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橄欖園

文/孫基立

耶路撒冷附近有一個橄欖園,聖經中耶穌在受難前曾在此祈禱。現在這裏有一間教堂,紀念耶穌在那夜著名的祈禱:「父啊,祢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加福音二十二42)

園中還有古老的橄欖樹,應是兩千年前那些橄欖樹的後代。在這地方,耶穌渡過了最痛苦的一夜︰祂知道自己凌晨將被捕,受審判,受難,被埋葬;祂最信任的門徒將以祂為恥,更將被所有人唾棄,鞭打,侮辱……

這一夜,祂的汗水如血滴落,期望能陪伴祂的兩個門徒卻已酣睡如泥。唯一默默陪伴祂的,就是這些沉默的橄欖樹。

被背叛出賣的創傷

我在這橄欖園漫步時,那種深沉的孤獨感瀰漫全身,它承載着人子被親人朋友拋棄、背叛和唾棄的憂傷。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基督徒也承受過這樣的痛苦,在歷史風雲動盪中,他們被自己的親友出賣,飽受牢獄之災,或在痛苦折磨中死去。耶穌是他們的先行者和安慰者。

悲劇過後漫長的歲月中,被親友同道背叛留下的記憶就像無法癒合的創傷,讓中國的教會一直步履艱難。

我的近親也曾是受害者,雖然他們早已原諒出賣自己的人,我卻不能。橄欖園徘徊讓我再次審視自己的內心,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祈禱不斷出現在我心裏︰「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二十三34)

這個耶穌在十架上的祈禱和祂在橄欖園的祈禱遙相呼應,在橄欖園,祂知道他們要行的罪惡,祂親身經歷了這些針對祂的罪行,但祂在十架上寬恕了他們。

親歷最大苦難的寬恕

園子裏的橄欖樹依然是綠色的,生命的顏色。基督教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上帝與人之間愛和寬恕的信息,它帶來了生命、拯救和希望,如同這裏古老的橄欖樹那象徵生命和希望的綠色,它承載了耶穌的痛苦和孤獨,從而也將新的生命帶給了整個人類。

寬恕的道路是艱難的。對沒經歷過痛苦的人以居高臨下之姿命令別人寬恕,不論是以甚麼名義,我都反感。與此相反的是耶穌對於寬恕的教導:祂身體力行經歷了人間最大的苦難,在最不可能寬恕的時間和地點寬恕了殺害祂的人。

園子裏那些古老的橄欖樹生命的綠色,一直留在我的記憶中,不斷將寬恕的力量給我,也給許多受過傷害、有痛苦回憶的人:父親,請寬恕他們,他們做的,他們不知道。

無花果樹

文/孫基立

童年的時候,我家裡有個小院子,院子裡種著一棵無花果樹,長著翠綠的手掌形葉子;樹不高,樣子普通,一副沉默不語的樣子,也從來沒有花朵。它不同於旁邊的桂花樹,花開時芳香四溢,也不如旁邊的葡萄樹,結果時姹紫嫣紅。據說這是一棵不開花的樹,但是果子很清甜。

有一天,我忽然看到樹中心部分有了青色的果子。日子過去,果子慢慢變紫,摘下來一嚐,很純淨的甜味,沒有一絲雜味。果子裡面有類似花朵的結構,後來我知道了,無花果的花朵隱藏在果實裡。

無花果樹是一種在以色列常見的樹。我曾在聖經中讀到,耶穌說當無花果樹發嫩長葉的時候,夏天就近了,用這比喻,說到人子的再來(參馬太福音二十四32)。

後來我常常想到院子角落的這棵無花果樹,它和耶穌有許多相似:耶穌一如舊約聖經預言中所描述的,沒有佳形美容生在樸實無華的木匠家庭,一生沒有甚麼特別耀目的頭銜。但是默默地結果:仁愛、寬恕、犧牲…

無花果樹的生長,彷彿也是基督賜予的新生命在我們身上的成長,它不會開出耀眼的花朵,沒有誘人的香氣,但是它默默地孕育一顆顆清甜的果實。

每年無花果樹開始發芽長葉的時候,我就想到這句話:「人子近了」(參馬太福音二十四33)。當人子近了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否準備好迎接?我們是否和有相似的生命?

