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閉

文/黃剛

認識華兄是在一個教育專業支援機構。你是機構裏資深人員,指導過眾多教育界精英,而你毫無架子,為人誠懇而低調。很久之後,才知道你的一些往事。

那是上世紀結束前一兩年,盛年的你,躊躇滿志,眼見社會充斥敗壞風氣,你希望提倡閱讀優良作品,改變歪風,毅然辭去校園工作,要開拓更大的園地。

你把能夠買房子的積蓄都押上,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合資在鬧市開了一間書店,專賣新詩和文藝書籍。你熱衷新詩創作又廣博閱讀,深信文學能陶冶氣質。書店除了搜羅優質讀品,還舉辦朗讀會、讀書會,一時成為城中文藝熱點,詩人、學者、書迷慕名而至,你的熱誠和洞見引起不少共鳴。不過,要在這片廣袤的文化曠野開通江河談何容易,一股洪流澎湃沖過,不久就被蒸發。

事實上,賣書的利潤太低了,根本難以應付租金和種種開支。很快就出現財政問題,而且問題顯著得連顧客也能發現。不少書迷為了支持書店特意多來光顧,更有一位熱心顧客贈資幾萬元。顧客的心意給你莫大的安慰和肯定。可是債台不斷累築,你知道已無法撐下去,倒閉是必然的結果。

剛跨進新世紀的第二年,書店就倒閉了。事隔多年你自嘲:「那時太年輕、太傻了,像做義工一樣,又賠了錢,錢應該用來買房子。」

不過旁觀者看來,這並不傻。能有多少人敢為理想徹底付出代價?而你卻能傲然以對。書店倒閉後,你到現在的機構,轉換另一種身分繼續實現你的理想,靠着以往經驗,使現在的事業成果纍纍。

人生在世,各有不同的使命,當中又要走過不同的路程。聖經說:「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提摩太後書四7)。倒閉的一程,也許是你當跑的路。如果沒有倒閉失敗的鍛鍊,怎能有如今成功的老練?沒有當年洪流澎湃的意氣,怎能沉澱如今深厚的底氣?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23期(2022年7月號)

忽然「開腦」

文/謝海光

我自退休後便開始騎單車運動,三年以來平均每月十二次由沙田黃泥頭來回大埔廣福邨,路程共二十五公里。對身體健康,喜愛與太太到處郊遊、旅行的我,既是運動,也是享受。但原來,還不僅僅這樣!

不知就裏

去年(2019年) 6 月 18 日我如常騎單車到大埔,途中突然感到後腦有一下劇烈頭痛,還以為是患了感冒所致,晚上服了止痛藥便去睡覺。翌日,我依約與朋友到觀塘的工業大廈搬運書籍,可不解自己竟然在這熟悉的貨倉樓層走廊,三過左邊倉門而未入!為甚麼我竟看不見身旁左側的東西?這才想起,數月前騎單車時,我曾在不為意下撞傷左手尾指,也曾在未及發現障礙物下撞上單車左邊車身至少許損壞,但人總算沒事。於是,我決定去驗眼,看看怎樣補救視力問題。

第二天我因事忙,傍晚才到達眼鏡店,相熟的視光師正準備下班,我把他攔住了。檢查後證實我左眼的左側部分完全看不見,他建議我立刻去醫院急症室,曾有客人就是因視力出問題而發現患了腦瘤。我便騎單車去大埔富善邨,安放好單車後,步行前往那打素醫院急症室。

腦內危卵

沒想到醫生馬上安排我做電腦掃瞄,並通知沙田威爾斯醫院腦外科收症。當晚我被確診右後腦組織下約一厘米處有一個約四至五厘米的膠質腦瘤,我需即時留院,主診醫生開始給我用藥。

