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歸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個人對基督資訊均有不同感受,且各人信主的契機也不同。有人對耶穌復活的真實歷史感受最深;有人深覺基督信仰的美和善最感動她;有人是在生活遇到危機時發現上帝陪伴的珍貴;有人是看到基督徒的嘉言懿行受到感動,有人是因在回家途中看到夕陽的美景而想到上帝創造萬物的奇妙而歸信上帝;另有人對上帝的認識循序漸進,並沒有驚濤駭浪的經歷…

各人信仰路不一

上帝將尋求的心放在每個人心中,讓這顆種子發芽的條件各人不一。同時,每個人在信仰中遇到的困難也不同,有的是理論性的問題想不通,有的是對一些基督徒的言行非常失望,有的是祈禱沒得回應…

奥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詳盡記述其信仰掙扎,在認識上帝之前之後的轉變。小德蘭從小接受了信仰,在修院中度過平靜的一生,她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小小的仁慈犧牲之舉和她在內心世界對上帝仁慈恩典的領悟,給予那被「嚴厲的上帝」神學窒息的時代溫暖和安慰…聖人都有獨特的心路歷程。

倚靠上帝力量

對我來說,基督信仰是由父母傳給我,這是上帝恩典,讓我自小認識。且因中國特別的國情,基督徒的世界雖然外部環境艱難,但相對單純,讓我有一個屬於自己心靈的世界,有真誠的弟兄姊妹彼此幫助、扶持。我在信仰上受到的最大考驗其實是在宗教自由的地方,是當教會和世俗的事務,權力虛榮混在一起,是教會裡的人也不再單純時。這讓我開始懷疑基督徒的世界和它所代表的意義。教會一直是我心靈的家園,當發現這個家不再是我熟悉的地方,人也變得陌生,我的信仰也失去現實依託。

但童年時代一直堅持祈禱的習慣拯救了我,讓我了解不僅要享受上帝的愛,也應和同擔苦難。在世上遇到的困境前所未有,我們豈不也應在這複雜的世界效法,依靠的力量生活,愛每一個不完美的人,同時將盼望帶給每一個遇到的人?

與上帝的國度有分

無論我們出發點在哪裡,其實都邁向同一歸途,耶穌在終點等待我們,我們的一生其實是認識的愛,享受的陪伴,領悟及實踐的教導,等待和相聚的日子。

雖然看不見的身影,但當我們凝視所造的山川湖泊,感受到人們內心世界對的渴求,我們就能隱約瞥見在曠野中跋涉的身影,而十字架的影子也一直投射在我們心裡,讓我們了解的痛苦和犧牲。我們的一生和這些圖像緊密相連,它們給我們的生命賦予了神性的意義,讓我們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活,也參與上帝的計劃,與的國度有分。

 

何必一定要信主耶穌?

CT6710772dpi

文/桑安柱

 

只要憑良心做人,何必信主?

 

「只要憑良心做人,信不信是無所謂的。」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們以為人只要行善,宗教就沒有甚麼價值了。有不少沒有信耶穌的人,人格、道德都很高尚,何必還要叫他們相信呢?信耶穌還不是叫他們做好人麼?

做好人固然沒錯,但問題在於做怎樣的好人。一般人的「好」,不過是根據人所定的標準;而人的標準隨著所處的社會、環境、時代、階級、經濟、文化而改變。好比在羅馬時代,人們視奴隸制度為理所當然,沒有人認為不對;在回教國家,婦女是沒有地位的;中國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帽子下,以前娶妾的人被視為孝子賢孫。

 

  • 耶穌說:「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路加福音十八19)善是上帝的本性,祂是善的典型,永不改變。人的善不過是相對的,上帝的善才是絕對標準。

 

基督信仰是:你當如天父一樣的完全(參馬太福音五48),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人自以為好到甚麼程度,重要是上帝對人的要求是怎樣的標準。

 

  • 聖經說,人所有的義在上帝面前,好像污穢的衣服(參以賽亞書六十四6)。「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三10)因此沒有人可以憑著自己的「好」自恃。

 

人在上帝面前,絕不能因行為得救。做好是人的本分,但若認為有了一點點「好」就可換得永生,不需要信靠上帝了,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世上沒有一位完全人。

 

