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塔尼:神話的故鄉

文/孫基立

法國西北部有一處很神奇的土地,就是面朝大西洋的布列塔尼。著名的聖米歇爾山就在諾曼第和布列塔尼的邊界,水中有一條潮汐退去才出現的路,可藉這條路走過灘塗,到達聖米歇爾山。

這片土地在歷史上有豐富的神話傳說,海邊的天氣變化無常,一天之內可以經歷數次陽光和陰雨。聖米歇爾山在海上的霧氣中忽隱忽現,就如海市蜃樓,很有神祕感。山上有千年歷史的修院,讓它成為歐洲著名朝聖地。

大自然人類上帝的對話

這裏同時也是宗教傳統特別深厚的地區,到處都可看到教堂。我們居住的小鎮比尼克有面朝大海的陡峭懸崖,在懸崖高處,有一個巨大的十字架。據說這是布列塔尼的傳統,因為這一帶自古以來很多人以捕魚為生,在沒有現代科技輔助的時代,航海是極端危險的。漁船在出海和歸來時看到高處的十字架,漁夫們就想到上帝,並在祈禱中將生命和家人交託給祂。當地流傳一種水手的歌謠,悲壯雄渾,一聽到這樣的歌聲,就會想到波濤洶湧的大海和在浪尖上顛簸前進的漁船。

海市蜃樓般在海中出現的聖米歇爾山、那道在潮汐中忽隱忽現通向聖米歇爾山的小路、屹立在懸崖峭壁上巨大的十字架和波濤洶湧的大西洋……彷彿都在敘述這個地區中大自然、人類和上帝之間的對話。

在基督教還沒傳到這裏時,巫術迷信盛行,因大自然奇偉的力量和對人類命運的巨大影響讓當地人驚懼,他們用想像創造了許多神靈;更向它們敬拜和獻祭,祈求得保護。當基督教文化在這一帶興起,上帝的力量成為安慰和保護的力量,人不需要再懼怕,因他們已得悉自己的尊貴身分:上帝摯愛的兒女。

彼此相愛沒懼怕的關係

我站在懸崖上,腳下的大海,天上的雲層,都在不斷變化。一天之內,陽光燦爛、風平浪靜、電閃雷鳴、海浪洶湧,就在我面前不斷輪番上演。我感受到那種令人敬畏的大自然力量,在這樣的力量面前,人類是多麼微小!

在懸崖上觀望大西洋的波濤,讓我理解到布列塔尼地區的人民對神靈的敬畏和崇拜, 基督教的來臨,讓這種恐懼被平安和喜樂代替。聖米歇爾山上的修院,懸崖上為漁民導航的十字架,都用無聲的語言,講述着一種新的人與上帝的關係:彼此相愛、沒有懼怕的關係。

(讀者如想多了解風土民情與信仰,可參閱作者網站 http://bitly.ws/gtEb

從大自然「看見」奇妙的造物主

文/黃植禧

情持續下,以往酷愛旅行的港人未能自由出國,行山與出海瞬即成了大家熱衷的其中一項餘活動。當走進大自然,大家看到的是否只有草木山水?在筆名「石頭叔叔」的黃植禧博士眼中,看到和感受到的則是截然不同的「風光」。

專業與生命的感悟

自小是信二代的石頭叔叔,經歷過少年時對人生的摸索期,到約18 歲才真正認信,投入信仰事奉的生活。受到《讀者文摘》中介紹地質學家工作的專欄吸引,他高考後選擇到台灣主修較冷門的地質科學。畢業回港,他曾任職中學教師、基督教培訓機構同工等,及後再赴英倫進修應用地質科學,回港後分別在工程承建和顧問工程公司工作,其後更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岩土工程師,負責校園內岩土工程設計、執行和管理。

在大學工作時,他需要觀察斜坡狀況,發現大雨時斜坡上平常不著痕跡的裂痕和碎石會容易顯露。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人對自身社區,特別是接近斜坡的環境,或因認知不足而疏忽,不懂如何防止意外發生,於是他決意向大眾推廣地球科學教育。他深信,上帝創造的萬物,是一個完美系統,只要細加留意,必能發現創造大地的通則。

恩典.常立

「大自然的各種事物均有先後次序,有主有客,互相輔助,共生共存,這些都與我們認識上帝的屬性有關,掌握後會令我們的信仰經歷更深刻。因著這份認定,當年在大學的合約期滿後,便決定成立一間地球科學資源中心。」

中心取名「恩立」,有「主的恩典常立」之意。而英文名“Franwall”,是取自他(Francis)與弟弟(Wallace)的英文名字,寓意是希望藉兄弟同心和以家人的關係,傳揚上帝的愛與恩典。創辦初期,他們主要以香港為基地,推動不同的培訓和組織導賞考察團、講座、遊船活動等。直至2013 年將中心進一步發展成研究院,除在香港、台灣及國內多個城市組織不同的考察旅程外,亦開辦不同程度的主題系統課程,希望幫助並培訓更多基督徒的家長和教師,共同探索隱藏在大自然中的超然奧和主在人類世界的心意。

從石頭中瞥見「禱告之手」

「石頭是天父所造的,藉著對石頭的認識,我們能明白天父的心意和大能恩典的手所作之工!」在石頭叔叔過去曾舉辦的活動中,有一條名為BG10的遊船考察路線,行程由他設計,時而下船繞島步行,時而在船上作分享導賞。

