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抱泯恩仇

CT684000372dpi

文/清心

初遇阿玉  

某天黃昏,我按門鈴進入一個安寧病人家,她女兒指著母親的房間,一句話也沒說便走開。我心裡納悶,想叫住她卻來不及。

隨後我進入一個昏暗房間,床上躺著一人,小小的,一不留神便看走眼。事前閱覽檔案得知,病人離婚多年,有幾個成年兒女,現與女兒同住。去年癌症復發,不曉得甚麼原因,拖延了治療期,以致癌細胞肆意轉移到其他器官,直至醫生告之只有兩星期壽命,她才勉強接受安寧服務到家中照顧。

她讓我稱呼她阿玉。她聲音很小,我要把頭枕在她耳邊才聽到她說話。若重複問她,或說聽不清楚,她就表現出氣餒的樣子。有兩件事情她卻表達得很清楚:一是不可問她女兒關於她的事情,二是不可與她前夫有任何接觸。我答應了她。說完這兩件要事,她輕呼一口氣,說累了,不想說話,只想睡覺。我心想,開了四十五分鐘車到這裡,只說了幾句話,我不想走!我不想離開這孤單的女人。

我問阿玉:「可否坐在妳旁邊陪妳呢?」她說:「不用了!我可以替妳簽到一小時。」我說:「那不是問題,若妳不嫌我坐在這裡影響妳睡覺,就把我看作關心妳的朋友便可。妳也可隨時示意我離開啊!」她說:「好吧!」我細心地替她把毛毯及枕頭弄好,並說:「妳安睡吧!」沒多久她就睡了,且輕微打呼。

如天使握手 

我也閉目養神,漸漸聽到自己緩慢的呼吸聲,立刻警覺地睜眼看阿玉。她樣貌娟秀,睡了仍皺著眉頭,我本能地把手輕放在她手背上。過了一陣子,阿玉從我手中抽出她的手,放在我的手上,緊握著。這時因房間昏暗,聲音靜寂,我的手被緊握著,不能做任何事情,只有再次閉目清靜。沒多久,我再聽到自己的呼吸聲,但這次我警覺不及,阿玉的手也放鬆了。我把手抽開,握著她的手,我們都在半睡半醒中。一會兒,阿玉再把她的手抽出來握我的手。不曉得過了多久,也不曉得我倆的手交替互握了多少次。

最後,我們差不多同時醒來,阿玉給我一個甜美笑容,並告訴我:「我夢見天使緊握我手到處飛翔!」我好奇地問她:「阿玉,那天使長得怎樣?」她望了我一眼後說:「長得有點像妳呢!」我微笑回應:「阿玉,妳有信仰嗎?」她說:「我與丈夫曾是教會中的活躍分子,但離婚後,已有十多年沒踏足教會,我想不單教會把我除了名,連上帝都忘了我!」我告訴她:「上帝不會忘記我們,祂會耐心等候我們回轉。聖經記載:『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看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你的牆垣常在我眼前。』(以賽亞書四十九15-16)」

這時阿玉已淚流滿面,我幫她擦乾眼淚,緊握她的手為她禱告,懇求上帝憐憫和接納,她誠懇地說:「阿們!」我問阿玉是否要我找牧師探望她,她說:「不用了,就請妳作我的牧師吧!」

我離開時留下一片聖詩光碟,請阿玉的女兒為母親播放。她似乎沒有意思問我剛才跟她母親談了甚麼,只準備替我關門。我告訴她,剛才我為她母親祈禱,若她願意,我下次來也希望跟她談談話,她同意了。

阿玉病危 

過了兩天,阿玉的女兒緊急找我,告知母親的情況急轉直下,希望我儘快探望。我匆忙到達阿玉家,她女兒開門向我微微點頭說:「這兩天,母親心情比以前平靜多了,不再無理取鬧,也願意讓我親近她。妳來探望當天,我剛被母親趕出房間,所以我為當天的無禮道歉。」這使我想到,有時不能僅僅因為一件事就對人下判斷。

我稍為安慰她,又給她一篇照顧臨終病人的資訊。這時她紅著眼眶說:「請妳繼續幫助我母親,她是苦命的女人,我們幾兄妹看到父母失敗的婚姻,也對婚姻很恐懼。母親辛苦地獨力撫養我們長大,她是很好的媽媽,我們也很愛她,但不曉得怎樣表達,特別在這個關頭。」我問她:「妳曾否親口告訴母親她是個好媽媽?妳謝謝她,愛她?」我同時告訴她:「請先讓我看看妳媽,稍後再跟妳詳談。」