同時,「不信」乃是人的大罪。從前把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的,不是那些稅吏罪人,乃是許多那些當時的「好人」:虔誠的法利賽人與宗教界的領袖。又如聖徒保羅在信主以前,也曾逼迫教會,還以為是為上帝大發熱心。

 

再者,德行是由信念產生的,「做好人」的觀念實際上間接出乎先人的宗教信仰。試問,為甚麼一定要做好人呢?做惡人不行嗎?做好人是傳統宗教信念,已深印在人的心裡。雖然人口裡嚷著:「只要憑良心做人,信不信是無所謂的。」但人之所以要「做好人」,骨子裡還是有其所「信」,是自己不覺得而已。可是人憑良心做人的觀念,根基既如此脆弱,久而久之,在摒棄宗教的環境與潮流中,也會把「做好人」的思想棄之無遺。

 

真欲「憑良心做人」,應當以宗教信仰為後盾,因若沒有上帝的幫助,人無力真正行善,所以千萬不可說:「只要憑良心做人,信不信是無所謂的。」此時問題來了,人會說:「好!那麼我就相信,但為甚麼一定要信耶穌?相信別的宗教不是一樣嗎?」

 

相信別的宗教不是一樣?

 

中國人有個說法叫「殊途同歸」,許多人認為相信別的宗教,同樣可以達到目的,毋須一定要信耶穌。有些人以為各種宗教,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索性甚麼都不信。有些人則以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所有宗教,目的相似,方法不同而已,大家應當抱容忍的態度,讓各人選擇他的宗教,不要勉強別人。

 

如果所有宗教都是殊途同歸,那麼基督徒到處傳道勸人,真是太無謂了。同時,上帝也自討苦吃,何必差遣祂的兒子到世上來,又何必令祂受十字架的苦,何必多此一舉呢?

 

  • 但聖經說:「除祂(耶穌)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四12

 

  •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十四6

 

所以,基督教顯然不贊同「殊途同歸」之說。

 

有人說基督徒的胸襟不夠大,心胸太狹窄,可是世上有不少狹窄的事。例如,數學是狹窄的:二加二總是四,但沒有人抗議數學為甚麼如此狹窄,反之覺得它的狹窄就是正確。又如,化學也是狹窄的科學,二氫(H2)與一氧(O)化合的結果總是水(H2O),不會是牛奶或咖啡;照樣,沒有人反對化學為甚麼如此狹窄,反之人們認為它的狹窄就是真理。再以政府發行紙幣的事為例,為甚麼我們只承認政府印發的紙幣為法定紙幣,而不承認偽造的紙幣呢?為甚麼我們不指摘政府太狹窄呢?

 

各種宗教都想尋求神,尋求真理;各種宗教都勸人為善,也有很好的教義和所信奉的道德律。他們的宗旨與動機是良善的,教主與許多教徒都有很值得景仰的人格。但基督教與其他宗教有個基本差異:其他宗教都是人發起的,人想追求神,想用自己的力量往天上爬,想用自己的方法創造永生,想用自己的功勞來註銷在神面前所犯的罪;而基督教是由上帝出發的,上帝預備了救法,祂願意將永生賜給人,祂的兒子為人流血贖罪,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

 

其他宗教只有人的理論與宗教哲學,卻沒有一位為人流血贖罪的救主;其他宗教的教主都已經死了,因為他們都是人,惟有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祂不在墳墓裡,已經勝了死亡的權勢。其他宗教以「行為」為得救的條件,叫人自己努力去「做」,做好人做到完全無疵的地步,所以得救始終遠遠在望,令人垂涎欲滴,翹首企望,畫餅充饑。基督教以上帝的恩典為得救的入門,再將新生命賜給一切信祂的人,使他們活出新生命。

 

基督教沒有勸人做好人,因為人已經死在罪惡過犯中,被罪惡捆綁,無能為力,這不是做好人的問題,人根本沒有力量行善。

 

其他宗教注重的是「教」,基督教所注重的乃是「救」。

 

得救的意義分兩方面:消極來說是指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積極來說乃是救人進入新生命中,這生命開始與上帝相交。所以得救是脫離罪惡的權勢,變成一個新生的人。試問,世人若欲尋求上帝,與上帝和好,究竟用人自己設計的方法好呢,還是走上帝指示的途徑對呢?

ccmFB_CT671_20180410

(本文轉載自美國《中信》月刊第 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