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心有道

文/黃葉引蘭

人的心臟固然重要,但心情同樣重要。有些人會隱藏不開心的感覺,心碎也沒人知!其實不論年紀,人都想被疼愛和關心。畢竟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活着總有不開心和不安的事,因此每個人都需要護「心」,這個「心」是指我們的心情和感受。我們可學習怎樣照顧自己的心情,下面三個簡單的護心法,有助疏理感受,使心平靜舒暢。

一、呼氣法

這個方法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當我們很緊張、腦海一片空白、身體在顫抖或僵硬、或想大叫大喊……這些都是我們受到刺激後,不經大腦的自我保護反應。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慢而長地呼氣,因呼吸連接大腦的神經系統,呼氣時令副交感神經更活躍,有助放鬆,平靜自己。

這個腹式呼吸法是用口呼氣,還可配合心情,一邊呼氣一邊心裏說:「把擔心呼出,全都不要了!」呼氣時縮肚,焦點在肚子,把氣壓出來。呼完就合上嘴巴,肚子要脹起,空氣就自然由鼻子吸進去。因要放鬆,所以呼氣時間要慢而長。初學時可跟這節奏:呼八下吸四下,但吸完不要立即呼氣,要停七下,以便身體可交換氣。一位社工朋友告訴我,他在一次突發事件中很緊張,於是立即呼氣,大約呼氣十次,整個人便鎮定下來,隨即想到應對方法。可見此呼吸法非常有用。

另外是呼氣急救法,這是簡易護心急救法——呼氣和拍心口。晚上靜下來後若仍感不安,可輕拍自己,像拍嬰兒一樣,有鎮靜作用;若配合經絡位置效果更佳,如用右手拍左邊心,左手按住肚臍,輕輕慢慢拍,不要急,並感受一下自己的心,拍兩三分鐘就能安定下來。有位公司高層的男士,試過這方法後告訴我:「黃太,勁呀!有變化,我從未試過這樣,心很安定,有變化。」

二、運動

第二個護心法是運動。我現在一星期三次,每次半小時;其實散步半小時以上亦可達到效果,跑步則需二十分鐘至半小時,每星期三次就夠。不要在疲累時運動,也不需太劇烈。很多研究報告顯示運動令人快樂!因我們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使人開心的化學物質)令身心舒暢,有助活化大腦因子(BDNF)和延緩腦退化,如能加點速度以提高心率更好。此外,運動令血氣上到大腦時,不但使頭腦清醒,同時左右腦和上下腦都會自動整合,避免失衡。

三、信念

最重要的護心法,是確立信念,因為所有情緒產生自信念。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四23)

上帝創造我們的大腦原來有保安系統,設計非常棒:大腦分三部分,負責情感的部分一受驚便會不經智能部分,直接連到本能部分,迅速分泌荷爾蒙、腎上腺素、皮質醇應急。比如一隻狗在你面前狂吠,你的本能反應可能是不經思考地拔腿跑,因大腦要先救你脫險。還有,當我們感到不安或驚嚇時,大腦會儲存記憶,日後在遇到類似情況便發出警告,提醒我們要小心。

可是人生中確有不少不安和心碎的事,以致有些人滿腦子負面記憶,逐漸形成負面信念,人變得敏感,把大部分事情都當作危機處理,身心便容易失衡。

我自己有一個最大的正面信念資源庫,就是上帝,因祂是世上最懂得安慰、鼓勵、扶持、接納脆弱的人。當我發現原來看不見的上帝,常看顧和幫助我,猶如聖經所言:「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篇四十六1)安全感就增加了。由於腦內儲存了很多上帝的恩典,使我受到負面的人和事衝擊時,也能夠以正面的信念面對。特別當我學習凡事感恩後,竟看到過去「不好」的事情原來也帶着「好」處,祝福着我。這些美好的記憶使我有力量和信心面對困難。