 初夏時分,是無花果成熟的季節,那一顆顆紫色的果實,外形就如母株一樣樸實無華,掩藏在綠葉間,但是品嚐過的人,對那種純淨的清甜,都留有美好印象。

我常想像著,在以色列乾旱的土地上,無花果樹默默地生長,耶穌曾經吃過它的果實,坐在樹下沉思,用無花果樹的成長來預言天國和的再來,這是多麼貼切。基督的國度非以權力和野心來征服;我們的王——基督耶穌,猶如無花果樹那樣安靜溫和、謙卑樸素。

甚麼是罪

 

CT6790006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裡有關罪的討論很有意思,我們發現許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有罪」,是因為對基督教「罪」的定義有誤解。

 

「罪」在聖經希伯來文中的含義是「箭未射中靶心」,可理解為人類沒有上帝所希望我們的那樣完美,而中文「罪」的含義是「作奸犯科」,和英文中的 crime(罪行)類似。英文聖經譯文中的 sin 和希伯來文的原意雖然接近,但還是沒有準確地解釋希伯來文的原意,而中文的「罪」卻和希伯來文原意相差甚遠。

 

語言文字的差別導致對福音信息的誤解,當解釋清楚這問題後,很多人恍然大悟地說:「原來罪是這意思,若是這樣,當然我同意人人都有罪,需要耶穌的救贖,包括自己在內。」

 

上帝是愛和寬恕

 

基督信仰中,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痛苦代表了人類悖逆的後果,但上帝甘願承擔,為的是和人類重新和好。

 

我們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人類內心的黑暗(罪)在歷史中以陰謀、屠殺、戰爭(包括濫用上帝之名的宗教戰爭)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雖然歷史上也出現過烏托邦式的「理想王國」的理論和實踐,但均以失敗告終,

 

人類根本無力憑藉自己的力量維繫正義。而在基督信仰中,上帝願意對人類施以援手,祂的恩典和救贖如同「浪子回頭」故事中的慈父,永遠張開雙臂等待我們的回應。

 

在神學歷史上,對罪的解析深刻地影響了人和上帝的關係;對罪的單一過度強調,有可能使慕道者對上帝產生畏懼和敬而遠之的態度。從整個救恩史來看,

 

上帝是愛、寬恕和體貼,

 

祂在創世之初信任我們,將自由慷慨地賜給人類,當我們無法掌控自由的代價,祂就選擇自己受苦,代我們承擔後果。

 

謙卑看己寬容待人

 

在慕道班,大部分人都坦承自己心中有隱祕的各種惡念,但會有意識地以道德來抑制它,且中國的儒家文化對個人道德修為有很高的要求。

 

不過很多經歷過文革的長者都感慨地指出,浪漫的人文主義理想或傳統的道德修養都無法保證能有效抑制人心中的權欲、黑暗和爭競。而對內心黑暗掩耳盜鈴式的否認,會使這些惡念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成為危害別人的行為。

 

承認「罪」的存在,讓我們謙卑地看待自己,

 

而上帝的愛更讓我們有機會和祂藉其救贖連接,我們的不完美教我們亦應有寬容的心接受別人的不完美。

 

耶穌在地上的日子對罪人(如妓女和稅吏)的接納、對自義的法利賽人的批評,正顯明我們不能以遵守律法為自誇的理由,心中需有耶穌那樣的寬容和愛才能真正肖似祂。

 

而今日的教會怎樣看待罪人、怎樣對待自己的不完美,也是我們應該終身思考的問題。

ccmFB_CT679_2019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