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孩子的承擔

文/陳家榮

  蒙神恩典,我有六個小朋友。我亦是一名律師,入行差不多三十年,處理不少遺產事宜。這讓我想到,身為父母,甚麼的遺產才是對兒女、子孫最好的祝福?

家族蒙福的竅門

  我們三四十年前讀法律的人,不少視英國上訴庭庭長丹寧勳爵(Lord Denning)為英雄。他在任三十年,曾改革英國本土和英聯邦的不公平法律,造福不少孤兒寡婦、弱勢基層人士。他的生命非常美好,是很好的見證。

  當有雜誌訪問丹寧勳爵成功的祕訣,他坦言絕不比家裡的兄弟成功,他的大哥是為國捐軀的英雄;二哥是海軍上將;弟弟是陸軍上將。編輯再問那麼其父母有何教養心得呢?丹寧勳爵談到他們已是第六七代基督徒,飯後讀莎士比亞及聖經,一起祈禱。原來,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時刻敬畏神,才是對兄弟們最重要的影響。我當時仍未信耶穌,卻看到神何等恩寵這家庭。我在基層家庭成長,爸爸是半個孤兒,不懂得教導我。讀畢丹寧勳爵的家族傳記,使我感動流淚。原來敬畏神,能帶領一個家族蒙福,於是我嘗試返教會。

領養帶來的祝福

  我在英國深造後回港當律師,與太太結婚後生了一子一女。當時我很驕傲,躊躇滿志要栽培長子成為香港的丹寧勳爵。然而,兒女在幼時很不聽我話。上帝給我功課學習謙卑。2004 年教會支持一隊外國短宣隊在廣西孤兒工作。2005 年我成立了一個孤兒事工,在港籌款支持廣西服侍孤兒。一天,孤兒院院長跟我說,一名失去兩隻拇指的小朋友出生兩三天後,就給人放在孤兒院,問我和太太會否考慮領養?他在相片中不太可愛,我和太太有些掙扎,為此我們向上帝禱告。有兩晚,當我們禱告時,聽到上帝問我,是否願意作為一道橋樑給這小朋友,進入我們的家庭去看到耶穌呢?我與太太商量後決定領養。

  在辦理老三的領養手續期間,一位在洛陽的主內肢體問我,是否願意領養三名從拐帶集團救出又找不到其父母的嬰孩;因當地政策是每個家庭只能領養一個,故我們與教會另外兩個家庭一起領養了這「洛陽三寶」。其一就是我的老四。

  領養老三老四並沒增加太多家庭開支,只像「加雙筷子」,感恩的是教會的弟兄姊妹將他倆所需的奶粉一箱一箱送給我們。2006 年,老三老四一齊來香港,帶給我家很多的祝福。當時我老大九歲,老二七歲,他們幫弟妹餵奶、換片、洗澡;透過服侍弟妹,老大老二的生命成長了,慢慢更多明白父母的心。到今天老大老二都讀大學了,但他們一直都很愛弟妹,而弟妹同樣也愛哥姊們。老三老四都很乖,似他們的哥哥姐姐,當我們有老五老六的時候,他們也有照顧和服侍弟妹。

上帝命定的心意

  身為六個小朋友的爸爸,卻沒法從父親處學懂做爸爸。於是我嘗試向被認為是最有智慧的民族猶太人學習,怎樣教育下一代。我翻閱舊約聖經,讀到創世記有關亞伯拉罕、以撒及雅各幾代的家譜及故事,還有雅各的兒子約瑟被賣到埃及做奴隸,經過多年不容易的日子,做了埃及宰相,後來在全地饑荒時與家人相認及使雅各一家有糧得以存活。「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二十九11)意念在英文譯本即計劃(plan),在原文有命定的意思。所以約瑟的命定就是雅各的命定,我每個孩子的命定就是我的命定。我們與我們的孩子是相連,這是上帝的心意。神對每個家庭都有祂的心意,計劃及命定,是祝福我們的心意,要我們的走在祂的心意中。身為父母,我們要教養孩童走當行之路,帶領孩子走在神的心意中,抓住神的應許和祝福。

  我深信上帝的心意不僅讓我當個小律師,在香港服侍上帝,祂也想我的孩子都愛祂,都進入命定。兒女是上帝賜給我們最大的禮物。我對六個兒女說:「爸爸將來不會留下很多產業給你們。」我深信承傳敬畏上帝、愛及教育給孩子,若他們有夢想,生命就會豐盛。大兒子現就讀大學四年級,過去三年取得六十萬元獎學金,他去當交換生前將一筆錢給媽媽養家。他沒有工作就可給家用,是上帝的恩寵和恩典。我深信當兒女敬畏上帝,祂必帶領各人走在其心意中。

 (本文是陳家榮律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搵餐食啫

CT677000172dpiA

文/余浩霖

我在廣告公司工作了十多年,從職場上的不同經歷,發現了上帝賦予我的工作意義。

 

工作只為搵食?

