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中的平安

文/吳秀娉

我自小跟隨祖母拜佛,曾是自己根深蒂固的信仰。2004 年,我患上感冒,由於處理不當,沒即時求醫就診,只用成藥治療,結果持續多天發燒,全身乏力,受盡刺痛折磨。在東區尤德醫院各科醫生會診下,仍查不出導致持續發燒的原因。

期間,我的情緒十分低落,經常怨天尤人。嘗試聆聽佛經紓解煩擾,卻毫無幫助。信主的小兒提議:聆聽佛經既不起作用,何不嘗試聆聽聖經?我本就對聖經沒抗拒,因我的表姑姐是傳道人,曾多次向我傳講聖經的道理,加上其為人榜樣,使我對她的信仰頗有好感。然而,病得死去活來的我,縱有聆聽聖經的念頭,哪有體力實踐?

我持續發燒至第 22 天的清晨,昏迷中我看見一道白光,又感覺像有幾隻手將我從水中攙扶上岸似的。醒來後,主診醫生告訴我:「你因感冒菌入了微絲血管導致發炎,我們將採用類固醇藥物治療。」

從拜佛到信主

不知怎的,我有個意念,是小兒所信的主幫助了我,祂讓醫生查出病因,相信也會使藥物產生效用。果然,用藥後,燒很快退了。這次經歷了主的能力,我對祂的信心堅固了不少。

幾天後,我被送往東華東院做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由於身體虛弱,一住就是五個月。在漫長的治療期間,我大都手腳無力、行動不便,無法自我照顧,苦不堪言。幸好,醫院內的葉院牧經常探望我,帶給我許多鼓勵和安慰。記得有一次她說:「主的恩典夠你用,因主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參哥林多後書十二9)從那時開始,我學習禱告仰望主。

我感到主的手不斷扶持我、加我力量,不但使我的身體漸漸康復,更治癒了我的心靈。從前的我,經常埋怨,現在嘗到主恩的滋味,才懂得學習感恩。

出院後,我開始跟隨小兒參加教會聚會。主又差派了一位同鄉李姊妹常來關心我,向我傳講福音和解釋聖經,使我決意不再信佛,還拆除丟掉家中的偶像,決志成為基督徒。2005 年 4 月 12 日,我正式受洗歸向基督。

從苦難到祝福

苦難能化為祝福,實在是千真萬確。自大病後,我開始踏上信靠主的路。閱讀聖經多了,主的話語常感動我,也讓我明白耶穌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救恩何等寶貴。我領悟到,人生是短暫的,一切的人、事、物,都會隨生命終結而失去。惟有藉耶穌基督得着永生盼望,讓天父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宰,生活才更具活力、更有朝氣。感謝主!祂尋回我這隻迷失小羊,我要決心信靠主,跟隨祂的腳蹤。

2012 年,我確診患上腸癌,需排期動手術。想不到手術日期,恰巧是 4 月 12 日,是我受洗歸主的紀念日子。主似在提醒我:不要怕,有我在呢!面對手術,我感到惶恐,但奇妙地,主讓我讀到一節聖經:「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以賽亞書四十一10)

主用祂的話語安慰我,使我的心頓時安穩了不少。在手術中,教會的弟兄姊妹在門外微聲唱聖詩,又為我禱告。我被主的愛圍繞着,很是感恩!

手術成功了!癌指數回復正常了!我信靠主的心又增長了!

從恐懼到平安

一年後,我再確診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需做射頻手術和用上化療藥。治療過程十分艱苦,幸有主的同在和加力,我才有足夠勇氣和力量面對!

又一年後,癌細胞再擴散至肺部,醫生說要打化療針。自那時至今,我已共經歷了逾一百針的療程,也承受了不少副作用帶來的苦楚。然而,當中感恩的事還是不少的,如總能遇上細心的醫護,為我紓緩了許多治療過程的痛楚。

曾有醫生診斷說,我的病況只可存活三年。可是,從他的斷言至今,我已活了將近十年,且還活得滿覺感恩。

我深深體會到,人生真正的祝福不是沒有苦難,而是在苦難的路途上,有位對我不離不棄的天父一直與我同行。我在苦難中仍有平安!仍有盼望!因我有天父的同在與應許!

親愛的朋友,願你認識主耶穌,在生命中擁有平安、盼望!

