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會因時而異嗎?

CT683000872dpi

編輯室

 

常聽人說,舊約的上帝比較嚴厲,強調公義;但新約的上帝則較仁慈,強調恩典和愛。上帝豈不因時而異?

 

只要細讀聖經就會發現,新舊約裡的上帝,都充滿公義和慈愛,完全一致。主耶穌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翰福音五17

 

公義與慈愛必須並行

 

舊約述說上帝慈愛的經文比新約更多,且深刻細膩。上帝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利米書三十一3

 

舊約中的上帝對惡人施行審判,常予人感覺過分嚴厲,其實祂絕對不是一位殘酷無情的暴君。因為每逢宣布要刑罰一個城市或民族之前,祂總會先發警告,給人悔改的機會。

 

就如罪惡之城尼尼微,上帝先差先知約拿宣告即將臨到的刑罰,尼尼微全城便因悔改而免除了滅亡。再看不肯悔改的所多瑪城,在其滅亡前,亞伯拉罕曾再三向上帝求情,上帝也再三放寬赦免的尺度,可見上帝的公義中有慈憐,只是人實在太不堪了(參創世記十八22-33)!

 

上帝雖審判世人,卻是公義與慈愛並行的。「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以西結書三十三11)。

 

上帝藉先知耶利米對背道的猶太人說:「或者猶大家聽見我想要降與他們的一切災禍,各人就回頭,離開惡道,我好赦免他們的罪孽和罪惡。」(耶利米書三十六3)。上帝極渴望惡人能悔改。始祖亞當夏娃犯罪墮落,上帝就為人類預備救恩,讓人有得救的機會,這是祂的大愛。

 

審判「惡」是為了維護「善」。愛不是包庇、姑息、縱容罪惡,反使眾多生靈無辜受害。上帝的審判是彰顯祂的公義與慈愛。

 

新約論到上帝的公義,也非常嚴峻。「上帝是輕慢不得的。」(加拉太書六7),「因為我們的上帝乃是烈火」(希伯來書十二29)。新約對信徒品德的要求更高於舊約,光是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參馬太福音五至七章),已超越舊約律法;不僅是外在行為,內心的思想和意念都要審判。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五48保羅勸勉信徒不可犯罪,不要將身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要將身體作義的器具獻給上帝(參羅馬書六13)。

 

只要將新舊約的教導連接起來,就會發現當中的信息是一致的,因為上帝的公義和慈愛是一致的。

 

人對公義慈愛的回應

 

人類選擇悖逆上帝,認為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努力獨當一面,只有弱者才需要上帝,因而驕縱無道。然而,整個靠己力奮鬥的人類歷史卻是全然失敗,以色列由敬畏而後遠離上帝,終以亡國收場,百姓流離世界各地的歷史便是一例。

 

上帝必須有公義的審判,但祂也為人預備了慈愛的救恩。

 

人要謙卑承認自己的有限和無力,且要懂得倚靠創造及賜予生命的上帝,接受祂的救恩。然後,認清自己的使命,看準目標,按著上帝的教導前行。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三16-17)。

 

本文資料採自《基本要道系列(五)——作主門徒》,由美國中信出版,香港中信代理。

 

 

《我們與惡的距離》:心有多遠,惡就有多近

CT6900003

文/SHINYU

 

今年最火紅的台劇,莫過於《我們與惡的距離》了。

 

這部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中心,多方呈現司法、媒體、醫護社工、受害者、加害者、精神病患觀點的議題劇,

 

沒有正義凜然、黑白分明的立場,而是忠實呈現真實世界裡的掙扎、兩難、灰色地帶,

 

並試著鼓勵人們同理、關懷、彼此傾聽、坦誠相對,為觀眾指出一條仍有盼望的出路,無疑是台灣戲劇的嶄新里程碑,更為社會帶來更多反思與可能性。

 

在悲劇發生前,我們是否接得住墜落的人?

 

無差別殺人事件在世界各國屢見不鮮,而 2012 年至今,台灣也發生了六起無差別殺人案。犯案兇手幾乎都是對未來絕望、被社會排除在邊緣的年輕人,他們選擇以這種方式對社會發出「求救訊號」或「報復」社會,許多專家都指出,這些事件是現代社會資源極度不均、人際連結分崩離析的警訊。在這些犯案者當中,部分人被診斷出精神障礙,也連帶引起一般大眾對精障病患產生偏見與恐慌。

 

但是,將社會分成「善」「惡」兩邊,真的會是撫慰人心、修復傷痛、安定社會的解方嗎?