主護我心

人世間,不開心的感受、心碎的事情,可能天天都在發生。然而,當我們認識這位創造主,明白祂甚願憐憫人的「心」,加添人的「心」力,只要我們願意倚靠祂,「心」就能安穩下來。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10期(2021年6月號)

口罩傳恩 上帝掌舵

文/梅威倫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今天人們的生活新常態,是外出不離口罩。然而疫情初期,香港一罩難求,那種恐慌至今仍然深刻。

幸而,在政府也無能為力供應口罩的當時,仍有本地的民間力量,為着大眾安危,及時生產大量口罩。其中統籌製作「傳恩口罩」的梅威倫弟兄(Allen),縷述了從零生產的過程,雖然艱難但卻奇妙,見證了上帝在掌舵!

Allen 並非製造商人。要說他的背景,大學時期上帝以音樂召喚了他,曾任香港聖樂促進會總幹事,一直有志於聖樂宣教。同時,他開設真光顧問服務有限公司,為學校提供多元教育服務。

生產口罩傳遞恩典

去年初,香港疫情嚴重爆發。由於Allen與校長們的關係密切,知道學校的防疫資源緊絀,而他可以找到一批酒精,因而立即幫忙分發物資。這只是一個前傳,是為着更大的防疫工程設階。

2020 年 3 月,香港中學文憑試準備在即,學校急需大量口罩。幾天內,校長們不約而同向 Allen 求助;苦無對策時,上帝開了出路,讓他找到生產的合作夥伴,以簡單的融資方案啟動生產。

可以想像,訂單勢如排山倒海,短短一星期,資金已高達千萬。大眾的期望都押在他身上,這負荷壓力不少。每天深夜仍以手機回覆訊息,閱讀一個訊息的同時,查詢的、訂購的、團隊的……訊息如水湧進,來不及開啟的千個之多。這段日子,他無法安睡,心情如波浪翻騰。身邊的人都為他擔心,能承擔嗎?

3 月 14 日,是 Allen 一個難忘的日子。他出席了一位姊妹的喪禮。安息禮上,聽着詩歌的第一句,「這世界非我家……」他哭了,淚水不能自止。這刻,他感到上帝向他說話,「在世的日子很短,這不是你的家鄉,定睛在我!」

因着從上主而來的力量,也想起母校英華書院的校訓:「篤信善行」,Allen正式開動生產,定名「傳恩口罩」。「單是一句『祝福你』,對人沒有作用。我們知恩、感恩,還要去傳恩,回應社會的需要,這才是彰顯上帝的愛!」

疫情下,任何人都需要保護,不分老幼。可是,成本關係,合作的老闆只願意生產成人口罩。但Allen 考慮的優先次序,是學校、社福機構、慈善團體再到個人。生產兒童口罩,是這次行動的初衷,怎麼辦呢?只能夠改變方向,自設生產線,他與一位弟兄重組團隊,更新生產方案。

上帝的預備「剛好」

從 3 月開始,他們找廠房、訂機器、打造無塵車間,訂購原料、申請 ISO 國際標準認證……但接下來,遇上很多信心的考驗。

材料漲價數十倍,成本大出預算;機器出貨緩慢不達標;早期成品水準不穩,繩子容易脫落;生產上 24 小時三班運作,但機器不能無間斷運作,過熱時要停下降溫,焦急不得……問題一個一個的發生,進度不受掌控。

可以順利生產嗎?像期待嬰兒的出生,Allen 既忐忑,也憂慮。「我沒有擔心自己的名聲,因這事為的是榮耀上帝。過程實在困難,很多事我實在不懂,但我不能讓這口罩事工羞辱主的名!我需要很多的禱告。感恩的是禱告中上帝說『我的時間是剛好的,不會遲到!』」每每在禱告中,Allen 感到安穩。

終於,有了第一批出品。疫情持續下,學校停課了,前線醫護人員的情況反變得最嚴峻,需要優先供應口罩。而其他口罩的分發,上帝感動 Allen 要分批分次,每份訂單分為三四期,這樣大家都更快得到一些口罩應急。Allen 所安排的,都不按商業考慮,為的是藉着口罩,祝福、保護更多的人。

