念。」

若我們能珍惜美善,放下醜惡,便能在黑暗中發出一點光輝,自己也能快樂地生活。祝願大家好好活在當下,迎向前面的盼望,走在光明中。

ccmFB_CT684_20190507

 

(本文是袁天佑牧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
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
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有一種「死亡」叫「睡了」

CT684000872dpi

文/張琨

 

五歲女兒的哭問

 

母親去世後,五歲女兒常常提起外婆。

 

有一天,她問我:「媽媽,您將來也會死嗎?像外婆一樣嗎?」我說:「是啊,人人都會死的。」她便哭著說:「可是我不想讓您死,不知道您甚麼時候死,也不知道您會怎樣死。」

 

我驚訝於一個五歲孩子居然對死有這樣的恐懼和理解。

 

是啊,我們都有死的一天,可是很少去想自己甚麼時候死,怎樣死,總覺得死亡離自己還遠,總覺得今天不會死,於是終日忙碌於世間不急之務,為蠅頭小利而奔走呼號,等到大限來臨,手忙腳亂,才想起「主耶穌救我」。

 

女兒的話好像對我敲響了警鐘,我對她說:「信了耶穌的人就不怕死了,妳睡一覺就去了天堂,有一天我們都會在天堂見到外婆。」女兒聽了,放心地點點頭。

 

自小就有的恐懼

 

我還清晰記得自己從小一開始思考死亡的事情,每每想到自己會死,將在世間消失,就害怕得睡不著覺。

 

記得外婆離世時,緊緊抓住兒女的手,一個個撫摸,不肯鬆手,大家都哭成一團,母親的臉甚至哭腫了。

 

我小小的心靈充滿恐懼,不知下次死亡會輪到誰。

 

外婆最終還是鬆手離去,我卻不知她去了哪裡。

 

長大後,發現很多人也對死亡有同樣恐懼,且世世代代都在尋找一條離苦得樂的永生之路。秦始皇曾派徐福帶著數千童男童女尋找長生不老藥,據《日本國史略》記載:「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明朝嘉靖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只為在西苑煉丹修道,

 

可是最終他們都死了,一代代尋找,一代代又死去。

 

直至今日,人仍不斷追求長生之道,各種抗衰養顏保健品層出不窮。《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科技大亨的最新研究計劃:對抗死亡〉提到,數碼科技大亨正著手進行一項研究,以延長人類壽命,還預備付出數十億美元進行研究。

 

可是無論人類怎樣努力,都難逃死亡厄運,也無法預測自己會以甚麼方式,在甚麼時候死去。

 

亞歷山大大帝曾建立橫跨亞非歐帝國,卻在三十四歲病逝。他有三個遺願:醫生須抬他的棺木;通往墓園的路上,要撒滿他一生收集的金銀珠寶;雙手懸空放在棺材外。為甚麼?因他臨終悟到三個道理:醫生醫病不能醫命;錢財乃身外物;我們空手來到這世界,也要空手離去。

 

如此坦然地死去

 

我信主前,曾看過一部電影,雖記不起名字,卻清晰記得一個畫面:一個老婦人的兒子死了,她沒有悲傷,卻雙手合十在兒子床邊說:「你從此安息了,去吧,我的孩子!上帝保佑你!」我看了非常驚訝,這畫面對一向害怕死亡的我無疑是荒漠中的甘泉。我想上帝早已把福音種子埋在我的心田。

 

信主後,上帝逐漸挪去我對死亡的恐懼,藉著眾多如雲彩般的見證人,

 

我知道基督徒的死亡如同睡了,醒來後的生命從此不再死去。

 

聖經中教會誕生之初的門徒司提反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司提反面對逼迫,被石頭砸死時,不像一般人驚慌失措,面如土色,而是被聖靈充滿,充滿信心地仰望上帝:「『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又跪下大聲喊著說:『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說了這話,就睡了……」(使徒行傳七59-60)因著他的信,看到天國的門打開了,上帝的榮耀彰顯在他面前。他不是死了,而是睡了,靈魂已被主接走。

 

美國著名佈道家德懷特.萊曼.慕迪(Dwight L. Moody)面對死亡時也是如此平安,甚至充滿喜樂。親朋好友圍在病榻前,他幽默地說:「這是死亡嗎?不,這是祝福!我已到達天堂之門,地在退後,天堂之門在開啟,上帝在呼喚我,我得走了。」他再次甦醒時,說看到在天堂的親人,並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不是做夢,而是真真實實在天堂的景象。誠如葬禮上牧師所說的:「親愛的朋友,我們今天不是來悼念慕迪的死亡,而是慶祝他的得勝!他與主同行,主將他接走了。」

 

最近聽到牧師分享的故事,令人感動,願這個故事激勵更多人,也願更多人能改變對死亡的態度——1914 年,從加拿大到英國的愛爾蘭女皇號載有 1,400 人,其中有 170 位救世軍青年領袖,準備去倫敦參加年會,不幸遭遇船難。這批年輕人穿上救生衣,跳下水救人。

 

他們脫下救生衣給其他旅客,並一一問他們是否基督徒,帶領他們信耶穌。

 

一名十七歲女孩游向一名壯漢,脫下救生衣給他,壯漢穿上後又於心不忍,把救生衣還給女孩。女孩問他:「你是基督徒嗎?」壯漢說不是,女孩就非常生氣地把救生衣丟給他,並說:「我死了可以上天堂,你死後卻沒有天堂的盼望。」壯漢非常感動,接受了耶穌,並說:「那一天,我被救了兩次。一次從水中被救起,一次是耶穌從罪中把我救起。」

 

這批青年無一生還,上帝卻賜給他們更豐盛的生命,因為他們早已把年輕生命獻給主。他們雖死,靈卻活著;雖離去,卻激勵了更多人跟隨耶穌。

 

聖經告訴我們:「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做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啟示錄十四13我們死了,從此脫去罪的轄制,靈魂永遠安息在主懷裡,而且一生在主裡所做的工都會寫在生命冊上。

 

我們何等蒙福!不僅今生不再懼怕死亡,且死後有永生盼望。

ccmFB_CT684_20190402

本文轉載自台灣《中信》月刊第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