 

將我們不理解的人遠遠地隔離在外,就能迎接安全的生活嗎?編劇呂蒔媛曾在受訪時開宗明義地說:

 

「劇本概念最初就設定了兩個方向——事件發生後,加害者跟被害者兩邊的家屬如何走過傷痛?其次,我們的社會是否有辦法接住正在墜落的人?」

 

於是,《我們與惡的距離》同時進行著兩個故事:一個已發生,無差別殺人案裡的加害者家屬與被害者家屬都深陷傷痛;另一個正在發生,看著精神病患與外界之間的張力,讓觀眾發現,決定社會樣貌的關鍵,其實就在我們自身——

 

我們對於無法理解的「他者」的反應,決定了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彼此的心有多遠,惡就距離我們多近。

 

我們能塑造一個溫暖的社會,或是活在彼此切割、充滿憤怒的冷漠世界,關鍵都藏在我們自身周遭的每個微小互動裡。

 

基督徒金鐘編劇,以信仰寫出深度

 

呂蒔媛的戲劇作品向來充滿人道關懷,曾以中輟少年的故事《牽紙鷂的手》、探討生死議題的《出境事務所》,兩度獲得金鐘獎最佳編劇。身為基督徒的她,認真對待自身專業,總在創作前對主題進行大量訪談與調查;獲獎時,卻都在得獎感言裡將榮耀歸給上帝。

 

她曾說:「如果我的作品擁有療癒的力量,都是來自上帝的愛與恩典。」

 

她接受《報導者》訪問時曾說,為了創作《我們與惡的距離》,她大量閱讀,也親自訪問了法官、為鄭捷辯護的律師、犯罪心理學教授、精神鑑定醫生、精神病友、記者、社工,參與了兩場死刑法庭;

 

遇到瓶頸時,就讀經、聽詩歌,並形容整個創作過程是「癡癡想抓到上帝的衣角」。

 

這樣謹慎謙卑、試著全面理解議題的基礎,造就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裡處處令人感同身受的動人情節,

 

每個人都可以在這部戲劇裡找到自己的位置,進而省思我們與周遭的關係,以及為社會帶來了甚麼影響。

 

拒絕「惡人」,反而拉近我們與惡的距離

 

無論是妓女,還是貪官污吏,耶穌在聖經裡都為我們示範了一種榜樣——我們該定睛的不是人的罪,而是明白耶穌已經為每個罪人付上了代價;

 

當我們明白耶穌是如何憐憫人,我們更該學習拋開眼前每個人身上的標籤,去理解、接納每個生命的故事。

 

在劇中,無論是加害者家屬與受害者家屬坦誠相對、訴說故事的「修復式司法」,或是精神病友身邊不離不棄的家人、老友、社工,都呈現了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傾聽」與「陪伴」——這些過程可能單調、挫折,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與耐心,又看似沒有立即的果效,但是,這已經足以拒絕「恐懼」與「冷漠」控制我們的心,可以幫助我們與他人,將邪惡推得更遠一點點。

 

需要更多傾聽、理解和陪伴

 

當我們開始學耶穌伸出手、以上帝的眼光看世界,會發現,試著遠離我們以為的「惡人」,反而拉近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而許多被稱為「惡人」的人,都曾是普通人,和我們同樣需要愛與理解,卻可能沒有我們幸運,能夠得到接納。

 

甚至,他們之所以成為「惡人」,是我們與社會將他們一步步塑造出來的。

 

面對失控的個人或社會,恐懼、憤怒、築牆,是最容易的選擇;傾聽、理解、陪伴,看起來又傻又艱難。但若我們願意身為一個效法耶穌背十字架的基督徒,將會發現,那又窄又困難的路,卻是通往生命的唯一活路。

ccmFB_CT690_20191106

(本文轉載自台灣《中信》月刊第 690 期)

 

 

奇妙的兩分鐘

CT670_11_72dpi

文/黃友玲

過年了!冬天颯颯景色,因著節慶來到,似乎也顯得那麼可愛,只因為人們的心裡喜孜孜的!一年到頭忙碌著,好不容易盼到過年,可以稍微喘息,眾孩子則引頸期盼著年夜飯,還可以領紅包,享受快樂的春節。

新舊交替,我們彷彿站在時間的分水嶺上,回首顧盼,也遙望遠方。

走過的歲月,或許順遂,或許坎坷,有感恩也有懊悔;面對新的一年,我們有心願,也有計劃,希望未來比過去更好。守歲是過年的傳統之一,有些人會在大年夜晚上熬夜,或家人團聚,或爭相爆竹,等待十二點那一刻到來。

十一點五十九分,盯著秒針不放,那喜悅與興奮,彷彿可以聽見自己的心臟蹦蹦跳,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似乎整個世界都呼喊起來,鞭炮聲、歡呼聲、恭喜聲、笑鬧聲四處爆響著!新的一年來了!舊的年歲被我們狠狠拋在後面,迎向全新的日子,眼前所見彷彿都變成新!

 

在這一分鐘內,我們感覺自己那麼偉大,卻也那麼渺小!偉大只因我們知道自己又長了一歲,邁向了新的境界,因著歡喜,竟有些躊躇;感覺渺小是因為我們多麼無知,連明天如何都不知道,我們的計劃都只是假設而已,假設「我還活著」…

 

詩人大衛寫著:「我觀看祢指頭所造的天,並祢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甚麼,祢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祢竟眷顧他!」(詩篇八3-4認識創造我們的那一位,相信的愛,我們的人生就會因著祂的眷顧變得精采而豐富,何不試試看?

ccmFB_CT670_20180214_V2b

(本文轉載自台灣《中信》月刊第 64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