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樂人

文/鄭海傑

相信大家對電影〈淪落人〉不會陌生,約三年前它曾獲香港電影金像獎三項大獎,內容有關黃秋生飾演一名下半身癱瘓的傷殘人士及其菲傭間的關係。那今日我這坐在輪椅也是快樂的「輪樂人」跟這電影有何關係呢?

車禍後成為淪落人

讓我先從車禍前不用坐輪椅時的前半生說起吧。我自小活躍、愛運動、長得高,尤其喜歡籃球,是出色的三分射手,更得教練欣賞,招我加入校隊並成為隊長;我亦是學校領袖生,品學兼優,這些都是我引以為傲的事。另外,家人盡心栽培我學琴,無奈我懶,不喜練琴,卻練就「即興」技藝,只要給我琴譜一望,彈幾下,就可完整彈出樂曲,讓我很受校長、老師、特別是教會的團友歡迎呢,因在時間緊迫下這技藝就可幫得上忙。

可是,在美國留學時遇上車禍,以上一切全都沒了:不再有身高優勢、不再射到三分球、彈琴踩不到踏板……我完全失去自信心,覺得自己沒用,看不起自己。車禍後的我是怎樣的呢?因脊椎受損,腦部發出的訊號只到胸口,以下位置就完全控制不到。在我仍未學懂用手支撐上肢前,有次在醫院裏,一張紙跌在地上,輪椅上的我想彎腰拾回,誰知失去平衡無法扳回腰身,召喚護士的按鈕又在距離很遠的病床上,驚惶下只好大叫救命!護士聽到呼喊也感震驚,不知發生何事,原來只是跌了一張紙。冷靜後,想到只有19歲的我,終身要坐在輪椅上,連拾起紙張都要人幫助,未來的日子怎過!另一傷心事是女友亦離我而去……

倚靠耶穌心靈得力

幸好,一次很特別的經歷,讓我的心態徹底改變。話說當時在醫院的病床上,動彈不得,腦海裏常想起以前的生活片段,如由小學起我便返教會,卻絕不是虔誠信徒。有一刻,突然想起耶穌,祂在被出賣要釘十字架前去到一個地方名為客西馬尼,祂跪下向天父祈禱,說若可以的話請拿走這苦杯,讓祂不用被釘十字架,但不要照祂的意思,只照天父的意思!結果耶穌順服,為救贖世人被釘十字架!(參馬太福音二十六36-46)這個祈禱對我來說很重要,我當時學耶穌禱告說:「天父,如果可以的話,我很想能再行走,但不要照我的意思,要照祢的意思。」禱告後我的心思意念煥然一新,而之後的經歷,我選擇了面對生命,跟隨耶穌,因無論日子如何,耶穌都陪我走過,我的人生不再一樣。

剛才提到的電影〈淪落人〉,當主僕兩人未建立信任關係,大家都猜忌和不願吐露心聲,惟經過日復日、月復月的同行照顧,最後黃秋生說了一句:「我不信她還可信誰?」一個殘障人士,一個在異鄉工作的人,彼此都是淪落人,但都活得快樂,甚至幫助對方追求夢想,令我印象深刻。我想說的是,僱傭關係都可這樣,更何況我們的耶穌基督,祂在我們還未懂得欣賞自己,甚至還作罪人時,祂就為我們死,聖經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五8)

耶穌同行生命最美

上帝的愛非常真實,絕不抽象,當我身為輪樂人,耶穌就來陪伴,我的生命得到重大改變。我雖然不再能跳躍投射三分球,但我漸漸接受到這改變,之後我被邀請與香港輪椅籃球代表一齊練習,之後更在2010年代表香港出戰亞運,這實在給我一個莫大的肯定。彈琴方面,坐輪椅後雖然無法踩腳踏,但我亦克服了這事,就是請人幫忙!我邀請了一個學生又是返教會的姊妹幫我踩,效果不錯!這位姊妹在我彈琴時成了我的「下半身」,幫着幫着,12年前她嫁了給我,我們一起共度「下半生」,這是很浪漫的愛情故事。兒子八年前出世,成為人父的我,實在引以為傲,是我人生一份很美好的禮物。若19歲車禍後,我認定自己是淪落人而放棄的話,我就享受不到這一刻的美滿。

