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我信

CT685000572dpi

文/張達明

 

我信

 

我在大學畢業那年暑假開始接觸基督信仰,數月後決志信耶穌。回望過去三十二年,上帝透過很多不同的經歷,讓我反思所信。我也真切經驗到聖經的啟示:上帝很愛我們每一個人。人生路途上會經歷許多事情,其中當然有不開心,甚至是不願意面對的事。聖經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八28

 

我體會到上帝的心意是要建立我們的品格;關注的不是我所做的是否有成就,關注「我」這個人,希望我們能與有密切的關係。

 

信主後我仍然有很多失敗和軟弱,我看見自己的不足,做不到上帝希望我做的事,這是近十年以來體會最深刻的。

 

但上帝讓我清晰明白,接納我這個罪人,不僅僅在我決定接受耶穌為救主、將生命交給掌管的一刻,而是一生的。因為我的生命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耶穌來更新改變。

 

上帝明知我未能完全達到的要求,但愛我,差耶穌基督來幫助我,以的義代替我的不義(參彼得前書三18)。在基督的救恩裡,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參加拉書二20),這是我很深的感受。雖然我仍有很多不足,但當我接受耶穌時,上帝就看我如同的兒子,愛我,讓基督活在我裡面幫助我。

 

我思

 

畢業後我在律師行工作,後來在香港大學教書,也參與公共事務,遇上不少持不同意見的人。我在信仰思考中希望能成為和平之子,成為不同意見人士之間的橋樑,讓雙方有對話的機會。我期望彼此縱然看法不同,也可以在互信的基礎上溝通、相互理解和尊重、找出定位;特別在信仰群體裡,更渴望能持守「以仁愛寬容消弭紛爭」、「以謙卑憐憫擁抱公義」、「以聆聽對話建立共識」的信仰態度。

 

每個人都有自己看不見的盲點,就算彼此有對立面,也應嘗試開放交流。在信仰群體中更要基於上帝的愛,衝破隔閡,避免築起失去互信的牆。我相信上帝賜予我們的更新生命,可以幫助我們在惡劣處境中,有不一樣的回應。即使未能立時有互相信任的溝通,在我的經驗中也曾遇上艱難時刻,需要勇敢面對友善的環境。

 

然而,信念的堅持並非外在的得失,甚至是制度的改變,而是人心的改變;正如上帝看重我們的內在品格。因為,縱使人們改變了制度,內裡的不義卻沒有改變,敗壞的人心仍會操控制度,不公不義依然存在。

 

我曾看見不少年輕人付出勇氣主動聽取反對者的聲音,無懼受辱被駡,仍堅持對話、尊重溝通,不放棄所期待的人心改變。

 

我最近在看聖經的出埃及記。摩西要求法老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法老斷然拒絕,而後上帝降下十災。這段歷史敍述中,有一個很重要並重複的描述:「但耶和華任憑法老的心剛硬,不聽從摩西和亞倫,正如耶和華對摩西所說的。」(出埃及記九12,《和合本修訂版》)無論摩西在法老面前說了甚麼,行了怎樣的大神跡,都改變不了法老的心。在第十神跡出現前,法老仍是心硬。

 

如此艱難的處境,人很容易感到無力,會問:「公義是甚麼?」

 

上帝的心意很特別,曾多次向摩西預告,法老不會答允他的要求,但摩西必須繼續做上帝要他做的事。

 

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學習的。

 

持定所信所思

 

出埃及的故事給我很大啟發:不要放棄。即使困境不變,我們卻可以擴闊心靈空間,就是無需期望所做的事必定有果效,而是確信上帝掌權。

 

因此,繼續說應說的話,繼續做應做的事;抱持盼望去期待上帝展示的計劃,那關乎我的、眾人的;關乎社會的、世界的計劃。

 

我們身處歷史進程時,會不明白上帝為何安置人在看不見出路的處境裡。

 

就如以色列人出埃及前的四百年是奴隸階級,了無出路;

 

又如耶穌道成肉身臨到人間前,亡國多年的以色列人,在羅馬政府的管治和壓迫下,失去救贖的盼望;

 

甚至小百姓中的施洗約翰在出生前,他的母親以利沙伯禱告多年求子,卻一無所出,長久苦候的她,儘管禱告,但已放棄生育的希望,以為上帝不會聽她了。

 