這時,我才曉得是腦瘤影響,以致左眼視角幅度變窄,看不見左側的東西,而在 6 月初更開始出血,情況已趨嚴重。我完全不察覺自己的視力問題,更是不知就裏,懷着這枚危卵快樂生活,到處走動,不單騎單車,更在馬路上駕駛電單車而沒出意外;日前到貨倉搬貨,每箱書重約二三十公斤,當時能安全完成搬運,腦瘤沒有爆裂,現在回想,這一切都要感謝上帝保守了我的生命,還讓我無憂慮的如常生活,實在是莫大的恩典。

「開腦」之恩

我由忽然確診右後腦長了雞蛋般大的膠質腦瘤,至完成取出危卵手術,回家休養,前後只是又快又短的二十天。這兩個多星期裏,我和太太都沒有多想,只倚靠主安靜等待治療。我經歷了天父的大能保護,既平安也平靜地渡過。

開腦手術對我來說,是一趟深刻感受上帝豈會忘記微小若我的旅程。就算我們尚未認識祂的大能大愛,不懂向祂覓恩求助,祂都不會輕忽我們的需要。開腦,使我開竅明白,祂早已藉我多年來當義務校對時所讀的書籍,培育了我的心靈。今天,即使人生風浪突然來襲,也能靠着祂安穩面對。在醫院等待切除腦瘤手術時,我讀了兩本書,一本是富能仁宣教士的《山雨》,其中一節經文深印腦海:「你六次遭難,祂必救你;就是七次,災禍也無法害你。」(約伯記五19)。另一本是蓋恩夫人的《默想創世記》,書中提到以掃和雅各這兩位聖經人物,以掃代表營役的生命,雅各則是靜待的生命。這書讓我思想到生命中不要有太多人為動作,要學習安靜等候上帝。

因此在醫生宣告我患腦瘤時,我已決定要學習專心等候。我接受政府醫院給我的治療方案,也沒因為憂心病情,再去尋求私家醫生的意見。因為我認識自己愈多動作愈多想望,人就會愈混亂、愈擔心。從我到急症室看醫生,然後到切除腫瘤,回家休養,雖然短短二十天,期間已做了各式各樣的電腦掃瞄、磁力共振等檢查,更有一位很有愛心的基督徒顧問醫生替我動手術。這麼快捷的醫療安排,並使用精密先進的醫療儀器,相信在私家醫院做的話,一定所費不菲。感謝主,祂實在是慈愛又信實的主。

分享已得的祝福

上帝也藉着摯友楊弟兄給我打氣。從我 1985 年信主,楊弟兄一直與我同行,幾十年來風雨不改,定期與我一起祈禱,他確是我的禱告良伴。我和楊弟兄又都是喜歡閱讀的愛書人,他更是對文字工作很有心,我們於 1987 年開始出版已斷版的基督教書籍,希望有更多人看到優質的信仰作品。這些出版物有些是免費的,有些是以成本價發售,宗旨是不計利潤,只盼望更多人能分享到這些豐富的屬靈筵席。而我自問做事認真,負責書籍校對就最適合不過了,所以工餘時間我就在家義務校對,從那時起一直至今。

沒想到三十多年來上帝藉着這些經典好書培育了我的生命,使我的屬靈生命得以茁壯成長,在不知不覺中堅固了對主的信心。所以,我渴望有更多人能早早像我一樣,得到這些屬靈書籍的餵養培育。

雖然現在我仍在治療階段,不知道明天如何,但無論順境逆境,我都是天父的兒女,擁有永恆的生命,所以我內心充滿平安和盼望,沒有擔憂懼怕。

我知道我的十位弟妹卻很擔心,這點我是理解的。感恩是二十多年來我們堅持每月一次家聚,連同家眷合共幾十人聚首一堂。我們都很珍惜這份親情,我深願未信主的家人能早日相信耶穌基督,就能體會我裏面擁有的平安。

感恩主同行

一天,太太問我:「你有這病是否上帝要考驗你?」我想並非如此,只是人生。正如我平日做義工也只是做應該做的事,無論是校對書籍、包裝刊物、陪診、接送老人家等,只要有能力,我仍會繼續幫助有需要的人,因為這是主喜悅我做的事。