有時候,探訪者趕到病人家,還未見過病人就在客廳與家人談話,了解病人情況,一下不留神,病人已在房中逝世。我習慣先看看病人才與家人談話,甚至有一次我為病人祈禱,因我習慣閉目禱告,從小被教導不可偷看,結果病人已停止呼吸而我不知。當時因病人女兒沒閉目祈禱,立時得悉而告訴我。

慈愛樂章 

進入阿玉昏暗的房間,前兩天探訪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她知道我來了,示意我坐近身旁,她的身形和聲音比之前更細小,雖然用了氧氣仍呼吸急促。我跪在她床邊,側耳聽她說話。還好,我聽聽猜猜,聽到她說「野地的花」。我問她:「妳想聽〈野地的花〉這詩歌嗎?」她微微點頭,但我心想糟糕了!這詩歌我已多年沒唱,還記得它剛面世時,我還是青春少女,伴著結他唱,非常前衛!現在我既沒有結他,又沒有手機,又許久沒唱,如何是好?但無論如何,還是唱吧!「野地的花,穿著美麗的衣裳,天空的鳥兒,從來不為生活忙。慈愛的天父,天天都看顧,祂更愛世上人,為他們預備永生的路!」我戰戰兢兢、半信半疑地唱完這歌。噢!意猶未盡,多唱一次:「野地的花,穿著美麗的衣裳……為他們預備永生的路!」

再次接納主 

阿玉再次淚流滿面。我告訴她,上帝已為她預備了永生。阿玉示意她聽不到我說話,用手拍拍她身旁。我問她:「妳想我躺在妳旁邊嗎?」她點點頭。我想,好啊!這樣,我們便清楚聽到彼此說話了。我躺在阿玉身旁,她雖蓋著毛毯,但身體還是涼涼的,我本能地抱著她細小的身軀,涼意透心,立時打冷顫。

阿玉說:「清心,妳的身體很熱,妳的熱氣令我感到自己仍活著!我是否得救呢?我已離開主很久!」我告訴她:「聖經清楚記載:『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以弗所書二8-9)」阿玉回應:「我唸過這節聖經。」我問她:「妳願意再次接受上帝賞賜的永生,就是主為我們的罪受死的救恩嗎?」阿玉說:「我願意!」我抱著阿玉為她祈禱,求主赦免、接納她,帶領她在世的最後日子心靈得安寧!我們一同說「阿們」。

(本文轉載自美國《中信》月刊第 683 期)

得救非因善行

CT682000972dpi

編輯室

 

為甚麼基督徒不是靠善行得救?

 

基督徒得救,不是靠行善,但得救後,卻應該有善行,因為已有主耶穌所賜完善的生命,就有行善的可能。

 

基督徒行善與其他宗教所說的善行不同。

 

其他宗教勸人為善,是以善行賺取救恩,這是不可能的,因沒有人能達到全善的地步。上帝則是先叫屬祂的人得以完全,遵守祂的教導,持守純全的心思意念和行為,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我們本來都是犯了罪,靈魂有病的人,怎能行善?

 

誠如使徒保羅形容他自己:「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七18這是多少人的嘆息,除非他已放棄了認真做人的鬥志。

 

叫一個肉體中沒有良善的人去行善,如同叫一個重病的人,起床運動一樣不合情理,必先要把病治癒,才有可能運動。所以,相信耶穌基督的救贖,得著上帝所賜完善的生命是根本,行善是生命的自然現象。

 

沒有完善生命的根,就沒有善行的果實。

 

聖經是基督徒的靈糧,天天讀聖經,靈命得餵養,才有力量行善;正如人天天要吃飯,才有生活的力量。主耶穌曾以上帝的話,擊潰魔鬼的試探,是最好的範例。撒但最擅長斷章取義,扭曲上帝的話語,使不熟聖經的人,受其矇騙,行差踏錯,更可怕的是演變成異端,遮蔽真道。基督徒多讀聖經,就多有力量及智慧,能勝過魔鬼一切的蠱惑與陰謀。

 

