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寒雪再添風霜

採訪/小乙

2019年底疫症開始爆發,在一連串防疫政策下,許多行業難免受到影響,特別是零售、飲食、旅遊和酒店業。僱員面臨解僱、開工不足、扣減人工等問題。據樂施會在疫情中的調查,有僱員因行業受打擊而被即時解僱;有部分卻因學校停課,迫於回家照顧孩童而無奈辭職;有僱主因經濟環境轉差而扣減僱員工時,變相減薪。數據顯示,疫情下失業人數驟增倍半至十萬多人,當中約半數是基層貧窮人士。

面對基層失業人士的需要,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下稱「教關」)一直希望能與教會攜手與社會基層同行,遂推動「職位配對平臺」。他們主動聯繫各公司、機構,邀請僱主提供全職、半職及臨時工的空缺,繼而聯絡教會,期望透過教會的社區網絡接觸有需要的人,幫助基層失業人士解決燃眉之急。

有參與平臺服侍的教會義工在外展探訪露宿者時,認識了約六旬的阿明,他已露宿三年,曾借宿通宵營業的連鎖食肆,但疫情下食肆晚上停止營業,阿明頓失「居所」,只能暫住朋友家中。義工便聯絡平臺,成功協助他申請保安職位,讓他恢復自力更生的生活。同時,疫症爆發期間公共浴室關閉,義工就帶他到教會的浴室清潔和休息,關心他、為他祈禱,盼望有一天他能認識主耶穌。

楊女士是家裏的經濟支柱,她既要照顧家人,也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疫症期間她失去了工作,生活頓時陷入困境。由於她這幾年都有參加教會聚會,認識她的牧者在知悉其情況後,主動介紹她在平臺上申請職位,竟在三四日內就成功受聘,她既開心又感恩,感受到這是上帝的恩典,更決定接受主耶穌為救主。

「教關」在平臺運作半年後作出檢討,發現基層人士有不少實際處境上的困難。例如大多急着找工作的是在家照顧孩子的婦女。由於丈夫疫下失業,生計無依,夫婦的心情常在焦慮、惶恐中;焦急的婦女紛紛出來找工作,幫補家計。但她們沒有工作經驗,較難成功配對工作;她們也不能輕易放下照顧家庭的責任,兩難間,只能選擇就近家居的地點工作;再者,她們也期望即時現金出糧,解決生活急需,而這對部分商戶卻構成財務安排的困難。

此外,縱使政府有為失業人士提供綜援,但申請數字偏低。據資料顯示,在約十萬名貧窮失業人士中,申請綜援的只有四分之一,原因大致是申請程序繁複、時間冗長,更須提交家人的收入證明。另外是社會對領取綜援人士有嚴重的負面標籤,失業人士常因自尊問題而放棄。政府在疫情期間曾推出「防疫抗疫基金」以保障就業,惟他們並非直接受惠,仍需面對燃眉之苦。

為更貼近基層需要,「教關」在檢討後改為推動「社關義工津助計劃」。這計劃是透過教會在其社區招募義工,協助教會在區內作探訪、聯絡、派飯和派發防疫物資等服侍。教會以「社津券」回饋,一般是不多於二千元的超市禮券。

計劃很受基層社區婦女歡迎,教會很快便招募到一羣區內婦女參與。她們一方面跟教會有了接觸,另方面藉着上樓分派物資接觸街坊,感覺又實在又到地,更能讓街坊在疫症的社交距離限制下,感受到一點耶穌的愛。而且參加義工計劃的婦女也表示,被疫情困在狹窄的家裏,很容易感到有壓力、情緒不穩;有機會出外作點義工服務,反而幫助自己看到生命的意義;街坊的稱謝和欣賞更是額外的喜悅。完成服侍,帶着快樂的心情回家,不單祝福了待業的丈夫,也有更好的情緒教養孩子。這些婦女的回應是「教關」未曾料想到的。當然,最讓婦女感到又實際又安慰的,是使用「社津券」在超市購買日用品,幫補家計,這也是計劃的原初目標。

有參與計劃的牧者分享說:「義工們都很投入,從未有計較和怨言,因為在過程中,他們的能力得到認同和接納,從中獲得滿足感。而且,在服務時能夠接觸不同的人,也擴闊了他們的社交範圍。有義工更分享,希望計劃結束後能繼續參與,即使沒有津貼,也想服務街坊,回饋社區。」

「教關」除了協助失業者的需要,還希望讓貧窮人士有多點選擇,更盼望能聯繫、支持教會,讓教會成為祝福其社區內貧窮人士的橋樑,甚至這祝福能讓每一個有需要的人,建立起謀生能力,解決生活問題,從而達致身心靈的全人發展,認識並活出上帝創造的心意。讓教會在社區內成為彰顯上帝國度的地方。

與貧弱同行

文/趙偉傑

一個患上末期癌症的露宿者,需要的是甚麼呢?一位單親媽媽家中的玻璃窗沒有窗花(防護欄),給她安裝了是否就能讓她安心?幫助一位獨居婆婆修理好家中的電器,就能除去那份孤單感嗎?不要誤會,供應缺乏的物資及協助解決生活的難關,都是給貧弱社群十分有意義的援手,惟他們心靈的需要亦是不能忽略的。感恩上帝沒有忘記這些身處困境中的人,更感恩上帝讓我看見他們的需要,願意使用我將祝福跟他們分享。

