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文/黃剛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一個母親帶着十歲的兒子從大陸來港。丈夫先幾年到港,可是一貧如洗。她抵埗幾天就跟同鄉學車縫,學了基本功夫,連粵語也不懂聽,就進一家製衣廠當起工廠妹。

起初她手腳不靈巧,車縫技術也不嫻熟,收入很低。但她憑着耐勞勤奮的個性,情況不斷改善。當時她賺到的錢全數給了家庭和鄉下的父母兄弟,自己不存私錢。

後來與丈夫計劃買房子,面對巨額借貸和債務供款,丈夫有點猶豫。她卻很果斷,認為不能長期租房子,再辛苦也要有自己的物業,居然挑起不知能否承受的沉重擔子。之後她更拼命工作。

踏入九十年代製衣業式微,她被迫轉行,可是沒有學歷和經驗能找到甚麼工作呢?幾年間她打過不少散工,碰碰撞撞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長工,不斷找工作的苦處實在不好受,性格內斂的她只是默默吞下。

及後她找到一份在機場停機坪當保安的工作,雖然每天要在戶外曝曬,但屬於穩定的長工。她非常投入新工作,處事勤奮樂於助人的態度很受同事的喜歡。1998 年機場搬遷,年過五十的她又要找工作了。這次皇天不負有心人,她找到一份在政府機構裏處理雜務的工作,成為公務員,那是她夢寐以求的工作。

退休後,她有了第一個孫子,於是欣然擔負照顧孫子的工作,孫兒接二連三的出世,她的工作不斷增加,心卻喜滋滋的。當她完成了工作,就輕輕悄悄地離開人世。

她常感謝造化的眷佑,使她的人生愈走愈平順。她從不說教,卻完美地演繹了信仰,成為子孫美好的榜樣;她從不富裕,卻豁達地奉獻了生命,帶給家族、丈夫、子孫巨大的福氣。她就像聖經裏的賢德婦女:勤奮經營,治家有道,帶給家庭莫大的福氣(參箴言第 31 章)。

她是我親愛的母親。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33期(2023年5月號)

倒閉

文/黃剛

認識華兄是在一個教育專業支援機構。你是機構裏資深人員,指導過眾多教育界精英,而你毫無架子,為人誠懇而低調。很久之後,才知道你的一些往事。

那是上世紀結束前一兩年,盛年的你,躊躇滿志,眼見社會充斥敗壞風氣,你希望提倡閱讀優良作品,改變歪風,毅然辭去校園工作,要開拓更大的園地。

你把能夠買房子的積蓄都押上,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合資在鬧市開了一間書店,專賣新詩和文藝書籍。你熱衷新詩創作又廣博閱讀,深信文學能陶冶氣質。書店除了搜羅優質讀品,還舉辦朗讀會、讀書會,一時成為城中文藝熱點,詩人、學者、書迷慕名而至,你的熱誠和洞見引起不少共鳴。不過,要在這片廣袤的文化曠野開通江河談何容易,一股洪流澎湃沖過,不久就被蒸發。

事實上,賣書的利潤太低了,根本難以應付租金和種種開支。很快就出現財政問題,而且問題顯著得連顧客也能發現。不少書迷為了支持書店特意多來光顧,更有一位熱心顧客贈資幾萬元。顧客的心意給你莫大的安慰和肯定。可是債台不斷累築,你知道已無法撐下去,倒閉是必然的結果。

剛跨進新世紀的第二年,書店就倒閉了。事隔多年你自嘲:「那時太年輕、太傻了,像做義工一樣,又賠了錢,錢應該用來買房子。」

不過旁觀者看來,這並不傻。能有多少人敢為理想徹底付出代價?而你卻能傲然以對。書店倒閉後,你到現在的機構,轉換另一種身分繼續實現你的理想,靠着以往經驗,使現在的事業成果纍纍。

人生在世,各有不同的使命,當中又要走過不同的路程。聖經說:「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提摩太後書四7)。倒閉的一程,也許是你當跑的路。如果沒有倒閉失敗的鍛鍊,怎能有如今成功的老練?沒有當年洪流澎湃的意氣,怎能沉澱如今深厚的底氣?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23期(2022年7月號)

