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過留聲

文/孫基立

冬日漸近,在晚霞的微光中,彩色的天空有幾個不斷南移的「人」字,雁羣南飛了!領頭雁矯健勇敢的身影,後面羣雁整齊的隊形,有力地拍動雙翼,在霞光中形成一幅活動的圖畫,有的雁羣還根據風向不斷變換隊形,就像航空表演那樣好看。幾隊雁羣,再加上晚霞不斷變化的色彩,將天空變成了一幅巨型圖畫。

帶領羣雁到溫暖南方

牠們將從北國越過大陸,俯瞰北美大地的山川河流,飛向南方溫暖的國土。領頭的雁需照顧隊伍中弱小的雁,在天空中找到往南方的路線,保持強健體力,帶領雁羣安全到達南方溫暖之地。

我眺望天空,看那隻矯健的領頭雁,扇動翅膀,向南方飛翔,雙翼在晚霞中閃亮。

小時候我看過一部以瑞典女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的作品《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改編的動畫片,講述一個淘氣小男孩惹怒了小狐仙,被變成了可騎在鵝背上旅行的微型小人,跟着大雁遷徙;他在旅途中認識了很多動植物,且成長為一個正直勇敢的孩子。

那部動畫片讓少女時代的我了解成長和旅行,遇見陌生人和不同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

十二月的冬季,天空已不見雁羣。我又想到了那羣大雁。牠們現應正在溫暖的南方棲息,領頭大雁現在怎樣了?

十二月也是聖誕節的月份,一個小嬰孩誕生了。祂將成為十二個門徒的導師和領袖,帶領他們走一條從未有人涉足過、通往天國的道路,讓他們在寒冬來臨前到達一個溫暖國度。

帶領門徒到上帝的國度

作為領頭的大雁,意味着許多責任、痛苦、不眠之夜和犧牲。

耶穌也是如此,承擔了許多沉重的責任和犧牲,包括十字架的酷刑。

祂在三十三年的生涯中,帶領十二門徒走過艱辛旅程,這旅程是心靈世界的。跟隨祂的門徒發現了一個充滿愛的世界,在這新世界中,領袖是願意為別人洗腳的僕人,上帝不再是威嚴至讓人無法靠近,祂是那樣仁慈且充滿寬恕。

這個新世界充滿陽光,祂的門徒也如同那個滿身缺點的少年尼爾斯,在旅程的開始時幼稚自私,但隨着旅途的改變,逐漸被他們的導師耶穌征服和改變了;他們成長了,成為願意為真理獻身的人。

在十二月的冬季,雁羣已到達溫暖南方的季節,我想到牠們在天空的人字形掠影,這彷彿是一個隱喻:耶穌是以人的身分,帶領着十二門徒,進行了這樣一次旅行,將他們和我們帶到一個溫暖、充滿愛的上帝的國度。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04期(2020年12月號)

無花果樹

文/孫基立

童年的時候,我家裡有個小院子,院子裡種著一棵無花果樹,長著翠綠的手掌形葉子;樹不高,樣子普通,一副沉默不語的樣子,也從來沒有花朵。它不同於旁邊的桂花樹,花開時芳香四溢,也不如旁邊的葡萄樹,結果時姹紫嫣紅。據說這是一棵不開花的樹,但是果子很清甜。

有一天,我忽然看到樹中心部分有了青色的果子。日子過去,果子慢慢變紫,摘下來一嚐,很純淨的甜味,沒有一絲雜味。果子裡面有類似花朵的結構,後來我知道了,無花果的花朵隱藏在果實裡。

無花果樹是一種在以色列常見的樹。我曾在聖經中讀到,耶穌說當無花果樹發嫩長葉的時候,夏天就近了,用這比喻,說到人子的再來(參馬太福音二十四32)。

後來我常常想到院子角落的這棵無花果樹,它和耶穌有許多相似:耶穌一如舊約聖經預言中所描述的,沒有佳形美容生在樸實無華的木匠家庭,一生沒有甚麼特別耀目的頭銜。但是默默地結果:仁愛、寬恕、犧牲…

無花果樹的生長,彷彿也是基督賜予的新生命在我們身上的成長,它不會開出耀眼的花朵,沒有誘人的香氣,但是它默默地孕育一顆顆清甜的果實。

每年無花果樹開始發芽長葉的時候,我就想到這句話:「人子近了」(參馬太福音二十四33)。當人子近了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否準備好迎接?我們是否和有相似的生命?