上帝真的很奇妙,我們無法知悉歷史的進展,甚麼事要發生,甚麼事不會發生。我心裡清楚確定的只有一事:我們的上帝是掌權的王,顧念我們、看重我們。這信念幫助我在困境中能跳出怨憤仇恨。

 

為所信付出

 

要跳出憤怨並不容易,特別在憤恨難平,傷口未之時。

 

在這些艱難時刻,我學習憑著信念,步步堅持相信上帝的愛顧和恩典,從而建立堅韌的生命,持守關懷與愛,消弭仇恨,勇敢付出的品格。

 

上帝創造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要怎樣回應在其生命中遇到的處境,自有上帝對其生命底心意的引導,所以我不認為所有人都要有一樣的回應。每個人都需要自我省思、尋求上帝,看看此時此刻上帝期望「我」這個角色要承擔些甚麼,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角色,在整體上才能互相配合。身為信徒,心態上更要靠著上帝,帶著愛與關懷,剔除憤怨。

 

信徒看見不公義的事而感到憤怒是正常的,這是上帝給予信徒對罪的觸覺。

 

但我們要將憤怒轉化,選擇靠著上帝寬容面對,不讓憤怒演變成仇恨和罪惡纏擾我們。

 

這是信仰賦予我們在面對不義時,勇敢選擇以善寬容處之的自由。

ccmFB_CT685_20190925

(本文是張達明律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甚麼是罪

 

CT6790006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裡有關罪的討論很有意思,我們發現許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有罪」,是因為對基督教「罪」的定義有誤解。

 

「罪」在聖經希伯來文中的含義是「箭未射中靶心」,可理解為人類沒有上帝所希望我們的那樣完美,而中文「罪」的含義是「作奸犯科」,和英文中的 crime(罪行)類似。英文聖經譯文中的 sin 和希伯來文的原意雖然接近,但還是沒有準確地解釋希伯來文的原意,而中文的「罪」卻和希伯來文原意相差甚遠。

 

語言文字的差別導致對福音信息的誤解,當解釋清楚這問題後,很多人恍然大悟地說:「原來罪是這意思,若是這樣,當然我同意人人都有罪,需要耶穌的救贖,包括自己在內。」

 

上帝是愛和寬恕

 

基督信仰中,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痛苦代表了人類悖逆的後果,但上帝甘願承擔,為的是和人類重新和好。

 

我們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人類內心的黑暗(罪)在歷史中以陰謀、屠殺、戰爭(包括濫用上帝之名的宗教戰爭)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雖然歷史上也出現過烏托邦式的「理想王國」的理論和實踐,但均以失敗告終,

 

人類根本無力憑藉自己的力量維繫正義。而在基督信仰中,上帝願意對人類施以援手,祂的恩典和救贖如同「浪子回頭」故事中的慈父,永遠張開雙臂等待我們的回應。

 

在神學歷史上,對罪的解析深刻地影響了人和上帝的關係;對罪的單一過度強調,有可能使慕道者對上帝產生畏懼和敬而遠之的態度。從整個救恩史來看,

 

上帝是愛、寬恕和體貼,

 

祂在創世之初信任我們,將自由慷慨地賜給人類,當我們無法掌控自由的代價,祂就選擇自己受苦,代我們承擔後果。

 

謙卑看己寬容待人

 

在慕道班,大部分人都坦承自己心中有隱祕的各種惡念,但會有意識地以道德來抑制它,且中國的儒家文化對個人道德修為有很高的要求。

 

不過很多經歷過文革的長者都感慨地指出,浪漫的人文主義理想或傳統的道德修養都無法保證能有效抑制人心中的權欲、黑暗和爭競。而對內心黑暗掩耳盜鈴式的否認,會使這些惡念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成為危害別人的行為。

 

承認「罪」的存在,讓我們謙卑地看待自己,

 

而上帝的愛更讓我們有機會和祂藉其救贖連接,我們的不完美教我們亦應有寬容的心接受別人的不完美。

 

耶穌在地上的日子對罪人(如妓女和稅吏)的接納、對自義的法利賽人的批評,正顯明我們不能以遵守律法為自誇的理由,心中需有耶穌那樣的寬容和愛才能真正肖似祂。

 

而今日的教會怎樣看待罪人、怎樣對待自己的不完美,也是我們應該終身思考的問題。

ccmFB_CT679_20190411

 

 