(潘創業代筆)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23期(2022年7月號)

海難中的抉擇

文/鄭婉琪

從小就聽過一道難題:「老媽和老婆都跌落海,只有一個水泡(救生圈),救誰?」想不到在2012年的「南丫海難」,我也遇到類似的「人生交义點」。

人生交叉點

國慶日我和丈夫偕同兩名當時只有四歲和六歲的女兒,一起參與公司的員工節慶活動。出發前我們四口子一起祈禱,預期那是愉快的一天。豈料,當晚我們從南丫發電廠登上「南丫四號」後,竟遇上撞船事件。

當時我們坐在上層船尾露天甲板的水泡堆上,準備觀賞煙花。沒想到船剛開出,就見一艘船高速駛來,正疑惑它為何這麼快時,我們的船已被它攔腰撞個正着,隨即有人倒臥在甲板上不知生死。此時船身開始傾斜,船長指示乘客返入船艙穿上救生衣,我們便迅速行動。過程中我聽到有人叫:「船快沉喇!」那刻我記起所坐的位置有很多水泡,於是衝往船尾想拿兩個給女兒。

及時拯救

拿到水泡後折返船艙時,在入口處躺着一名老婦,問我可否給她一個水泡?性命攸關,我該如何抉擇?救女兒,還是給這老婦?當時心裏有聲音說:「你給她吧!」於是我懷着憐憫老婦的心把水泡遞給她,然後再衝出去拿另一個水泡,沒料到船尾已開始下沉(事後得悉兩船從相撞到翻沉只消 118 秒),我來不及折返而隨船尾滑入海中,被漩渦直捲海底,無法與客艙內的丈夫和女兒會合!

更糟糕的是,我被一條繩纏着頸項、拉攆着不能游上水面呼吸,在快要窒息的瞬間我心裏大叫:「主!救我!」那條繩子竟立即奇妙地鬆開了,使我有逃生機會,隨即游上水面,頓見天上又圓又大的月亮,我才鬆一口氣。可是,接着卻看見驚心動魄的畫面:我們的船已沉沒,只餘船頭露出水面,周圍散滿船上的東西。那刻我惦念的是丈夫和女兒,他們現在怎樣呢?!(註)

我四周張望,發現一對母嬰在身旁漂浮,嬰孩約一兩歲,而媽媽似乎很虛弱,我像聽到她微弱的呼救聲:「救我!救我!」她把孩子托在水面,自己則浮浮沉沉。我立即在水中取了一個水泡幫助他們浮起來,直至大家被另一艘船救起。沒想到事後我因此獲義勇獎,其實我只是懷着上帝憐憫自己的恩情幫助其他人,感恩上帝給我助人的能力。

誰的抉擇

當日我們一家四口都平安回家,各自訴說遇到的奇妙經歷,並頓悟不是我救了那老婦,而是她救了我們一家!若不是她「延誤」了我返回客艙與家人會合,很可能我們坐的座椅會不勝負荷而塌下,一家就會墮入海中,甚至被跌下來的座椅壓住而喪命。

我們一直都很想知道那老婦的下落,直至年半後,有姊妹在教會聽了我們以上的見證,告訴我們那老婦也獲救,因她當晚曾在電視的新聞報導中出現,且告訴記者有個女人讓了一個水泡給她!

在那生死一刻,上帝引導我做了合乎祂旨意的抉擇——幫助別人。回想當時,船正在下沉,一個水泡的價值幾可等同一個生命。上帝的引導真的奇妙可畏,藉着一個水泡的付出,我家四囗連同一對母嬰和老婦,共七個性命得以保存。

永恆盼望

事後,有一天女兒問我:「媽媽,為何我們曾經祈禱仍有意外發生?」我告訴她,主耶穌會保護我們,但不代表意外不會發生,基督徒和未信的人同樣有機會面對世上的患難,天色不是常藍的。實在主是美善的,保護了我們的平安;即或不然,主若容許我們分開,我們也會接受。因為祂的應許不只在地上,我們都會有一天返回天家,永永遠遠在一起。地上一切都是短暫的,永恆才是我們的盼望。

我鼓勵女兒,既然今天我們仍在地上,就要把握時間多做主的工作,「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二4)我的經驗是,只要做上帝吩咐的,無論環境如何都不用擔心,因祂必有安排。這是我信主以來的真實經歷,「南丫海難」距今已八年了,我一直堅持信靠上帝,祂的信實始終如一,從沒改變。

註:作者丈夫雷志堅與女兒在撞船事件的經歷,請讀本期另一篇見證〈海難中的那道真光〉。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02期(2020年10月號)

安娜奇妙之旅

文/Anna

「安娜,你決定畢業後的去向了嗎?」「當然是找工作,還有其他選擇嗎。」安娜淡然回答。香港的學生大都在壓迫的生活下成長,長大後找份普通工作,然後成為社會中的一顆小齒輪。縱使學校為學生提供一年到英國晉升課程的選擇,完成後可擁學位資格,惟沒有資助。起初安娜聽到這消息時確有一絲興奮,但一年留學的費用起碼 20 萬港元,根本沒可能升讀。

安娜生於平凡基督徒家庭,家中收入不穩定,中學畢業後就一邊打工一邊上學。她有一個夢想:出國讀書工作,嘗試外國生活。從小她就為此禱告,惟愈長大愈發現,這根本是妄想。家中的生活費都快不夠,何況出國讀書。「我寧願這機會從沒出現。」安娜心想,若沒出現這機會,她便不會失落的面對畢業。

改變一生的時刻

這晚,安娜又來到上帝面前,用心的和天父爸爸講述其夢想,就像小時候一樣。禱告後她總覺自己在妄求,心想不會有任何回覆。難道要借錢出國?馬上多找幾份工作……很多很多不可行的方法,正逐漸消磨安娜的思想,連正進行的最後報告,也想草草了事。一個月後,改變她一生的事情出現了。

