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歸

文/孫基立

 在慕道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每個人對基督資訊均有不同感受,且各人信主的契機也不同。有人對耶穌復活的真實歷史感受最深;有人深覺基督信仰的美和善最感動她;有人是在生活遇到危機時發現上帝陪伴的珍貴;有人是看到基督徒的嘉言懿行受到感動,有人是因在回家途中看到夕陽的美景而想到上帝創造萬物的奇妙而歸信上帝;另有人對上帝的認識循序漸進,並沒有驚濤駭浪的經歷…

各人信仰路不一

上帝將尋求的心放在每個人心中,讓這顆種子發芽的條件各人不一。同時,每個人在信仰中遇到的困難也不同,有的是理論性的問題想不通,有的是對一些基督徒的言行非常失望,有的是祈禱沒得回應…

奥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詳盡記述其信仰掙扎,在認識上帝之前之後的轉變。小德蘭從小接受了信仰,在修院中度過平靜的一生,她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小小的仁慈犧牲之舉和她在內心世界對上帝仁慈恩典的領悟,給予那被「嚴厲的上帝」神學窒息的時代溫暖和安慰…聖人都有獨特的心路歷程。

倚靠上帝力量

對我來說,基督信仰是由父母傳給我,這是上帝恩典,讓我自小認識。且因中國特別的國情,基督徒的世界雖然外部環境艱難,但相對單純,讓我有一個屬於自己心靈的世界,有真誠的弟兄姊妹彼此幫助、扶持。我在信仰上受到的最大考驗其實是在宗教自由的地方,是當教會和世俗的事務,權力虛榮混在一起,是教會裡的人也不再單純時。這讓我開始懷疑基督徒的世界和它所代表的意義。教會一直是我心靈的家園,當發現這個家不再是我熟悉的地方,人也變得陌生,我的信仰也失去現實依託。

但童年時代一直堅持祈禱的習慣拯救了我,讓我了解不僅要享受上帝的愛,也應和同擔苦難。在世上遇到的困境前所未有,我們豈不也應在這複雜的世界效法,依靠的力量生活,愛每一個不完美的人,同時將盼望帶給每一個遇到的人?

與上帝的國度有分

無論我們出發點在哪裡,其實都邁向同一歸途,耶穌在終點等待我們,我們的一生其實是認識的愛,享受的陪伴,領悟及實踐的教導,等待和相聚的日子。

雖然看不見的身影,但當我們凝視所造的山川湖泊,感受到人們內心世界對的渴求,我們就能隱約瞥見在曠野中跋涉的身影,而十字架的影子也一直投射在我們心裡,讓我們了解的痛苦和犧牲。我們的一生和這些圖像緊密相連,它們給我們的生命賦予了神性的意義,讓我們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活,也參與上帝的計劃,與的國度有分。

 

得救非因善行

CT682000972dpi

編輯室

 

為甚麼基督徒不是靠善行得救?

 

基督徒得救,不是靠行善,但得救後,卻應該有善行,因為已有主耶穌所賜完善的生命,就有行善的可能。

 

基督徒行善與其他宗教所說的善行不同。

 

其他宗教勸人為善,是以善行賺取救恩,這是不可能的,因沒有人能達到全善的地步。上帝則是先叫屬祂的人得以完全,遵守祂的教導,持守純全的心思意念和行為,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我們本來都是犯了罪,靈魂有病的人,怎能行善?

 

誠如使徒保羅形容他自己:「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七18這是多少人的嘆息,除非他已放棄了認真做人的鬥志。

 

叫一個肉體中沒有良善的人去行善,如同叫一個重病的人,起床運動一樣不合情理,必先要把病治癒,才有可能運動。所以,相信耶穌基督的救贖,得著上帝所賜完善的生命是根本,行善是生命的自然現象。

 

沒有完善生命的根,就沒有善行的果實。

 

聖經是基督徒的靈糧,天天讀聖經,靈命得餵養,才有力量行善;正如人天天要吃飯,才有生活的力量。主耶穌曾以上帝的話,擊潰魔鬼的試探,是最好的範例。撒但最擅長斷章取義,扭曲上帝的話語,使不熟聖經的人,受其矇騙,行差踏錯,更可怕的是演變成異端,遮蔽真道。基督徒多讀聖經,就多有力量及智慧,能勝過魔鬼一切的蠱惑與陰謀。

 

聖經也是基督徒生活的指南。大衛王說:上帝的話是他腳前的燈,是他路上的光(參詩篇一一九105。上帝的話指示人走正路,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不致迷失。聖經也是人在逆境中最大的安慰,使人在苦難中有盼望。

 

基督徒想過聖潔純全的生活,必須靠賴上帝的話語。

 

聖經中最長的一章,是詩篇第一一九篇,全篇 176 節都在談論上帝話語的精粹及奇異的功效,能供應人各方面的需要。因此,基督徒都學習讀經禱告,認識上帝的教導,讓生命煥新,生活有力。