加多利蘭花

文/黃剛

一位年邁老人沒精力打理自己溫室裏的植物,就把盆栽送給朋友;既表達對朋友最後的心意,也希望延續他的心血。

我分到五盆加多利蘭花。「這幾株雖然是溫室蘭花,但適應力強,你沒時間打理,會適合你的。」老人說。

問題來,家裏沒有溫室,唯一能安置盆栽的地方是天台,而那裏夏天是暴曬暴雨,冬天是寒流寒風,能在天台生存的植物,是旱地的蘆薈、仙人掌和不知名的雜草野花。温室蘭花能在那裏生存嗎?

為了改善生態,特地騰出一角,上披一張膠網,以遮陽隔熱,把加多利蘭花安置在那裏。開始幾天,我比較虔誠,每天都上天台探望和澆水。眼看蘭花沒有大礙,也就放鬆心情,之後探望漸疏。

一天在冷氣間突然想起好幾天沒有給蘭花澆水。匆忙上去一看,膠網被風吹爛在一旁。蘭花赤裸裸暴曬着艷陽,不少葉片曬成焦灰,株株垂頭喪氣,奄奄一息。

「這回辜負了老人家的心血!」內心焦急着。於是,再搭起網架,希望能救活這可憐的盆栽。有幾株枯萎了,但其他的還有生機。沒幾天,又恢復活力,經過災劫後的蘭花開始適應惡劣的環境。

以後我再幾次的疏忽照顧,也沒造成生態災難。相反蘭花愈來愈矯健,我索性撤去膠網,讓它們與旱地植物比試生命。

一切生命都不可小覷,即使是溫室裏的生命,她也可以展現令人驚歎的生命力。「溫室」只是對生命暫時的形容;她的本質仍是來自造化之主的心思和創意,「萬物是藉着祂造的」(約翰福音一3)。

很多年過去了,那老人也離開了,天台上的加多利多次分株分盆,滋長了半個園子。每到秋涼,那些粗糲的蘭花競放燦爛花朵,有紫有紅,非常壯麗。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01期(2020年9月號)

自修課

文/黃剛

  上課的時候走進的是代課老師,宣布班主任病了,學生自修。

  這是一個「資遜班」,學生大多有學習困難,成績差。班主任常額外花時間幫他們補課溫習,建立自信心。就要考試了,大家指望班主任給試前指導。現在他不能上課,大夥兒大失所望,有伏案、有聊天、也有發白日夢,就是沒有學習樣式,像一團潰散的敗軍。

  另一邊廂那位班主任在醫務所,醫生的診斷是聲帶嚴重發炎,要吃藥,禁止說話,休息五天,讓聲帶徹底休息,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他拿過醫生給的假紙,一股腦塞進褲袋,離開診所,手一搖,上了計程車就往學校方向奔。

  回到學校第一節課還沒完,他進入課室。大夥兒眼前一亮,喜出望外。他一面用手比劃,一面做口形,學生用心猜估,很快會出意思:「我喉嚨不舒服,不能講課,接下來這節課大家自修。我印了練習,大家做完交給我批改。今天放學大家留下來溫習,我把練習發給你們。」

  看到班主任抱病仍回來竭力上課,學生大為感動;加上指示明確,大家都自動自覺,用心地做起練習來。接下來的課堂是想像不到的認真和投入。這位老師沒有運用任何教學法,卻完成了高效的一課。

  熱心最能打動人,比一切方法都來得好。所以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23)

本文原載於香港《中信》月刊2022年10月號.第61卷.第10期.總第726期

靜夜思

文/黃剛

外國某大城市舉辦一個盛大的中國文化節,參加的中國僑民特別多。開幕表演是由一班中國兒童朗誦李白的《靜夜思》。娃娃身穿華服,搖頭晃腦,悠揚齊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安排很有代表性。詩歌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李白是古典文學的造極者;《靜夜思》幾乎是每個中國人都能吟誦;兒童是將來文化的繼承者。而且,「思鄉」是中國文化永恆的主題,也是遊子心中永恆的思憶。