一天晚上,安娜準備睡覺前,媽媽走進房來問:「若有足夠的錢去英國,你會去嗎?」安娜只道媽媽在開玩笑:「想一下就好,睡覺吧。」「我認真的,今天約了一位舊同學下午茶,閒聊時提起你的煩惱,突然她興奮的跟我說想資助你的學業費用。因她剛剛有一筆退休金,還在想十一奉獻應放在哪裡,而你所需的學費正正是她奉獻的金額。」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十四27)此刻的安娜心中除了感恩和這句經文外已說不出話來。上帝往往用出其不意的方法,提醒你祂一直都在守護。於是安娜帶着感恩的心,踏上出國留學之旅。

異國生活的體驗

當她抵埗一個月適應環境後,除了找到教會,也立刻找到工作。因生活費始終不夠,需要邊學習邊工作。外國的生活多姿多采,她在宿舍認識了不同國家的朋友,又參加了校隊。安娜對生活感到滿足,卻發現和上帝的關係漸漸走遠。每天只懂上課下班,只有星期天的兩小時崇拜是留給上帝。生活漸漸迷失於金錢、課業和朋友之中。雖然安娜每天都有反思自己和上帝的關係,但直至快到回港的日子還沒有作出行動修補。

突然一天,她的老闆一臉認真的說:「你願意留下來繼續工作嗎?福利很多的;還有,我知道你星期天要去教會,這天直接變例假吧,不用崇拜後跑回來工作。」安娜傻眼了,難道這是上帝賜的第二次機會?

新一年,安娜不止努力工作,還每個星期天回教會和弟兄姊妹認真相交,又結識了不少主內朋友。經過弟兄姊妹提點,開始培養好靈修習慣,認真和主建立關係。工作上因成為全職,較去年更辛苦忙碌,雖然身體疲乏,卻更多的是喜樂和感恩。這一年她感受到教會的愛,更學會了分享,藉自己的經歷安慰和鼓勵身邊的人。

突然轉變的一切

一年過去,她找到了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就是在一間漂亮的西餐廳作廚師。她忍痛告別了之前城市的朋友,搬進新地方,開展新生活。可是,疫情就在這個時候爆發!英國大部分城市都變為空城,酒店和餐廳不能開業,夢寐以求的工作也因此失去了。不但如此,連教會也不能聚會。安娜每天都得留在家中,只可間中出外買日用品。

然而,安娜面對這一切,沒有沮喪、埋怨,只感到平安和喜樂。因經過之前的一切,她學會了倚靠主。她利用這段時間好好讀經、禱告,花時間做自己的興趣,開始寫網誌,參與教會網上聚會,生活比以前更多姿多采。之前因勞碌生活搞壞了的身體,也得以藉此回復健康。安娜明白天父爸爸是想讓她在這段時間,預備好自己走更遠的路。可是,現實問題依然存在,沒有收入,生活實在艱難,惟安娜沒把問題放在心上。

意想不到的平安

一天,安娜買完食物回家後,收到了一封特別的電郵,是由平日寫網誌的網頁主編寄出,內容是他要買下安娜網址上的文章。此時她的心比收到薪酬還要興奮,雖然那只是象徵式的稿費,金額不高,但仍可幫補幾頓飯錢。安娜深深明白這不是自己的功勞,而是天父爸爸為她預備的,祂看到她一切的需要。

「我要為祢的慈愛高興歡喜;因為祢見過我的困苦,知道我心中的艱難。」(詩篇三十一7)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我便是安娜,這是我生命的見證。擁有這三次經驗後,我不再對未來感到害怕,因我相信上帝的拯救無處不在。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禱告,只要願意尋求,上帝會賜你意想不到的平安和驚喜。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08期(2021年4月號)

 

布列塔尼:神話的故鄉

文/孫基立

法國西北部有一處很神奇的土地,就是面朝大西洋的布列塔尼。著名的聖米歇爾山就在諾曼第和布列塔尼的邊界,水中有一條潮汐退去才出現的路,可藉這條路走過灘塗,到達聖米歇爾山。

這片土地在歷史上有豐富的神話傳說,海邊的天氣變化無常,一天之內可以經歷數次陽光和陰雨。聖米歇爾山在海上的霧氣中忽隱忽現,就如海市蜃樓,很有神祕感。山上有千年歷史的修院,讓它成為歐洲著名朝聖地。

大自然人類上帝的對話

這裏同時也是宗教傳統特別深厚的地區,到處都可看到教堂。我們居住的小鎮比尼克有面朝大海的陡峭懸崖,在懸崖高處,有一個巨大的十字架。據說這是布列塔尼的傳統,因為這一帶自古以來很多人以捕魚為生,在沒有現代科技輔助的時代,航海是極端危險的。漁船在出海和歸來時看到高處的十字架,漁夫們就想到上帝,並在祈禱中將生命和家人交託給祂。當地流傳一種水手的歌謠,悲壯雄渾,一聽到這樣的歌聲,就會想到波濤洶湧的大海和在浪尖上顛簸前進的漁船。

