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酒綠燈紅中播揚盼望

文/Joanne與靜雯

標籤

讀到「紅燈區」三個字,你會想到甚麼?你又怎樣看待身處當中的羣體?

在價值觀扭曲的紅燈區裏,處身其中的人常被框入「既定角色」。甚至「他們」自己亦會彼此標籤。

紅燈區裏少不了人口販賣的受害者,受着人口販賣網絡的操控;亦有身陷情感控制或沉溺其中的;也有年輕時為養活家人而離開家鄉進入城市,卻誤墮深淵的。不可忽視的是,加害者可能是受到這扭曲文化毒害後的受害者。

Joanne 和靜雯在伊甸事工(Eden Ministry)服侍,她倆常會聯同義工,幫助身陷紅燈區的「他們」醒覺並重建人生。她倆察覺到人的眼光容易狹隘,亦自覺容易批判別人,惟有仰望十字架上耶穌基督以愛為罪人所承擔的,才能謙卑下來,與「他們」同行。

Joanne 和靜雯總結經驗後明白到「他們」每天只能顧及眼前事,所以支援「他們」時會按其需要,如物質(金錢需要及生活張力)、情感(真情關心)與情緒(麻醉自己以外的出路)來給予援手。

耐心

Joanne 總是耐心地糾正對方錯誤的價值觀,並判斷其情緒是否適合溝通。雖然她希望「他們」能經歷主的恩典,但體會到基督徒的信、望、愛並非藉由爭論讓對方信服,而是靠真實活出的生命去感染對方。各同工在伊甸中心有意識地呈現與紅燈區完全相反的價值觀,重視內在美,亦透過興趣班讓「他們」發現生命的其他可能。伊甸中心又會送贈禮物,表達真實的關懷。

當 Joanne 感受到人心已軟化,準備就緒去聆聽,才會向「他們」講述福音。

Joanne 認為在伊甸事工最具挑戰的是接觸馬伕(操控或載送性工作者的人)及其老闆,最初他們都不大理睬,她就像自說自話般單向溝通。Joanne 在禱告中尋問,是否應只接觸女士呢?上帝藉前同工留下的札記提醒,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上正是要尋找有需要的人。「耶穌聽見,就對他們說︰『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可福音二17)於是她繼續接觸這馬伕,結果一兩年後他終願意聽福音。他決志信主的關鍵,是藉着 Joanne 細水長流的耐性、不斷的探訪及分享聖經。這經歷讓她明白,上帝不會因着職業或紅燈區內的污穢而偏待人,祂同樣給馬伕機會認識主耶穌。

苦樂

具備社工資格的靜雯由2018年5月加入伊甸事工。她曾希望到非洲宣教服侍孤兒寡婦,上帝卻讓她看到紅燈區內一個一個的生命故事,體察到「他們」是屬靈上的孤兒。靜雯在尋求上帝的指引後,藉社工的裝備幫助「他們」,而在服侍當中所需關注的社會公義問題,正好與她的信仰教導結合。

人口販賣的罪惡、前線工作遇到的阻力,都令靜雯深感沉重。不過她學會了倚靠上帝,在伊甸中心陪伴這些失喪的靈魂,藉家訪關心「他們」。靜雯最深刻的經歷是為意外懷孕的女士尋找物資,期間深深感受到她的困苦,而藉實質的幫助,靜雯與猶如孤兒及身處社會邊緣的「他們」同行。

Joanne 與靜雯每星期接觸及關懷約一百人。對Joanne 而言,服侍最教她興奮的是能與上帝同工,經歷到祂的同在。機構擁有的資源不多,令服侍具開荒特色,也是一種體驗。服侍的苦就是在紅燈區內諸事變化難測,事工需在不斷摸索中前行。感恩的是,靜雯加入後,Joanne 得到更好的情緒支持,亦因多了人手而可較穩定地接觸關心的羣體,艱難中更見戰友的寶貴,伊甸中心的誕生,實在是上帝恩典的足跡。

真愛

經過體驗,Joanne 領受到在紅燈區服侍實在滿有意義。她由義工轉為全職同工,轉捩點是一次與同工及一位五十多歲的婦人在餐廳上英文班,當時心裏不確定自己是否只因待業無處可去,才與這婦人一起?經反思後,她深覺值得委身服侍「他們」。「我不是找『他們』消磨時間。這些在角落裏備受忽略、或被批評為社會垃圾的羣體,沒人將『他們』看作正常人交朋友,若不主動進入『他們』的世界,『他們』不會出來進入我們的世界。」

紅燈區的羣體身處愛慾橫流的角落,惟當上帝差派其使者走進當中與「他們」同行,有一天「他們」亦能發現真愛的源頭、得着盼望。「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翰福音一14)

(羅穎珊採訪,經編輯整理。)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03期(2020年11月號)

父親這角色

文/溫南聲

許多人說,父親對子女的管教、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響,也就是原生家庭對今日的「我」的塑造。

我在工作的機構裏常會接觸很多家庭,並陪伴未來爸爸或新手爸爸學習承擔父親的角色。由此,體會到原生家庭對父親角色的建立,及對家人成長的莫大影響。要擔好父親這角色,實在也需要多深入了解自己的父親。我曾接觸三個不同家庭的個案,同樣反映父親角色造成的影響。

父親的影響力

一位被標籤為「問題青年」的年輕人,在機構活動上分享與爸爸相處的事時,刻意用不在乎的口吻說:「爸爸?是誰呀?是不是我說冷就給我被蓋、我說餓就給我食物,就這樣而已的那個人呀?」他甚至表達不知道爸爸在哪裏!成長中沒能經歷愛,與爸爸關係冷淡,致使「爸爸」成為一位空白的「誰」!

一位年輕女孩,父母在她兒時已離異,自小與母親同住。近日卻發現自己對間中來訪的爸爸,感到極不自在,以致她寧願到街上蹓躂,直至媽媽給她電話通知爸爸已離開,她才回家。她也漸漸意識到自己是對婚姻沒信心,並且覺得難以找到可靠的男人。

一位年輕媽媽每每看見丈夫與女兒相處歡快融洽時,總不自覺地藉故將他們分開。她為自己的嫉妒行徑感到不解和難過。後來,她有機會在一個媽媽組裏分享原生家庭生活,才猛然發現兒時與父親相處的經驗,在在影響着她如何當媽媽,而她的表現也影響自己的女兒!原來在原生家庭裏,母親十分強勢,而父親卻好像沒有地位和重要性。

不同的研究發現,父親會在多個範疇影響家人,如:精神健康、學校表現、體能表現、性認知、濫藥、欺凌、社交及婚姻等。無論是朋友的經歷或是科學研究,都說明人的成長和閱歷,一定程度上均受父親影響。

以 3R 重建關係

我們與父親的關係如何?有何糾結需處理?若希望做好父母的角色,便要疏理自己原生家庭中與爸爸的關係,從而認識自己的限制。與父母保持良好關係,需要勇敢及積極疏理。

要給自己一個蛻變的機會,可從三「R」入手。第一是 Remember(回憶),想一想和爸爸最深刻的相處時光。第二是 Reconnect(連結),上一次見爸爸是何時?珍惜向爸爸表達愛的機會,父母終有一日離開,把握時間在地上盡兒女的本分。第三是 Reconcile(復和),有甚麼事需要與爸爸復和?若成長中經歷很多眼淚,找輔導或其他人幫忙。我有一位朋友與爸爸關係不好,因此子女從沒見過爺爺,身為朋友我也感心痛。復和不容易,但復和而來的,是給自己和下一代的最大福氣。

(本文是溫南聲先生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 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