娃娃朗誦完畢,場內掌聲雷動持久,不難聽出那是遊子們由衷的共鳴。還有一些老遊子激動得流淚。

故鄉對於很多僑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老病的僑民因為身體原因,永遠回不了故鄉。能夠回到故鄉的,可是滄海桑田,故鄉變成了陌生的城市。有的離鄉日久,親人離世,人面全非的故鄉已失去了她的靈魂,人與故鄉仿似陰陽相隔。

遊子與鄉關永隔的情況古今常有,李白24歲離鄉後,在外漂泊幾十年,再沒回過故鄉。從鄉關永隔,聯想到希伯來民族的先祖亞伯拉罕,他自從離開家鄉吾珥後再也沒有回鄉,也許他曾有過思鄉,但是信仰改變他的視野,「羡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希伯來書十一16)

「思鄉」在中國文化裏是對過去的緬懷;在基督信仰裏是對未來的盼望,兩者都給寄居的遊子們綿長的安慰。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22期(2022年6月號)

外賣員

文/黃剛

平安夜的子夜,天空灑着小雨,加上寒風凜凜,街上沒有多少行人。人們都暖洋洋地聚在家裏跟親人一起過節。

外賣員小李孤獨地騎着電單車,在濕冷的大街小巷流蕩。他也想舒服地在家裏休假,可是假期的單子特別多,幾乎有雙倍的工資,他還是把握賺錢的機會。小李選擇當外賣員還有性格的原因。他內向孤僻不愛人際溝通,尤其跟顧客溝通,他們都是挑剔兇惡的傢伙,而送外賣不需要跟顧客太多交談,一交一接,有時連一句話也不用說,這使他感到爽快和輕鬆。

小李從黃昏一直沒停過手,一宗又一宗地送。自己的便當晚餐也來不及吃,一直壓在貨箱裏。現在只剩下兩個單子:三杯熱飲和一個盒飯。他希望趕得及午夜前完成工作再吃晚餐。

按門鈴,應門是一個少女。小李把三杯熱飲遞上。少女只取兩杯,說:「這杯送給你,聖誕是分享的日子,聖誕快樂。」對於少女的慷慨與善良,小李一時反應不來,愣了一會,才結巴地道謝。雖然只是一杯熱飲,他卻如獲特別的聖誕禮物,心頭湧出一股暖流,有說不出的感動。

接下來的一個盒飯要送到貧民區。開門的是兩個小孩,他們飢餓的眼神迫切地等待着食物。門內狹窄的空間擋眼是一張雙層床,下層床躺着一個重病的女人。她勉強起床又艱難地湊足零錢給了小李。看來她的經濟很拮据,一個盒飯三個人吃,不知道還能撐多久。門才閉上,傳來小孩興奮的索食聲。

小李感到心酸,忽然想起剛才少女的話,「聖誕是分享的日子」。於是拿了自己的便當和那杯熱飲,回去送給他們。離開的時候,聽到小孩興奮地說:「外賣哥哥原來是那個騎鹿車的聖誕老人。」

小李騎着電單車,迎着寒風細雨,飢腸轆轆,不過內心卻感到溫暖和充實。這個平安夜讓他更喜歡自己的工作,也體會到聖誕節的意義(參路加福音二14)。

我們的老師

文/黃剛

  彭老師是我們敬愛的老師。這個「敬」字不是敬而遠之的意思,相反,她親和慈靄,我們亦師亦友,有些女同學暱稱她「冰冰」,而她卻很受落。

  近好些年,彭老師完成了她終身職業,過上簡樸而安靜的退休生活。日常閱讀、寫文章、料理家務,週日到教會禮拜。事務上的交際,幾乎謝絕,約會外出的對象除了舊生,就是要好的舊同事。她把大半生的光陰都澆灌到校園裏,陶醉於栽苗育木,護理修剪,為教育默默耕耘。退休之後,她換個身分,不過焦點還是那方園地,卻是陶醉於觀花賞樹,聽鳥浴風,享受教育成果。能把一生漫長而複雜的生活提煉得如寶石般純粹剔透,彭老師真有她的能耐。