人要工作的最基本原因,是「搵餐食」(為三餐謀生)。不單較年長的人有這種想法,愈來愈多職場新人也認為除謀生外,工作似沒多大意義。

聖經記載始祖亞當犯罪後,上帝要男人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參創世記三17),所以「搵食」命定是艱苦的。

現代人追求《窮爸爸,富爸爸》一書所說的財政自由——不上班也有收入和供應。這狀態出現在嬰孩時期。長大後,財政自由反成空想。因此,人人都怕得罪老闆,因得罪老闆就沒有供應。

但聖經說:「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馬太福音六26)這不是指人們無需工作,而是無需懼怕生命給工作或老闆轄制。

 

誰賦予意義?

美國一位大學教授嘗試將工作意義量化。

他將實驗對象分三組,組內各人都獲派工作紙,每完成一張工作紙會獲得三美元,

但報酬會逐步減少。

此外,第一組完成的工作紙會被放入特製公文袋,並寫上各人名字;

第二組的會隨便看看便擱在一旁,且不會記名;

第三組的卻立即放進碎紙機。

結果是第一組的工作動力較高,

他們感到工作受認同,產生了工作意義,

報酬遞減至 1.5 美元才不願做;第三組在報酬減至 2.7 美元已不願做了,而第二組結果亦與第三組接近。想像一下,當我們努力工作,老闆卻對工作成果不屑一顧,便易感到沒有意義。

 

工作意義由賦予工作那位而來。

 

聖經說我們的工作從上帝而來,祂在創世之時吩咐人管理萬物,把人放在管理層(management)的位置,不是工作者(worker)。上帝所賦予的意義,才是工作的真正意義。

 

小事雖小,恩典不少

 

剛加入廣告公司時,上帝給我一位很好的基督徒上司,我第一天上班,他就問我:「你覺得這行業幾點下班?」我戰戰兢兢,考慮一會後答是八時,他又問餘下時間做甚麼,我說睡覺、看電視、做家務……最後問是否覺得人生中最精華、最黃金的時期,沒預留給上帝?

 

這使我恍然大悟。

 

他鼓勵我要在工作上體驗和經歷上帝。

 

他以身作則,堅持週末盡量不叫同事上班,鼓勵同事把週末留給家人、教會和上帝。

 

我在一件小事中經歷上帝的看顧——有一次,我的團隊負責構思廣告的新點子,遲遲未有頭緒,當時已是星期五,接著的星期一要向客戶匯報。我打算翌日回公司加班,但老闆竟叫我們按時下班,星期一上班再想辦法。

可是,星期一早上仍沒頭緒,怎料,同事通知我們,該客戶因事主動將當天的會議延期。那刻我深深感受到,若我們週末加班,對整件事亦毫無幫助,反而當我們放膽交給上帝,卻能安然度過。

 

設立底線,靠主無懼

我遇過一位性格急躁、工作狂的上司,我曾加班至凌晨一時,並把完成的工作內容電郵給他,然後回家。

凌晨三時,他突然來電叫我立即修改。太太被吵醒,知道我要應付上司的無理要求,日以繼夜工作,她哭了。

 

當時我沒拒絕上司,但之後心裡不安,禱告後鼓起勇氣跟他說出我的底線,他逐漸收斂並減少無理要求。雖然我最後因家庭因素離職,但他至今仍是我的朋友。當我們願意倚靠上帝,不倚靠人,就會得平安。

 

廣告業常有不同的廣告獎,而這些獎項會影響升職加薪。

行內有人專門杜撰一些虛假的廣告內容,我覺得不平安,堅持不如此行,後果是獲獎機會比別人少

感謝上帝,我的堅持仍能拿得獎項,雖然事業發展可能比同輩慢,但我心裡平安,正因上帝的供應,使我不懼怕。

 

職場也能分享信仰

 

上文提到的基督徒上司,鼓勵我在職場上好好做基督徒,

 

將人帶到上帝面前。

 

我們在公司開辦基督徒小組,每天為一位同事祈禱。我經歷到上帝怎樣助我在職場上作好見證:

第一,上班初期遇到一位同事,常推卸責任,令我非常討厭他。一次,有趕急的公事處理卻找不到他,正氣憤憤時,看到他桌上有張與兩個小朋友的合照,我從未見過他這樣慈祥的笑容,那刻我開始對他改觀,當晚就為他禱告。

 

上帝讓我感受到,我可以作和平之子,散發親和的力量。

 