第一天出貨時,Allen 親自到廠房搬運,親自駕駛送往各間醫院,第一間是瑪麗醫院。在上帝應許的日子,他親手把口罩遞交醫護人員,感動難描。

那些日子,文質的 Allen 挽起衣袖,每日幹着搬抬的勞動,山寨式地運作。出了製成品,馬上找小型貨車送遞,聯繫義工在各個點分發。「感恩的是能與弟兄姊妹,並香港市民經歷了這一段難忘的時刻。」

2020 年 9 月,香港市面口罩充足了,Allen 手頭上的訂單也處理好了,還有的存貨則送給基層、機構。完成了任務,本是時候重拾聖樂推廣事工,但此時心裏湧起一句說話,「把口罩的生產結合信仰!讓信徒經歷我的一生!」因而,Allen 製作了紀念套裝版的「教會年口罩」,用不同的顏色和圖像,講述耶穌基督一生的事跡。送給學校、送給教會,成為整個口罩傳恩行動的最後一章。

到了 10 月,Allen 計算整個生產總賬,奇妙的是賬目可以收支平衡。這是上帝的恩典,因為在8月收到一份中型規模的訂單,訂製印上大學標誌的口罩,從而賬目由負到正,印證了上帝的「剛好」。

願上帝繼續祝福

回顧整個口罩供港故事,Allen 看到上帝的祝福,也是一次信心之旅的神跡。「這次對我個人、對香港人也是一個風浪,風浪中建立了我的信心。我是一個平凡的器皿,上帝使用的話,就可以做到許多意想不到的事。」

十一年前上帝已感動Allen,為祂建立人際關係網絡。「上帝的工作很奇妙,使用一個平凡的我,使用之前建立的網絡,透過這祝福很多人。」

因而,在口罩任務結束後,Allen重新接軌聖樂事奉,已經在台灣報讀了全時間的進修學習,他期望在未來的日子仍能長時間被上帝使用。

(文迪採訪)

有一種「死亡」叫「睡了」

CT684000872dpi

文/張琨

 

五歲女兒的哭問

 

母親去世後,五歲女兒常常提起外婆。

 

有一天,她問我:「媽媽,您將來也會死嗎?像外婆一樣嗎?」我說:「是啊,人人都會死的。」她便哭著說:「可是我不想讓您死,不知道您甚麼時候死,也不知道您會怎樣死。」

 

我驚訝於一個五歲孩子居然對死有這樣的恐懼和理解。

 

是啊,我們都有死的一天,可是很少去想自己甚麼時候死,怎樣死,總覺得死亡離自己還遠,總覺得今天不會死,於是終日忙碌於世間不急之務,為蠅頭小利而奔走呼號,等到大限來臨,手忙腳亂,才想起「主耶穌救我」。

 

女兒的話好像對我敲響了警鐘,我對她說:「信了耶穌的人就不怕死了,妳睡一覺就去了天堂,有一天我們都會在天堂見到外婆。」女兒聽了,放心地點點頭。

 

自小就有的恐懼

 

我還清晰記得自己從小一開始思考死亡的事情,每每想到自己會死,將在世間消失,就害怕得睡不著覺。

 

記得外婆離世時,緊緊抓住兒女的手,一個個撫摸,不肯鬆手,大家都哭成一團,母親的臉甚至哭腫了。

 

我小小的心靈充滿恐懼,不知下次死亡會輪到誰。

 

外婆最終還是鬆手離去,我卻不知她去了哪裡。

 

長大後,發現很多人也對死亡有同樣恐懼,且世世代代都在尋找一條離苦得樂的永生之路。秦始皇曾派徐福帶著數千童男童女尋找長生不老藥,據《日本國史略》記載:「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明朝嘉靖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只為在西苑煉丹修道,

 

可是最終他們都死了,一代代尋找,一代代又死去。

 