  一天,彭老師在臉書上貼了一幀漫畫,畫了一個少女,手抱一隻小貓,圍在她身邊還有四隻可愛的小貓咪在玩耍。相信是舊生為了答謝她的關愛而親繪的禮物。

  彭老師貼文:「這是很久很久以前學生畫給我的。抱歉,忘記了是誰。」

  接着有回應,「是某屆的陳同學嗎?」問道。

  陳同學回答:「神似,是我腦海中的彭老師……」他也不肯定。

  可能連作者自己也忘記了,作者是誰並不重要。就像果林的主人不知手上的果子是來自哪棵樹,果子來自哪棵樹並不重要,關鍵是好的果子能證明園主的悉心。在我們心目中,彭老師肯定是悉心的園主,甚至部分同學視她如至親。

  「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哥林多前書四15)。來自聖經裏一位以生命為榜樣,至死忠心的傳道夫子向受眾的告白。其實,教育的最高造詣也不過如此:視受眾如兒女,以父母的心腸,身體力行、盡心地栽培他們。

  所以,彭老師能夠很溫穩地向我們說:「師傅雖有一萬,為母的卻是不多。」

從檸檬核到蝴蝶

文/黃剛

大熱天,小女兒一口氣把冰鎮檸檬茶喝光,又把檸檬片放進嘴裏吮食,露出滿足的笑容。她吐出果核,好奇地問:「這能種出檸檬嗎?」「如果你沒有咬傷它應該可以。」妻子敷衍道。女兒搖搖頭,小手謹慎護衛着那顆果核,要展開種植計劃。我們雖不看好,也沒有掃她的興。

花盆在天臺了好幾天,居然拔出一根小苗,女兒興奮得直跳。以後她天天看,天天報告生長進展。一天她報告:「發現小葉上有一顆顆小黃點。應該是檸檬BB。」妻子笑了,心想才小樹苗怎能結果呢?仔細一看,小黃點是蝴蝶蟲卵,相信是蝴蝶在嫩葉上產卵。她靈機一動,索性給三個小孩開生物課,從觀察中學習。

幾天後,蟲卵孵出小蟲,她找一個玻璃箱,把小蟲連葉子放進去。綠色蟲子躲在葉背默默蠶食,沒幾天蟲子成了又肥又壯的大蟲,吃相已很不斯文,發出沙沙的食音。再幾天,大蟲停止活動,身體萎縮成枯葉狀的蟲蛹。一週後,一隻蝴蝶破蛹而出,穿上一襲純黑燕尾禮服,上有醒目的黃白斑點,高貴悅目。

「這是玉帶鳳蝶,主要寄生在柑橘類植物上,想不到小妹的一顆檸檬核居然變出蝴蝶來。」妻子說。孩子們感到萬分神奇。

常言生命神奇;原來生命的互動更加神奇。如詩人對造物主的讚歎:「祢所造的何其多!都是祢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祢的豐富。」詩篇〇四24)一種生命的成長,卻能造就另一種生命的蛻變。

 

〈順路〉

CT6711172dpi

文/黃剛

 

酷暑的午間,熾烈的陽光把整個城市得銀焰、熱騰騰。

 

一個陌生人站在路口,看著前方一大片遼闊的露天廣場,有點猶豫,不肯定到目的地是否要經過此處。廣場上空無一人,沒打傘的路人都避陽如避雨般,逃到各種高物的蔭下

 

陌生人找不到人問路,只好鼓起勇氣,冒著毒花花的陽光,竄走過去。走到廣場中間的游泳館,迎面走出一個身材高大、皮膚黝黑的年輕人。

 

陌生人向他問路,他看了地址,指點一番,看見陌生人疑惑的眼神,便說:「跟我走。」年輕人轉過頭已走在前方。

 

「你要去那裡嗎?」陌生人問。

 

答道:「順路。」

 

走了幾步,年輕人把手上的傘遞上「我多帶了傘,給你用。」陌生人撐著傘,感到有點不好意思。

 

「我不怕,你用吧。」年輕人接著說。

 

到了廣場的盡頭,年輕人給陌生人指示一個不顯眼的路標,沿著走可以直達目的地。

 

