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確診後的默想

文/李永盛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立比書四4)

記憶中,至少最近十年我都沒曾感冒發燒了,直至最近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坦白說,從開始出現症狀,到確診感染,至現在休息靜養,內心幾乎未有過擔心和懼怕。一方面,疫情爆發兩年多,大多數國家的政策已由防控變為共存,現廣泛傳播的病毒致命率不高,尤其在注射疫苗後,因此早有心理準備。另一方面,我真心相信,若沒上帝允許,任何事都不會發生在信靠祂的人身上。「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八28)。因此,即使發生了「最不好的意外」,其實更是「好得無比的事情」。

我真心相信,基督徒最大的盼望就是與主永遠同在。這盼望的實現,要麼主再來,要麼人去見主。當然,我們不可為了早日見主而主動、提早放棄自己在世的生命,而應有使徒保羅的心態:「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哥林多後書五4)。何況,我還有未信主的家人朋友,仍要努力向他們傳福音,因此地上的一番悲歡離合是難免的。

雖確診仍平安喜樂

患病期間有平安喜樂嗎?有。保羅即使身在監獄中仍以喜樂的心教導腓立比的弟兄姊妹要喜樂,那我在「感冒」中難道不能或沒有理由喜樂嗎?因此,我想這個心態是很正常的,也是應該的。

有了這心態,身體就不難受了嗎?不是,病毒入侵,還是非常難受。首先是發燒,我連續四天發燒,服了退燒藥後稍好轉數小時,惟治標不治本,過後發燒還會繼續。持續發燒讓人感覺疲倦,身體疲倦容易帶來靈裏的軟弱。其次是咳嗽,持續的乾咳會感到胸腔、聲帶快承受不了。還有咽喉痛,應是扁桃腺發炎導致,連吞口水都覺很痛。而腫脹的扁桃腺反過來又刺激口腔和咽喉不自主運動,進而導致頻繁的吞咽動作,每次都再痛一下。最後是鼻塞,有時晚上休息時兩邊都堵塞,不得不張開口,嚴重影響睡眠。

感恩上帝看顧保守

不論疫情爆發和這次感染的原因為何,我都真心相信,這必然有上帝的旨意在當中。而我的責任至少應有:反思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在上帝面前安靜、默想、認罪、悔改、尋求祂的旨意和帶領;信靠並祈求祂的醫治;堅固身邊患病的家人朋友等。

我感謝上帝,藉病痛讓我再次感恩祂過往的看顧和保守。每一天有着健康身體都應感謝上帝,惟一天一天的過,這種感謝或會流於膚淺,因人的罪性和弱點就是這樣,總覺一切美好都是理所當然。直至病患來到,我們才確實體會到,每一天都是上帝所賜極大恩典。

讚美上帝創造奇妙

我感謝上帝,讓我可藉身體的反應思考祂創造的奇妙。發燒讓人乏力,但發燒也是身體免疫系統被激發的一個訊號,表明身體正與疾病作戰。咳嗽讓人難受,卻是身體排除異物的有效方法。扁桃腺發炎很不舒服,但這是說明它正與入侵病毒搏鬥。流鼻涕也讓人難受,但鼻涕可保持呼吸道黏膜濕潤,藉以黏住一些有害物質,如細菌或病毒,並通過鼻涕的流出迅速排除體外。

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小細節,除非是醫生,否則大部分人都不會研究其背後的意義。上帝創造我們的身體,是何等巧妙!感謝上帝,很多事情,祂沒有讓我們自己做決定。試想,如果患病時,我們自己可決定是否容讓令人不舒服的發燒、咳嗽、流鼻涕等現象出現,我想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都不願意,卻同時意味着我們的身體向病毒投降。

如果上帝把人的意志,創造得像這些身體器官一樣,不由人的心思掌控,而是由上帝創造的規律控制,那樣人就必要來到上帝面前敬拜祂。惟上帝愛我們,竟然冒着巨大風險,把我們的意志創造為自由選擇。結果遺憾的是,人竟然用上帝所賜的自由意志來敵擋祂,但上帝還是沒有放棄我們,反倒差派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用極重無比的代價將萬民救贖回來。這就是福音。我為此再次感謝讚美上帝。

(本篇文章原文刊載於2022年5月號《中信》月刊總721期)

