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抱泯恩仇

CT684000372dpi

文/清心

初遇阿玉  

某天黃昏,我按門鈴進入一個安寧病人家,她女兒指著母親的房間,一句話也沒說便走開。我心裡納悶,想叫住她卻來不及。

隨後我進入一個昏暗房間,床上躺著一人,小小的,一不留神便看走眼。事前閱覽檔案得知,病人離婚多年,有幾個成年兒女,現與女兒同住。去年癌症復發,不曉得甚麼原因,拖延了治療期,以致癌細胞肆意轉移到其他器官,直至醫生告之只有兩星期壽命,她才勉強接受安寧服務到家中照顧。

她讓我稱呼她阿玉。她聲音很小,我要把頭枕在她耳邊才聽到她說話。若重複問她,或說聽不清楚,她就表現出氣餒的樣子。有兩件事情她卻表達得很清楚:一是不可問她女兒關於她的事情,二是不可與她前夫有任何接觸。我答應了她。說完這兩件要事,她輕呼一口氣,說累了,不想說話,只想睡覺。我心想,開了四十五分鐘車到這裡,只說了幾句話,我不想走!我不想離開這孤單的女人。

我問阿玉:「可否坐在妳旁邊陪妳呢?」她說:「不用了!我可以替妳簽到一小時。」我說:「那不是問題,若妳不嫌我坐在這裡影響妳睡覺,就把我看作關心妳的朋友便可。妳也可隨時示意我離開啊!」她說:「好吧!」我細心地替她把毛毯及枕頭弄好,並說:「妳安睡吧!」沒多久她就睡了,且輕微打呼。

如天使握手 

我也閉目養神,漸漸聽到自己緩慢的呼吸聲,立刻警覺地睜眼看阿玉。她樣貌娟秀,睡了仍皺著眉頭,我本能地把手輕放在她手背上。過了一陣子,阿玉從我手中抽出她的手,放在我的手上,緊握著。這時因房間昏暗,聲音靜寂,我的手被緊握著,不能做任何事情,只有再次閉目清靜。沒多久,我再聽到自己的呼吸聲,但這次我警覺不及,阿玉的手也放鬆了。我把手抽開,握著她的手,我們都在半睡半醒中。一會兒,阿玉再把她的手抽出來握我的手。不曉得過了多久,也不曉得我倆的手交替互握了多少次。

最後,我們差不多同時醒來,阿玉給我一個甜美笑容,並告訴我:「我夢見天使緊握我手到處飛翔!」我好奇地問她:「阿玉,那天使長得怎樣?」她望了我一眼後說:「長得有點像妳呢!」我微笑回應:「阿玉,妳有信仰嗎?」她說:「我與丈夫曾是教會中的活躍分子,但離婚後,已有十多年沒踏足教會,我想不單教會把我除了名,連上帝都忘了我!」我告訴她:「上帝不會忘記我們,祂會耐心等候我們回轉。聖經記載:『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看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你的牆垣常在我眼前。』(以賽亞書四十九15-16)」

這時阿玉已淚流滿面,我幫她擦乾眼淚,緊握她的手為她禱告,懇求上帝憐憫和接納,她誠懇地說:「阿們!」我問阿玉是否要我找牧師探望她,她說:「不用了,就請妳作我的牧師吧!」

我離開時留下一片聖詩光碟,請阿玉的女兒為母親播放。她似乎沒有意思問我剛才跟她母親談了甚麼,只準備替我關門。我告訴她,剛才我為她母親祈禱,若她願意,我下次來也希望跟她談談話,她同意了。

阿玉病危 

過了兩天,阿玉的女兒緊急找我,告知母親的情況急轉直下,希望我儘快探望。我匆忙到達阿玉家,她女兒開門向我微微點頭說:「這兩天,母親心情比以前平靜多了,不再無理取鬧,也願意讓我親近她。妳來探望當天,我剛被母親趕出房間,所以我為當天的無禮道歉。」這使我想到,有時不能僅僅因為一件事就對人下判斷。

我稍為安慰她,又給她一篇照顧臨終病人的資訊。這時她紅著眼眶說:「請妳繼續幫助我母親,她是苦命的女人,我們幾兄妹看到父母失敗的婚姻,也對婚姻很恐懼。母親辛苦地獨力撫養我們長大,她是很好的媽媽,我們也很愛她,但不曉得怎樣表達,特別在這個關頭。」我問她:「妳曾否親口告訴母親她是個好媽媽?妳謝謝她,愛她?」我同時告訴她:「請先讓我看看妳媽,稍後再跟妳詳談。」