直至今日,人仍不斷追求長生之道,各種抗衰養顏保健品層出不窮。《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科技大亨的最新研究計劃:對抗死亡〉提到,數碼科技大亨正著手進行一項研究,以延長人類壽命,還預備付出數十億美元進行研究。

 

可是無論人類怎樣努力,都難逃死亡厄運,也無法預測自己會以甚麼方式,在甚麼時候死去。

 

亞歷山大大帝曾建立橫跨亞非歐帝國,卻在三十四歲病逝。他有三個遺願:醫生須抬他的棺木;通往墓園的路上,要撒滿他一生收集的金銀珠寶;雙手懸空放在棺材外。為甚麼?因他臨終悟到三個道理:醫生醫病不能醫命;錢財乃身外物;我們空手來到這世界,也要空手離去。

 

如此坦然地死去

 

我信主前,曾看過一部電影,雖記不起名字,卻清晰記得一個畫面:一個老婦人的兒子死了,她沒有悲傷,卻雙手合十在兒子床邊說:「你從此安息了,去吧,我的孩子!上帝保佑你!」我看了非常驚訝,這畫面對一向害怕死亡的我無疑是荒漠中的甘泉。我想上帝早已把福音種子埋在我的心田。

 

信主後,上帝逐漸挪去我對死亡的恐懼,藉著眾多如雲彩般的見證人,

 

我知道基督徒的死亡如同睡了,醒來後的生命從此不再死去。

 

聖經中教會誕生之初的門徒司提反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司提反面對逼迫,被石頭砸死時,不像一般人驚慌失措,面如土色,而是被聖靈充滿,充滿信心地仰望上帝:「『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又跪下大聲喊著說:『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說了這話,就睡了……」(使徒行傳七59-60)因著他的信,看到天國的門打開了,上帝的榮耀彰顯在他面前。他不是死了,而是睡了,靈魂已被主接走。

 

美國著名佈道家德懷特.萊曼.慕迪(Dwight L. Moody)面對死亡時也是如此平安,甚至充滿喜樂。親朋好友圍在病榻前,他幽默地說:「這是死亡嗎?不,這是祝福!我已到達天堂之門,地在退後,天堂之門在開啟,上帝在呼喚我,我得走了。」他再次甦醒時,說看到在天堂的親人,並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不是做夢,而是真真實實在天堂的景象。誠如葬禮上牧師所說的:「親愛的朋友,我們今天不是來悼念慕迪的死亡,而是慶祝他的得勝!他與主同行,主將他接走了。」

 

最近聽到牧師分享的故事,令人感動,願這個故事激勵更多人,也願更多人能改變對死亡的態度——1914 年,從加拿大到英國的愛爾蘭女皇號載有 1,400 人,其中有 170 位救世軍青年領袖,準備去倫敦參加年會,不幸遭遇船難。這批年輕人穿上救生衣,跳下水救人。

 

他們脫下救生衣給其他旅客,並一一問他們是否基督徒,帶領他們信耶穌。

 

一名十七歲女孩游向一名壯漢,脫下救生衣給他,壯漢穿上後又於心不忍,把救生衣還給女孩。女孩問他:「你是基督徒嗎?」壯漢說不是,女孩就非常生氣地把救生衣丟給他,並說:「我死了可以上天堂,你死後卻沒有天堂的盼望。」壯漢非常感動,接受了耶穌,並說:「那一天,我被救了兩次。一次從水中被救起,一次是耶穌從罪中把我救起。」

 

這批青年無一生還,上帝卻賜給他們更豐盛的生命,因為他們早已把年輕生命獻給主。他們雖死,靈卻活著;雖離去,卻激勵了更多人跟隨耶穌。

 

聖經告訴我們:「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做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啟示錄十四13我們死了,從此脫去罪的轄制,靈魂永遠安息在主懷裡,而且一生在主裡所做的工都會寫在生命冊上。

 

我們何等蒙福!不僅今生不再懼怕死亡,且死後有永生盼望。

ccmFB_CT684_20190402

本文轉載自台灣《中信》月刊第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