海市蜃樓般在海中出現的聖米歇爾山、那道在潮汐中忽隱忽現通向聖米歇爾山的小路、屹立在懸崖峭壁上巨大的十字架和波濤洶湧的大西洋……彷彿都在敘述這個地區中大自然、人類和上帝之間的對話。

在基督教還沒傳到這裏時,巫術迷信盛行,因大自然奇偉的力量和對人類命運的巨大影響讓當地人驚懼,他們用想像創造了許多神靈;更向它們敬拜和獻祭,祈求得保護。當基督教文化在這一帶興起,上帝的力量成為安慰和保護的力量,人不需要再懼怕,因他們已得悉自己的尊貴身分:上帝摯愛的兒女。

彼此相愛沒懼怕的關係

我站在懸崖上,腳下的大海,天上的雲層,都在不斷變化。一天之內,陽光燦爛、風平浪靜、電閃雷鳴、海浪洶湧,就在我面前不斷輪番上演。我感受到那種令人敬畏的大自然力量,在這樣的力量面前,人類是多麼微小!

在懸崖上觀望大西洋的波濤,讓我理解到布列塔尼地區的人民對神靈的敬畏和崇拜, 基督教的來臨,讓這種恐懼被平安和喜樂代替。聖米歇爾山上的修院,懸崖上為漁民導航的十字架,都用無聲的語言,講述着一種新的人與上帝的關係:彼此相愛、沒有懼怕的關係。

(讀者如想多了解風土民情與信仰,可參閱作者網站 http://bitly.ws/gtEb

祂的時間最好

轉瞬間,兒子已升中一。回想為他選幼稚園時我仍未信主,惟相信在教會成長的孩子較純樸,就特意讓他入讀基督教學校,因而接觸到這信仰,並因一位姊妹誠懇的關懷,便也參加教會聚會。

學習交託

後來在工作上遇到沉重壓力,一向只憑意志便能解決問題的我,自覺已感無力!在幾近崩潰下,未信主的丈夫竟鼓勵我祈禱,於是儘管一試地把心裡的感受和難處向上帝傾訴。禱告後,內心竟有一份從未經歷過的平安。

有一晚在公司工作至夜深,壓力令我失控地不斷流淚。剛好教會的團契組長在群組傳來詩歌,我聽著聽著,淚水竟慢慢止住,心情也平復過來。之後又有姊妹傳來一段英文訊息:

When God pushes you to the edge of difficulty

Trust Him fully

Because two things can happen

Either He’ll catch you when you fall

Or He will teach you how to fly

(中譯)

當上帝把你推到困境的邊緣時

要完全相信祂

因為可能發生兩件事

當你跌下時祂會接著你

或者祂會教你如何飛翔

讀了這訊息後,我作了一個重要決定:將壓力交託上帝,相信祂會接著我或教曉我飛翔!

其間又有一位同事跟我說:「放心交給上帝,祂會給你開第三條路。」每當走到無力時,感恩上帝總差派天使來鼓勵。記得有一次又因工作壓力而發惡夢:為著業績不達標而被解僱!醒來後便想又要靠自己趕在死線前追趕業績。翌日回到辦公室,驚訝地發現業績已達到老闆要求!上帝真的為我開了第三條路!那刻我深深感受到祂的存在,確信祂是聽禱告和施恩的上帝。於是立刻向祂認罪悔改,願意一生信靠和跟隨祂。

當然,信靠上帝並非意味祂會為我解決所有問題,卻可經歷祂所賜的平安。人生路我們看不透,但在上帝裡有平安,只要跟著上帝的心意行,祂必帶領,絕不撇棄。

負面情緒得醫治

2019 年中,自香港爆發社會運動以來,我的情緒每況愈下,連工作也感乏力。當察覺教會內的弟兄姊妹各有不同立場後,從前把團契放在首位的我選擇逃避,只參加週日崇拜。內心的鬱結日積月累,糾結的負面情緒讓我變得沉默。上帝知道我的困擾,祂不動聲色地安排一切,帶領我渡過情感的幽谷。一位不知情的姊妹鼓勵我繼續參加團契,她一向很關心我,常幫助我明白聖經真理。為免她擔心,我繼續出席團契,但會後立即離開。

上帝又藉著一個去年我已承諾負責的團契聚會醫治我,聚會主題是「信仰與生命的關係」。為預備這聚會,我搜集了很多資料。差不多完成時,聽到內心有聲音問:上帝要的只是文字理解嗎?反思後,明白祂要我透過經文信息細察自己的生命。藉此才發現自己原來一直被社會的撕裂困住,內心世界愈趨負面,甚至影響了信仰生活。我把這些發現和在信仰上的反思記下,在團契聚會中分享,並鼓勵弟兄姊妹:「無論今天遇到甚麼逆境、困難,都不要離開。因為上帝從沒離開我們,祂必帶領我們行在正確的道路上。」沒想到我的分享引起了弟兄姊妹積極的迴響,上帝以此醫治、紓解我內心的鬱結。我因而豁然開朗起來,工作的心力也大大提升。