第二,曾經有兩個月,儘管我如何努力宣傳和邀請,仍無人參加午膳時間的基督徒小組,只有我獨個兒吃飯,有點灰心。某天突然有位同事走過來看著我吃飯,我不知找甚麼話題才好,便跟她談起信仰。我非常緊張,到分享完畢,問她是否願意接受主,她竟說願意。起初我還半信半疑,但她能清楚講出自己相信甚麼,我繼而為她禱告。

 

當我感到最沒有能力時,上帝使用我去說話,祂的供應真是奇妙。

 

享受工作

 

人生非常短暫,最終都會返回天家,而我們可享受在世時的工作意義,像享受工作假期一樣。

 

工作意義來自賦予我們工作的上帝,這意義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同,我的工作意義是在職場上與同事分享信仰。只要相信上帝,人人都可在工作中找到真正意義。

 

ccmFB_CT677_20181109

(本文是余浩霖先生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時代的挑戰

CT6710272dpi

文/劉進圖

香港近年社會撕裂帶來的挑戰,相信每個人都有切身感受,不論在同一個家庭、同一個朋友圈子、同一間公司、同一間教會,都可能因為對時局、對世事的看法不同,深深影響人際關係。

  • 就個人觀察,社會撕裂的因素有四方面: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而我們可怎樣面對這時代挑戰,則以我個人遇襲後的反思來分享。

 

社會為何撕裂?

 

一、政治因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社會已有政治意見分歧,卻沒有現在這樣撕裂。九七回歸後,基本法生效,其中有一個政治目標:1997 2007 年,定下立法會直選議席比例、行政長官產生辦法等。既有共同政治日程,所以政治爭拗沒有演變成難以彌補的鴻溝。

2014年,一國兩制白皮書公布,人大決定普選行政長官要先由北京通過一千二百人的選舉委員會揀選候選人,選好才給香港一人一票去選。

 

政制發展終極藍圖首現,引發「真普選」的爭論,更演變成巨大的政治撕裂。

 

政制的決策制度由此失去共同點,失去彼此尊重和制約。這些年來,因失卻政制發展的共同目標而引發的紛爭、撕裂,在掉失對話基礎下,實難以彌補。

 

二、經濟因素

貧富懸殊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過去香港社會的流動性高,即使在清貧家庭長大,只要努力進修,畢業後找到好工,假以時日都能脫貧,置業安居,改善生活。但如今由於地價、樓價、租金高昂,令置業階梯斷了。年輕人即使有專業工作,也未必能在結婚時置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移民潮,造就了留港年輕人有晉升中層或高層職位的機會,而今天的年輕人卻因有眾多資深職員在上層,難有晉升。即使出來創業,因租金高昂,縱有再好的主意、手藝,也不敵租金壓力。

 

由於經濟向上流動的空間收窄,有產階級跟無產階級之間的鴻溝拉遠,難以逾越。

 

三、社會因素

香港從來就是個移民社會,不同年代都有大批不同的移民來港,亦有很多港人移民到外國。過去的移民大多是難民背景,彼此守望相助,同舟共濟,不會互相排擠。

今天香港仍有很多入境和出境的移民,但很多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心態改變了,覺得外來移民滲入自己的生活空間,搶佔經濟資源,製造了很多不文明的社會問題,因此不再包容,產生排擠、歧視、辱罵,甚至動手。

 

過去幾年,內地人來港引發的社會矛盾與撕裂與日俱增,同舟共濟的精神不復存在。

 

四、文化因素

我在新聞媒體工作二十多年,大部分時間香港還有主流媒體,大家縱有不同政治立場和社會背景,但接收的新聞資訊大同小異。現在網絡社交媒體普及,已不再是主流媒體年代,人們會透過臉書、WhatsApp 等接收新聞,更有年輕人只看朋友分享的資訊。

 

2014 年雨傘運動開始,刪除不同意見人士的情況在社交網絡上頻頻出現,

 

造成年輕人群組只圍攏同一政治立場的人,只聽到一種聲音,形成了很多偏見而不自知,亦與其他群組難以溝通,進入「一言堂」、「回音谷」的信息年代。

 

從遇襲到開審

 

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社會撕裂的局面?

「因祂使我們和睦(原文是因祂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以弗所書二14上帝藉著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廢掉冤仇,使人與上帝得以和好。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能尋求改變人與人的關係。

 

我的個人經歷正體驗了這個真理。

 

2014 2 月,上班途中遇襲重傷,住了五個月醫院,心情卻相對平靜,全是上帝的恩典。親友和醫護人員用愛心包圍我,太太更封鎖資訊,不讓我看所有與案有關的報導,以免刺激我,我是全香港知道自己的新聞資訊最少的人。在醫院早晚忙著配合醫生及物理治療師制定的康復療程,沒空理會外面的事,心境反得平靜。

 