或許,我也曾是一名淪落人,但因着主耶穌的同行、陪伴,我成為一個輪樂人,這是我的故事。香港人在這兩年,經歷很多風風雨雨,日子不易過。實在人人都各有艱難,如經濟、感情、工作、學業等,或都自覺是淪落人,惟按我自己的經驗,當依靠、相信主耶穌,因着祂的愛、接納、同行,我就走過這18年。各位讀者,你可能正面對生活上的艱難、認定自己是淪落人,我盼望你嘗試禱告、接受耶穌基督作你的救主,因無論日子怎樣,有耶穌基督同行,一定是最美。

(本文是鄭海傑先生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17期(2022年1月號)

向耶穌學做爸爸

文/徐家輝

當一切業務交接完成後,去年 1 1 日起我正式離開職場,回家當一個全職爸爸。父親對兒子的成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當專注力不足的兒子有需要,我義無反顧專心照顧他,更重投校園進修兒童教育。然而,學習當一個稱職的父親,我學效的對象,是那位從沒離棄我、無條件接納我的上帝。上帝對我長久忍耐的愛,使我學會愛兒子。

不離

中學時代信主後,心裡雖沒離開信仰,但二十多年沒再返教會,幸而上帝仍接納我,呼喚我回到的身邊。兒子 2015 年升小學,過了期限仍沒收到報考學校預先取錄的回音,我向上帝尋印證,祈求給兒子安排適合的學校。豈料祈禱後不久就收到學校收生的通知。

我感到既慚愧亦感恩,就像耶穌的門徒多馬要看到耶穌的釘痕才相信祂復活。自 1995 年決志信主,二十多年後我再一次返教會。當天講道是約翰福音中尋找失羊的比喻:上帝是在尋找我。我哭了。我再一次確信上帝;這一次,我穩定地返教會,其後也參與中學生團契服侍。

兒子升上二年級後,老師告訴我們兒子出現「講大話」的情況。我和太太認為教育兒子不僅是學校的責任,身為父母亦應多花時間與兒子相處。那應由太太抑或我當全職家長呢?衡量到男孩成長不能忽略父親角色,因此我決定向上司辭職。

旁人眼中看似犧牲,其實我沒甚掙扎,因深明自己擁有的全都是出於上帝的安排和恩典。過去我在事業上取得良好的職位和報酬,全是上帝賜予,是在掌權。因此我欣然接受身分、崗位的轉變,更感恩全家已洗禮。

上帝接納

回想當上班族時,壓力很大;全職育兒後,壓力原來不比工作輕。我做爸爸前,可沒讀過甚麼課程,而教養孩童確實不簡單,因此我決定向擁有真智慧的耶穌學做爸爸。耶穌生平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導門徒,於是我藉閱讀聖經學習教養之道。

透過上帝對自己的忍耐,我更明白當父母應有的心腸,明白上帝造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例如具藝術天分的人,不用怪責他們讀書成績不好。上帝給我度身訂造的「父親課程」,就如我小時跟隨爸爸的言行舉止,我就定睛耶穌怎樣作門徒的模,邊學邊做兒子的爸爸。

即使兒子的行為間或惹我怒氣,惟回想主耶穌對我並沒硬套任何框架,一直伴我身旁,接納我的缺點;我就決意向學習,接納兒子的不完美,正如自己也不完美,給兒子成長空間。

陪伴承擔

我和太太明白要接納兒子的特質,就想辦法按這些特質幫助他。例如他專注力不足,常常丟失物品,我們都包容。他的時間觀念不強,我們就在家裡到處貼出時間表,又以響鬧計時提醒他在固定時間做事;他不能記下複雜的步驟,家裡就貼上程序表和清單,讓他執拾物品有所依據而不會遺漏。當然接納不是放縱,如兒子兩星期內丟失了三件外套,我們也就跟他說,再丟失便不會再買了。

