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歸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個人對基督資訊均有不同感受,且各人信主的契機也不同。有人對耶穌復活的真實歷史感受最深;有人深覺基督信仰的美和善最感動她;有人是在生活遇到危機時發現上帝陪伴的珍貴;有人是看到基督徒的嘉言懿行受到感動,有人是因在回家途中看到夕陽的美景而想到上帝創造萬物的奇妙而歸信上帝;另有人對上帝的認識循序漸進,並沒有驚濤駭浪的經歷…

各人信仰路不一

上帝將尋求的心放在每個人心中,讓這顆種子發芽的條件各人不一。同時,每個人在信仰中遇到的困難也不同,有的是理論性的問題想不通,有的是對一些基督徒的言行非常失望,有的是祈禱沒得回應…

奥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詳盡記述其信仰掙扎,在認識上帝之前之後的轉變。小德蘭從小接受了信仰,在修院中度過平靜的一生,她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小小的仁慈犧牲之舉和她在內心世界對上帝仁慈恩典的領悟,給予那被「嚴厲的上帝」神學窒息的時代溫暖和安慰…聖人都有獨特的心路歷程。

倚靠上帝力量

對我來說,基督信仰是由父母傳給我,這是上帝恩典,讓我自小認識。且因中國特別的國情,基督徒的世界雖然外部環境艱難,但相對單純,讓我有一個屬於自己心靈的世界,有真誠的弟兄姊妹彼此幫助、扶持。我在信仰上受到的最大考驗其實是在宗教自由的地方,是當教會和世俗的事務,權力虛榮混在一起,是教會裡的人也不再單純時。這讓我開始懷疑基督徒的世界和它所代表的意義。教會一直是我心靈的家園,當發現這個家不再是我熟悉的地方,人也變得陌生,我的信仰也失去現實依託。

但童年時代一直堅持祈禱的習慣拯救了我,讓我了解不僅要享受上帝的愛,也應和同擔苦難。在世上遇到的困境前所未有,我們豈不也應在這複雜的世界效法,依靠的力量生活,愛每一個不完美的人,同時將盼望帶給每一個遇到的人?

與上帝的國度有分

無論我們出發點在哪裡,其實都邁向同一歸途,耶穌在終點等待我們,我們的一生其實是認識的愛,享受的陪伴,領悟及實踐的教導,等待和相聚的日子。

雖然看不見的身影,但當我們凝視所造的山川湖泊,感受到人們內心世界對的渴求,我們就能隱約瞥見在曠野中跋涉的身影,而十字架的影子也一直投射在我們心裡,讓我們了解的痛苦和犧牲。我們的一生和這些圖像緊密相連,它們給我們的生命賦予了神性的意義,讓我們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活,也參與上帝的計劃,與的國度有分。

 

人生之苦和福音

文/孫基立

「好人為甚麼受苦?」不少人對舊約聖經約伯記中,約伯對上帝的詰問可說耳熟能詳。這問題同樣出現在慕道班中,上帝的公正和全能似乎在許多不公正的事情上讓人懷疑。而耶穌的到來也沒讓這世界變得十全十美。

測不透的奧

其實在約伯記中,上帝也沒有直接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是將這個宇宙的奇妙之處指給約伯看,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實在是人類無法測透的,惟只要相信一切都在上帝的全能掌管下,就可以放心。上帝並沒有告訴約伯祂與撒但之間的對話,和一切災禍的真正起源,但是約伯接受了上帝未給答案的「答案」,相信這一切都不是因果報應的結局,而是出於一些我們無法了解的奧

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的苦難中所包含的奧,也許在有生之年,都不可能測透;耶穌的到來,也不是為了解釋苦難,而是為了陪伴我們,用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承載我們的苦難。

