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慧文
倉皇逃離家園,在異鄉寄人籬下,身分不明,這些都是難民羣體(即難民及尋求庇護者)所面對的困難。據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在 2018 年公布的香港難民數字顯示,香港有 13,000 名上述人士。
謝慧文過去從沒有留意香港有難民羣體,自2016年她才開始關注並接觸他們。這些年來,她都在學習與他們相處,關心這一羣流落異鄉者。
他們需要盼望
謝慧文最初接觸在港難民羣體時,連他們在哪裏也不曉得!及後知道在元朗八鄉一帶有非裔難民,便去看看。她不諱言第一感受是驚怕,因這些皮膚黝黑的男士個個身形高大魁梧。那刻她問上帝:「祢真是要我服侍這羣體嗎?」及至看見一位拿着紅白藍尼龍袋的非裔難民,從袋中取出漱具刷牙,而當時已是下午!這個影像讓她頓時感受到流落人心中的無望,若他們能認識上帝就有盼望了。
難民羣體要向政府申請難民身分,審查確認後仍需等待別國願意收容,整個過程經年累月,動輒以十年計,似是無止境的等待。然而,確認身分和被收容,卻成了他們僅有的盼望。謝慧文希望他們能得到真正的盼望—上帝,以致他們無論在怎樣的處境下,生活都過得有意義有希望。謝慧文順着上帝給她的感動,辭去青少年傳道的崗位,由 2017 年開始,專注與難民羣體同行。
建立關係
要取得難民羣體的信任不容易。易地而處,他們逃難的原因可能是戰亂、種族仇殺、政治迫害等。避難途徑也可能歷經轉折、傷害、困苦。因此他們會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別人。謝慧文最初接觸他們時已感到他們對友誼之手的保留,所以她不時提醒自己步伐要慢一點,慢慢學習和他們相處。
雖然主動的接觸、關心,換來拒絕和不理會,也曾經灰心喪志,卻在這時,出現轉捩點。一位參與難民團契的難民姊妹,主動問候謝慧文。半年來的工夫是沒有白費的,難民羣體中的基督徒都看在眼內,只是需要時間建立關係。
校正誤解
和難民羣體相處,要適應他們的大情大性,接納他們與人相處時會有較多情緒表達。另外,也需放下那些由對他們片面印象而來的誤解,才會真正認識他們。例如非洲人民並非都貧窮,只是社會貧富差距極大,難民羣體中有些人可能曾是有財有權的;也有人猜想難民都不注重衛生,但事實是他們注重外觀及其背後所代表的尊嚴,所以鮮有穿着破爛衣服;也有人認為非洲人沒有時間觀念,原來只是彼此對時間的理解不同,由於他們十分看重人際關係,更會因重視當下與某人相處的時刻,耽誤了其後的約會。同樣因為人際關係,他們就算被邀請出席自己不想參與的聚會,也不會當面拒絕,而以失約來表達。
謝慧文現在全時間服侍難民羣體,特別關心非洲裔難民,與他們一起查考聖經。她又參加監獄事工,探訪非華裔的女囚友,因當中有不少曾參與非洲人口販賣而被捕的,更有協助帶毒品而束手就擒的。
適應身分
謝慧文以個人身分參與難民團契,並非教會同工的角色,她和難民羣體同是團友身分,平起平坐,她希望這樣更能幫助難民羣體建立真正的友誼,簡單做朋友,不涉及利益。然而,這也不容易,她必須小心調校心態和身分。例如,在查經班裏遇到聖經疑難要解釋時,面對非洲文化向以男性主導,她便要智慧地以理說理,讓真理能被明辨出來。
謝慧文感到難民羣體的需要很大,可是屬靈資源仍是不足,她希望能有更多同行者,一起服侍這羣引頸等候盼望的流落人。
(羅穎珊採訪,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