身教重於言教。兒子有如自己的鏡子,當他出現憤怒的表達,我就要反思自己管教時是否亦有這些表達。若然是的,我就先處理自己的情緒,鍛鍊情緒智商。

行為都有其前因後果,另一管教竅門是要好好聆聽,了解背後的原因。例如兒子不想上學,那背後的前因是甚麼呢?我會聆聽他的傾訴,如若其解釋是因想玩耍,我跟他清楚說明後果,賞罰分明,而不是單單按行為而責罵或嘮叨他。

易地而處

若兒子訴說的原因是不能接受的呢?這時我會學習易地而處,並退步想,我希望兒子有任何事情都與父母訴說,抑或跟別人說呢?因而學習聆聽和接納很是重要。若兒子的決定錯了,我會陪伴他承擔後果,正如天父也是選擇差派其獨生子主耶穌代我們承擔罪的後果。

記得有一次兒子參加比賽,我鼓勵他說,若勝出便請他吃大餐;其實我早已預訂位子,勝出與否也會吃一頓。因為我愛他,並不因他的行為,而是由於他是我的兒子。感謝上帝對我長久忍耐的愛,使我能有學習的目標怎樣愛兒子。

羅穎珊採訪,經編輯整理。)

 

好好愛自己

文/譚日新

或會有人感到奇怪,今天在香港,我們竟會談論如何愛自己?想當然地,我們覺得人只會愛自己太多、自私自利、自我中心,但是,有時其實我們並不懂得如何愛自己。所以,愛自己也是需要學習的。

無法愛己?

讓我們首先看看,是甚麼令我們愛自己變得艱難?

有人曾做錯事,解決不了,如對不起初戀女友,又或是沒對已逝去的雙親盡孝,卻已沒法補救等。為此種種而沒法原諒自己,感到遺憾,就像人生長了一道刺。有些人也許沒有遺憾,但就是不易說出自己的真正情感或需要,到爆發以後,為時已晚。亦有些人覺得自己不可愛,欠缺自尊。也有些人並不是真有甚麼不足,只是被社會的價值觀牽著鼻子走,覺得要有車有樓才是成功。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有正面亦有負面經歷;惟總不能重新活一次。我想這是上帝的設限,時間是我們突破不到的設限。過去的遺憾、吃過的苦頭、改變不到的事情⋯⋯人生像是很悲慘,然而,有些人卻在艱難中建立起自己的強項。

身心社靈

愛自己,先要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並可怎樣滿足。讓我們從身、心、社、靈四方面看看。

不要忽略身體的需要。身、心、靈並不分割,身體不好亦會影響個人的靈性。我們要懂得愛惜身體:注意飲食、照顧健康、做運動,有需要時好好休息及看醫生。

心理方面,記著:你是重要的,要接納自己有喜、怒、哀、樂是正常的。在成功或生日時,讓自己開心慶祝一下;在難過悲傷時,讓自己好好哭一場。

社交方面,我借用英國大文豪魯益斯(C.S. Lewis)說過人世間的四種愛:親情、愛情、友情及神聖之情來表達,因為這四種關係決定了我們是否開心。有些人工作時與家人關係疏離,退休在家後,與太太及兒女相處恍如陌生人;有些人在婚姻中沒有維繫愛情,兒女長大後便離婚,或退休後難以彼此面對;亦有人因忙於照顧兒女、打拼事業,友情也放棄了。這樣怎能開心呢?

還有一種關係是與上帝建立的神聖之情。你有想過為何來到這世界嗎?人生的意義、存在的目的、將來的去向等,都是靈性問題,只要你思考過這些,即使沒有信仰,也反映了你心裡有靈性需要。我有基督信仰,認識並且感到這世界有上帝愛我。願你亦能尋找到這位愛你的上帝,過一個好好愛己愛人的人生。

每天感恩

至於具體而言可怎樣疼愛自己呢?你每天起床,會否多謝上天?很多基督徒會感謝上帝賜予生命 氣息,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早上起來,有些在睡夢中就離世。人很有限,人生很難說準每天都能平安無事,所以,每天早上都可為新的一日感恩,每晚臨睡,也可為當日的開心事、為感動的經歷、對你好和愛你的人感恩。若能這樣,你會喜愛現在的自己。

另外,我們要學懂接納不能改變的事。正如神學家尼布爾的「寧靜禱文 Serenity Prayer」中所言,願天父賜我們有智慧分辨甚麼事能改變、哪些需接納,包括成長中的遺憾事。

