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耶穌學做爸爸

文/徐家輝

當一切業務交接完成後,去年 1 1 日起我正式離開職場,回家當一個全職爸爸。父親對兒子的成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當專注力不足的兒子有需要,我義無反顧專心照顧他,更重投校園進修兒童教育。然而,學習當一個稱職的父親,我學效的對象,是那位從沒離棄我、無條件接納我的上帝。上帝對我長久忍耐的愛,使我學會愛兒子。

不離

中學時代信主後,心裡雖沒離開信仰,但二十多年沒再返教會,幸而上帝仍接納我,呼喚我回到的身邊。兒子 2015 年升小學,過了期限仍沒收到報考學校預先取錄的回音,我向上帝尋印證,祈求給兒子安排適合的學校。豈料祈禱後不久就收到學校收生的通知。

我感到既慚愧亦感恩,就像耶穌的門徒多馬要看到耶穌的釘痕才相信祂復活。自 1995 年決志信主,二十多年後我再一次返教會。當天講道是約翰福音中尋找失羊的比喻:上帝是在尋找我。我哭了。我再一次確信上帝;這一次,我穩定地返教會,其後也參與中學生團契服侍。

兒子升上二年級後,老師告訴我們兒子出現「講大話」的情況。我和太太認為教育兒子不僅是學校的責任,身為父母亦應多花時間與兒子相處。那應由太太抑或我當全職家長呢?衡量到男孩成長不能忽略父親角色,因此我決定向上司辭職。

旁人眼中看似犧牲,其實我沒甚掙扎,因深明自己擁有的全都是出於上帝的安排和恩典。過去我在事業上取得良好的職位和報酬,全是上帝賜予,是在掌權。因此我欣然接受身分、崗位的轉變,更感恩全家已洗禮。

上帝接納

回想當上班族時,壓力很大;全職育兒後,壓力原來不比工作輕。我做爸爸前,可沒讀過甚麼課程,而教養孩童確實不簡單,因此我決定向擁有真智慧的耶穌學做爸爸。耶穌生平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導門徒,於是我藉閱讀聖經學習教養之道。

透過上帝對自己的忍耐,我更明白當父母應有的心腸,明白上帝造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例如具藝術天分的人,不用怪責他們讀書成績不好。上帝給我度身訂造的「父親課程」,就如我小時跟隨爸爸的言行舉止,我就定睛耶穌怎樣作門徒的模,邊學邊做兒子的爸爸。

即使兒子的行為間或惹我怒氣,惟回想主耶穌對我並沒硬套任何框架,一直伴我身旁,接納我的缺點;我就決意向學習,接納兒子的不完美,正如自己也不完美,給兒子成長空間。

陪伴承擔

我和太太明白要接納兒子的特質,就想辦法按這些特質幫助他。例如他專注力不足,常常丟失物品,我們都包容。他的時間觀念不強,我們就在家裡到處貼出時間表,又以響鬧計時提醒他在固定時間做事;他不能記下複雜的步驟,家裡就貼上程序表和清單,讓他執拾物品有所依據而不會遺漏。當然接納不是放縱,如兒子兩星期內丟失了三件外套,我們也就跟他說,再丟失便不會再買了。

身教重於言教。兒子有如自己的鏡子,當他出現憤怒的表達,我就要反思自己管教時是否亦有這些表達。若然是的,我就先處理自己的情緒,鍛鍊情緒智商。

行為都有其前因後果,另一管教竅門是要好好聆聽,了解背後的原因。例如兒子不想上學,那背後的前因是甚麼呢?我會聆聽他的傾訴,如若其解釋是因想玩耍,我跟他清楚說明後果,賞罰分明,而不是單單按行為而責罵或嘮叨他。

易地而處

若兒子訴說的原因是不能接受的呢?這時我會學習易地而處,並退步想,我希望兒子有任何事情都與父母訴說,抑或跟別人說呢?因而學習聆聽和接納很是重要。若兒子的決定錯了,我會陪伴他承擔後果,正如天父也是選擇差派其獨生子主耶穌代我們承擔罪的後果。

記得有一次兒子參加比賽,我鼓勵他說,若勝出便請他吃大餐;其實我早已預訂位子,勝出與否也會吃一頓。因為我愛他,並不因他的行為,而是由於他是我的兒子。感謝上帝對我長久忍耐的愛,使我能有學習的目標怎樣愛兒子。

羅穎珊採訪,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