然後,回過頭就走了。

 

陌生人詫異年輕人走回頭路,望著他的背影,看著他個人走在遼闊而灼熱的廣場上。原來「順路」和「多帶了傘」,都不是真的,真實的是周到的理由和體貼的幫助。

 

真正的關愛是替別人著想,甚至願意為了別人的好處而犧牲,如聖經所說:「不求自己的益處…」(哥林多前書十三5

ccmFB_CT671_20190725

 

雨花石

CT685001172dpi

文/黃剛

 

一位剛執教鞭的教師,要講解六朝古都南京的歷史文化。他花了很多功夫蒐集資料、整合重點、設計活動,更動用自己的收藏:一塊精緻的雨花石,來引入課題。

 

他充滿信心,期待在講台上淋漓盡致的演繹。

 

「各位同學,你們知道我手上的這塊雨花石,是來自中國哪個地方嗎?」

 

全班炯炯的目光,落在晶瑩剔透的雨花石上,好奇有甚麼地方能出這麼美的石頭。

 

老師傳開雨花石讓學生觀賞。一個調皮的學生拿到石頭,舞高弄低地端詳,一不小心,「呯哐」一聲,雨花石摔在地上,碎成兩塊。

 

學生漲紅了臉,慌張地執拾殘局。

 

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教師顯得手足無措,既生氣學生打爛他精心的教具,想要責備他,又要安靖全班情緒,繼續講學。

 

接著的課堂,夾雜沙石,教師明顯神不守舍,學生也心不在焉。

 

對於這節課,教師大失所望,痛惜一場心血居然被那個學生徹底糟蹋了。

 

多年後的一天,那位教師收到一個禮盒,打開一看,是幾塊雨花石和一張紙條。寫著:「老師,對不起,十二年前我打爛了您的雨花石。我有機會到南京旅行,終於找到雨花石,給您送上遲延的賠償。」

 

原來在那調皮學生心裡,雨花石是深刻的一課,

 

而且,他學到比這更寶貴的一課。

 

聖經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詩篇一百二十六6有意義的事情,辛苦的付出,必然有歡快的收穫。

ccmFB_CT685_20190521

 

 

 

 

一枚貼紙

ct682001272dpi

文/黃剛

偶爾回到小時候住過的舊居,街坊鄰居全都變成了陌生人。

 

進了屋子,把門一關,

赫然見到門後一枚鮮紅的貼紙,

 

那是近四十年前,我踩著板凳,用小手貼上的作品。

 

那個時候,過年前夕,家家戶戶的門前都佈置醒目的揮春、橫批或斗方。工整秀麗的隸書篆書,鐵骨銀鉤的行書楷書,琳琅滿目,行走其間像是進了書法展廊。稚小的我當然不會寫大字,對於人家寫揮春,貼春聯這種儀式,感到十分羡慕和好奇。

 

一天,我經過文具店,發現裡面賣一種貼紙:巴掌大,大紅底,中央印一個宋體「福」字,看上去就像是福字斗方。

 

我開心極了,隨即買了一枚,

希望可以跟大人一樣貼在自己家的門前。

 

可是,長輩們一致反對,認為那只是印刷品,稱不上書法,是兒童的玩意,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又怕掃小孩子的興,折衷之下,讓我把那個小斗方貼在門後,給自家人欣賞。

 

就這樣,那枚貼紙陪著我度過童年、少年、青年……

 

眼前這枚貼紙太寶貴了。

 

它不單承載我多彩的記憶;見證一個家庭的一段歷史。更可貴的是,當在它背後成千上萬的揮春橫批都灰飛湮滅,而近四十年後它還是繼續鮮紅著。經過時間長流的洗淘後,仍能存留的就有價值。

 

聖經說:「天和地將要消逝,但是我的話絕不會消逝。」(馬太福音二十四35,《中文標準譯本》)千百年過去了,天地人事幾經滄海桑田,而聖經的話仍然歷久而常新,證明聖經有永恆的價值。

ccmfb_ct682_20190128

 

 