聖經中約瑟的人生經歷淒慘,哥哥們妒忌他較受爸爸寵愛,竟將他賣去埃及當奴隸。約瑟縱在埃及經歷高低起跌,但沒有放棄自己,一直相信並依靠上帝,最後萬料不到成為一人之下的埃及宰相。後來他的故鄉鬧饑荒,哥哥們不得不去埃及買糧而遇上約瑟,約瑟卻主動說出冰釋前嫌的話:從前你們未必這麼想,不過上帝要先差我來埃及,為要救我們整個家族(參創世記四十五章)。約瑟沒以苦毒的角度看哥哥加害他,卻是用上帝差他拯救家人的角度,這是他在信仰裡的轉化,因他經歷過上帝偉大的愛,才能做到。

愛神愛人

有說:人若不曉得愛自己,也就不懂愛別人,因人常從自己出發,若你不懂得對自己好,怎會懂對人好。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16)上帝的愛極不簡單,祂將最寶貴的兒子賜給我們,讓我們明白祂對我們的愛有多深厚;我們認識了上帝的大愛,就能珍惜自己、愛自己。基督徒的最大誡命是愛神和愛人如己。愛自己並不違背信仰,因為這愛源於上帝,我們學懂愛自己,才能夠捨己愛人。若你今日仍未認識上帝的愛,希望你願意來了解。
 

(本文是譚日新博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我們與惡的距離》:心有多遠,惡就有多近

CT6900003

文/SHINYU

 

今年最火紅的台劇,莫過於《我們與惡的距離》了。

 

這部以無差別殺人事件為中心,多方呈現司法、媒體、醫護社工、受害者、加害者、精神病患觀點的議題劇,

 

沒有正義凜然、黑白分明的立場,而是忠實呈現真實世界裡的掙扎、兩難、灰色地帶,

 

並試著鼓勵人們同理、關懷、彼此傾聽、坦誠相對,為觀眾指出一條仍有盼望的出路,無疑是台灣戲劇的嶄新里程碑,更為社會帶來更多反思與可能性。

 

在悲劇發生前,我們是否接得住墜落的人?

 

無差別殺人事件在世界各國屢見不鮮,而 2012 年至今,台灣也發生了六起無差別殺人案。犯案兇手幾乎都是對未來絕望、被社會排除在邊緣的年輕人,他們選擇以這種方式對社會發出「求救訊號」或「報復」社會,許多專家都指出,這些事件是現代社會資源極度不均、人際連結分崩離析的警訊。在這些犯案者當中,部分人被診斷出精神障礙,也連帶引起一般大眾對精障病患產生偏見與恐慌。

 

但是,將社會分成「善」「惡」兩邊,真的會是撫慰人心、修復傷痛、安定社會的解方嗎?

 

將我們不理解的人遠遠地隔離在外,就能迎接安全的生活嗎?編劇呂蒔媛曾在受訪時開宗明義地說:

 

「劇本概念最初就設定了兩個方向——事件發生後,加害者跟被害者兩邊的家屬如何走過傷痛?其次,我們的社會是否有辦法接住正在墜落的人?」

 

於是,《我們與惡的距離》同時進行著兩個故事:一個已發生,無差別殺人案裡的加害者家屬與被害者家屬都深陷傷痛;另一個正在發生,看著精神病患與外界之間的張力,讓觀眾發現,決定社會樣貌的關鍵,其實就在我們自身——

 

我們對於無法理解的「他者」的反應,決定了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彼此的心有多遠,惡就距離我們多近。

 

我們能塑造一個溫暖的社會,或是活在彼此切割、充滿憤怒的冷漠世界,關鍵都藏在我們自身周遭的每個微小互動裡。

 

基督徒金鐘編劇,以信仰寫出深度

 

呂蒔媛的戲劇作品向來充滿人道關懷,曾以中輟少年的故事《牽紙鷂的手》、探討生死議題的《出境事務所》,兩度獲得金鐘獎最佳編劇。身為基督徒的她,認真對待自身專業,總在創作前對主題進行大量訪談與調查;獲獎時,卻都在得獎感言裡將榮耀歸給上帝。

 

