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會因時而異嗎?

CT683000872dpi

編輯室

 

常聽人說,舊約的上帝比較嚴厲,強調公義;但新約的上帝則較仁慈,強調恩典和愛。上帝豈不因時而異?

 

只要細讀聖經就會發現,新舊約裡的上帝,都充滿公義和慈愛,完全一致。主耶穌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翰福音五17

 

公義與慈愛必須並行

 

舊約述說上帝慈愛的經文比新約更多,且深刻細膩。上帝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利米書三十一3

 

舊約中的上帝對惡人施行審判,常予人感覺過分嚴厲,其實祂絕對不是一位殘酷無情的暴君。因為每逢宣布要刑罰一個城市或民族之前,祂總會先發警告,給人悔改的機會。

 

就如罪惡之城尼尼微,上帝先差先知約拿宣告即將臨到的刑罰,尼尼微全城便因悔改而免除了滅亡。再看不肯悔改的所多瑪城,在其滅亡前,亞伯拉罕曾再三向上帝求情,上帝也再三放寬赦免的尺度,可見上帝的公義中有慈憐,只是人實在太不堪了(參創世記十八22-33)!

 

上帝雖審判世人,卻是公義與慈愛並行的。「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以西結書三十三11)。

 

上帝藉先知耶利米對背道的猶太人說:「或者猶大家聽見我想要降與他們的一切災禍,各人就回頭,離開惡道,我好赦免他們的罪孽和罪惡。」(耶利米書三十六3)。上帝極渴望惡人能悔改。始祖亞當夏娃犯罪墮落,上帝就為人類預備救恩,讓人有得救的機會,這是祂的大愛。

 

審判「惡」是為了維護「善」。愛不是包庇、姑息、縱容罪惡,反使眾多生靈無辜受害。上帝的審判是彰顯祂的公義與慈愛。

 

新約論到上帝的公義,也非常嚴峻。「上帝是輕慢不得的。」(加拉太書六7),「因為我們的上帝乃是烈火」(希伯來書十二29)。新約對信徒品德的要求更高於舊約,光是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參馬太福音五至七章),已超越舊約律法;不僅是外在行為,內心的思想和意念都要審判。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五48保羅勸勉信徒不可犯罪,不要將身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要將身體作義的器具獻給上帝(參羅馬書六13)。

 

只要將新舊約的教導連接起來,就會發現當中的信息是一致的,因為上帝的公義和慈愛是一致的。

 

人對公義慈愛的回應

 

人類選擇悖逆上帝,認為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努力獨當一面,只有弱者才需要上帝,因而驕縱無道。然而,整個靠己力奮鬥的人類歷史卻是全然失敗,以色列由敬畏而後遠離上帝,終以亡國收場,百姓流離世界各地的歷史便是一例。

 

上帝必須有公義的審判,但祂也為人預備了慈愛的救恩。

 

人要謙卑承認自己的有限和無力,且要懂得倚靠創造及賜予生命的上帝,接受祂的救恩。然後,認清自己的使命,看準目標,按著上帝的教導前行。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三16-17)。

 

本文資料採自《基本要道系列(五)——作主門徒》,由美國中信出版,香港中信代理。

 

 

天堂和地獄

CT6770007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我們不可避免地談到天堂地獄和人類最後的歸宿,我驚奇地發現,有些慕道者對自己死後進天堂還是地獄,並不十分感興趣,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問題是基督徒能否依靠上帝的幫助,正直誠實並充滿愛心地度過今生。

 

甚麼是天堂地獄?

這其實觸及一個非常深奧的神學問題:甚麼是天堂地獄?甚麼是深層意義上的「得救」?地獄是一個烤肉場,還是沒有上帝同在的痛苦和孤獨?天堂是指風景優美,遍地黃金,還是指與上帝同在的喜悅和平安?天堂地獄是具體的地方,還是一種心靈狀態?不同的神學家對此各執一詞,教會常常提到的這些概念,並不是那麼簡單!

 

我出生在基督徒家庭,童年時,的確簡單地認為天堂就是綴滿香甜果實的果樹、有花朵、美麗的河流和天使飛翔的地方。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對天堂的認識改變了,上帝的同在成了天堂最美麗和最重要的特質,即使那個地方是沙漠,也能變成天堂。

 

對天堂的關注點

 

對天堂的定義改寫,代表信仰關注點從自己的福祉轉移到上帝身上。

 

在淺層基督信仰,我們很容易將自己對這世界的追求和對自身利益的關注,用宗教詞語表達出來,以此逃避這世界的艱難,即使耶穌的門徒也不能免俗,在地上就開始爭論自己在上帝國度裡的身分地位。但我非常驚訝地發現,慕道班有些第一次接觸基督信仰的朋友,竟對天堂有非常成熟的認識和不帶功利色彩的追求。對他們來說,天堂代表他們對愛和正義的理想在上帝的幫助下實現了。

 

持這樣觀點的多是年紀老邁、來自中國內地的長者,他們對死亡非常泰然,來慕道的原因不是恐懼死亡,而是關注這世界到底有沒有一個上帝保護一切美善的事物。

 

《靈心小史》作者小德蘭(Therese of Lisieux)臨終前也說過類似的話:死亡和存活都是幸福,因為她只要上帝所要的,一切都是為了愛祂。當靈修到達這樣的深度,天堂地獄的地點在哪裡?我們的生活環境那時會怎樣?這樣的問題不再有意義,如同一個很快要和愛人相聚的人,關注點不會是屆時居住環境如何,或者吃甚麼食物,而是彼此相聚的幸福和喜悅。