無價的蒲公英

文/黃剛

CT676001172dpi

城市裡的貧民區和豪宅區中間有一大片空地,把貧富兩個世界分割得格外明顯。

 

空地長滿各種雜草和密密麻麻、生命力頑強、盡是黃花白絨球的蒲公英。

 

窮家孩子視這片草地是樂園,在那裡採花編花環,吹揚絨球,弄個漫天飄雪,又追逐一個個小降落傘。有錢人卻討厭紛飛的蒲公英,像討厭窮人一樣,覺得是污染。

 

然而,一位美麗動人的少女在貧民區成長,她像蒲公英強頑的生命般甚具魅力;男士看見她都為之動情。一個富家公子想追求她,可是他恃財囂張,令少女非常反感。

 

情人節快到了,城中的少男少女都熱鬧地預備當天的約會。富家公子派人給少女送上很多貴重的禮物,又邀請她出席情人節約會。但是,禮物少女一概不收,只打發一句:「如果能送一束白色絨球蒲公英,我就應約。」

 

富家公子立即派人張羅,可是,空地、郊野的蒲公英早因天氣寒冷而凋謝;花店也沒有這種從來沒人會買的花。有人告訴他在南半球溫暖的地方應該有蒲公英,他就不惜代價親自去了一趟南半球,採了很多白色絨球蒲公英。可是經過交通顛簸,遠遠還未送到少女手上,絨球就全落光了。

 

他極其無奈和懊惱,才驚覺多少財富也強不過一朵蒲公英。

 

聖經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上帝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馬太福音六30連一根雜草,上帝也精心設計,給它獨特的生命。所以,任何人在上帝的創造裡都是無價的,任誰都不可輕看上帝創造的生命。

ccmFB_CT676_20180911

 

 

電動輪椅

CT674001272dpi

文/黃剛

 

歸家的獨居老人騎著電動輪椅,徐徐爬上大斜坡,輪椅上掛滿大袋小袋,是他一星期的菜,腳邊還勉強放了個鳥籠。輪椅顯得很沉重,上坡沒幾步,就失去動力,倒滑下去。老人再發動機器,卻沒反應,在小路上拋錨。

 

「都怪我貪心,買了太多東西,超重弄壞了車子。」

 

老人有點內疚。再看看顯示板,原來是電源不足。老人又自責出門前沒做好準備功夫,只好等路過的好心人幫他一把。

 

這條山坡小路,平時很少人來往,嚴冬的黃昏就更冷清了。

 

老人想起幾個月前買這部輪椅的事。

 

他有一子一女,各自成家立室,事業有成。平日兩人只是偶爾回來探望行動不便的父親,給他一點錢,推他到公園逛逛,但這已令他由衷感到溫暖。

 

一天,兒子對他說「爸,我們都希望你生活得開心點,買一部電動輪椅給你,以後想去哪就去哪,自由自在,多好啊!」

 

有了電動輪椅,生活確實方便了,他可以領著一籠畫眉到公園放唱,也可到周圍的茶樓小館飲茶吃飯。

 

誰知,自此子女就不再回來探望他。

 

這幾個月來,生活一切大小事他都得自理,彷彿已被遺棄。老人非常後悔當初草率答應了兒子買電動輪椅。

 

只供給年老父母生活所需,卻忽略關愛,不算是照顧父母。聖經說:「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提摩太前書五8)。

 

天色漸晚,風寒交迫,老人依然一人在那裡,小路上沒有人經過。困在籠裡的畫眉一兩聲清叫,使這寒冬更顯得孤單、凄冷和無助。

ccmFB_CT674_20180615

 

 

知足並知不足最有福

ccmFB_CT670_20180524

文/黃剛

深山之中有個小村莊,地處偏僻,沒有出過大官顯要,也沒有遠久歷史和文化典故,所以一直不為人知,很少外人來訪,村民都過著安靜簡樸的生活。

後來,由於村裡有兩個壽逾一百二十歲的人瑞,慢慢引起外界關注。一隊科研人員到來,對村莊的環境和長壽翁的生活習慣,進行全面深入的實地考察。

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科研人員找不到甚麼有用數據。土壤、水源、空氣、陽光和作物等,與其他村莊一樣;人瑞的家族沒有特別長壽的紀錄;兩人的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跟一般村民無異。一切無異就更令人感到詫異,科研人員始終破解不了長壽的密碼。