她曾說:「如果我的作品擁有療癒的力量,都是來自上帝的愛與恩典。」

 

她接受《報導者》訪問時曾說,為了創作《我們與惡的距離》,她大量閱讀,也親自訪問了法官、為鄭捷辯護的律師、犯罪心理學教授、精神鑑定醫生、精神病友、記者、社工,參與了兩場死刑法庭;

 

遇到瓶頸時,就讀經、聽詩歌,並形容整個創作過程是「癡癡想抓到上帝的衣角」。

 

這樣謹慎謙卑、試著全面理解議題的基礎,造就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裡處處令人感同身受的動人情節,

 

每個人都可以在這部戲劇裡找到自己的位置,進而省思我們與周遭的關係,以及為社會帶來了甚麼影響。

 

拒絕「惡人」,反而拉近我們與惡的距離

 

無論是妓女,還是貪官污吏,耶穌在聖經裡都為我們示範了一種榜樣——我們該定睛的不是人的罪,而是明白耶穌已經為每個罪人付上了代價;

 

當我們明白耶穌是如何憐憫人,我們更該學習拋開眼前每個人身上的標籤,去理解、接納每個生命的故事。

 

在劇中,無論是加害者家屬與受害者家屬坦誠相對、訴說故事的「修復式司法」,或是精神病友身邊不離不棄的家人、老友、社工,都呈現了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傾聽」與「陪伴」——這些過程可能單調、挫折,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與耐心,又看似沒有立即的果效,但是,這已經足以拒絕「恐懼」與「冷漠」控制我們的心,可以幫助我們與他人,將邪惡推得更遠一點點。

 

需要更多傾聽、理解和陪伴

 

當我們開始學耶穌伸出手、以上帝的眼光看世界,會發現,試著遠離我們以為的「惡人」,反而拉近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而許多被稱為「惡人」的人,都曾是普通人,和我們同樣需要愛與理解,卻可能沒有我們幸運,能夠得到接納。

 

甚至,他們之所以成為「惡人」,是我們與社會將他們一步步塑造出來的。

 

面對失控的個人或社會,恐懼、憤怒、築牆,是最容易的選擇;傾聽、理解、陪伴,看起來又傻又艱難。但若我們願意身為一個效法耶穌背十字架的基督徒,將會發現,那又窄又困難的路,卻是通往生命的唯一活路。

ccmFB_CT690_20191106

(本文轉載自台灣《中信》月刊第 690 期)

 

 

枯樹重生果滿枝

CT681000372dpi

文/林海新

明天,有多遠?對活在苟延殘喘的身軀內、被黑暗包圍著的我,壓根兒似是觸不可及的遙遠。然而,在我以為生命走到盡頭時,竟遇上天使,從此踏上不一樣的人生路。

 

毒海浮沉

十四歲那年媽媽安排我偷渡來港,希望我在這裡能出人頭地,改善窘困的家境。可惜我誤入歧途,在香港未滿一年就加入黑社會,從此作惡不斷,人說「趁火打劫」,我是放火搶劫,又販賣毒品,犯案纍纍,曾被通緝,是監獄的常客。

 

在那二十多年裡我被毒品蹂躪得不似人形,連媽媽也厭惡我,不肯相見。我心裡盡是苦毒、無恥、敗壞、怨恨……後來患上精神病要接受治療。

 

因打白粉針過度,人體四條主動脈中,三條相繼出現血管瘤。2004 8 月初做第二次切除血管瘤手術時,我以為自己已走到人生盡頭。

 

沒想到在醫院裡遇到兩個影響我一生的人——李德勝弟兄和麥院牧。

 

絕處逢生

李弟兄是醫院的員工,我們素未謀面,他一見我劈頭就說:

「我知道你是吸毒的,你想不想改變?」

當時心想:「既然你知我是吸毒的,應該清楚『有頭髮誰想做癩痢』呢?」

我無奈地答:「當然想,可惜沒有辦法。」

豈料他指著自己說:「有辦法!我就是人板。過去我跟你一樣,但今天我成何等樣人,只因耶穌改變了我。你信耶穌啦!聖經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五17)」然後把上帝如何改變他和他的家一一述說。

 