「我們會在船程中介紹香港的不同石頭,再有彼此分享互動的時間。若是主內弟兄姊妹,我們會唱唱詩歌、談談感受。之後,會到船頂甲板位置,欣賞大自然景象。當經過門海峽後,我們會看到一塊類似手掌形的石頭。旅遊界人士稱它作『鬼手』,但我卻喜歡喚它為『祈禱手』。因祈禱手更能顯示大自然的奧和奇趣,並帶出福音的信息——上帝的恩典常立。」

那塊被石頭叔叔稱為「祈禱手」的石頭,其實是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化侵蝕,在岩石的節理間形成的。有一年,石頭叔叔在船上作導賞,時值沙士疫症剛過去,很多人對生命的流逝感覺惋惜。他卻感到,即使面對多大困難,但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仍有人為著大家的遭遇求平安,向上帝禱告。

「當船停到祈禱手的位置時,我特別跟大家分享:平日看到那是一隻『手』,但當水退後,水下面原來還有很多隻『手』的;因為有更多的人默默地為香港禱告,所以我們不用擔心,也不要感到孤獨。在那一刻,不少參加者都十分認同,並被感動。」

跨越時空.昔在今在

身為一名信徒,平日出外旅行,除了遊山玩水,也可用心細看大自然的山景地貌,了解上帝有著怎樣的性情。石頭叔叔提到,在聖經中較明顯的主題是上帝的救贖,即人類犯了罪,而罪的代價就是死,但耶穌透過道成肉身住在人間,為我們的罪被釘上十字架,把人從罪中救贖出來。然而這個中心主題,只是其一。

「上帝除有威嚴,即持守公平公義、賞善懲惡外,在聖經歷史的描述過程中,還可看到的恩典是跨越時空的。比如二三千年前的禱告,到現在的處境仍舊適用;從前有天災、瘟疫、戰亂、內鬥等,人們會為此向上帝禱告,當年聽禱告,並指引人們如何應對;到了今天,仍是會聽我們的禱告,教導我們如何處理,因如聖經所言:日光之下無新事。」

大自然同樣告訴我們一些道理,在世界不同景物中能發現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在冰島、阿拉斯加、蘇格蘭、南韓濟州島,甚至在香港,那些岩漿經冷卻收縮後,同樣可形成柱狀的石頭。「是誰創造岩石形成過程的通則?就是上帝!早已把這些『方程式』放在岩漿中。這個道理,放諸人類亦一樣。不論是任何民族,我們的結構也大致相同。就算是我們平時不留意的東西,經細心考察後也可發現通則的。」

「其實自從創世以來,上帝那看不見的事,就如永恆的大能和神性,都是看得見的,就是從所造的萬物中可以領悟,叫人沒有辦法推諉。」(羅馬書一20,《聖經新譯本》)

 

 

 

仇恨與新機

CT669_08_72dpi

文/黃剛

在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林木茂盛,鳥獸繁多,還有一道水流,貫穿山下肥沃的平原。平原和山上各住了一幫村民。

兩村本來相安無事,靠山的吃山,靠田的吃田,大家和睦地過著不錯的日子。但是,有時候山寨人想多一點平原物產,平原村民也想多得一點山中獵物,村民之間偶爾會引起爭執。

 

起初只是幾個人之間的小衝突,

 

但為了加強聲勢,各自從村裡引來支援,連群結隊,誰也不甘示弱。經過激烈的群毆眾鬥兩條村結下了仇恨,引起更大規模、更慘烈的打鬥。

 

從此,人們生活在仇恨和暴力之間。

 

某一天,雙方不約而同想出歹毒的方法,要把敵人徹底滅絕。山寨人在水流上游下毒藥,要把下游平原的人毒死;平原村民就放火燒山,把樹林和山寨燒個精光。經過大火與毒水的殺戮後,兩村各只剩下幾戶殘餘人家,大山被燒成灰燼廢墟,平原沒水灌溉變成荒原。

更禍不單行的是,這年冬天天氣異常寒冷,大風雪無日無之。面對糧食缺乏和冰封天地,殘餘的村民感到絕望,

 

在生死關頭,他們後悔自己的作為,感到暴殄天物,害死了同胞,也破壞了美好家園。異常的天氣也許是上天對罪孽的懲罰。於是他們想在臨死之前做一點令自己安心的事,兩村居民相約,彼此道歉認錯。為了表示誠意,各自都帶了珍貴的糧食送贈對方

 

兩村互相支持,竟然奇蹟地過了嚴酷的冬天。

 

等到春回大地,冰雪融化,兩村居民合力把僅餘的穀物薯芋拿來種。由於土地經過冬季的休息和冰雪滲潤潔淨,變得特別好,作物落泥土,很快就長出茂盛的莊稼來。兩條村莊漸漸回復了生氣。

 

人類以仇恨傷害了天地,天地卻無怨無恨地回報以生機。

 

聖經說:「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耶利米哀歌三23)新年伊始,每清晨,當看見窗外的雨露和陽光時,就心存感恩,因為無論我們怎樣,造物者又給了新的開始。

ccmFB_CT669_2018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