 

對地獄的爭論

對地獄的爭論則很激烈,筆者認為這問題和天堂的探討類似;地獄是否有熊熊烈火等問題也沒多大意義。基督信仰告訴我們,我們今日還處在救恩的等待中,上帝還在期待每個人回轉,而地獄裡不再有上帝的拯救、憐憫和幫助,這才是痛苦的根源。天堂本是上帝給我們的家園,而且祂不願意一人沉淪,我們應該珍惜今日還擁有的機會,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上帝的家。

天堂地獄的審判權屬於公正的上帝,

每個人的心靈真實情況也只有上帝知道,

所以基督徒的責任是讓人認識上帝的美善,

而不是隨意定斷誰能到天堂或地獄。

ccmFB_CT677_20181011

 

 

天門

CT674001072dpi

文/困敬舍

 

我小時候住農村。一間平房,土牆圍起一個小院,中間安置了道木門。當時我膽子不大,一個人在家時,聽到這老朽的木門隱隱作響,很是害怕。中國人常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但人的膽子看來總比實際的小。人的內心常常掩藏著一道門而不自知。

 

慾望之門

讓人害怕的事挺多,一群人在房間裡商量不軌的事,若緊閉的房門緩緩打開,當事人的腿恐怕都會打哆嗦。人總防備自己的醜事壞事被人知道,心門一道道鎖著,不想曝光;外在的肉體卻追求進入各種大門,高學歷被當作拿高薪掙大錢的敲門磚,所以拼命追求。人活著,常常就是為了進入一道門,足球比賽不就是為了把球踢進球門嗎?

 

利祿門前,熱鬧非凡;追求權力地位的,門庭若市。

 

然而,某些大門的「入門權」是稀有資源,不是想進就能進。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甚麼級別的人物,蓋甚麼級別的房子,大門顏色都不能隨便用。富貴人家都用紅門,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人若擠進了這些門,會被視為光耀門楣。權位與利祿之門,看似窄門,畢竟一輩子能當官發財的是少數。

 

取捨哪門

人生路上會聽到許多金玉良言般的忠告,人卻需要選擇一道進入自己人生的門。一個人選擇了怎樣的門,他的道路就會有怎樣的本質差別,因沿路光景是受制於道路本質,人在其中,難以逆轉。與人生路上的智慧忠告相比,更重要的是選擇進哪道門。

 

耶穌的救恩之門是寬門,向所有人敞開。奇怪的是,祂卻說:「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馬太福音七14不是說進入耶穌這道門的門檻太高,而是人心裡的慾望之門太多,不屑進入祂這道生命之門。

 

世人都在叩不同的門,因為門裡的東西讓人充滿想像,並由此產生誘惑。有些漂亮豪華的大門,後來證實是邪門、歪門、旁門。那麼,怎可知道進入之門是對的呢?耶穌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約翰福音十9

 

只求滿足自我慾望的路都是人生險路,因利祿之門的出口,

 

是死亡。

 

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把通往天堂的大門打開了。

 

生命之門

地有穴,天有門。雅各在逃亡路上夢見天梯,有上帝的使者從天而降,雅各醒後大驚,稱枕首之地為「上帝的殿」、「天的門」(參創世記二十八 10-17)。使徒約翰被囚禁在拔摩島,卻看見「天上有門開了」(參啟示錄一9-10,四1),得見天上尊崇榮美的敬拜景象。耶穌基督就是天的門,藉著祂,人可進天堂。

 

屬靈領域是真實存在的,地獄冥界並非僅僅文學想像,其背後指向另一真實空間。

 

進一道門,意味著放棄另一道門。

 

在思想、觀念和信仰領域,可以經濟學的「機會成本」作比喻。無神論者接受「人死如燈滅」,並以此生的成功、享樂、滿足私慾等為人生追求,其機會成本是因私慾而來的罪的後果:「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九27你可能說,這只是觀念和信仰,然而,正如「人死如燈滅」也是觀念和信仰;重要的是,人如何體驗當中的真實可信。

 

耶穌基督從天降下人間,又回到天上,為人打通了一條通往天堂的路。祂是門,也是道路。任何人真誠地向祂叩門,祂都以恩慈憐憫之心為他開門。進入這道門,就是進入一條放棄私慾,捨己,追求謙卑、跟隨主的永生道路,其出口正是天堂的大門。

 

人生往往會經歷某些特殊時刻,當中發生的事也會成為一道門,引領人進入一個新領域,讓人看見從未看見的東西。此刻,耶穌基督同時是叩門人,叩問我們的內心:你是否願意打開緊閉的心門,讓祂進入你的生命?「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示錄三20)願各位讀者看見耶穌基督帶來的這道天門。

 

ccmFB_CT674_20180711

青春又老一歲

WP_CT669_20180104_01

文/錢志群

忙忙碌碌的不經意中,又到了送舊迎新的時候。在舉杯守夜迎來 2018 年鐘聲那一刻,有多少人在意我們的青春又老了一歲。唯美不過年華,絢爛不過青春,而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年華流逝,青春散場,只留下那一幀幀存留美好記憶的相冊和抽屜裡泛黃的日記。

手機上的微信交流方式時興後,已畢業三十多年的大學同學也建了同學群組,讓移居海外的我,終於與久別的很多同學重新建立了聯繫。他們建議我將頭像中的風景圖片換成真人真貌,更換後的回應,自然是「都老了」的嘆息。有些同學發幾張大學時的青澀合影,不禁又感慨:我們也曾青春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