上帝還使用一位在社會運動上與我看法不同的牧者,透過他的講道信息幫助我明白上帝的心意。上帝要不同立場的弟兄姊妹回歸祂的道,因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撕裂才有癒合的機會。牧者的分享令我拓寬視野,內心再次舒暢起來,深深感受到從上帝而來的平安。

上帝必帶領

上帝很奇妙,祂垂聽禱告,但不是以我預期的時間出手,而是以祂認為最好的時機來帶領我。比如上述的團契聚會,上帝給了我七個月時間沉澱和體驗,否則我不會有如此深刻的反省。整件事讓我看到上帝不斷的醫治,把我的負面情緒一一釋放,更教曉我融洽關係的重要,並要為撕裂了的人際關係禱告。這些經歷都讓我再次體現祂的同在。

我的信心就是這樣一步步地建立起來,從靠自己到信靠上帝,對我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改變。感恩的是,在我灰心難受甚至想離開教會時,上帝卻愛我到底,從不離開我。祂一直與我同行,並指引當行的路。

(何在凡採訪)

苦命者免費?

文/葡萄

人人都渴求平安、吉祥,特別是在亂世。

想像,此刻你在廟宇看到自助占卜寫著「苦命者免費」時,會是甚麼滋味?

想出這句話的人很有頭腦,知道大部分人寧可付費,也不想苦命,於是給了這個有條件的免費選項。

然而,真正的福音卻是,二千多年前,有一個人,無條件的為所有人,獻出寶貴的生命,的憐憫與救贖,完全免費,而且一視同仁。這個人叫 # 耶穌基督。

「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十四27

隔離病房工作的心路歷程

CT700000172dpi

文/林寶鈿

當二月初得悉快要進入隔離病房工作協助對抗新冠肺炎後,身為內科醫生的我,頓時也需消化和接受事實。起初幾天有點徬徨和忐忑不安,因當時醫學界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和治療方法還未完全掌握。之後,我安靜禱告,向上帝呼求,祂便讓我明白需作一些準備:心靈和實務上的積極準備。

心靈和實務的預備

心靈上,一方面我聯絡多方弟兄姊妹及基督徒親友,包括教會傳道人及兄姊,助道會兄姊、太太、兒子、中學同學、多年死黨、醫院院牧和同事等,懇請他們為我切切代禱,祈求身體健康,心靈安康,心存盼望。另一方面我亦預備會被感染的心態、可能要面對死亡的威脅、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深信上帝必與我同在。

實務上,一方面我加緊熟習穿上及卸下保護衣物的程序,減少受感染的機會;也多閱讀國際文獻掌握病毒的感染途徑,嚴重個案率、死亡率、診斷及治療方法,增加應付病毒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我亦聯絡人壽保險經紀作些財產盤算及分配,也擬定遺書,表達一些意願及身後安排,免除後顧之憂。

聖經話語的激勵

在進入隔離病房前,已得到很多弟兄姊妹的代禱承諾;他們又引用聖經鼓勵我,使我內心平安:「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祂要保護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詩篇一二一7-8)「你當剛強壯膽去行!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上帝就是我的上帝,與你同在;祂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歷代志上二十八20)。

雖然內心平安,但在隔離病房工作的日子,十分忙碌,也要獨自隔離生活,使我感到很孤單、寂寞和虛空,像聖經傳道書四章8節所述:「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 然而,上帝聽我禱告後,再藉經文激勵我:「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哥林多前書九17)

倚靠上帝得平安

結果,在疫情期間,我帶著醫療使命感和責任心,雖然忙碌、緊張、孤單、寂寞,但同時感到很平安、很安慰、得力量、得恩典。皆因從一開始,上帝主動找我,引導身邊弟兄姊妹支援及安慰我,教導我積極作兩手準備,幫助我用信心跨越,讓我有安全感,有被保護及被激勵的動力。「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詩篇二十7)「我們得幫助,是在乎倚靠造天地之耶和華的名。」(詩篇一二四8)

願我們均能倚靠上帝的名,抓緊應許,在生命之道上一步一步逆難而上。

跨越職場迷思

CT682000272dpi

文/袁海星

我自 1971 年開始工作,在職場四十多年,為前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職場上存在「身」、「心」、「社」、「靈」四大似是而非、對錯難分的迷思,要如何跨越呢?

 

「身」的迷思:身不由己

我們是否身不由己,被逼工作的呢?又或者,會否未想離開工作崗位就被逼退休或辭職?工作上是否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所能控制?

