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女兒同行成長路

文/鄧英蘭

我很喜歡小朋友,雖知自己傷殘,仍堅持孕育下一代。這些年在育兒生涯上,確是靠主「一手一腳」撫養孩子成長。箇中的甜酸苦辣,實非筆墨可以盡錄。

迎接新生命

當年我被車輛輾去左手左腳外,也使盤骨失去了三分一,醫學界認定我不能生育。然而,在上帝裏沒有難成的事。懷孕初期,由於義足緊箍着腰部導致有小產危險,加上我嘔吐不斷,食難下咽,一個月瘦了十磅,醫生問我是否堅持保留胎兒。我懇切求主保護,抓緊聖經所說:「我的肺腑是祢所造的;我在母腹中,祢已覆庇我。」(詩篇一三九13)因深信生命掌管在主手中,我就除掉假腳,小心地單腳碎步走,完全倚靠「那加給我力量」的上帝。感恩胎兒漸漸穩定下來,懷孕五個多月後開始停止嘔吐,食慾大增;終在預產期剖腹誕下重約 6 磅 9 安士的健康女兒。

女兒出生後約九個月,菲傭因偷竊被辭退。幸得母親來幫忙,同時我亦祈求主賜能力,讓我可照顧女兒,遂努力舉啞鈴以鍛鍊右臂力量。奇妙是,當我替女兒換尿布,她就合作地自抓腳掌,讓我容易處理;當我拍一下洗澡盆,她便雙手緊握盆邊,讓我可單手幫她洗澡,這實在是天父顧念我的不便。母親因目睹我禱告後竟能「一手一腳」照顧女兒的起居飲食,相信這是上帝的大能與看顧,她也決定信主了!

身心的培育

我盡己所能做個好媽媽,為給女兒「溫暖牌」,我藉義手固定織針,親手為她編織各種衣物,如小襪子、頸巾、斗篷、鞋子等。為建立女兒的正面人生觀,從她一歲起我便用遊戲方式,教她知道媽媽是傷健的。例如,我指着女兒的手腳數「一、二」,當她見到媽媽只得一手一足,就懂得說:「一、無呀」;我讓她觸摸我的傷口,在她幼兒時我們又一起共浴,所以女兒從小就接納媽媽是傷健的。

女兒入讀幼稚園時,我擔心她會被同學取笑有一個傷健母親,所以丈夫特意請假陪我們一起上學。三年的幼稚園生活裏,多位老師常引述我女兒在校誇耀母親能以一手一腳做家務,且能織毛衫給她;毫不以母親為羞,令我深感安慰。

我一直教導女兒走正路,不要偏離基督的真理,並鼓勵她上教會,活在主的庇蔭下。為建立女兒助人的愛心,我和丈夫常帶她一起探訪老人院,參加傷健中心的活動。當收到禮物或玩具時,我訓練女兒做祝福小天使,將玩具分給南亞裔孩童和國內有需要的同胞,讓她學習關心別人,以愛心、感恩的心、分享的心待人;也讓她知道媽媽雖然身體殘缺,仍開開心心地到處探訪有需要的人。所以從小到大,她都樂於分享和幫助別人。

靠主渡過風暴

可是天有不測之風雲,丈夫常到內地和澳門公幹,我們聚少離多,最後他拋妻棄女。女兒從幼稚園到中學都是品學兼優,但得悉父母感情出現問題後,難以接受,更產生反叛情緒,與父母賭氣,上學遲到,沉迷玩電腦⋯⋯她十八歲那年我和丈夫離婚,她感到非常絕望,無心向學。我為着女兒要面對父母離異而痛心,花了很長時間細心聆聽她的傾訴,嘗試以愛撫平她的創傷。我學習做爸爸供養她、做傭人幫助她、做朋友聆聽她,更盡力做一個了解她、與她同心同行的媽媽。有時真的感到心力交瘁,欲哭無淚!但我仍堅持靠着上帝,以言行身教感染女兒。

2008 年汶川發生大地震,我帶着女兒一起到當地做義工。女兒親眼見到災民家破人亡,從此不再怨天尤人,上帝使用此趟行程讓我倆都釋懷了。回港後,曾反叛的女兒與我重投中港的義工行列,跟我往國內扶貧助學,探訪弱勢社羣。光陰似箭,轉眼女兒已大學畢業,投身社會有專業工作了。最重要是她仍保持一顆樂於助人的心。

上帝是我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我靠着祂竭盡所能與女兒同行。如今女兒對我總是悉心照顧,外出時毫不以母親殘障為恥,還帶我旅遊,又為我慶祝生日,每逢母親節、情人節均送我禮物。感謝上帝實現了我的願望,儘管在人看來不可能,但在上帝裏沒有難成的事。

(何在凡採訪)

主婦的世界

文/孫基立

  位於美國東北部的佛特蒙州(Vermont),是一處安靜美麗、英語和法語文化交融的地方。這裏的牧場寧靜安詳,民風淳樸,雖離紐約不遠,卻完全是另一個世界。佛特蒙的州徽是連綿綠色山脈下的牧場,秋天時的楓葉燦爛明媚,楓糖漿是這裏的名產。

淳樸平淡的風格
  一位主婦就曾在這個州生活過,她沒有受過高等教育,15 歲就離開學校,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自己的鄉村小屋,每天的生活是料理家務,侍弄園中花草動物,做各種家務活,有空時畫畫,讀書。她活到 92 歲高壽,子孫滿堂。她的花園鮮花盛開,色彩如同印象派繪畫一樣美麗。談到自己的花園和自己的一生,她有一種寧靜的自豪感:「我能從花草的長勢感覺得出它們是否開心……我這輩子總是想做甚麼就會去做,每分每秒都不蹉跎,因我做的就是我想做的事。很多人勸我不要這麼做,我會禮貌地應付他們,但依然一如既往地生活……我一直以度假的心情過每天、每分、每秒……在填寫一些表格時,我總是在職業一欄填上『家庭主婦』。」

  這位主婦就是著名的兒童繪本作者塔莎杜朵(1915-2008),她的繪本在童書歷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日的藝術評論家指出:她的畫充滿生命的喜悅,因為她將生活過得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塔莎杜朵的繪畫風格很簡單,沒有複雜高深的技法和創作理念,她講述的故事淳樸天真,就是小孩子最喜歡的那種風格和語言;她的繪畫讓許多繪畫業餘愛好者感覺很親切,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日常散發的馨香
  一位藝術評論家曾感慨地說,看塔莎杜朵的畫,就像被邀請到她的小花園喝下午茶一樣愉悅。然後仔細想想,她就這樣度過了……一生。其實藝術可以是很深奧,也可以是很平淡天真;當一個社會發展到足夠成熟,就能欣賞平淡天真的風格,因為在一個喧囂浮躁的環境,這樣的藝術風格和聲音是聽不到的。

  其實基督信仰也是如此。成熟的信仰,就如同塔莎杜朵的花園和繪本,有一種堅定溫和的力量,不需以各種誇張的方式證明。在有深厚基督教文化傳統的地區,常會遇到這樣的信徒:信仰就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散發出的美和馨香,對上帝的愛,對周圍人的善意,如同潤物無聲的細雨,讓周圍的一切都因為他們的存在而成為美好。

本文原載於《中信》月刊(總第7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