科研人員轉換研究方向,直接詢問一位長壽老人:「您有甚麼長壽祕訣?」

 

老人樂呵呵地說:「知足。」

 

「簡單的食物,我也滿足,就能嚐出食物的真味道,每一口、每一餐都是享受。我隨遇而安,不貪求物欲財利,內心清淨,不患得患失,每一覺都能安枕酣眠。我不刻意追求長壽,每一天能活著就是恩典,常存感恩,心情歡暢,不知不覺已過了一百多個寒暑了。」

 

長壽的祕密漸漸解開。科研人員又問另一位人瑞相同問題。

 

老者謙和答道:「知不足。」

 

「世間知識無限,愈探究愈覺得所知微小,活到老學到老,體會萬事萬物箇中道理,樂趣無窮。與人相處,常看到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以人為師,對人尊重,沒有爭競,和氣和睦,生活快樂。」

 

知足和知不足,乍聽像是南轅北轍,其實是一本雙根,共生並茂,就如聖經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書六6)同一本聖經又說:「虛心(知不足)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五3)知足能得大利,知不足能享天國鴻福,兩者同出一源。

 

最後,科研人員得出結論:知足和知不足都是長壽的祕訣,而知足加上知不足就最有福。

 

 

復活的木頭

CT672001172dpi

文/黃剛

颱風過後,清潔人員把折斷落在地上的樹木鋸成一段段,堆放路旁,等大卡車來收集。兒子路過,看見樹木堆裡一梁又白又直的小枝幹,覺得特別可愛,撿出來要扛回家。

兒子到家後,隨即向我展示戰利品。不料枝幹的一端經一路拖磨,變得焦黑,他若有所損,用手一探,「嘩」的一聲:「爸爸,這木頭很熱,會著火嗎?」

 

本想把那木頭扔掉,但兒子堅持要留著,就暫擱在天台一角。

 

過了一段時間,種在天台的幾棵火龍果要換盆。我在大花盆加滿泥土,把幾棵火龍果種在一起,中間需要木樁子作攀附,就想起那梁小木頭。果然中用,那木頭立在花盆裡,堅固又醒目。孩子看到自己的戰利品大派用場,特別雀躍,也就更鍾愛和關注新盆栽了。

 

一天,兒子緊張地跑過來拉著我的手:「爸爸,快上天台看看,神奇的事發生了!」原來那木樁竟長出兩片小嫩葉。「木頭居然能復活。」我不禁讚歎。

 

數天後,枝幹上的葉子長出形狀,我認出是黃槿。古語道:

「枯木逢春猶再發」,一點沒錯,

只要枝幹裡仍存留著生命,

一旦下到適當的泥土,

生命就被喚醒。

 

復活是神奇,但並不神祕。她不需要複雜的儀式和堂皇的祭壇,她就發生在平凡的天台之上;復活是奇妙,但並不稀奇。她不是千載難逢,百年一遇,她就發生在日常生活中。

 

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 約翰福音十一25),復活並不神祕稀奇,只要把生命放在耶穌裡,就有復活的生命。

數月過去,黃槿已枝葉茂盛。我想,到了夏天,她將要綻放朵朵黃花。

ccmFB_CT672_20180327

 

 

仇恨與新機

CT669_08_72dpi

文/黃剛

在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林木茂盛,鳥獸繁多,還有一道水流,貫穿山下肥沃的平原。平原和山上各住了一幫村民。

兩村本來相安無事,靠山的吃山,靠田的吃田,大家和睦地過著不錯的日子。但是,有時候山寨人想多一點平原物產,平原村民也想多得一點山中獵物,村民之間偶爾會引起爭執。

 

起初只是幾個人之間的小衝突,

 

但為了加強聲勢,各自從村裡引來支援,連群結隊,誰也不甘示弱。經過激烈的群毆眾鬥兩條村結下了仇恨,引起更大規模、更慘烈的打鬥。

 

