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閉

文/黃剛

認識華兄是在一個教育專業支援機構。你是機構裏資深人員,指導過眾多教育界精英,而你毫無架子,為人誠懇而低調。很久之後,才知道你的一些往事。

那是上世紀結束前一兩年,盛年的你,躊躇滿志,眼見社會充斥敗壞風氣,你希望提倡閱讀優良作品,改變歪風,毅然辭去校園工作,要開拓更大的園地。

你把能夠買房子的積蓄都押上,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合資在鬧市開了一間書店,專賣新詩和文藝書籍。你熱衷新詩創作又廣博閱讀,深信文學能陶冶氣質。書店除了搜羅優質讀品,還舉辦朗讀會、讀書會,一時成為城中文藝熱點,詩人、學者、書迷慕名而至,你的熱誠和洞見引起不少共鳴。不過,要在這片廣袤的文化曠野開通江河談何容易,一股洪流澎湃沖過,不久就被蒸發。

事實上,賣書的利潤太低了,根本難以應付租金和種種開支。很快就出現財政問題,而且問題顯著得連顧客也能發現。不少書迷為了支持書店特意多來光顧,更有一位熱心顧客贈資幾萬元。顧客的心意給你莫大的安慰和肯定。可是債台不斷累築,你知道已無法撐下去,倒閉是必然的結果。

剛跨進新世紀的第二年,書店就倒閉了。事隔多年你自嘲:「那時太年輕、太傻了,像做義工一樣,又賠了錢,錢應該用來買房子。」

不過旁觀者看來,這並不傻。能有多少人敢為理想徹底付出代價?而你卻能傲然以對。書店倒閉後,你到現在的機構,轉換另一種身分繼續實現你的理想,靠着以往經驗,使現在的事業成果纍纍。

人生在世,各有不同的使命,當中又要走過不同的路程。聖經說:「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提摩太後書四7)。倒閉的一程,也許是你當跑的路。如果沒有倒閉失敗的鍛鍊,怎能有如今成功的老練?沒有當年洪流澎湃的意氣,怎能沉澱如今深厚的底氣?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23期(2022年7月號)

天堂和地獄

CT677000772dpi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我們不可避免地談到天堂地獄和人類最後的歸宿,我驚奇地發現,有些慕道者對自己死後進天堂還是地獄,並不十分感興趣,他們真正感興趣的問題是基督徒能否依靠上帝的幫助,正直誠實並充滿愛心地度過今生。

 

甚麼是天堂地獄?

這其實觸及一個非常深奧的神學問題:甚麼是天堂地獄?甚麼是深層意義上的「得救」?地獄是一個烤肉場,還是沒有上帝同在的痛苦和孤獨?天堂是指風景優美,遍地黃金,還是指與上帝同在的喜悅和平安?天堂地獄是具體的地方,還是一種心靈狀態?不同的神學家對此各執一詞,教會常常提到的這些概念,並不是那麼簡單!

 

我出生在基督徒家庭,童年時,的確簡單地認為天堂就是綴滿香甜果實的果樹、有花朵、美麗的河流和天使飛翔的地方。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對天堂的認識改變了,上帝的同在成了天堂最美麗和最重要的特質,即使那個地方是沙漠,也能變成天堂。

 

對天堂的關注點

 

對天堂的定義改寫,代表信仰關注點從自己的福祉轉移到上帝身上。

 

在淺層基督信仰,我們很容易將自己對這世界的追求和對自身利益的關注,用宗教詞語表達出來,以此逃避這世界的艱難,即使耶穌的門徒也不能免俗,在地上就開始爭論自己在上帝國度裡的身分地位。但我非常驚訝地發現,慕道班有些第一次接觸基督信仰的朋友,竟對天堂有非常成熟的認識和不帶功利色彩的追求。對他們來說,天堂代表他們對愛和正義的理想在上帝的幫助下實現了。

 

持這樣觀點的多是年紀老邁、來自中國內地的長者,他們對死亡非常泰然,來慕道的原因不是恐懼死亡,而是關注這世界到底有沒有一個上帝保護一切美善的事物。

 

《靈心小史》作者小德蘭(Therese of Lisieux)臨終前也說過類似的話:死亡和存活都是幸福,因為她只要上帝所要的,一切都是為了愛祂。當靈修到達這樣的深度,天堂地獄的地點在哪裡?我們的生活環境那時會怎樣?這樣的問題不再有意義,如同一個很快要和愛人相聚的人,關注點不會是屆時居住環境如何,或者吃甚麼食物,而是彼此相聚的幸福和喜悅。

 

對地獄的爭論

對地獄的爭論則很激烈,筆者認為這問題和天堂的探討類似;地獄是否有熊熊烈火等問題也沒多大意義。基督信仰告訴我們,我們今日還處在救恩的等待中,上帝還在期待每個人回轉,而地獄裡不再有上帝的拯救、憐憫和幫助,這才是痛苦的根源。天堂本是上帝給我們的家園,而且祂不願意一人沉淪,我們應該珍惜今日還擁有的機會,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上帝的家。

天堂地獄的審判權屬於公正的上帝,

每個人的心靈真實情況也只有上帝知道,

所以基督徒的責任是讓人認識上帝的美善,

而不是隨意定斷誰能到天堂或地獄。

ccmFB_CT677_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