感恩上帝賜我一位好太太,她很細心地照顧我,每次見醫生、電療,她都陪伴在側;在家又服侍我吃化療藥,照顧我的起居飲食,見我沒胃口,就特別花心思煮一些容易入口的食物。我病了她一定很難受,但她仍堅強面對,感恩她的陪伴。我們也感謝一直與我們同在同行的恩主。

本文原載於《中信》月刊(香港版,總693期),版權屬「中國信徒佈道會」所有。

我們的老師

文/黃剛

  彭老師是我們敬愛的老師。這個「敬」字不是敬而遠之的意思,相反,她親和慈靄,我們亦師亦友,有些女同學暱稱她「冰冰」,而她卻很受落。

  近好些年,彭老師完成了她終身職業,過上簡樸而安靜的退休生活。日常閱讀、寫文章、料理家務,週日到教會禮拜。事務上的交際,幾乎謝絕,約會外出的對象除了舊生,就是要好的舊同事。她把大半生的光陰都澆灌到校園裏,陶醉於栽苗育木,護理修剪,為教育默默耕耘。退休之後,她換個身分,不過焦點還是那方園地,卻是陶醉於觀花賞樹,聽鳥浴風,享受教育成果。能把一生漫長而複雜的生活提煉得如寶石般純粹剔透,彭老師真有她的能耐。

  一天,彭老師在臉書上貼了一幀漫畫,畫了一個少女,手抱一隻小貓,圍在她身邊還有四隻可愛的小貓咪在玩耍。相信是舊生為了答謝她的關愛而親繪的禮物。

  彭老師貼文:「這是很久很久以前學生畫給我的。抱歉,忘記了是誰。」

  接着有回應,「是某屆的陳同學嗎?」問道。

  陳同學回答:「神似,是我腦海中的彭老師……」他也不肯定。

  可能連作者自己也忘記了,作者是誰並不重要。就像果林的主人不知手上的果子是來自哪棵樹,果子來自哪棵樹並不重要,關鍵是好的果子能證明園主的悉心。在我們心目中,彭老師肯定是悉心的園主,甚至部分同學視她如至親。

  「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哥林多前書四15)。來自聖經裏一位以生命為榜樣,至死忠心的傳道夫子向受眾的告白。其實,教育的最高造詣也不過如此:視受眾如兒女,以父母的心腸,身體力行、盡心地栽培他們。

  所以,彭老師能夠很溫穩地向我們說:「師傅雖有一萬,為母的卻是不多。」

主婦的世界

文/孫基立

  位於美國東北部的佛特蒙州(Vermont),是一處安靜美麗、英語和法語文化交融的地方。這裏的牧場寧靜安詳,民風淳樸,雖離紐約不遠,卻完全是另一個世界。佛特蒙的州徽是連綿綠色山脈下的牧場,秋天時的楓葉燦爛明媚,楓糖漿是這裏的名產。

淳樸平淡的風格
  一位主婦就曾在這個州生活過,她沒有受過高等教育,15 歲就離開學校,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自己的鄉村小屋,每天的生活是料理家務,侍弄園中花草動物,做各種家務活,有空時畫畫,讀書。她活到 92 歲高壽,子孫滿堂。她的花園鮮花盛開,色彩如同印象派繪畫一樣美麗。談到自己的花園和自己的一生,她有一種寧靜的自豪感:「我能從花草的長勢感覺得出它們是否開心……我這輩子總是想做甚麼就會去做,每分每秒都不蹉跎,因我做的就是我想做的事。很多人勸我不要這麼做,我會禮貌地應付他們,但依然一如既往地生活……我一直以度假的心情過每天、每分、每秒……在填寫一些表格時,我總是在職業一欄填上『家庭主婦』。」

  這位主婦就是著名的兒童繪本作者塔莎杜朵(1915-2008),她的繪本在童書歷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今日的藝術評論家指出:她的畫充滿生命的喜悅,因為她將生活過得像一幅美麗的圖畫。