 初夏時分,是無花果成熟的季節,那一顆顆紫色的果實,外形就如母株一樣樸實無華,掩藏在綠葉間,但是品嚐過的人,對那種純淨的清甜,都留有美好印象。

我常想像著,在以色列乾旱的土地上,無花果樹默默地生長,耶穌曾經吃過它的果實,坐在樹下沉思,用無花果樹的成長來預言天國和的再來,這是多麼貼切。基督的國度非以權力和野心來征服;我們的王——基督耶穌,猶如無花果樹那樣安靜溫和、謙卑樸素。

〈順路〉

CT6711172dpi

文/黃剛

 

酷暑的午間,熾烈的陽光把整個城市得銀焰、熱騰騰。

 

一個陌生人站在路口,看著前方一大片遼闊的露天廣場,有點猶豫,不肯定到目的地是否要經過此處。廣場上空無一人,沒打傘的路人都避陽如避雨般,逃到各種高物的蔭下

 

陌生人找不到人問路,只好鼓起勇氣,冒著毒花花的陽光,竄走過去。走到廣場中間的游泳館,迎面走出一個身材高大、皮膚黝黑的年輕人。

 

陌生人向他問路,他看了地址,指點一番,看見陌生人疑惑的眼神,便說:「跟我走。」年輕人轉過頭已走在前方。

 

「你要去那裡嗎?」陌生人問。

 

答道:「順路。」

 

走了幾步,年輕人把手上的傘遞上「我多帶了傘,給你用。」陌生人撐著傘,感到有點不好意思。

 

「我不怕,你用吧。」年輕人接著說。

 

到了廣場的盡頭,年輕人給陌生人指示一個不顯眼的路標,沿著走可以直達目的地。

 

然後,回過頭就走了。

 

陌生人詫異年輕人走回頭路,望著他的背影,看著他個人走在遼闊而灼熱的廣場上。原來「順路」和「多帶了傘」,都不是真的,真實的是周到的理由和體貼的幫助。

 

真正的關愛是替別人著想,甚至願意為了別人的好處而犧牲,如聖經所說:「不求自己的益處…」(哥林多前書十三5

ccmFB_CT671_20190725

 

甚麼是罪

 

CT6790006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裡有關罪的討論很有意思,我們發現許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有罪」,是因為對基督教「罪」的定義有誤解。

 

「罪」在聖經希伯來文中的含義是「箭未射中靶心」,可理解為人類沒有上帝所希望我們的那樣完美,而中文「罪」的含義是「作奸犯科」,和英文中的 crime(罪行)類似。英文聖經譯文中的 sin 和希伯來文的原意雖然接近,但還是沒有準確地解釋希伯來文的原意,而中文的「罪」卻和希伯來文原意相差甚遠。

 

語言文字的差別導致對福音信息的誤解,當解釋清楚這問題後,很多人恍然大悟地說:「原來罪是這意思,若是這樣,當然我同意人人都有罪,需要耶穌的救贖,包括自己在內。」

 

上帝是愛和寬恕

 

基督信仰中,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痛苦代表了人類悖逆的後果,但上帝甘願承擔,為的是和人類重新和好。

 

我們縱觀歷史,不難發現,人類內心的黑暗(罪)在歷史中以陰謀、屠殺、戰爭(包括濫用上帝之名的宗教戰爭)等多種形式表現出來。雖然歷史上也出現過烏托邦式的「理想王國」的理論和實踐,但均以失敗告終,

 

人類根本無力憑藉自己的力量維繫正義。而在基督信仰中,上帝願意對人類施以援手,祂的恩典和救贖如同「浪子回頭」故事中的慈父,永遠張開雙臂等待我們的回應。

 

在神學歷史上,對罪的解析深刻地影響了人和上帝的關係;對罪的單一過度強調,有可能使慕道者對上帝產生畏懼和敬而遠之的態度。從整個救恩史來看,

 

上帝是愛、寬恕和體貼,

 

祂在創世之初信任我們,將自由慷慨地賜給人類,當我們無法掌控自由的代價,祂就選擇自己受苦,代我們承擔後果。

 

謙卑看己寬容待人

 

在慕道班,大部分人都坦承自己心中有隱祕的各種惡念,但會有意識地以道德來抑制它,且中國的儒家文化對個人道德修為有很高的要求。

 

不過很多經歷過文革的長者都感慨地指出,浪漫的人文主義理想或傳統的道德修養都無法保證能有效抑制人心中的權欲、黑暗和爭競。而對內心黑暗掩耳盜鈴式的否認,會使這些惡念在意識不到的情況下成為危害別人的行為。

 

承認「罪」的存在,讓我們謙卑地看待自己,

 

而上帝的愛更讓我們有機會和祂藉其救贖連接,我們的不完美教我們亦應有寬容的心接受別人的不完美。

 

耶穌在地上的日子對罪人(如妓女和稅吏)的接納、對自義的法利賽人的批評,正顯明我們不能以遵守律法為自誇的理由,心中需有耶穌那樣的寬容和愛才能真正肖似祂。

 

而今日的教會怎樣看待罪人、怎樣對待自己的不完美,也是我們應該終身思考的問題。

ccmFB_CT679_2019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