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這角色

文/溫南聲

許多人說,父親對子女的管教、在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響,也就是原生家庭對今日的「我」的塑造。

我在工作的機構裏常會接觸很多家庭,並陪伴未來爸爸或新手爸爸學習承擔父親的角色。由此,體會到原生家庭對父親角色的建立,及對家人成長的莫大影響。要擔好父親這角色,實在也需要多深入了解自己的父親。我曾接觸三個不同家庭的個案,同樣反映父親角色造成的影響。

父親的影響力

一位被標籤為「問題青年」的年輕人,在機構活動上分享與爸爸相處的事時,刻意用不在乎的口吻說:「爸爸?是誰呀?是不是我說冷就給我被蓋、我說餓就給我食物,就這樣而已的那個人呀?」他甚至表達不知道爸爸在哪裏!成長中沒能經歷愛,與爸爸關係冷淡,致使「爸爸」成為一位空白的「誰」!

一位年輕女孩,父母在她兒時已離異,自小與母親同住。近日卻發現自己對間中來訪的爸爸,感到極不自在,以致她寧願到街上蹓躂,直至媽媽給她電話通知爸爸已離開,她才回家。她也漸漸意識到自己是對婚姻沒信心,並且覺得難以找到可靠的男人。

一位年輕媽媽每每看見丈夫與女兒相處歡快融洽時,總不自覺地藉故將他們分開。她為自己的嫉妒行徑感到不解和難過。後來,她有機會在一個媽媽組裏分享原生家庭生活,才猛然發現兒時與父親相處的經驗,在在影響着她如何當媽媽,而她的表現也影響自己的女兒!原來在原生家庭裏,母親十分強勢,而父親卻好像沒有地位和重要性。

不同的研究發現,父親會在多個範疇影響家人,如:精神健康、學校表現、體能表現、性認知、濫藥、欺凌、社交及婚姻等。無論是朋友的經歷或是科學研究,都說明人的成長和閱歷,一定程度上均受父親影響。

以 3R 重建關係

我們與父親的關係如何?有何糾結需處理?若希望做好父母的角色,便要疏理自己原生家庭中與爸爸的關係,從而認識自己的限制。與父母保持良好關係,需要勇敢及積極疏理。

要給自己一個蛻變的機會,可從三「R」入手。第一是 Remember(回憶),想一想和爸爸最深刻的相處時光。第二是 Reconnect(連結),上一次見爸爸是何時?珍惜向爸爸表達愛的機會,父母終有一日離開,把握時間在地上盡兒女的本分。第三是 Reconcile(復和),有甚麼事需要與爸爸復和?若成長中經歷很多眼淚,找輔導或其他人幫忙。我有一位朋友與爸爸關係不好,因此子女從沒見過爺爺,身為朋友我也感心痛。復和不容易,但復和而來的,是給自己和下一代的最大福氣。

(本文是溫南聲先生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 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懷抱有時

文/馮海

有一個日本人在網上搜索家鄉。他在谷歌地圖上輸入地址,螢幕上出現了老家的街道。童年的巷子邊,他忽然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那是幾年前已經去世的父親,就站在自家門前。這人順着父親張望的方向滑動鼠標,驚訝地發現一個背影正走過街角——那是他已去世的母親,走在回家的路上。原來他父親站在那兒,為要等愛人回家。

谷歌地圖多年前記錄的舊圖片讓這位日本人深受震動,他把這件事分享到網上,無意間掀起了一場浪潮——許多人效法他,試圖通過谷歌地圖,再「邂逅」一次故鄉和故人:有人看到自家的狗還活着,在花園中玩耍;有人原本打算賣掉父親的老房子,卻看到父親的舊車停在柵欄邊,兒時的記憶湧上心頭,就此打消了賣房子的念頭;陽光下,老奶奶在門前照看花兒;爸爸在前院割草;老鄰居站在人行道上聊天……舊圖片記錄了當時不曾留意就匆匆逝去的年歲。

聖經說:「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傳道書三5)。懷抱的時候不覺得,總要等到不懷抱的時候,才倍感思念。

新冠疫情期間,女兒在家上網課,形成了一套新的作息規律。幾乎每天下午,她都會靠在我懷裏,睡一個短短的午覺。每當我看着懷中熟睡的小臉,心裏常湧出這句經文:「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總有一天孩子會長大,我會老去,我們會漸行漸遠。聖經還說:「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傳道書三2)。到那一天,造物主拔出祂所栽種的,我和我所愛的人會被死亡阻隔。那條冷河,無論誰先渡過去,留下的人就孤單了。

然而每次看着懷抱中熟睡的孩子,我心中沒有憂傷,只有光明、喜悅和盼望。懷抱有時,此刻就珍惜這懷抱;等到不懷抱,那也不過是短暫的片時,我和我愛的人終將團聚在永恆的天家。在那裏,我們永不分離,因為我們在主耶穌基督裏罪得赦免,蒙了永生。

從谷歌地圖上回憶舊時光,再看一眼親愛的人,能帶來多少安慰呢?信靠主耶穌基督的人卻能得着最美的盼望——我們將享受永恆的懷抱。

我還記得母親離世的時候,門前的大樹映着燦爛的餘暉,倦鳥陸續歸巢安歇。在更大的畫面裏,我看到我和我的母親、我的孩子終將歸回同一個家園。在那裏,「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二十一4)

天國是上帝巨大無邊的懷抱,要懷抱所有屬祂的兒女。我們要在其中安居,歡樂,永蒙慈愛,這是多麼美好的盼望!

本文轉載自美國《中信》月刊 2021 年 7 月號第 7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