2015 年夏,考驗開始。那時案件開審,我要出庭作供,面對兩個疑犯。證人欄跟犯人欄距離甚近,那會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著傷害我的人。疑犯是從我背後施襲,我抬頭時只見他們迅速跳上電單車逃走的背影。審訊那天,我要仔細重溫遇襲的每個細節,所以審訊日子臨近時,壓力甚大。

 

做了數十年基督徒,卻不曉得怎樣為這事祈禱,

 

想了很久,我向上帝禱求兩件事。第一,願真理的聖靈,在法庭的房間運行,讓公義得到彰顯。第二,我走入法庭時,求耶穌基督與我一同進去,否則我不知道能否面對壓力,面對襲擊、傷害我的人。

 

學習原諒

作供時,我心情平靜,雖有壓力且疲倦,審訊也消耗精神,但心裡仍有平安,我清楚知道耶穌基督在那裡。

 

我不單看到犯人欄的兩位被告,還見到耶穌基督。兩位被告固然有錯,應受制裁,但我們也同樣會犯錯,同樣得罪上帝,有傷害其他人的時候,需要基督的寬恕、憐憫,

 

而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用自己流的血,代替了我們應該承受的代價。面對這位為我捨身在十架上的基督,我知道我的罪已經得赦,祂是一位愛我、為我犧牲的上帝。面對這樣的上帝,我問自己一個問題:面對那兩個傷害、得罪我的人,在完成法律審訊,公義得到彰顯,犯人受到應有制裁後,我會否原諒他們?按照常理,我可以選擇不原諒,但我看見犯人時,耶穌基督也在,而我知道祂希望我饒恕,正如祂饒恕我一樣。

 

審訊結束,我面對傳媒採訪時,公開對所有人說,我原諒了那兩個人,

 

唯一原因是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廢掉冤仇。這不是一個古老文本上學到的道理,而是我真實的經歷。

 

廢掉冤仇

「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祂在我右邊,我便不致搖動。」(詩篇十六8)當社會撕裂出現,不論在電視鏡頭上,或真實生活場景中;當你見到有些人的意識形態跟你差異甚大,甚或有些人說話很討人厭,就將耶穌基督擺在面前,試著跟自己說:「耶穌基督在這裡。」不論基督是審判他或拯救他,祂會定奪一切。

 

「十字架廢掉冤仇」,甚麼是冤仇呢?就是對立、撕裂、鴻溝。

 

如果你意會到自己跟上帝有這樣的鴻溝、這樣的對立;跟其他人有這樣的鴻溝、這樣的敵對,請你記起,惟有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能廢掉冤仇。我鼓勵大家要記著十字架的信息,就是廢掉冤仇。

ccmFB_CT671_20180329

(本文是劉進圖先生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鐵石竟有軟化的一天

文/楊英偉

原來,「絕對」盡頭沒絕對。

矛盾的愛
小學二年級,我考得第一名,很開心。回家後,媽媽拿著我的成績表看了一遍,一開口就說:「你的平均分比去年低。這次你能考到第一名,是因為所有同學的成績都差了……」如是者,我被罵了十分鐘。自此,再沒心思讀書;後來憑著一點聰明,我升上了大學。 繼續閱讀

與上帝對話的風水師

文/李國健

甚麼可改變命運?有些人遇上挫折困難,會說自己的命不好,希望靠風水、玄學改變現況。我以前是風水師,許多崇尚風水的人都來問我怎樣可發達。後來,我更把玄學融入投資學問中,開辦推算股票及期貨市場升跌的課程。高峰期曾有180位學生,收入可觀。 繼續閱讀

找回心靈的健康

文/陳勇堅

我小時候並沒吸收甚麼營養,甚至熬壞了身體。

新蒲崗的街道我一點也不陌生,自小學開始,就在五芳街做童工幫補家計——從早到晚、晚到早工作,下班後就上學,放學後就去工廠,甚至通宵達旦工作。當時我很少吃水果、喝牛奶,小六後就沒怎麼長高;長大了,才驚覺營養對發育的重要。 繼續閱讀

天水圍「俠醫」

CT653_HK_6

文/陳嵐峰

我是個私人執業的家庭醫生,在天水圍行醫前,曾於屯門一間收費最高的診所駐診。

「邂逅」天水圍
2007年,我認識一位在天水圍服侍的女牧師。有一天,她對我說:「你是位基督徒醫生,常常經歷耶穌的看顧。天水圍被稱為『悲情城巿』,有很多被情緒困擾的人,恰巧你也喜歡看顧情緒病人,不如你來這裡開診所,好嗎?」我回應她說:「不可能,這是資源錯配。診治情緒病的藥費很貴,你沒做過生意嗎?」那時,天水圍發生了一件很轟動的案件——有一位母親把兩個孩子從家中的窗子拋到街上,自己就跟著跳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