因病得生

文/何崙

我常透過不同方式接觸人群,把握機會傳福音,醫學專業是其中一個切入點。然而,當經歷人生傷痛,令我更深入觸摸到人心靈的層面。

切膚之痛

太太與我十分著緊第一胎,孰料約八週後小生命離開了,那一刻我很難接受,太太更甚。準備愈多,失落感愈大。身為基督徒,我們明白天色從不常藍,只有學習藉禱告面對苦難。縱不知離開的胎兒是男或女,我倆為小生命起名「柔謙」,寄望女孩溫柔,男孩謙卑。

之後我們費了好一段時間平復,常一同祈禱記念小生命,太太流淚時我就陪伴在側讓她抒發情感。我學會重視與太太的相處時光,夫妻感情更好。起初亦擔心父母不能接受做爺爺嫲嫲的希望落空了,幸好父母反倒安慰我們,說胎兒離開了便待下次機會就好。自此我更珍惜身邊的人。我們縱然難過卻沒有埋怨上帝,明白人無法掌握生命,主權在天父手裡。只問祂要我們從中學習甚麼。走過小產的傷痛,更能體會切膚之痛,讓我成為更理解病人心靈的醫生。

我們夫婦又在一間機構幫助關顧意外懷孕或經歷小產的夫婦,因體會到孕婦實在需要支援,失去胎兒就如自身體割去一塊肉,難過非筆墨能形容,故盼望我們的服侍能成為他們的祝福。

太太懷上第二胎時,我們學習積極準備後結果如何亦安心交託;甚至作好心理準備,若孩子有特殊需要,亦會珍惜生命不放棄。醫學看胎兒是精子與卵子結合,基督徒看胎兒則是有靈魂的生命。孩子出生後,名字為「謙」,現在謙謙已三歲。

趁佢病,攞佢命

醫生拯救病人,但無法轉死復生。醫療與藥物能延長生命,減低痛苦,解決人在生的問題,但人終不免一死;死亡臨到,醫學能夠做的已到盡頭,需要信仰面對死亡。

記得當年醫學院面試,我回答說醫生的「生」不是解作生命,而是門生,出自《唐六典》,醫生原意是醫科學生。面試中我表明基督徒身分,強調想醫治人的身體、心理與靈性,覺得最偉大的醫生是耶穌,希望向耶穌學習當醫生,透過這專業與人分享信仰。現在回想,我的陳述似更適合入讀神學院,惟我總沒忘記學醫的初心。

我將「趁佢病,攞佢命」這諺語記在心中,意思當然不是想奪去病人的生命,而是讓他們在病患中得著生命。過往多年,香港人一般較尊重並信任醫生,若經歷過醫生的幫助,醫生的話就更有分量。我會先做好醫生本分,治好病人的身體。然後再多走一步,分享信仰。

現代醫學研究指出,人的身體與情緒息息相關,有身心症等病患,為更全面關懷人的身心靈,我修讀了精神科文憑。信仰及信徒支援對經歷情緒困擾與焦慮的病人很有幫助。我曾鼓勵一名病人,一邊就醫,同時在教會學習成長;痊癒後,我邀請他出席講座,不少人在他的分享中得到共鳴。

謝「藥」祈禱

我常常告訴病人,傷風感冒時吃藥只是紓緩病徵,大部分其實不是「醫好」,是藉人體自身的抵抗力而痊癒,不是醫生的功勞。免疫系統是上帝賜予人身體的調節功能。上帝當然可以透過藥物醫治病人,也可用其他方式,我們不應框住上帝的作為。我鼓勵病人作謝藥祈禱,感謝上帝透過藥物幫助我們,正如基督徒謝飯祈禱是感謝上帝供應食物滿足我們所需。

生命主權在上帝手中。祂可藉藥物及其他方式醫治,或另有安排,惟祂向世人所懷的是賜平安的意念(參耶利米書二十九11),我們要接受人很有限,看不到人生的全幅圖畫。香港經歷著社會運動與疫情,若這是社會的病,我希望自己不要短視,仍看到當中可作的,例如在網上視像分享見證,接觸的人更多。我們要知道上帝在掌權,願我們能「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參馬太福音十16)地面對不順遂的際遇。

(羅穎珊採訪,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