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難中的抉擇

文/鄭婉琪

從小就聽過一道難題:「老媽和老婆都跌落海,只有一個水泡(救生圈),救誰?」想不到在2012年的「南丫海難」,我也遇到類似的「人生交义點」。

人生交叉點

國慶日我和丈夫偕同兩名當時只有四歲和六歲的女兒,一起參與公司的員工節慶活動。出發前我們四口子一起祈禱,預期那是愉快的一天。豈料,當晚我們從南丫發電廠登上「南丫四號」後,竟遇上撞船事件。

當時我們坐在上層船尾露天甲板的水泡堆上,準備觀賞煙花。沒想到船剛開出,就見一艘船高速駛來,正疑惑它為何這麼快時,我們的船已被它攔腰撞個正着,隨即有人倒臥在甲板上不知生死。此時船身開始傾斜,船長指示乘客返入船艙穿上救生衣,我們便迅速行動。過程中我聽到有人叫:「船快沉喇!」那刻我記起所坐的位置有很多水泡,於是衝往船尾想拿兩個給女兒。

及時拯救

拿到水泡後折返船艙時,在入口處躺着一名老婦,問我可否給她一個水泡?性命攸關,我該如何抉擇?救女兒,還是給這老婦?當時心裏有聲音說:「你給她吧!」於是我懷着憐憫老婦的心把水泡遞給她,然後再衝出去拿另一個水泡,沒料到船尾已開始下沉(事後得悉兩船從相撞到翻沉只消 118 秒),我來不及折返而隨船尾滑入海中,被漩渦直捲海底,無法與客艙內的丈夫和女兒會合!

更糟糕的是,我被一條繩纏着頸項、拉攆着不能游上水面呼吸,在快要窒息的瞬間我心裏大叫:「主!救我!」那條繩子竟立即奇妙地鬆開了,使我有逃生機會,隨即游上水面,頓見天上又圓又大的月亮,我才鬆一口氣。可是,接着卻看見驚心動魄的畫面:我們的船已沉沒,只餘船頭露出水面,周圍散滿船上的東西。那刻我惦念的是丈夫和女兒,他們現在怎樣呢?!(註)

我四周張望,發現一對母嬰在身旁漂浮,嬰孩約一兩歲,而媽媽似乎很虛弱,我像聽到她微弱的呼救聲:「救我!救我!」她把孩子托在水面,自己則浮浮沉沉。我立即在水中取了一個水泡幫助他們浮起來,直至大家被另一艘船救起。沒想到事後我因此獲義勇獎,其實我只是懷着上帝憐憫自己的恩情幫助其他人,感恩上帝給我助人的能力。

誰的抉擇

當日我們一家四口都平安回家,各自訴說遇到的奇妙經歷,並頓悟不是我救了那老婦,而是她救了我們一家!若不是她「延誤」了我返回客艙與家人會合,很可能我們坐的座椅會不勝負荷而塌下,一家就會墮入海中,甚至被跌下來的座椅壓住而喪命。

我們一直都很想知道那老婦的下落,直至年半後,有姊妹在教會聽了我們以上的見證,告訴我們那老婦也獲救,因她當晚曾在電視的新聞報導中出現,且告訴記者有個女人讓了一個水泡給她!

在那生死一刻,上帝引導我做了合乎祂旨意的抉擇——幫助別人。回想當時,船正在下沉,一個水泡的價值幾可等同一個生命。上帝的引導真的奇妙可畏,藉着一個水泡的付出,我家四囗連同一對母嬰和老婦,共七個性命得以保存。

永恆盼望

事後,有一天女兒問我:「媽媽,為何我們曾經祈禱仍有意外發生?」我告訴她,主耶穌會保護我們,但不代表意外不會發生,基督徒和未信的人同樣有機會面對世上的患難,天色不是常藍的。實在主是美善的,保護了我們的平安;即或不然,主若容許我們分開,我們也會接受。因為祂的應許不只在地上,我們都會有一天返回天家,永永遠遠在一起。地上一切都是短暫的,永恆才是我們的盼望。

我鼓勵女兒,既然今天我們仍在地上,就要把握時間多做主的工作,「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二4)我的經驗是,只要做上帝吩咐的,無論環境如何都不用擔心,因祂必有安排。這是我信主以來的真實經歷,「南丫海難」距今已八年了,我一直堅持信靠上帝,祂的信實始終如一,從沒改變。

註:作者丈夫雷志堅與女兒在撞船事件的經歷,請讀本期另一篇見證〈海難中的那道真光〉。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02期(2020年10月號)

生命中的難關

CT678000172dpi

文/何竣謙

 

十五歲前的我

 

雖然我自小在基督教家庭長大,但在十五歲之前,未認真想過信仰是怎樣。信仰對我來說只是:逢主日跟隨父母上教會、背金句有獎品、上教會認識朋友……縱然每晚也跟著父母一起禱告讀經,卻不會主動翻閱聖經,更不會主動尋問上帝是怎樣一回事。

 

隻身到匈牙利

 

直至十五歲那年,我隻身到匈牙利交流,那年的經歷令我重新思考信仰。

 