 

聖經中的約翰福音及約翰壹書是由使徒約翰寫成,為讓讀者明白永生的確據。「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翰福音二十31)「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上帝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翰壹書五13

 

基督徒能活出善行,是因為耶穌基督救贖所賜予的新生命,並堅守上帝的教導。

 

故此,善行是得救後的果子,並非得救的原因。

 

ccmFB_CT682_20190510

本文資料採自《基本要道系列(一)——聖經》,由美國中信出版,香港中信代理。

讀者如欲進深了解基督信仰,歡迎致電本會 (2810-9933) 訂購。

 

 

跨越職場迷思

CT682000272dpi

文/袁海星

我自 1971 年開始工作,在職場四十多年,為前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職場上存在「身」、「心」、「社」、「靈」四大似是而非、對錯難分的迷思,要如何跨越呢?

 

「身」的迷思:身不由己

我們是否身不由己,被逼工作的呢?又或者,會否未想離開工作崗位就被逼退休或辭職?工作上是否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所能控制?

現今許多人都討厭上班,對工作欠缺熱情,甚至感到難以平衡工作與家庭,這牽涉時間與優次的管理。現代人花太多時間在電子產品或社交媒體平台,如臉書上,以致時間緊迫。有效的管理才能幫助人分辨甚麼是重要與緊急的事,也才可按著事情的優次管理時間。

很多人都有「拖延症」,將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做,以致難以把事情做好。時間管理上著名的「80/20 定律」提到,人們花 80% 時間做 20% 的事,只餘 20% 的時間做 80% 的事,結果當然做得不好。明白這個定律,將事情定出優次,好好運用時間,才可做好事情,甚至做更多事情。

 

我們不要像條死鹹魚,任由工作擺佈。

 

聖經教導我們要做好本分,「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將人生擺上給上帝(參羅馬書十二1)。因此,我們要明白上帝的教導,知道生命的優先次序,過自律的生活,做好自己。

 

「心」的迷思:心儀事業

你可試用四個「C」來評估自己現在的工作,是否你所喜愛的。

一、能力(Competent):包括知識、技巧及個人質素是否與工作崗位配合。這不是指入職時的能力,如學位等,而是指繼續做下去的時候,你是否仍然勝任。

二、好奇心(Curiosity):工作能否挑起自己的好奇心,還是沉悶刻板、一成不變?舉例,有一家航空公司採用多種不同的油,這創意方法減低了整體的耗油量。只要我們在工作中仍存好奇心,就可作出改變。

三、使命(Calling):這像教會提到的召命,即感受到上帝的召喚為祂作事。在工作上指對負責崗位的熱情或負擔,即使薪酬較低也能得到滿足;相反,缺乏熱情則難以享受工作了。我在2003年離職後,找到新的使命,參與教育及寫作。

四、薪酬(Compensation):薪酬不一定指金錢,它有很多衡量的方法,它也不是唯一衡量工作價值的指標。有些工作薪酬較低,但能引發好奇心、興趣,或令你有使命感,這也是一種薪酬,若計算其中,也不失為一份好工作。

聖經說「心意更新而變化」(參羅馬書十二2),不必用金錢和世人的世界觀衡量工作價值,心態要跟從上帝而蛻變,不要跟從這個世界。

 

「社」的迷思:

社交人際在職場上,人們為了拉關係及得到好處,常討好別人,以為有人「關照」,但當對方離職,就頓失倚靠;更有不少人愛「埋堆」(投其所好、結夥)。

 

我情願用誠意與人建立關係,不會盲目奉承,雖然也曾受到傷害,但感謝上帝至今仍很恩待我。

 

碰到職場是非,有人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有人在背後幸災樂禍;碰到不合理的事,有人忍氣吞聲,也有人一味奉承。更有些人缺乏自信,一旦沒有手機在身,就感到與人失去連結。

要跨越「社」的迷思,耶穌說要學習「多走一里路」(參馬太福音五41),別怕吃虧,甘願付出;更不宜論斷人,要使人和睦,不參與惡意批評。

 

當我聽到別人說是非,通常都會走開。別以為單單聽,不作聲就沒問題,有時候人言可畏,你單聽也有可能被指為有分參與。所以,碰到這種情況,走開為上;若有意見,宜當面跟對方說清楚。

 

「靈」的迷思:靈的滿足

甚麼是心靈的滿足?它可以是工作上受老闆讚賞、獲同事欣賞、工作順利、升職加薪、消閒的喜悅、旅行等,但這些都是短暫的。

 

讚賞可能轉瞬即逝,此刻讚你,下一刻就變臉。

 

真正的心靈滿足、真正的平安及喜樂,是從上帝而來,祂每天與我們同行。我每晚臨睡前都會禱告,即使工作遭遇多大壓力,也會藉祈禱交託,因此睡得安心。

 