現今許多人都討厭上班,對工作欠缺熱情,甚至感到難以平衡工作與家庭,這牽涉時間與優次的管理。現代人花太多時間在電子產品或社交媒體平台,如臉書上,以致時間緊迫。有效的管理才能幫助人分辨甚麼是重要與緊急的事,也才可按著事情的優次管理時間。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將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做,以致難以把事情做好。時間管理上著名的「80/20 定律」提到,人們花 80% 時間做 20% 的事,只餘 20% 的時間做 80% 的事,結果當然做得不好。明白這個定律,將事情定出優次,好好運用時間,才可做好事情,甚至做更多事情。

 

我們不要像條死鹹魚,任由工作擺佈。

 

聖經教導我們要做好本分,「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將人生擺上給上帝(參羅馬書十二1)。因此,我們要明白上帝的教導,知道生命的優先次序,過自律的生活,做好自己。

 

「心」的迷思:心儀事業

你可試用四個「C」來評估自己現在的工作,是否你所喜愛的。

一、能力(Competent):包括知識、技巧及個人質素是否與工作崗位配合。這不是指入職時的能力,如學位等,而是指繼續做下去的時候,你是否仍然勝任。

二、好奇心(Curiosity):工作能否挑起自己的好奇心,還是沉悶刻板、一成不變?舉例,有一家航空公司採用多種不同的油,這創意方法減低了整體的耗油量。只要我們在工作中仍存好奇心,就可作出改變。

三、使命(Calling):這像教會提到的召命,即感受到上帝的召喚為祂作事。在工作上指對負責崗位的熱情或負擔,即使薪酬較低也能得到滿足;相反,缺乏熱情則難以享受工作了。我在2003年離職後,找到新的使命,參與教育及寫作。

四、薪酬(Compensation):薪酬不一定指金錢,它有很多衡量的方法,它也不是唯一衡量工作價值的指標。有些工作薪酬較低,但能引發好奇心、興趣,或令你有使命感,這也是一種薪酬,若計算其中,也不失為一份好工作。

聖經說「心意更新而變化」(參羅馬書十二2),不必用金錢和世人的世界觀衡量工作價值,心態要跟從上帝而蛻變,不要跟從這個世界。

 

「社」的迷思:

社交人際在職場上,人們為了拉關係及得到好處,常討好別人,以為有人「關照」,但當對方離職,就頓失倚靠;更有不少人愛「埋堆」(投其所好、結夥)。

 

我情願用誠意與人建立關係,不會盲目奉承,雖然也曾受到傷害,但感謝上帝至今仍很恩待我。

 

碰到職場是非,有人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有人在背後幸災樂禍;碰到不合理的事,有人忍氣吞聲,也有人一味奉承。更有些人缺乏自信,一旦沒有手機在身,就感到與人失去連結。

要跨越「社」的迷思,耶穌說要學習「多走一里路」(參馬太福音五41),別怕吃虧,甘願付出;更不宜論斷人,要使人和睦,不參與惡意批評。

 

當我聽到別人說是非,通常都會走開。別以為單單聽,不作聲就沒問題,有時候人言可畏,你單聽也有可能被指為有分參與。所以,碰到這種情況,走開為上;若有意見,宜當面跟對方說清楚。

 

「靈」的迷思:靈的滿足

甚麼是心靈的滿足?它可以是工作上受老闆讚賞、獲同事欣賞、工作順利、升職加薪、消閒的喜悅、旅行等,但這些都是短暫的。

 

讚賞可能轉瞬即逝,此刻讚你,下一刻就變臉。

 

真正的心靈滿足、真正的平安及喜樂,是從上帝而來,祂每天與我們同行。我每晚臨睡前都會禱告,即使工作遭遇多大壓力,也會藉祈禱交託,因此睡得安心。

 

靈裡滿足最重要的是:「虛心的人有福了」(參馬太福音五3)。「虛心」原文是指心靈貧乏,我們不能靠博士學位、家財豐厚、住大房子等得到靈裡的滿足,倒要意識到自己心靈貧乏,惟有倚靠上帝,讓耶穌基督住進我們心裡,才是生命真正的滿足與喜樂。

盼望大家跨越以上四個迷思,在職場上愉快工作。

ccmFB_CT682_20190319

(本文是袁海星博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我身有枚計時炸彈!

CT676000372dpiA

文/梁貴明

 

假如你身上埋下枚炸彈,正在倒數,但不知何時爆炸,你會如何?

 

計時炸彈的刑期

2010 1月,醫生宣判了梁貴明的「死刑」:患上癌症之王(第四期胰臟癌),且已擴散至脊骨。「如果你接受電療和化療,可多活兩年。但如果甚麼都不做,就只有半年壽命。」貴明接受了磨人的電療和化療,腫瘤卻沒有變小,但他竟然奇蹟地活到今天;醫生也莫名其妙,在醫學上解釋不了,或許惡毒的癌細胞「暫時睡著」了。

 

跨越死亡達至永生

然而貴明身上的計時炸彈,天天在倒數,隨時急轉直下,一發不可收拾。貴明有一套很獨特的死亡觀:「因為基督信仰教導我,人最終極的那一點是永恆的天家,而不是死亡。在那兒我可以和耶穌一起。當對永恆的天家有把握,再從天家角度看死亡,就顯得微不足道,也不足為懼,因肉身死亡不過是通往天家必須打開的一道門而已。我嚮往天家,亦很想去!」對死亡,貴明舒泰坦然,生為暫寄,死才永歸。