學習服侍累積經驗

五年前我與四位來自不同教會、互不認識的弟兄姊妹,因參加了一個探訪無家者事工而走在一起。之後事工有變,惟我們五人仍堅持繼續每月一次探訪無家者,因都看見當中的需要。

看到需要,還需學習如何服侍。最初我們探望一位露宿於天橋上被北風吹個正著的伯伯,他寧願承受刺骨寒風,也不願走進人群。當知道他患了末期癌症,沒探訪經驗的我們隨便就說「上帝會醫治你的」、「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把聖經的話像念口簧般滑出嘴邊,然而眼前伯伯的難處他已擔當多年,我們所說的話真能安慰他嗎?除了說錯話,我們對伯伯的熱心,亦令旁觀的露宿者妒忌而排斥他。真是好心做壞事!後來我們學會順道也派物資給他的「左鄰右里」。在探訪過程中學了許多,實在是寶貴經驗。

兩年前我加入了一個非牟利組織「建祝.義工隊」。不少社工和機構常聯絡義工隊要求協助,讓我們進到受助家庭裡提供幫助,如滅、二手傢俬轉贈、家居維修、義載等。除了約定的服務外,我還會主動關顧受助家庭,與他們傾談以了解其需要。比如有位單親媽媽,她有一個過度活躍的孩子,我到達這家庭時發現玻璃窗沒有窗花(防護欄)。所以除了原定要幫他們做的電視架外,為了孩子的安全我們更主動提出額外為她們裝上窗花,這位單親媽媽因而感受到我們的關心。下次再到這家庭時我請了教會姊妹同往,希望姊妹能與她建立關係。經過幾次探訪後,這位單親媽媽開始向姊妹坦誠分享自己的難處,原來她要面對很多問題;電視機、窗花只是簡單的外在需要,其實她在心靈上的需要更大。當有人真心關懷、願意聆聽,她的鬱結便漸漸得到疏導。

將盼望帶入社區

因此我堅持在義工隊服務,將信仰的真實盼望帶入社區;同時把社區的需要帶到教會,讓其發揮關懷社區的功用。就像剛才提到的單親媽媽,她已開始參加教會聚會,惟這只是起步,希望她能融入教會,懂得在生活中倚靠愛她的上帝。

之前提到那位無家者伯伯,經過一段時日的鼓勵,他終於接受與我們一起祈禱,甚至願意為我開聲禱告。雖然伯伯仍不願意離開孤身睡天橋底的生活,但他已明顯比從前活得有盼望,不再自怨自艾,還懂得用聖經的話安慰和鼓勵別人。

有次我要幫一個家庭「清屋」(把無用的雜物搬走),屋內除了一位單親媽媽和她的過度活躍女兒,還有單親媽媽的智障妹妹。我一看便知道這工作不容易,但最終還是接了來做,因我看到這個家庭的需要!其實每次出隊我都問自己是否只做社工想我們提供的服務便算?當看見這三人時,我知道上帝很愛這三生命,我不可以只停留在硬件的服務上,不可單做清屋、滅甚或給她們一個儲物櫃便算,因她們真正的需要是心靈的照顧。透過社工轉有需要照顧的家庭很多,我渴望他們都能認識耶穌,讓他們的生命得著祝福,因而會盡力提供一條龍服務:有人跟進使他們可以無障礙地上教會、講解福音信息、教導聖經真理、與他們同行。

需要獻上祝福

當然,要能這樣,需要更多的弟兄姊妹支援,感恩因著上帝的愛,感動不少肢體參與。記得有次我和一位義工去幫獨居婆婆修理電燈和地板,入屋後發現婆婆失禁,馬桶淤塞盛滿屎尿。於心不忍下我嘗試通馬桶,卻弄到滿身糞便。此時婆婆在廳中突然暈倒,我們立刻救護車把她送院,她留期間仍迷迷糊糊起不了床。我便請教會姊妹探望婆婆,經姊妹細心餵食和照顧下,婆婆明顯有好轉,於是姊妹呼籲教會弟兄姊妹合力去照顧婆婆。感恩有二十多位肢體回應,他們每天分早晚兩更輪流探望婆婆,給她餵食和照顧,婆婆吃得飽,人也精神了。一個月後更受洗加入教會,實在令人振奮。

社區有很多需要,能夠協助提供生活所需、解決眼前困境固不可少,但在關鍵時刻傳遞生命的盼望——福音——永生更是不能忽略,因為心靈滿足才是活在困苦中的人最大的需要!上帝的愛擁抱這些身困社會邊緣的每一個生命,又願意使用信徒在地上作的使者,將祝福傳到貧弱者的生命。聖經教導信徒要關心社區和身邊的鄰舍,願更多信徒把握機會遵行主耶穌的吩咐,使勞苦擔重擔的人得到適切的幫助和認識基督。

(何在凡採訪,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