靈裡滿足最重要的是:「虛心的人有福了」(參馬太福音五3)。「虛心」原文是指心靈貧乏,我們不能靠博士學位、家財豐厚、住大房子等得到靈裡的滿足,倒要意識到自己心靈貧乏,惟有倚靠上帝,讓耶穌基督住進我們心裡,才是生命真正的滿足與喜樂。

盼望大家跨越以上四個迷思,在職場上愉快工作。

ccmFB_CT682_20190319

(本文是袁海星博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餃子的道理

ct682001172dpi

文/羅妮麗

女兒假期結束返校前,我包餃子給她送行。上高中的兒子問是甚麼餡,我開玩笑地說:「除了韭菜、香菇、蝦仁、雞蛋之外,還有個特別無價又最多的餡在裡面。」兒子問是甚麼,我悄聲地說:

 

「是媽媽的愛,會很有鮮味的。」

 

他傻傻地笑了。其實餃子的鮮味來自鹽,再好的餡裡沒有鹽或鹽不夠,吃起來也是寡淡無味。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一輩子忙忙碌碌,究竟給自己和別人留下多少有意義、有益處的事?很多時候、很多事上,我們都缺少愛心去做,甚至還會邊做邊抱怨。我們行事為人中缺少的,正像餃子餡裡缺了鹽。難怪聖經上說:「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哥林多前書十三1沒有愛的任何言語,哪怕再動聽,也不會是良言;哪怕響亮如鑼如鈸,也不過是噪音。

 

有些時候,我們確實憑愛心去做一些事情,

 

付出的是真情,可是為甚麼效果卻未必好,甚至很多時候吃力卻未必討好呢?例如:在愛孩子的事上,哪有父母不付出真愛?但靜下來問自己:你的愛是否存在問題?拿孩子與孩子的朋友比長比短,結果比一次,孩子就會放棄他的一個朋友;即使孩子不擅長的業餘愛好也要與人攀比,結果孩子在斥責中練琴,常練得淚水汪汪;孩子缺乏分辨或難以自制時出了錯,父母就立即生氣,甚至施加洩怒式的懲罰,讓孩子在很多嘗試面前失了志氣;父母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言傳身教而撒謊、驕傲、貪心等,都如看不見的籽粒,種在他們年幼的心裡。

 

無論是對孩子的愛、對親朋的愛、對鄰舍的愛也好,人的愛都有不完全,總是不完美。問題出在哪裡?主因在於愛裡缺乏自制,這仍然和包餃子同一個道理。再好的餡如果沒有好的餃子皮來包住,在鍋裡一煮,餃子就會破開,對餃子餡的約束是餃子皮的一個重要功用。

 

沒有自制的愛是真正的愛嗎?不可能。自制甚麼呢?自制老我,自制罪,因為「……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哥林多前書十三4-6有了這些自制的愛,才能活出不一樣的愛、不一般的愛。

 

這樣的愛,源頭和力量在哪裡?在上帝那裡,「因為上帝就是愛」(參約翰壹書四8)。

ccmfb_ct682_20190130

(本文轉載自美國《中信》月刊第682)

 

 

一枚貼紙

ct682001272dpi

文/黃剛

偶爾回到小時候住過的舊居,街坊鄰居全都變成了陌生人。

 

進了屋子,把門一關,

赫然見到門後一枚鮮紅的貼紙,

 

那是近四十年前,我踩著板凳,用小手貼上的作品。

 

那個時候,過年前夕,家家戶戶的門前都佈置醒目的揮春、橫批或斗方。工整秀麗的隸書篆書,鐵骨銀鉤的行書楷書,琳琅滿目,行走其間像是進了書法展廊。稚小的我當然不會寫大字,對於人家寫揮春,貼春聯這種儀式,感到十分羡慕和好奇。

 

一天,我經過文具店,發現裡面賣一種貼紙:巴掌大,大紅底,中央印一個宋體「福」字,看上去就像是福字斗方。

 

我開心極了,隨即買了一枚,

希望可以跟大人一樣貼在自己家的門前。

 

可是,長輩們一致反對,認為那只是印刷品,稱不上書法,是兒童的玩意,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又怕掃小孩子的興,折衷之下,讓我把那個小斗方貼在門後,給自家人欣賞。

 

就這樣,那枚貼紙陪著我度過童年、少年、青年……

 

眼前這枚貼紙太寶貴了。

 

它不單承載我多彩的記憶;見證一個家庭的一段歷史。更可貴的是,當在它背後成千上萬的揮春橫批都灰飛湮滅,而近四十年後它還是繼續鮮紅著。經過時間長流的洗淘後,仍能存留的就有價值。

 

聖經說:「天和地將要消逝,但是我的話絕不會消逝。」(馬太福音二十四35,《中文標準譯本》)千百年過去了,天地人事幾經滄海桑田,而聖經的話仍然歷久而常新,證明聖經有永恆的價值。

ccmfb_ct682_201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