我完全明白和接受身體必然漸漸衰殘,所以我學習依靠上帝,將生命交給祂,求祂加我力量去面對。我可能比我的朋友早一班飛機離開,卻是與比我早搭一班機的父母、及晚我幾班飛機走的親友,重逢相聚在天家。」

「我已有心理準備,計時炸彈隨時會爆炸,回天家的時間不遠,但當想到很快就可迎見這位愛我到底的上帝,與祂面對面時,不期然有一份興奮和平安的期待。」或許你會對貴明這番「遺言」感到不可思議,對素來忌諱死亡的中國人更難以想像,但這份識透生死的豁達,委實不簡單,是源於基督信仰讓他對死亡有不同理解、回應,能放開懷抱,釋然面對。

 

平安預備迎接死亡

貴明的身、心、靈都已準備好進入死亡:他出版了自傳;預備好遺書;叮囑了太太將他的遺體捐給香港大學作「無言老師」的醫學研究用途,因他體內特別大的胰臟腫瘤(十二公分),堪稱經典,這或許是他對社會最後的貢獻;他選好了安息禮拜的詩歌和經文,提示喪禮儀式盡量從簡,親友在安息禮拜後,開開心心吃一頓飯就最好;他時常保持喜樂,因為有上帝所賜的平安,靈裡平靜安穩。

如果沒有上帝的平安與我同在,我很容易會崩潰和抑鬱。耶穌在約翰福音十四章27節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這經文給我很大的幫助。」

 

親身鼓勵同行癌友

因自己是癌症病人,曾接受電療及化療,貴明身同感受,決心把握仍有的日子,充當癌友鼓勵者(encourager)。打從 2010 年起,這八年來在醫院院牧和朋友轉介下,貴明風塵僕僕,經常出入瑪麗和其他醫院,探訪了近二百多位癌友(其中四十多位同樣患胰臟癌),以其「同病相憐」的親身經歷,安慰和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絕症。

我很明白癌症病人的痛苦;上帝讓我接受社工訓練,我能與癌症病人建立關係;以一個同路人的身分,分享我的病患經歷。因我是過來人,同聲同嘆,能取得他們共鳴。我亦會找機會分享從上帝而來的平安,讓他們的心靈不再被癌患折磨,能正面面對病患。」貴明不是醫生,癌症也需心藥醫,積極的心理素質,可與頑疾對抗,他為癌友開了許多心藥,是好些醫生做不到的。

 

不懼死何以死懼之?

人生無常,誰敢肯定自己身上沒懷炸彈?貴明忠告說:「如果有基督徒朋友確診癌症,我會與他一同祈禱、唱詩歌及讀聖經,一同感受從上帝而來的平安和能力。假若朋友還未信耶穌,我會分享我的病患經歷,讓他明白真正的平安是從上帝而來,並把救恩介紹給他,給他一些經文及詩歌,幫助他經歷上帝的同在。惟有永生天家的盼望,才是我們癌友面對癌症的『標靶特效藥』。」從貴明不一樣的死亡觀中,你得了甚麼啟發,好去預備那必來的死亡?

ccmFB_CT676_20180829

(思懷採訪)

 

 

平安何處尋

CT670_01_72dpi

避災遠禍,人之常情。新春佳節,很多人喜歡在大門貼上「出入平安」等祝福語。是的,平安是福。然而,生活浮中若能避凶趨吉,身體平安已不易;可曾想過,生命歷程中心靈平安更難得呢!究竟真正的平安從哪裡來?

漫長尋覓

爸媽因做生意常求神問卜,耳濡目染下,我長大後也很迷信,見廟就拜,常占卜問卦,總希望得到神明庇佑,平安大吉。可是我的內心卻一直沒得安寧,容易受驚,愈驚愈拜,卻總是惶恐度日。媽媽在我剛踏足社會工作時病逝。爸爸只看重兄,從沒讚賞我半句,我漸漸變得反叛,與家人甚少溝通,關係疏離。

婚後丈夫以無比的愛心忍耐和遷就我,但改變不了我急躁和以己為尊、自以為是、發脾氣罵人的性格。2004年初,一位跟我很要好的同事突然因病離,我非常難過,惦念她死後往哪裡去?從此常聽到她的聲音,有時更夢見她。恰巧那時姑奶問可否帶我的女兒上教會,我是拜菩薩的,不過想到教會的孩子較乖,當時女兒只是兩三歲,且是獨女,我從事化妝行業,很少週日可以陪伴她,若她去教會認識多些小朋友也是好的,於是答應了。

主同行的平安

後來一個週日我放假,便與丈夫一起陪女兒上教會,那天烈日當空,從車站走到教會的路十分炎熱,我邊行邊抱怨。豈料一踏進教會心情竟平靜了,加上聽到小孩子的歌聲,頓覺教會是個純淨安穩的地方。難得我有空來教會,姑奶預先安排了弟兄姊妹向我講說上帝救世人的行動,差了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間,犧牲自己替世人贖罪,耶穌死而復活是為了要賜新生命予所有願意悔改的人,好讓人可以與同在同行,直到永遠。耶穌的大愛令我動容,並分享了對那位過身同事的感受。