有時候,探訪者趕到病人家,還未見過病人就在客廳與家人談話,了解病人情況,一下不留神,病人已在房中逝世。我習慣先看看病人才與家人談話,甚至有一次我為病人祈禱,因我習慣閉目禱告,從小被教導不可偷看,結果病人已停止呼吸而我不知。當時因病人女兒沒閉目祈禱,立時得悉而告訴我。

慈愛樂章 

進入阿玉昏暗的房間,前兩天探訪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她知道我來了,示意我坐近身旁,她的身形和聲音比之前更細小,雖然用了氧氣仍呼吸急促。我跪在她床邊,側耳聽她說話。還好,我聽聽猜猜,聽到她說「野地的花」。我問她:「妳想聽〈野地的花〉這詩歌嗎?」她微微點頭,但我心想糟糕了!這詩歌我已多年沒唱,還記得它剛面世時,我還是青春少女,伴著結他唱,非常前衛!現在我既沒有結他,又沒有手機,又許久沒唱,如何是好?但無論如何,還是唱吧!「野地的花,穿著美麗的衣裳,天空的鳥兒,從來不為生活忙。慈愛的天父,天天都看顧,祂更愛世上人,為他們預備永生的路!」我戰戰兢兢、半信半疑地唱完這歌。噢!意猶未盡,多唱一次:「野地的花,穿著美麗的衣裳……為他們預備永生的路!」

再次接納主 

阿玉再次淚流滿面。我告訴她,上帝已為她預備了永生。阿玉示意她聽不到我說話,用手拍拍她身旁。我問她:「妳想我躺在妳旁邊嗎?」她點點頭。我想,好啊!這樣,我們便清楚聽到彼此說話了。我躺在阿玉身旁,她雖蓋著毛毯,但身體還是涼涼的,我本能地抱著她細小的身軀,涼意透心,立時打冷顫。

阿玉說:「清心,妳的身體很熱,妳的熱氣令我感到自己仍活著!我是否得救呢?我已離開主很久!」我告訴她:「聖經清楚記載:『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以弗所書二8-9)」阿玉回應:「我唸過這節聖經。」我問她:「妳願意再次接受上帝賞賜的永生,就是主為我們的罪受死的救恩嗎?」阿玉說:「我願意!」我抱著阿玉為她祈禱,求主赦免、接納她,帶領她在世的最後日子心靈得安寧!我們一同說「阿們」。

(本文轉載自美國《中信》月刊第 683 期)

政局下覓曙光

CT684000572dpi

文/袁天佑

 

變遷莫驚怕

現今很多香港人都對政局和時代感到無力,在不同政治立場下,社會出現對立,甚至撕裂的情況。這樣的對立,對香港整體發展不健康。要解決香港的問題,建立和諧社會實屬必須。無論有沒有權勢,若大家只顧鬥個你死我活,就難建立和諧氣氛。

如何建立和諧社會?擁有優勢或權力的人固然要多出分力,不謀私濫權,其他人亦要做好自己。

縱然爭取公義不一定有成果,但要把視野擴闊一點,即使我們未必能改變世界,卻可以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好本分。

舉個例子,鐵工人可以用心鐵,督察可以誠實地檢察和寫報告…

 

制度不是靠英雄維繫,而是靠每普通人緊守崗位。

 

單顧吃快活麼

聖經提到處世態度:「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傳道書27。這世代的處境很難掌握,因此要把握現在,盡力做好該做的事,不是只顧吃喝快活,「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參傳道書九10

另一方面,新約提到現今的世代是末世時代,人們任意妄為,專顧自己,狂妄自大,不愛上帝(參提摩太後書三2-5)。保羅提醒我們,特別是年輕人,面對黑暗世代時,要作基督的精兵,作無愧的工人。

 

即使面對多麼惡劣的處境,人人都要繼續做好本分。

 

黑暗中的光明

英國文豪狄更斯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跟聖經所說的不謀而合,好的和壞的事情都有它的時候。聖經說:「黑暗不能勝過光」(參約翰福音一5,《新譯本》),在黑暗中總有光明的存在,黑暗不會永遠遮蓋光,即使在晚上仍有星光。

最黑的時候正是黎明的開始。

 

值得反思的是:在黑暗世代中,我們能否作光明的部分呢?

