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不滅的火

文/呂榮豪

曾在黑社會打滾、低學歷、濫藥的我,今天竟成為一名老師,實在是神跡。七年前我獲中文大學破格取錄,主修體育運動科學。這學科的畢業生許多都不是做體育教師,有的進了紀律部隊,有的當教練或從事科我曾向上帝許願:「想做開導人的工作」。應允了,給我再讀書的機會,所以我別無他想,一心一意要當教師,並願這團服侍的火永不熄滅!

得來不易的「教員證」

畢業前我陸續寄出求職信,沒想到很快便獲得不同的面試和錄用機會。最終我選擇了一所只辦九年的「有時限小學」(因應人口增加而開設的限年期學校),我加入時此校還有五年便要結束。選此校是因認同其辦學理念:「還小孩子一個快樂童年」,以及被校長的辦學熱誠吸引。從職場角度看,這是一所沒有未來的學校、一份沒有「前途」的工作,但我全不介意。

在津貼學校教書需向教育局申請「檢定教員證」,申請者不可有刑事案底。簽約時我跟校長說:「我或申請不到,因我曾犯刑事。」她說:「不要緊,我們交給天父,不要想太多。」接著有很多人幫我寫推薦信,通常一般申請三個月就獲發教員證,我卻等了一年才可到教育局面試。結果,我收到張永久的檢定教員證,那刻百感交集,深知「開導人的工作」就是我前面的人生!

為父的心

以往我不易落淚,但在這所學校竟哭過六七次。記得應聘時校長問我是否願意擺上服侍,我答不來,因已熱淚盈眶,感覺像主耶穌說:「成了。」多年來的堅持學習,終於來到這一步!

前年九月起我在宣基小學(坪石)任教,這裡的學生很喜歡上學,也愛老師,在樓梯見到老師會直呼其名,還會擁抱老師,給我很大滿足感。記得第一天踏進課室時,心情既期待又緊張;深知對學生說的每句話都有影響,故常提醒自己要言行謹慎,更緊記聖經的話:「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參哥林多前書四15)。若沒有從上帝而來的愛心和力量,我的熱誠不可能長久,必在教學中消耗殆盡;所以不論多忙,我都不斷禱告倚靠上帝。

 傳遞生命信息

我愛學生,但若他們犯錯我亦會責備,然後解釋問題所在,使之明白老師的出發點是愛他們。這裡部分是有特別需要的學生,間會在課堂中情緒失控,造成秩序混亂,甚至打架;處理後同學確有改善,不過又會出現其他問題。小學生就是這樣,老師要面對的是長期爭戰。

可能有人說這樣的教學很是辛苦,我卻深慶能參與其中。其實這正是昔日自己在正生書院時老師天天做的,他們竭力使學生心裡的惡魔改變。我明白改變生命不是朝夕之間,十多年前我豈也是一名頑劣少年?經常在男童院、懲教所出出入入,最後上帝藉正生老師們的循教誨,終使這頑石點頭,我的新生命才得開展。教育確是不簡單,為人師表不單要傳授知識,更要教如何做人——傳遞正確價值觀。今天的我就像園丁,以聖經的準則澆灌學生,而孩子成長則是上帝的工作。即使我看不到成果也不要緊,重要是上帝讓我有分參與。

守護這團火

我是教體育的,希望帶領孩子們參與學界賽事時能有難忘經歷,感恩前年閃避球校隊在初小組奪冠。為孩子們提供快樂童年是很有意義的,我盼望跟學生觸碰生命,於日常中活出信仰,藉此傳福音給他們。雖然一天工作十多小時是常態,但很開心,而不苦,因知是為上帝做、為孩子做、也是對自己一個交代。

我不希望這團火在過程中熄滅,故告誡自己不可耽於逸樂,因在安舒中難以承受衝擊和挑戰。聖經中有個故事,有人把不同金額的款項交給僕人,有一千、二千和五千。有的拿錢去為主人賺了一倍;有的卻埋錢在地下,原封不動還給主人(參馬太福音二十五14-30)。那些錢是比喻上帝給我們不同恩賜,每個人都是有能力的,克服困難後更見生命的精采。我相信受過挫折的人更容易看到上帝的賜福,願我們與上帝一起,活出精采人生。

何在凡採訪,經編輯整理。)

聆聽「照顧者」的心聲

文/周寶麗

有多年社工經驗的周寶麗(Polly),在一間基督教社福機構工作,負責智障人士的宿舍服務,為他們提供輔導、生活技能培訓及全人照顧等。據政府在2014年出版的《第62 號報告書》中指出,本港智障人士數目約有七萬至十萬餘人。「一路走來,發現香港為智障人士或自閉人士提供的服務雖不及外國,但仍算足夠。然而,容易被忽略和缺少支援的,是日夕照顧這些人士的照顧者。」Polly如是說。