聖經也是基督徒生活的指南。大衛王說:上帝的話是他腳前的燈,是他路上的光(參詩篇一一九105。上帝的話指示人走正路,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不致迷失。聖經也是人在逆境中最大的安慰,使人在苦難中有盼望。

 

基督徒想過聖潔純全的生活,必須靠賴上帝的話語。

 

聖經中最長的一章,是詩篇第一一九篇,全篇 176 節都在談論上帝話語的精粹及奇異的功效,能供應人各方面的需要。因此,基督徒都學習讀經禱告,認識上帝的教導,讓生命煥新,生活有力。

 

聖經中的約翰福音及約翰壹書是由使徒約翰寫成,為讓讀者明白永生的確據。「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翰福音二十31)「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上帝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翰壹書五13

 

基督徒能活出善行,是因為耶穌基督救贖所賜予的新生命,並堅守上帝的教導。

 

故此,善行是得救後的果子,並非得救的原因。

 

ccmFB_CT682_20190510

本文資料採自《基本要道系列(一)——聖經》,由美國中信出版,香港中信代理。

讀者如欲進深了解基督信仰,歡迎致電本會 (2810-9933) 訂購。

 

 

天堂和地獄

CT6770007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我們不可避免地談到天堂地獄和人類最後的歸宿,我驚奇地發現,有些慕道者對自己死後進天堂還是地獄,並不十分感興趣,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問題是基督徒能否依靠上帝的幫助,正直誠實並充滿愛心地度過今生。

 

甚麼是天堂地獄?

這其實觸及一個非常深奧的神學問題:甚麼是天堂地獄?甚麼是深層意義上的「得救」?地獄是一個烤肉場,還是沒有上帝同在的痛苦和孤獨?天堂是指風景優美,遍地黃金,還是指與上帝同在的喜悅和平安?天堂地獄是具體的地方,還是一種心靈狀態?不同的神學家對此各執一詞,教會常常提到的這些概念,並不是那麼簡單!

 

我出生在基督徒家庭,童年時,的確簡單地認為天堂就是綴滿香甜果實的果樹、有花朵、美麗的河流和天使飛翔的地方。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對天堂的認識改變了,上帝的同在成了天堂最美麗和最重要的特質,即使那個地方是沙漠,也能變成天堂。

 

對天堂的關注點

 

對天堂的定義改寫,代表信仰關注點從自己的福祉轉移到上帝身上。

 

在淺層基督信仰,我們很容易將自己對這世界的追求和對自身利益的關注,用宗教詞語表達出來,以此逃避這世界的艱難,即使耶穌的門徒也不能免俗,在地上就開始爭論自己在上帝國度裡的身分地位。但我非常驚訝地發現,慕道班有些第一次接觸基督信仰的朋友,竟對天堂有非常成熟的認識和不帶功利色彩的追求。對他們來說,天堂代表他們對愛和正義的理想在上帝的幫助下實現了。

 

持這樣觀點的多是年紀老邁、來自中國內地的長者,他們對死亡非常泰然,來慕道的原因不是恐懼死亡,而是關注這世界到底有沒有一個上帝保護一切美善的事物。

 

《靈心小史》作者小德蘭(Therese of Lisieux)臨終前也說過類似的話:死亡和存活都是幸福,因為她只要上帝所要的,一切都是為了愛祂。當靈修到達這樣的深度,天堂地獄的地點在哪裡?我們的生活環境那時會怎樣?這樣的問題不再有意義,如同一個很快要和愛人相聚的人,關注點不會是屆時居住環境如何,或者吃甚麼食物,而是彼此相聚的幸福和喜悅。

 

對地獄的爭論

對地獄的爭論則很激烈,筆者認為這問題和天堂的探討類似;地獄是否有熊熊烈火等問題也沒多大意義。基督信仰告訴我們,我們今日還處在救恩的等待中,上帝還在期待每個人回轉,而地獄裡不再有上帝的拯救、憐憫和幫助,這才是痛苦的根源。天堂本是上帝給我們的家園,而且祂不願意一人沉淪,我們應該珍惜今日還擁有的機會,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上帝的家。

天堂地獄的審判權屬於公正的上帝,

每個人的心靈真實情況也只有上帝知道,

所以基督徒的責任是讓人認識上帝的美善,

而不是隨意定斷誰能到天堂或地獄。

ccmFB_CT677_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