聽後我開始心動,希望能像他一樣重新做人,有尊嚴地活著。

 

翌日他介紹麥院牧探我,麥院牧給我讀聖經,並講述她丈夫的改變,原來她丈夫是以前在油麻地吸毒的黑社會哥頭,花名叫「紅衫仔」,我心想連紅衫仔也可改變真是奇蹟!所以這信仰很吸引我。之後麥院牧常來關心並為我祈禱,令我十分感動。

過去我曾被強制或自願戒毒二十多次都不成功,因此擔心一旦出院又會重蹈覆轍。於是告訴麥院牧,我想試試福音戒毒,她就把我轉介到基督教新生協會戒毒村。不經不覺我在村裡度過了七八個月,算是戒了毒癮,但對基督信仰沒有追求的心。

記得第二次放假外出,因已戒掉毒癮,就滿心歡喜去見女友,才發現她已離我而去。

 

在極度失落難受下,我再以毒品麻醉自己,之後回到戒毒村,

 

有位職員一眼就看出我剛嗦過毒品藍精靈,隨即拿一面鏡子給我,說:「看看你自己。」然後轉身而去。我望著鏡裡的自己,那感覺實在畢生難忘,終於明白「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翰福音十六8的感覺。那刻我真的痛悔了,呼喊說:「耶穌呀!求祢幫助我!惟獨靠祢才能勝過毒癮!」

 

我更立志一生跟隨主。從那天起我用心讀聖經、祈禱,每次聚會都全情投入,專心學習。靠著上帝我不但徹底戒除毒癮,連困擾多年的精神病也康復了。

 

耶穌是出路

有一次在聽道時上帝呼召我:「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

 

我本是毫無盼望的罪人,上帝不但拯救我,賜下新生命,還願意使用,要我去幫助同樣受毒品折磨、精神病困擾的人。

 

那刻我激動淌淚,並懇求主看顧我的媽媽,以致我可無後顧之憂把生命獻上全為主用。在戒毒村受洗歸入基督後,我邊做邊學,靠著主加我力量,一直從事福音戒毒、酗酒、嗜賭、精神病患等的復康工作至今已十年多了,期間見證一個又一個看似無望的生命得到重生,他們亦願意回饋社會,幫助有需要的人。

 

曾有一位美國紐約唐人街的江湖大佬被聯邦警察驅逐出境,染了多年毒癮的他輾轉來到我們中心戒毒,當時他因受冰毒影響產生幻聽、幻覺,揮刀斬我的手掌和脖子,重創下我險些喪命。事後我沒怪責他,還視手掌和脖子那兩道疤痕是上帝在我身上留下的榮耀記號,並繼續關懷扶持他,助他戒除毒癮,

 

加上弟兄姊妹的不離不棄,讓他體會到基督的愛而深受感動,悔改後更服侍主。他的改變影響了很多人願意信靠耶穌過新生。

我因著耶穌而得到重生,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也建立了福音復康機構,從事成癮者(吸毒、嗜賭、酗酒)和精神病患者的康復事工。我還得到媽媽和弟妹們的重新接納與尊重,最重要是知道人生的意義,就是遵行上帝給我的使命。信靠祂的人必得著力量面對一切,因為耶穌基督就是人生種種問題和困難的出路。

ccmFB_CT681_20190426

 

 

甚麼是罪

 

CT6790006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裡有關罪的討論很有意思,我們發現許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有罪」,是因為對基督教「罪」的定義有誤解。

 

「罪」在聖經希伯來文中的含義是「箭未射中靶心」,可理解為人類沒有上帝所希望我們的那樣完美,而中文「罪」的含義是「作奸犯科」,和英文中的 crime(罪行)類似。英文聖經譯文中的 sin 和希伯來文的原意雖然接近,但還是沒有準確地解釋希伯來文的原意,而中文的「罪」卻和希伯來文原意相差甚遠。

 

語言文字的差別導致對福音信息的誤解,當解釋清楚這問題後,很多人恍然大悟地說:「原來罪是這意思,若是這樣,當然我同意人人都有罪,需要耶穌的救贖,包括自己在內。」

 

上帝是愛和寬恕

 

基督信仰中,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痛苦代表了人類悖逆的後果,但上帝甘願承擔,為的是和人類重新和好。