看見的感悟

Polly 發現當家庭成員中有智障人士,照顧者難免感受複雜:作為社會上的小眾,對內需要面對很多日常生活的艱難,對外亦可能承受旁人不理解的歧視目光,箇中的苦處,往往不足為外人道。因此,她的目光漸從智障人士轉移至他們的照顧者身上,意識到照顧者同樣有很大的需要。Polly 更感悟說:「家長或照顧者們只顧為智障家人爭取權益、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會在不覺間忘卻了『自己』。我曾修讀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了解有關自我身分認知的重要,感到家長們也需要好好照顧『自己』。」

聽說,上一輩的照顧者,有不少會承受「是否前世做錯事?」、「是自己懷孕時做得不好」的內疚感。而現代的照顧者中,不單有父母親,還有其他家人,如兄弟姐妹;又或是親友,如舅父、姨媽等。姑勿論是哪位家人或親友,無可否認,與智障人士同行的過程裡,心中多少也會背負有形或無形的擔子。一方面,面對旁人的不諒解,甚至歧視的目光,以致心裡得不著釋放;同時,更要兼顧日常的繁多事務,弄得疲於奔命。

照顧者的故事,也許總有一個在你附近。

分擔肩頭重

因著這個「看見」,Polly 展開了一段與智障人士照顧者同行的歷程。她與一眾同事在 2013 年計劃申請公益金,主力協助照顧者,讓他們能尋找自我身分和學習重視自己。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2014年成功獲批為期三年的資助,其後再申請,也能繼續獲批資助。感恩,相關服務至現時仍能一直順利發展。

在計劃進行的首階段,Polly 曾與教會牧者在閒談中提及這些智障或自閉人士照顧者的需要。其間,心裡突然有個想法:很想他們認識主耶穌。「我不能為他們解釋為何會有患這樣病症的家人或小朋友,但我總覺得可以幫助他們從中找出一些事情好好學習。我固然有社工的專業輔導技巧,但始終不及耶穌的愛與平安。」

牧者也很認同她的觀點,她便開始建議教會開辦關懷照顧者的小組,最後得到教會通過接納建議。2016年,先招募了一批教會義工擔任家長陪伴者,再定下每兩月一次,在早上開辦「關顧照顧者靈性」聚會。「我們先讓參加者上四堂工作坊,分別是認識智障人士、智障者的扶抱技巧以及了解照顧者的心情等,當中有義工跟他們唱詩歌和玩遊戲,感覺原來家長們可以玩得很放的!」

漆黑中的一點光

照顧者透過走出日常生活,投入同路人小組或分享時間,從中尋到一些放鬆的空間,甚或觸及內心深處的感受時,讓情緒有紓解的機會。

關顧小組裡其中一位家長,是三位小孩的爸爸,大女兒曾患豬流感,其餘的女兒和兒子則同為自閉及智障人士,可想而知,他的壓力甚大。Polly 印象最深刻是在一次聚會中,她與這位爸爸傾談時,他親述了一些感受:「平時參加其他活動時內心未能放得開,但在關顧小組中卻感覺十分舒服,不知道為甚麽會在那裡特別感到釋懷。」其後,知道他參加了她的服侍機構另一個中心所舉辦的活動,當中也有牧師進行關顧,牧師還邀請他參加所屬地區的教會,後來他更相信主耶穌了。

據網上資料,約有七成自閉症人士被界定為智障,在溝通和建立人際關係方面有嚴重障礙。其中有些更因正值青春期,不太懂得表達自己,會時常打自己和家人。曾經,有位媽媽(照顧者)表達過,兒子因情緒波動,不時會揮拳或用腳踢她,有時更誤傷途人,繼而會被指摘為「無家教」。每次出街,對她而言也是一種挑戰。「那位家長說,幸好信了主,心中知道兒子是改變不了的,但會盡能力去愛他。她在日常生活中會提醒自己選擇正面看待事情,更認為兒子是她生命中其中一位最大的天使。縱然需要許多學習,但同時間讓她感受到世上仍有愛,包括身邊人,如同行的社工、教會的朋友和學校家長的關愛。」

Polly 在服侍眾多照顧者的時候,會透過服務和小組分享,讓照顧者明白一個道理:他們的生命不只是單單有這位小朋友(智障人士),還有其他不同的精采元素;她強調「要與問題分開看」,意即這些小朋友本身不是一個問題。照顧者可以藉參加活動來發揮自我,也可以經驗小組成員的分享和互相支持,體會耶穌基督的愛。

「祢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祢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祢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十六11)

(曾美儀採訪)

註:周寶麗(Polly)現為基督教懷智服務處單位經理,負責「智親至愛服務計劃」的服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