放下才能得著

ct680000372dpi

文/陳淑娟

 

以為擔起所有

我曾任職電訊公司三十多年,是前上市公司業務總監。我在工作上免不了辦公室政治,要防備人,又要互相競爭,更要審時度勢,例如:每當看到哪位高層人員有上位的機會,便投其所好。當時我升職升得快,薪金不斷遞增,可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自以為很厲害和很有眼光,高舉自己過於上帝。

 

誰知過了一年多,管理層決定換班子,人心惶惶,很多部門的高層同事都被裁走。我當然也甚擔憂,升職一年多便要面對裁員危機,那時才想起上帝,我放不下擁有的高薪厚職,便學人家禁食禱告以示虔誠。

 

然而,我仍躲不過被裁的現實。

 

徬徨之際,從前我看不起眼、未能升上高位的前老闆,突然來電找我,還以為他想奚落我,原來是找我到另一家剛發展的電訊公司一起開荒。雖然薪金驟降,對我來說也得騎牛找馬,心底裡仍放不下從前的厚薪、風光和權力。

 

我開始埋怨上帝,甚至不想返教會,

 

質疑上帝的慈愛,為何祂不應允我的禱告,還讓我落得如斯田地?雖然我表面上仍有返教會,卻是個沒有靈魂的基督徒。

新公司由起初一兩人,三年內已發展至一百人,業務蒸蒸日上。我漸漸看到上帝的安排很奇妙,祂的意念比我高,舉例:

第一,從前我因工作關係要中港兩邊走,轉職後反而有更多時間陪伴患讀寫障礙的兒子,跟他的關係改善了,開始理解他的需要,教他讀書寫字,盡媽媽的本分。

第二,從前常因壓力大而要服食止痛藥,轉職後不用了。

第三,從前常捲入辦公室政治,轉職後與同事關係融洽,至今仍是朋友。

 

在新公司工作了七年,業績增長理想,薪金已超越前公司,連老闆也敢頂撞。

 

我故態復萌,自以為是,再次把上帝擱在一旁。

 

看清不能放下的

由於我曾修讀神學,偶爾會在崇拜中講道,某年農曆新年的崇拜,大部分會友外遊,台下只有寥寥數人。我在講道時突然聽到上帝跟我說:

 

「你為何容許我的田荒涼?」並且禁不住流淚。

 

最初懷疑是否幻聽,便向牧師了解,他說不是幻聽,是聖靈的感動。我感到上帝要我承擔一些事,但又不知是甚麼。兩三個月後,我仍覺這個負擔很重,再與牧師分享,他說應該是上帝叫我做傳道人。

經過多次禱告,我知道上帝要我做傳道人。起初我跟祂爭論,要祂給我十五年好好發展事業,然後才為祂當傳道。

2013 年,理應是最好業績的4月一反常態,首兩週是零業績,令我心情煩躁,逢人就罵。雖然同事相繼離職,但我不怕被裁,因有很多獵頭公司為我介紹工作。而那一刻真正令我戰兢的,是再次聽到上帝跟我說話。

 

我害怕得跪下禱告。

 

上帝說:「你今日擁有的一切,包括財富、名聲、權力,甚至性命,只要我說要收回,下一秒就可以頓時消失。」

原來我一直以為自己可掌握的東西,一瞬間便可失去。至此我認識到上帝的權能,可惜並未完全順服,仍祈求看見印證。

一週後,生意漸漸好轉,還比往年更好。更奇妙的是,剛辭職不久的兩位同事,突然對我說想回來工作。上帝讓我完全看到祂的權能,我只能徹底投降,再次禱告後,

 

我決定放下一切擁有的,學習拿起上帝要我承擔的,

就是不再讓祂的田荒涼,走祂引領我走的路。

 

放下是得著的開始

當了傳道人,我服侍基層人士、新移民家庭、單親、露宿者等有需要的群體。原來我願意放下時,上帝就更大的使用我去服侍社會的弱勢社群,讓我屢屢經歷祂的恩典。現在我的生命散發喜樂,不再板起臉對人。上帝亦賜福我的家,有特殊需要的兒子已長大成人,如今是大學生了。

 

聖經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六33上帝給我們各人都有不同位置,可以互相關懷服侍,或許其中需要我們付出,但這些所謂犧牲是我們蒙受上帝更大賜福的開始。

ccmfb_ct680_20190121

(本文是陳淑娟女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