 

弟兄姊妹知道我需要平安,向我解說真正的平安只能從耶穌而來。難怪我拜菩薩多年也沒能內心平安,當聽到耶穌基督願意與我同行人生路和賜我平安就很感動,以後不須再擔驚受怕!於是決定信主,由帶領我的人生。

 

信主後不久我家和朋友一起往泰國旅行,由於第一次帶女兒出門,我請教會為旅途平安祈禱。當我們在酒店泳池旁邊忙於安頓東西時,朋友的兩歲孩子跌入泳池裡,我們竟毫不察覺,幸好鄰座的遊客見到大叫:「Oh! Baby!噢!小孩!)我們才發現,朋友夫婦立刻跳入泳池救兒子,感恩發現得早,孩子平安。我丈夫還我做了好事,因信主前的我必定霸佔沙灘椅為己用,但今次我卻騰出椅子給那位遊客,所以她看到孩子出事才能讓我們及時拯救。此事讓我經歷到上帝聽禱告和的保護。晚上丈夫想與朋友外出,我說你去吧。他驚訝我不害怕獨留在酒店!我本是膽小的人,以往出門絕不能離開丈夫半步,信主後因知道耶穌與我同在,從而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經歷上帝保護

2005年我看了一齣驅鬼片,之後常聽到鬼叫聲和看見鬼臉,十分恐怖,天天不得安寧。丈夫陪我去見傳道人林姑娘,當看見她像天使般張開雙手,我立刻過去擁抱她。

 

她和其他牧者見我臉色有異,要我進入房間,但我裡面有聲音要我睡覺不理睬他們,丈夫見狀便強拉我進去。牧者們立刻讀聖經、祈禱,又唱詩歌,我的頭開始劇痛,他們還叫我讀聖經,但我看見聖經很光即推開它,於是他們不斷叫我的名字,要喚醒我,並奉主耶穌的名吩咐邪靈離開!

 

漸漸我想嘔吐,終於吐出一件硬物,我不知道那是甚麼,然而就此整個人清醒了。那刻我筋疲力竭,牧師說主耶穌已保護了我,著我們回家休息。

那晚我雖然疲累不堪,仍堅持徹底清理家中貼過符咒的地方,不留任何痕跡。日後也不再隨意看鬼片,因為聖經明言:「不可給魔鬼留地步。」(以所書四27丈夫和我每晚一起祈禱求主保護,我愈來愈有信心,一遇到任何風吹草動就奉主耶穌的名斥退魔鬼,如此結束了被攪擾的日子。

 

生命改變

從前我常惡言對待家,丈夫和女兒都很怕我板起臉厲聲罵人的樣子。信主後聖經教導我:「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箴言十五1)所以我靠主努力控制情緒不再罵人,並且多關心他人,若不太累我便與家姐姐聊天了解她的需要。

 

有次她竟說:「現在我感受到這屋很光很溫暖。」我以為是說燈光充足,豈知不然,而是未信主前我因沒有安全感,便在家中貼滿符咒,連女兒枕頭底也有,令她恐懼。現在耶穌已進入我們的家,傭人感受到全屋光亮和溫暖,真感謝主。

 

丈夫因看見我的大改變而信主,認定耶穌基督是真神,因能把我這惡人馴服,使他得回一個溫柔的妻子。從此我們一起學習真道和祈禱,以聖經原則教導女兒。女兒升小學我便辭掉工作做全職媽媽,為她選校時更刻意放棄名校,揀了一所基督教學校,那裡的老師很關心學生,現在女兒已讀高中,一直都很開心。我也學習饒恕,與爸爸重建關係,後來他也信了耶穌。我還致電大哥,

  • 他十分詫異當初最迷信的妹妹竟然信耶穌;

我也向其他親友、前顧客,甚或陌生人傳福音。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十四27願更多人認識和接受這位賜平安的主。

ccmFB_CT670_20180220_V2

(何在凡採訪)

棄假從真

still-life-446718_1920_1280

文/蔡淑貞
採訪/林仲明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句話對我很有意思。在我的生命裡,我體驗到的是「真神假不了,假神真不了」。

遭逢橫逆
我的名字叫蔡淑貞,來自一個拜偶像的家庭,家中拜的地藏菩薩,是父親特意從內地寺廟迎來的,母親為了隆重其事,茹素七天,以表虔敬。我在家庭的薰陶下,自少跟隨父母虔誠禮佛,而且青出於藍,茹素十多年,在寺廟中當義工領袖。

我十九歲結婚,丈夫是個生意人,做的是針織毛衣廠,育有五名兒女,排行最長和最幼的都是兒子。說起來,丈夫可說是白手興家,開廠的時候沒有資金,得其父親幫助下購置針織機器,漸漸地生意好起來。一九八九年,不知甚麽原因生意特別火紅,賺了很多錢,物質生活越見豐富,買大屋,買私家車、貨車,還聘有兩名司機。總的來說,那時的生活十分風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