 

我們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人類內心的黑暗(罪)在歷史中以陰謀、屠殺、戰爭(包括濫用上帝之名的宗教戰爭)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雖然歷史上也出現過烏托邦式的「理想王國」的理論和實踐,但均以失敗告終,

 

人類根本無力憑藉自己的力量維繫正義。而在基督信仰中,上帝願意對人類施以援手,祂的恩典和救贖如同「浪子回頭」故事中的慈父,永遠張開雙臂等待我們的回應。

 

在神學歷史上,對罪的解析深刻地影響了人和上帝的關係;對罪的單一過度強調,有可能使慕道者對上帝產生畏懼和敬而遠之的態度。從整個救恩史來看,

 

上帝是愛、寬恕和體貼,

 

祂在創世之初信任我們,將自由慷慨地賜給人類,當我們無法掌控自由的代價,祂就選擇自己受苦,代我們承擔後果。

 

謙卑看己寬容待人

 

在慕道班,大部分人都坦承自己心中有隱祕的各種惡念,但會有意識地以道德來抑制它,且中國的儒家文化對個人道德修為有很高的要求。

 

不過很多經歷過文革的長者都感慨地指出,浪漫的人文主義理想或傳統的道德修養都無法保證能有效抑制人心中的權欲、黑暗和爭競。而對內心黑暗掩耳盜鈴式的否認,會使這些惡念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成為危害別人的行為。

 

承認「罪」的存在,讓我們謙卑地看待自己,

 

而上帝的愛更讓我們有機會和祂藉其救贖連接,我們的不完美教我們亦應有寬容的心接受別人的不完美。

 

耶穌在地上的日子對罪人(如妓女和稅吏)的接納、對自義的法利賽人的批評,正顯明我們不能以遵守律法為自誇的理由,心中需有耶穌那樣的寬容和愛才能真正肖似祂。

 

而今日的教會怎樣看待罪人、怎樣對待自己的不完美,也是我們應該終身思考的問題。

ccmFB_CT679_20190411

 

 

為何我們仍要信

CT673000472dpiA

譚羅月英

 

身為母親,與腹中塊肉的連結,是一份奇妙的生命體驗。

 

十月懷胎時,想像著孩子的將來,期待著嬰孩的出生……然而,小寶寶呱呱墜地後的狀況,教我撕心裂肺,不禁哭問上帝:「我和丈夫都是基督徒,不就是屬祢的嗎,為何祢不祝福我們?!」不過,往後與丈夫及孩子繼續走的生命路,讓我對愛有更深的體會,也更清楚自己信的是甚麼……

 

沉重的擔子

偉諾出生時因肌肉張力低,較一般嬰孩的身軀軟綿綿,難於照顧,且常因吮奶嗆著導致肺炎而出入醫院,於是我辭掉工作專心照顧他。八個月大時的智力測試被評為「智力發展遲緩」,實在無法接受,除丈夫永發外不敢告訴任何人。我質問上帝、哭了幾天後,心裡有聲音說:「難道基督徒不可以遇到這種事嗎?」心情漸起變化,開始願意與人分享,教會弟兄姊妹知道後都表達關心和支持。原來上帝要我坦誠說出心底話,是要減輕我們的重擔,因若隱瞞只會更難受。

永發得悉兒子狀況後勇敢接受,並倚靠主耶穌養育他。當時永發的事業正處高峰期,仍堅持每星期六帶我和兒子到郊外透透氣。偉諾三歲前我每週帶他到兩間中心做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和言語治療,回家也勤加練習。那幾年的辛酸勞累實不足為外人道,若不是信仰給我的力量,真不知如何度過。後來偉諾到特殊幼兒中心上學,那裡有他所需的各種治療,我每天帶他上學後留校做義工和學習,待他放學才一起回家。回家後繼續訓練他,能做的我都盡力。偉諾六歲時再做評估,竟被診斷為「嚴重智障」,需要入住寄宿學校,每週只能回家兩天。聽到這結果我竟出奇地平靜:「主啊!該做的都已做了,我將這結果交給祢。感謝祢讓我能平靜接受,感謝祢與我同行,一起面對。」曾患產後抑鬱的我深知這份平靜安穩是上帝賜與。