不知何故,我曾肚痛了幾天,連轉身也劇痛,步行困難。起初,接待家庭只叫我喝點茶和吃點藥,以為很快痊癒。後來劇痛持續不退,接待媽媽(host mum)陪我到診所檢查,醫生判斷可能是盲腸炎,建議轉往醫院做手術,於是當晚我進了醫院。

 

經過檢查,得悉腹部有點異常,醫生說情況危急,必須立即做手術,不能等到回港才做,那時我才意識到病情嚴重。雖有接待家庭照應,但因言語不通,我只能用有限度的匈牙利語跟他們溝通,身邊亦沒有親人可以依靠。我深深感受到只能依靠上帝,祂是唯一能幫助我的。

 

我記起小時候父母的教導:有甚麼事都可祈禱交託給上帝。做手術前,我不斷禱告,即使父母不在身邊,禱告後我感到有很大的安全感。

 

手術後過了一段時間,我才知道原來是十二指腸穿了洞,竟還安然無恙,是上帝救回我一命呢!

 

一通適時的電話

 

上帝安排的時間總是適時。爸爸得悉我要做手術後,立即趕往匈牙利探望我。

 

當他抵達機場後,經過多番打聽,花了四小時才由機場輾轉來到醫院。他禱告求上帝可以快點見到我,並在醫院裡到處查詢,自踏入醫院門口起,花了近一小時才找到我。

 

奇妙的是,爸爸臨進入我的病房前,護士突然叫他接電話,原來是媽媽從香港打來,她也花了兩小時才成功聯絡上爸爸。雖然爸爸多番轉折才抵達病房,卻剛好在這時候接到我媽的電話,便立即報平安。我相信是上帝接通這個電話,不早也不遲。

 

不與罪惡妥協

 

後來我有機會到泰國曼谷讀大學,面對這個罪惡之城,誘惑相當大。在曼谷,吸煙和抽大麻相當普遍,很多人都不覺得有問題。

 

我亦見到不少同學抽大麻,雖然我也曾好奇,但深信這不是上帝喜悅的事,所以堅決不試。這些挑戰都是每天真實上演的。

 

我曾邀請同學上教會,雖然多次被拒絕,我仍繼續努力。與同學分享信仰時,我知道人與上帝的關係不能強迫,即使我分享自己經歷,也不保證能打動他們,惟有為他們禱告,求主讓他們親自經歷上帝。

 

被誣告入獄

 

2017 年,我以工作假期的方式到南韓交流,發生了一件對我有巨大衝擊的事,比十五歲那年在匈牙利做手術更深刻,令我改變更大。

 

我在南韓找到一份速遞員的工作,後來才知那是一間黑店。

 

某天下班回家,突然有警察上門拘捕我,我大惑不解。

 

我的工作要按上級指示運送一箱箱物品給指定收件人,原來箱內藏有非法物品,但我全不知情,被公司利用。

 

我被捕入獄,坐牢的半年,因在獄中無事可做,我讀了很多信仰書籍和聖經,亦尋問上帝很多問題,例如:為何讓這些事情在我生命中發生?我還這麼年輕,為何會坐牢……也曾思考:上帝會否要我做些甚麼?

 

2017 5 月底第一次判刑前,我問上帝:「祢會否讓我離開這裡?我不想再留在監獄,我覺得很辛苦。」

 

然而,法官判我有罪,我要繼續坐牢。面對這次判刑,我深感無奈,不知所措。判刑後第二日,我開始改變想法,認為上帝要我做的事仍未做完,我要繼續留下,這是上帝的決定。

 

等待上訴期間,我繼續讀經和閱讀信仰書籍,更感受到上帝的同在,深信祂不會給我一些受不起的痛苦,坐牢的經歷是要我更親近祂、認識祂。

 

在這無奈的困境,我還有上帝可以依靠。

 

坐牢期間,我認識了一位泰國籍男囚犯,他是佛教徒。由於我懂泰語,故有機會跟這位哥哥分享信仰,又叫我爸送贈泰文聖經和教人禱告的材料給他。奇妙地,他竟然嘗試禱告。

 

沒想過在被囚的艱難處境中,仍能與人分享信仰,非常感恩。

 

2017 8 月底第二次判刑,獲得緩刑,即時釋放。

 

雋言激勵

 

半年牢獄生涯中,兩段經文深深激勵我,願與各位分享。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哥林多後書四8-9四面受敵正是我當時面對的處境,但我知道縱在患難中,上帝仍是掌管生命的主。

 

「祂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撒迦利亞書九9下)我無時無刻祈求上帝救我離開監獄,這禱告持續了半年,到第二次判刑前兩天,我看到這經文,深信上帝會施行拯救,帶我離開。 

 

從前坐牢時,因無人可以依靠,相對較易感受上帝的同在,將祂放在我生命中的首位。出獄後,要兼顧的事情多了,如何持久地將上帝放在生命首位,是我現階段的學習。

 

《小屋》的啟發

 

最後以小說《小屋》裡的一句話共勉:「我這一生,只是未來更偉大世界的接待室而已!」這書是我坐牢時讀到的,書中提到上帝帶主角去經歷不同事情。人生在世數十載,若跟永恆相比,我們身處的世界只是寄居的世界。

 

這令我反思:生存在世,是學習在上帝已預備的世界中,如何榮耀祂。

 

ccmFB_CT678_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