 

關俊棠神父的經歷或可給我們一點啟發——他在修道院受訓時,胸懷大志,要為基督贏取全世界,初出道時雄心勃勃,後來把自己的大志由世界縮小到中國,由中國縮小到香港社會,再縮小到本地教會…當他在現實中不斷修正自己的大志,心中不免難過、不滿和無奈。

幸好,關神父最終悟出一個道理:原來多年來都給自己的大志所困。

一天,他看到外面下著毛毛雨,想到真正滋潤大地,使萬物欣欣向榮的,並不是澎湃的傾盆大雨,而是毫不起眼的綿綿細雨。

這景象使他突然發現:「我雖未能為基督贏得全世界,能為中國同胞所做的又是那麼小,連自己教會內許多不理想的情況都束手無策,最少有一件事我可以做——在這世界,每天最少有一人能因我的緣故活得快樂一點,增添做人的信心,我就不算白活。」

 

小事也可帶來改變

關神父的話提醒我如何做好自己的崗位。

退休前,我擔任教會牧者三十八年,都是低調地在教會服侍和牧養,很少外出講道,只在自己的教會講道及與弟兄姊妹相交。

雖然日日如是,但三十八年來有人因著我的緣故得著幫助,使我相信這工作很有意義。

舉個例子,最近我在臉書Facebook)「重遇」二十多年前的一位小學生,現已為人師表及爸爸。他分享二十多年前的一段難忘經歷:

有一次,我帶領教會的兒童合唱團到美國巡迴演唱,他是其中一員,因遺失護照被拒入境,經過我與移民局多番協調,終能成功過關,並協助他補領證件。

這件小事我也忘了,但他銘記於心。

當年這位男孩現於中學教授音樂,我想起自己曾幫助他的這件小事,雖微不足道,卻挺有意義。

 

政局改變,盼望常存

1989年是香港社會動的一年,當時我在英國進修,大可留在外地發展,但我選擇回港,因希望香港和中國可以改變。

 

我們從歷史中看到一些好的改變,如:蘇聯解體、羅馬尼亞獨裁政權被推翻,都是預期之外的。有時情況則相反,我們期望政局改變,卻未有實現。上主的時間永遠是我們不知道的,雖然政局難測,但我們要常存盼望,不要只貪圖安逸,把好的時代變成壞的時代,或把壞的時代變得更壞。

 

近年香港政局不穩,看似是「無力的時代」,我常思考自己退休後可作甚麼貢獻。我不想分析政治,因自己並不擅長,卻能分享對信仰的反思。由於退休後再沒包袱,我盡力鼓勵基督徒持守信仰,在黑暗世代中燃點自己的燭光,不放棄盼望。

近兩年,我常在臉書分享自己對社會上不同事情的看法,讓人感受到教會亦關心這時代。

 

若每個人都克盡本分,相信世界會更美好。

 

珍惜美善,放下醜惡

最後以多年前在網上看到的話作結

「三樣美麗的東西:

三樣東西失去了,你不能追回來:時間、說話和機會;

三樣東西你不應失去:和平(心境平和)、盼望和誠實;

三樣最有價值的東西:愛、自信和朋友(沒有功利關係的朋友);

三樣永遠不能確定的東西:夢想、成功和幸運;

三樣能成就一個男人/女人的東西:勤奮、真誠和承擔;

三樣能毀掉一個男人/女人的東西:酗酒、傲慢和憤怒;

三樣失去就難以再建立的東西:尊重、信任和友誼;

三樣若擁有就永遠不會失敗的東西:真愛、果斷和信念。」

若我們能珍惜美善,放下醜惡,便能在黑暗中發出一點光輝,自己也能快樂地生活。祝願大家好好活在當下,迎向前面的盼望,走在光明中。

ccmFB_CT684_20190507

 

(本文是袁天佑牧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
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
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有一種「死亡」叫「睡了」

CT684000872dpi

文/張琨

 

五歲女兒的哭問

 

母親去世後,五歲女兒常常提起外婆。

 

有一天,她問我:「媽媽,您將來也會死嗎?像外婆一樣嗎?」我說:「是啊,人人都會死的。」她便哭著說:「可是我不想讓您死,不知道您甚麼時候死,也不知道您會怎樣死。」

 

我驚訝於一個五歲孩子居然對死有這樣的恐懼和理解。

 

是啊,我們都有死的一天,可是很少去想自己甚麼時候死,怎樣死,總覺得死亡離自己還遠,總覺得今天不會死,於是終日忙碌於世間不急之務,為蠅頭小利而奔走呼號,等到大限來臨,手忙腳亂,才想起「主耶穌救我」。

 

女兒的話好像對我敲響了警鐘,我對她說:「信了耶穌的人就不怕死了,妳睡一覺就去了天堂,有一天我們都會在天堂見到外婆。」女兒聽了,放心地點點頭。

 

自小就有的恐懼

 

我還清晰記得自己從小一開始思考死亡的事情,每每想到自己會死,將在世間消失,就害怕得睡不著覺。

 