  塔莎杜朵的繪畫風格很簡單,沒有複雜高深的技法和創作理念,她講述的故事淳樸天真,就是小孩子最喜歡的那種風格和語言;她的繪畫讓許多繪畫業餘愛好者感覺很親切,有躍躍欲試的衝動。

日常散發的馨香
  一位藝術評論家曾感慨地說,看塔莎杜朵的畫,就像被邀請到她的小花園喝下午茶一樣愉悅。然後仔細想想,她就這樣度過了……一生。其實藝術可以是很深奧,也可以是很平淡天真;當一個社會發展到足夠成熟,就能欣賞平淡天真的風格,因為在一個喧囂浮躁的環境,這樣的藝術風格和聲音是聽不到的。

  其實基督信仰也是如此。成熟的信仰,就如同塔莎杜朵的花園和繪本,有一種堅定溫和的力量,不需以各種誇張的方式證明。在有深厚基督教文化傳統的地區,常會遇到這樣的信徒:信仰就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散發出的美和馨香,對上帝的愛,對周圍人的善意,如同潤物無聲的細雨,讓周圍的一切都因為他們的存在而成為美好。

本文原載於《中信》月刊(總第709期)

咖啡店裡的女孩

文/孫基立

  在清晨時分,在咖啡店,看到一個年輕的短髮女孩,戴著一條溫暖的圍巾,翻動著一本厚書,同時在享受咖啡,時不時嘴角浮出微笑。咖啡店的燈光照在每一個人的臉上,給每一個人都添了一層溫暖的色彩;書本和咖啡的味道很相配,都是耐人尋味的。我生活中那些美麗的書籤就是這樣的時刻。

  看這個繽紛的世界、看四季的變遷、觀察每一個人的微笑、看母親和孩子玩耍、看老年夫妻手挽手散步、看小情人撒嬌賣萌……生活有極豐富的饋贈。

莫讓豐富成了貧乏
  然而,在工業化的社會裡,最大的危機就是將周圍的人都看成了物件:可利用、可製造生產力的工具,而獨不當做有思想有靈魂的人;將時間當作生產資源,而獨不當為上帝賜予人生命的組成單位。也許當我們白髮蒼蒼的時候,才醒悟,我們用上帝賜予的、最寶貴的生命,換了一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雜物。

  很久以前,對工業化的思考就開始了,人們對這些危機其實早就有警覺,但是幾十年過去,我們還是朝這個方向滑落。

  我們手上可以擁有許多有用的工具,它們幫助人生活得更快捷、更方便,我們因此本應該擁有更多的時間、自由和快樂,可是弔詭的是,我們的時間愈來愈少,自由和快樂也愈來愈少。

  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人的心靈卻愈來愈貧乏。

莫讓美善變得奢侈
  我們心靈需要的養料其實很簡單,就是人和人之間沒有功利目的、純真的關係;還有午後的陽光下一杯濃香的咖啡,凝神靜聽落葉和雪花飄落的心境和時間。這一切,都成為了奢侈品。

  但是,只要我們回到大自然,就能找回本來屬於我們的心靈安寧。那些簡單的晨曦晚霞,葡萄園,山谷裡的百合,淅淅瀝瀝的微雨和空氣中花草的香氣,都是滋養心靈的食糧。

  在我們的生活中,上帝也留下了許多這樣令人心靈得到休憩的瞬間,它們就如同生活中明亮的色彩,讓我們在繁忙的生活裡體悟到上帝的賜福。

  我準備離開那個咖啡店的時候,看到朝陽升起,照耀著街道,也在透明的玻璃櫥窗上折射出光芒。女孩還沉醉在咖啡香氣的閱讀中,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給一個陌生人帶來了愉悅。我們每一個都在不知不覺間營造周圍的環境和他人的生活。願上帝藉著我們賜福周圍的人。

本文原載於《中信》月刊(總第7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