從此,人們生活在仇恨和暴力之間。

 

某一天,雙方不約而同想出歹毒的方法,要把敵人徹底滅絕。山寨人在水流上游下毒藥,要把下游平原的人毒死;平原村民就放火燒山,把樹林和山寨燒個精光。經過大火與毒水的殺戮後,兩村各只剩下幾戶殘餘人家,大山被燒成灰燼廢墟,平原沒水灌溉變成荒原。

更禍不單行的是,這年冬天天氣異常寒冷,大風雪無日無之。面對糧食缺乏和冰封天地,殘餘的村民感到絕望,

 

在生死關頭,他們後悔自己的作為,感到暴殄天物,害死了同胞,也破壞了美好家園。異常的天氣也許是上天對罪孽的懲罰。於是他們想在臨死之前做一點令自己安心的事,兩村居民相約,彼此道歉認錯。為了表示誠意,各自都帶了珍貴的糧食送贈對方

 

兩村互相支持,竟然奇蹟地過了嚴酷的冬天。

 

等到春回大地,冰雪融化,兩村居民合力把僅餘的穀物薯芋拿來種。由於土地經過冬季的休息和冰雪滲潤潔淨,變得特別好,作物落泥土,很快就長出茂盛的莊稼來。兩條村莊漸漸回復了生氣。

 

人類以仇恨傷害了天地,天地卻無怨無恨地回報以生機。

 

聖經說:「每早晨,這都是新的;祢的誠實極其廣大!」(耶利米哀歌三23)新年伊始,每清晨,當看見窗外的雨露和陽光時,就心存感恩,因為無論我們怎樣,造物者又給了新的開始。

ccmFB_CT669_20180301

 

 

樵夫的敏銳

ccmhkFB20171221

文/黃

一個生活在極權國家的樵夫,眼見無數同胞因偷渡出境而慘死機關下。死亡、迫害、黑暗、貧窮反是不斷鞏固樵夫逃奔自由的決心,整個生存目標清清楚楚地投射到對岸的另一方國度。但是海峽太遼闊,海浪太洶湧,岸邊哨站的機關太敏銳、太猛烈,
一旦發現有人下水都格殺勿論,就算能避開機,也難逃無情海浪的吞噬。

一個寒冷陰晦的黃昏,樵夫伐木歸途,無意中丟了一橛木柴到海裡,木柴順水流簌簌滑向對岸,不一會兒沒入黑暗的天幕,望著忽隱於眼底的柴木,樵夫心靈驀然閃現一下火花,彷彿從黑暗中看到光明,從寒氣中感到暖流。

以後的歸途,他都刻意向海中擲一橛木柴,仔細觀察流水方向速度,落日光暗變化,季候風風向風速,以及潮水漲退,海浪強弱。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計算,樵夫確定最適合出逃是在冬至前後幾天。但是還有一個問題要克服,他必須學會在水裡閉氣最少五分鐘。於是他苦練水中閉氣的功夫。

又一年寒冬的一個黃昏,樵夫抱著一小梁木潛入海中,木在水面,人在水底,木頭順著洋流季候風迅速滑向對岸,五分鐘後消失於視線之內。

之後,樵夫獲救,當晚正是對岸的平安夜。人們驚詫有活人能逃出那個極權國家,覺得他特別幸運,有人問他成功逃脫的原因,樵夫答道:「黑暗使我對光明更敏銳,只要看見一點光線,我就用盡方法朝她走去。」

現代人不少是活在黑暗、窘迫和窮乏之中,但有多少人能有樵夫的敏銳?聖誕節是紀念耶穌降生,來是要報給人們一個信息:「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加福音四18)這個好消息可以成為渴望逃脫黑暗、窘迫和窮乏的現代人心中一道光線。

 

 

 

一個次品麵包

文/黃剛

在一個城市的貧民區裡,住了一對夫妻,他們沒有錢,沒有讀過書,沒有孩子。過了一段長時間,他們才生下一個男孩子。小生命為他們平淡的生活帶來無限的喜樂和盼望,以後的日子,兩夫妻把所有的關愛和有限的金錢,都傾注在小孩身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