耶穌承載苦難

在座有一位弟兄說,成為基督徒後,生活仍一樣會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但有耶穌的同在,會使這一切有不同的意義。這位弟兄剛剛失去父親,他所說的肺腑之言讓大家都頷首默許。許多未信主的朋友常誤解了福音的信息,以為信主後就一定萬事盡皆順利,或生活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都會神般地消失,一些基督徒由於心急希望對方信主,也會作出這些虛假承諾。但正如約伯記所陳說,以及其他許多生活中真實的情況都告訴我們,上帝從未承諾這樣的事!神的確存在,但不一定每個人都能遇到,神就如同上帝給兒女的一些特殊禮物,如果我們將對父親的愛變成對他所送禮物的愛,沒有禮物就不再認他為父親,或認為他不愛自己,就完全誤解了基督福音的信息。

耶穌在地上的生活充滿了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日子,受人厭棄、誣陷、殘害,這使完全了解苦難。在小德蘭的傳記《靈心小史》中,她將自己承受的所有苦難當作獻給上帝的犧牲,並通過苦難去感受耶穌的心靈,苦難讓她從天真受寵愛的小女孩成長為能承擔教導之職,能用祈禱承擔重擔的上帝忠。而最難得的是,苦難的磨練並沒有除去她善良溫柔、善解人意的性格。

苦難中賜祝福

我們在歷代傳教士的生命中,也看到他們因著所受的痛苦結出豐碩的果實:異邦人民對他們的犧牲,從好奇到被吸引和感動,令他們因此拯救了無數人的靈魂。

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苦難讓我們成熟,懂得體恤別人的軟弱,並學會忍耐等候,在祈禱中得安慰。一個曾經歷苦難的人有更深的內心世界,這些都是上帝通過苦難給予我們的祝福。

 

甚麼是罪

 

CT6790006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裡有關罪的討論很有意思,我們發現許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有罪」,是因為對基督教「罪」的定義有誤解。

 

「罪」在聖經希伯來文中的含義是「箭未射中靶心」,可理解為人類沒有上帝所希望我們的那樣完美,而中文「罪」的含義是「作奸犯科」,和英文中的 crime(罪行)類似。英文聖經譯文中的 sin 和希伯來文的原意雖然接近,但還是沒有準確地解釋希伯來文的原意,而中文的「罪」卻和希伯來文原意相差甚遠。

 

語言文字的差別導致對福音信息的誤解,當解釋清楚這問題後,很多人恍然大悟地說:「原來罪是這意思,若是這樣,當然我同意人人都有罪,需要耶穌的救贖,包括自己在內。」

 

上帝是愛和寬恕

 

基督信仰中,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痛苦代表了人類悖逆的後果,但上帝甘願承擔,為的是和人類重新和好。

 

我們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人類內心的黑暗(罪)在歷史中以陰謀、屠殺、戰爭(包括濫用上帝之名的宗教戰爭)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雖然歷史上也出現過烏托邦式的「理想王國」的理論和實踐,但均以失敗告終,

 

人類根本無力憑藉自己的力量維繫正義。而在基督信仰中,上帝願意對人類施以援手,祂的恩典和救贖如同「浪子回頭」故事中的慈父,永遠張開雙臂等待我們的回應。

 

在神學歷史上,對罪的解析深刻地影響了人和上帝的關係;對罪的單一過度強調,有可能使慕道者對上帝產生畏懼和敬而遠之的態度。從整個救恩史來看,

 

上帝是愛、寬恕和體貼,

 

祂在創世之初信任我們,將自由慷慨地賜給人類,當我們無法掌控自由的代價,祂就選擇自己受苦,代我們承擔後果。

 

謙卑看己寬容待人

 

在慕道班,大部分人都坦承自己心中有隱祕的各種惡念,但會有意識地以道德來抑制它,且中國的儒家文化對個人道德修為有很高的要求。

 

不過很多經歷過文革的長者都感慨地指出,浪漫的人文主義理想或傳統的道德修養都無法保證能有效抑制人心中的權欲、黑暗和爭競。而對內心黑暗掩耳盜鈴式的否認,會使這些惡念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成為危害別人的行為。