 

親友和教會弟兄姊妹都鼓勵我們再添孩子,於是我禱告求問上帝的心意。

 

結果上帝多賜我們一個兒子,且是在最好的時間——就在偉諾開始入住寄宿學校前一個月,小兒子偉然出生了。他是個健康活潑的孩子,但當偉諾每週回家那幾天,我要同時湊兩個小孩就很不容易。記得一次給偉然洗澡後,出來看見偉諾用手把弄糞便,還印在四周牆壁上,此情此景實在令人瘋了!自此每次接偉諾回家前,我都先禱告,有充足的預備才接他回來聚天倫。

 

看見兩兄弟一起玩耍建立感情,使我很欣慰,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同行的禮物

CT673000472dpiC

感謝上帝賜我們智慧教導偉然,所以他自小接納哥哥愛哥哥,一起外出時總緊握著哥哥的手,難得是他不介意路人注視的目光。教會是我們屬靈的家,四口子每週一起上教會,牧者和弟兄姊妹一直是我們的支持和安慰。偉然十二歲就清楚自己所信的,並接受洗禮加入教會。至於偉諾雖然智障,但當我們祈禱時他懂得合上雙手,每次聽到〈天父必看顧你〉這詩歌時他都能安靜,彷彿對上帝有敏銳的感應。

2003 年偉諾開始出現羊癎症,一天抽筋昏倒三四次。為免他跌傷,家裡安裝了保護設施,他外出時要佩戴頭盔和安全帶。那時偉諾的身形已長大了不少,我要扶他實不容易,適逢「沙士」後永發的工作量大減,於是他從 2004 年開始全職照顧偉諾和家庭,我則外出工作。偉諾十八歲就離開宿舍回家居住,今年二十八歲了,雖然智商只有兩三歲,我們仍不放棄,能訓練他的都盡力做,感恩他現在已不需再用尿片了。

我和永發也不忘每週騰出兩個早上一起飲茶享片刻寧靜,有時一起禱告,有時與小兒子偉然行山或散步,聆聽他的心聲。我也愛黃昏跑步,眼觀大自然,耳聽讚美詩,享受與上帝獨處的時光。上帝提醒我除了操練自己,也要操練偉諾,於是我倆一起行商場,每次運動半小時,與他閒談,告訴他:「耶穌愛諾諾!諾諾都要愛耶穌!」雖然他不懂回應,但每當我唱詩歌時他都會留心聽,彷彿感受到天父的愛。我愈來愈享受這段母子單獨相處的時刻,無論將來如何,實在已沒遺憾了。

 

為何仍要信

 

有人問:「你們的祈禱上帝沒應允,為何仍要信?」

 

的確,上帝沒有應允我們讓偉諾痊癒變為沒有智障的禱告;且偉諾隨著成長,行為問題愈來愈多,使我們身心俱疲。然而,因有基督信仰,在照顧偉諾上縱然辛苦,卻不痛苦。因為上帝與我們一起承擔,祂賜我們力量與偉諾同行,祂的愛叫我們常存盼望不灰心。昔日耶穌明知自己要受難仍上十架,為的是拯救我們脫離永死的困局,祂已勝過死亡並且復活。

 

我們在倚靠祂的過程中,經歷到祂的同在、安慰、勉勵和加力。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不是建基於利益,而是愛。祂十架上的愛激勵我們,祂是我們的救主,我們是祂的兒女,這關係不會因祂如何回應我們的禱告而受影響的。

 

聖經告訴我們,看得見的不是永恆,看不見的才是永恆;我們只是瓦器,但有寶貝在裡面,那就是主耶穌(參哥林多後書四7-1)。將來在天家不再有智障,也沒有羊癎,這盼望讓我們一無所懼,即使我與丈夫離開世界,深信上帝仍會與偉諾一起共度人生;若沒有這信念我倆怎能安心,更何況還有愛他的弟弟呢!雖然不是人人明白我們的處境,但人人都可以明白耶穌基督的大愛。

願未信主的親友和讀者早日得著救恩,讓主耶穌成為你們的倚靠。

ccmFB_CT673_20180511

(何在凡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