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員

文/黃剛

平安夜的子夜,天空灑着小雨,加上寒風凜凜,街上沒有多少行人。人們都暖洋洋地聚在家裏跟親人一起過節。

外賣員小李孤獨地騎着電單車,在濕冷的大街小巷流蕩。他也想舒服地在家裏休假,可是假期的單子特別多,幾乎有雙倍的工資,他還是把握賺錢的機會。小李選擇當外賣員還有性格的原因。他內向孤僻不愛人際溝通,尤其跟顧客溝通,他們都是挑剔兇惡的傢伙,而送外賣不需要跟顧客太多交談,一交一接,有時連一句話也不用說,這使他感到爽快和輕鬆。

小李從黃昏一直沒停過手,一宗又一宗地送。自己的便當晚餐也來不及吃,一直壓在貨箱裏。現在只剩下兩個單子:三杯熱飲和一個盒飯。他希望趕得及午夜前完成工作再吃晚餐。

按門鈴,應門是一個少女。小李把三杯熱飲遞上。少女只取兩杯,說:「這杯送給你,聖誕是分享的日子,聖誕快樂。」對於少女的慷慨與善良,小李一時反應不來,愣了一會,才結巴地道謝。雖然只是一杯熱飲,他卻如獲特別的聖誕禮物,心頭湧出一股暖流,有說不出的感動。

接下來的一個盒飯要送到貧民區。開門的是兩個小孩,他們飢餓的眼神迫切地等待着食物。門內狹窄的空間擋眼是一張雙層床,下層床躺着一個重病的女人。她勉強起床又艱難地湊足零錢給了小李。看來她的經濟很拮据,一個盒飯三個人吃,不知道還能撐多久。門才閉上,傳來小孩興奮的索食聲。

小李感到心酸,忽然想起剛才少女的話,「聖誕是分享的日子」。於是拿了自己的便當和那杯熱飲,回去送給他們。離開的時候,聽到小孩興奮地說:「外賣哥哥原來是那個騎鹿車的聖誕老人。」

小李騎着電單車,迎着寒風細雨,飢腸轆轆,不過內心卻感到溫暖和充實。這個平安夜讓他更喜歡自己的工作,也體會到聖誕節的意義(參路加福音二14)。

笛聲悠悠

CT680001072dpi

文/方華

 

有一個神祕的地方,一位老人家在樹下吹笛。那笛聲悠揚迷人,吸引了一名聰慧的小男孩循聲而至,坐在一旁聽得入了迷。良久老者停下來,

 

小男孩對他說:「你的笛聲就像聖誕音樂,可以給我講一個聖誕故事嗎?」

 

老者笑著說:「你想聽聖誕故事?其他人都說聽膩了呢!」

 

他輕撫笛子,娓娓道來:「那時我有兩支笛子,一支白天吹,一支晚上吹。白天那支是普通笛子,跟大家吹的笛子沒有不同。晚上那支很特別,人聽不到它的聲音,這樣其他牧童都可以安睡;但天使卻可以聽見這笛子的聲音,我一吹笛他們就成群結隊地來。我有很多天使朋友。」

 

小男孩聽到這裡,羨慕地看著老者。

 

「有一晚,當我吹完笛子,所有的天使都走了——只剩下一個。他走近我,彎身在我耳邊低語,告訴我一個大祕密。

 

「第二天晚上,我告訴其他牧童有一個嬰兒誕生了。我們一起到那裡,他們進去朝拜那嬰兒和祝賀他的父母,而我只能俯伏在地。後來,那位父親把我拉起來,說:

 

『我看見你有兩支笛子,你願意為嬰孩吹奏一曲嗎?』

 

「我回答:『只是這兩支笛子都不適合,因為這支是為普通人而設,而那支是為天使而設。』

 

那位父親笑了,他說:『我明白了。我和父親都是木匠,不過我們有一位先祖跟你一樣是個牧童,他也吹笛子;只是後來眾人立他為王,他覺得不宜再吹笛子,就把笛子收起來了。他死後,這不起眼的遺物在我們家族中代代相傳,大家說只有好牧人才配得上用它。我從沒讓人吹過它,不過今晚我很高興,拿去吧,請你吹這支笛子。』

 

老者轉過頭來看著小男孩,臉容好像發光,說:

 

「孩子,我真的吹起那支笛子來。那是我一生中最偉大的時刻,我把所有天使、所有星星都叫來了。」

 

老者給男孩看他吹的笛子:「這就是那位木匠讓我保留的笛子。現在我已經老了,很想把它傳遞下去,只是誰願意接受它呢?人們都有其他選擇。」

 

聽到這話小男孩笑了。他是一名聰慧的孩子,明白對方的意思。

 

他想起每年12月的街道總是充滿歡樂的氣氛,店舖掛著裝飾,大書「節日快樂」,但沒有人深究慶祝些甚麼,大家只是忙於購物吃喝——這是人們最擅長的。

至於曠野中的明星燦爛、

小城裡天使與凡人一同歡迎降生於卑微中的嬰兒,

這事實的深意被大多數人遺忘忽略,

卻仍然在悠悠的笛聲中傳揚。

那是極大的祕密,

是上帝向人啟示心意的驚天行動。

ccmFB_CT680_20181221

(作者按:本文取材於 Theophane the Monk 所寫的故事。)

 

 

樵夫的敏銳

ccmhkFB20171221

文/黃

一個生活在極權國家的樵夫,眼見無數同胞因偷渡出境而慘死機關下。死亡、迫害、黑暗、貧窮反是不斷鞏固樵夫逃奔自由的決心,整個生存目標清清楚楚地投射到對岸的另一方國度。但是海峽太遼闊,海浪太洶湧,岸邊哨站的機關太敏銳、太猛烈,
一旦發現有人下水都格殺勿論,就算能避開機,也難逃無情海浪的吞噬。

一個寒冷陰晦的黃昏,樵夫伐木歸途,無意中丟了一橛木柴到海裡,木柴順水流簌簌滑向對岸,不一會兒沒入黑暗的天幕,望著忽隱於眼底的柴木,樵夫心靈驀然閃現一下火花,彷彿從黑暗中看到光明,從寒氣中感到暖流。

以後的歸途,他都刻意向海中擲一橛木柴,仔細觀察流水方向速度,落日光暗變化,季候風風向風速,以及潮水漲退,海浪強弱。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計算,樵夫確定最適合出逃是在冬至前後幾天。但是還有一個問題要克服,他必須學會在水裡閉氣最少五分鐘。於是他苦練水中閉氣的功夫。

又一年寒冬的一個黃昏,樵夫抱著一小梁木潛入海中,木在水面,人在水底,木頭順著洋流季候風迅速滑向對岸,五分鐘後消失於視線之內。

之後,樵夫獲救,當晚正是對岸的平安夜。人們驚詫有活人能逃出那個極權國家,覺得他特別幸運,有人問他成功逃脫的原因,樵夫答道:「黑暗使我對光明更敏銳,只要看見一點光線,我就用盡方法朝她走去。」

現代人不少是活在黑暗、窘迫和窮乏之中,但有多少人能有樵夫的敏銳?聖誕節是紀念耶穌降生,來是要報給人們一個信息:「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加福音四18)這個好消息可以成為渴望逃脫黑暗、窘迫和窮乏的現代人心中一道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