記得外婆離世時,緊緊抓住兒女的手,一個個撫摸,不肯鬆手,大家都哭成一團,母親的臉甚至哭腫了。

 

我小小的心靈充滿恐懼,不知下次死亡會輪到誰。

 

外婆最終還是鬆手離去,我卻不知她去了哪裡。

 

長大後,發現很多人也對死亡有同樣恐懼,且世世代代都在尋找一條離苦得樂的永生之路。秦始皇曾派徐福帶著數千童男童女尋找長生不老藥,據《日本國史略》記載:「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明朝嘉靖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只為在西苑煉丹修道,

 

可是最終他們都死了,一代代尋找,一代代又死去。

 

直至今日,人仍不斷追求長生之道,各種抗衰養顏保健品層出不窮。《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科技大亨的最新研究計劃:對抗死亡〉提到,數碼科技大亨正著手進行一項研究,以延長人類壽命,還預備付出數十億美元進行研究。

 

可是無論人類怎樣努力,都難逃死亡厄運,也無法預測自己會以甚麼方式,在甚麼時候死去。

 

亞歷山大大帝曾建立橫跨亞非歐帝國,卻在三十四歲病逝。他有三個遺願:醫生須抬他的棺木;通往墓園的路上,要撒滿他一生收集的金銀珠寶;雙手懸空放在棺材外。為甚麼?因他臨終悟到三個道理:醫生醫病不能醫命;錢財乃身外物;我們空手來到這世界,也要空手離去。

 

如此坦然地死去

 

我信主前,曾看過一部電影,雖記不起名字,卻清晰記得一個畫面:一個老婦人的兒子死了,她沒有悲傷,卻雙手合十在兒子床邊說:「你從此安息了,去吧,我的孩子!上帝保佑你!」我看了非常驚訝,這畫面對一向害怕死亡的我無疑是荒漠中的甘泉。我想上帝早已把福音種子埋在我的心田。

 

信主後,上帝逐漸挪去我對死亡的恐懼,藉著眾多如雲彩般的見證人,

 

我知道基督徒的死亡如同睡了,醒來後的生命從此不再死去。

 

聖經中教會誕生之初的門徒司提反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司提反面對逼迫,被石頭砸死時,不像一般人驚慌失措,面如土色,而是被聖靈充滿,充滿信心地仰望上帝:「『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又跪下大聲喊著說:『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說了這話,就睡了……」(使徒行傳七59-60)因著他的信,看到天國的門打開了,上帝的榮耀彰顯在他面前。他不是死了,而是睡了,靈魂已被主接走。

 

美國著名佈道家德懷特.萊曼.慕迪(Dwight L. Moody)面對死亡時也是如此平安,甚至充滿喜樂。親朋好友圍在病榻前,他幽默地說:「這是死亡嗎?不,這是祝福!我已到達天堂之門,地在退後,天堂之門在開啟,上帝在呼喚我,我得走了。」他再次甦醒時,說看到在天堂的親人,並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不是做夢,而是真真實實在天堂的景象。誠如葬禮上牧師所說的:「親愛的朋友,我們今天不是來悼念慕迪的死亡,而是慶祝他的得勝!他與主同行,主將他接走了。」

 

最近聽到牧師分享的故事,令人感動,願這個故事激勵更多人,也願更多人能改變對死亡的態度——1914 年,從加拿大到英國的愛爾蘭女皇號載有 1,400 人,其中有 170 位救世軍青年領袖,準備去倫敦參加年會,不幸遭遇船難。這批年輕人穿上救生衣,跳下水救人。

 

他們脫下救生衣給其他旅客,並一一問他們是否基督徒,帶領他們信耶穌。

 

一名十七歲女孩游向一名壯漢,脫下救生衣給他,壯漢穿上後又於心不忍,把救生衣還給女孩。女孩問他:「你是基督徒嗎?」壯漢說不是,女孩就非常生氣地把救生衣丟給他,並說:「我死了可以上天堂,你死後卻沒有天堂的盼望。」壯漢非常感動,接受了耶穌,並說:「那一天,我被救了兩次。一次從水中被救起,一次是耶穌從罪中把我救起。」

 

這批青年無一生還,上帝卻賜給他們更豐盛的生命,因為他們早已把年輕生命獻給主。他們雖死,靈卻活著;雖離去,卻激勵了更多人跟隨耶穌。

 

聖經告訴我們:「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做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啟示錄十四13我們死了,從此脫去罪的轄制,靈魂永遠安息在主懷裡,而且一生在主裡所做的工都會寫在生命冊上。

 

我們何等蒙福!不僅今生不再懼怕死亡,且死後有永生盼望。

ccmFB_CT684_20190402

本文轉載自台灣《中信》月刊第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