 

承認「罪」的存在,讓我們謙卑地看待自己,

 

而上帝的愛更讓我們有機會和祂藉其救贖連接,我們的不完美教我們亦應有寬容的心接受別人的不完美。

 

耶穌在地上的日子對罪人(如妓女和稅吏)的接納、對自義的法利賽人的批評,正顯明我們不能以遵守律法為自誇的理由,心中需有耶穌那樣的寬容和愛才能真正肖似祂。

 

而今日的教會怎樣看待罪人、怎樣對待自己的不完美,也是我們應該終身思考的問題。

ccmFB_CT679_20190411

 

 

天堂和地獄

CT6770007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我們不可避免地談到天堂地獄和人類最後的歸宿,我驚奇地發現,有些慕道者對自己死後進天堂還是地獄,並不十分感興趣,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問題是基督徒能否依靠上帝的幫助,正直誠實並充滿愛心地度過今生。

 

甚麼是天堂地獄?

這其實觸及一個非常深奧的神學問題:甚麼是天堂地獄?甚麼是深層意義上的「得救」?地獄是一個烤肉場,還是沒有上帝同在的痛苦和孤獨?天堂是指風景優美,遍地黃金,還是指與上帝同在的喜悅和平安?天堂地獄是具體的地方,還是一種心靈狀態?不同的神學家對此各執一詞,教會常常提到的這些概念,並不是那麼簡單!

 

我出生在基督徒家庭,童年時,的確簡單地認為天堂就是綴滿香甜果實的果樹、有花朵、美麗的河流和天使飛翔的地方。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對天堂的認識改變了,上帝的同在成了天堂最美麗和最重要的特質,即使那個地方是沙漠,也能變成天堂。

 

對天堂的關注點

 

對天堂的定義改寫,代表信仰關注點從自己的福祉轉移到上帝身上。

 

在淺層基督信仰,我們很容易將自己對這世界的追求和對自身利益的關注,用宗教詞語表達出來,以此逃避這世界的艱難,即使耶穌的門徒也不能免俗,在地上就開始爭論自己在上帝國度裡的身分地位。但我非常驚訝地發現,慕道班有些第一次接觸基督信仰的朋友,竟對天堂有非常成熟的認識和不帶功利色彩的追求。對他們來說,天堂代表他們對愛和正義的理想在上帝的幫助下實現了。

 

持這樣觀點的多是年紀老邁、來自中國內地的長者,他們對死亡非常泰然,來慕道的原因不是恐懼死亡,而是關注這世界到底有沒有一個上帝保護一切美善的事物。

 

《靈心小史》作者小德蘭(Therese of Lisieux)臨終前也說過類似的話:死亡和存活都是幸福,因為她只要上帝所要的,一切都是為了愛祂。當靈修到達這樣的深度,天堂地獄的地點在哪裡?我們的生活環境那時會怎樣?這樣的問題不再有意義,如同一個很快要和愛人相聚的人,關注點不會是屆時居住環境如何,或者吃甚麼食物,而是彼此相聚的幸福和喜悅。

 

對地獄的爭論

對地獄的爭論則很激烈,筆者認為這問題和天堂的探討類似;地獄是否有熊熊烈火等問題也沒多大意義。基督信仰告訴我們,我們今日還處在救恩的等待中,上帝還在期待每個人回轉,而地獄裡不再有上帝的拯救、憐憫和幫助,這才是痛苦的根源。天堂本是上帝給我們的家園,而且祂不願意一人沉淪,我們應該珍惜今日還擁有的機會,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上帝的家。

天堂地獄的審判權屬於公正的上帝,

每個人的心靈真實情況也只有上帝知道,

所以基督徒的責任是讓人認識上帝的美善,

而不是隨意定斷誰能到天堂或地獄。

ccmFB_CT677_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