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店裡的女孩

文/孫基立

  在清晨時分,在咖啡店,看到一個年輕的短髮女孩,戴著一條溫暖的圍巾,翻動著一本厚書,同時在享受咖啡,時不時嘴角浮出微笑。咖啡店的燈光照在每一個人的臉上,給每一個人都添了一層溫暖的色彩;書本和咖啡的味道很相配,都是耐人尋味的。我生活中那些美麗的書籤就是這樣的時刻。

  看這個繽紛的世界、看四季的變遷、觀察每一個人的微笑、看母親和孩子玩耍、看老年夫妻手挽手散步、看小情人撒嬌賣萌……生活有極豐富的饋贈。

莫讓豐富成了貧乏
  然而,在工業化的社會裡,最大的危機就是將周圍的人都看成了物件:可利用、可製造生產力的工具,而獨不當做有思想有靈魂的人;將時間當作生產資源,而獨不當為上帝賜予人生命的組成單位。也許當我們白髮蒼蒼的時候,才醒悟,我們用上帝賜予的、最寶貴的生命,換了一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雜物。

  很久以前,對工業化的思考就開始了,人們對這些危機其實早就有警覺,但是幾十年過去,我們還是朝這個方向滑落。

  我們手上可以擁有許多有用的工具,它們幫助人生活得更快捷、更方便,我們因此本應該擁有更多的時間、自由和快樂,可是弔詭的是,我們的時間愈來愈少,自由和快樂也愈來愈少。

  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人的心靈卻愈來愈貧乏。

莫讓美善變得奢侈
  我們心靈需要的養料其實很簡單,就是人和人之間沒有功利目的、純真的關係;還有午後的陽光下一杯濃香的咖啡,凝神靜聽落葉和雪花飄落的心境和時間。這一切,都成為了奢侈品。

  但是,只要我們回到大自然,就能找回本來屬於我們的心靈安寧。那些簡單的晨曦晚霞,葡萄園,山谷裡的百合,淅淅瀝瀝的微雨和空氣中花草的香氣,都是滋養心靈的食糧。

  在我們的生活中,上帝也留下了許多這樣令人心靈得到休憩的瞬間,它們就如同生活中明亮的色彩,讓我們在繁忙的生活裡體悟到上帝的賜福。

  我準備離開那個咖啡店的時候,看到朝陽升起,照耀著街道,也在透明的玻璃櫥窗上折射出光芒。女孩還沉醉在咖啡香氣的閱讀中,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給一個陌生人帶來了愉悅。我們每一個都在不知不覺間營造周圍的環境和他人的生活。願上帝藉著我們賜福周圍的人。

本文原載於《中信》月刊(總第700期)

與貧弱同行

文/趙偉傑

一個患上末期癌症的露宿者,需要的是甚麼呢?一位單親媽媽家中的玻璃窗沒有窗花(防護欄),給她安裝了是否就能讓她安心?幫助一位獨居婆婆修理好家中的電器,就能除去那份孤單感嗎?不要誤會,供應缺乏的物資及協助解決生活的難關,都是給貧弱社群十分有意義的援手,惟他們心靈的需要亦是不能忽略的。感恩上帝沒有忘記這些身處困境中的人,更感恩上帝讓我看見他們的需要,願意使用我將祝福跟他們分享。

學習服侍累積經驗

五年前我與四位來自不同教會、互不認識的弟兄姊妹,因參加了一個探訪無家者事工而走在一起。之後事工有變,惟我們五人仍堅持繼續每月一次探訪無家者,因都看見當中的需要。

看到需要,還需學習如何服侍。最初我們探望一位露宿於天橋上被北風吹個正著的伯伯,他寧願承受刺骨寒風,也不願走進人群。當知道他患了末期癌症,沒探訪經驗的我們隨便就說「上帝會醫治你的」、「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把聖經的話像念口簧般滑出嘴邊,然而眼前伯伯的難處他已擔當多年,我們所說的話真能安慰他嗎?除了說錯話,我們對伯伯的熱心,亦令旁觀的露宿者妒忌而排斥他。真是好心做壞事!後來我們學會順道也派物資給他的「左鄰右里」。在探訪過程中學了許多,實在是寶貴經驗。

兩年前我加入了一個非牟利組織「建祝.義工隊」。不少社工和機構常聯絡義工隊要求協助,讓我們進到受助家庭裡提供幫助,如滅、二手傢俬轉贈、家居維修、義載等。除了約定的服務外,我還會主動關顧受助家庭,與他們傾談以了解其需要。比如有位單親媽媽,她有一個過度活躍的孩子,我到達這家庭時發現玻璃窗沒有窗花(防護欄)。所以除了原定要幫他們做的電視架外,為了孩子的安全我們更主動提出額外為她們裝上窗花,這位單親媽媽因而感受到我們的關心。下次再到這家庭時我請了教會姊妹同往,希望姊妹能與她建立關係。經過幾次探訪後,這位單親媽媽開始向姊妹坦誠分享自己的難處,原來她要面對很多問題;電視機、窗花只是簡單的外在需要,其實她在心靈上的需要更大。當有人真心關懷、願意聆聽,她的鬱結便漸漸得到疏導。

將盼望帶入社區

因此我堅持在義工隊服務,將信仰的真實盼望帶入社區;同時把社區的需要帶到教會,讓其發揮關懷社區的功用。就像剛才提到的單親媽媽,她已開始參加教會聚會,惟這只是起步,希望她能融入教會,懂得在生活中倚靠愛她的上帝。

之前提到那位無家者伯伯,經過一段時日的鼓勵,他終於接受與我們一起祈禱,甚至願意為我開聲禱告。雖然伯伯仍不願意離開孤身睡天橋底的生活,但他已明顯比從前活得有盼望,不再自怨自艾,還懂得用聖經的話安慰和鼓勵別人。

有次我要幫一個家庭「清屋」(把無用的雜物搬走),屋內除了一位單親媽媽和她的過度活躍女兒,還有單親媽媽的智障妹妹。我一看便知道這工作不容易,但最終還是接了來做,因我看到這個家庭的需要!其實每次出隊我都問自己是否只做社工想我們提供的服務便算?當看見這三人時,我知道上帝很愛這三生命,我不可以只停留在硬件的服務上,不可單做清屋、滅甚或給她們一個儲物櫃便算,因她們真正的需要是心靈的照顧。透過社工轉有需要照顧的家庭很多,我渴望他們都能認識耶穌,讓他們的生命得著祝福,因而會盡力提供一條龍服務:有人跟進使他們可以無障礙地上教會、講解福音信息、教導聖經真理、與他們同行。

需要獻上祝福

當然,要能這樣,需要更多的弟兄姊妹支援,感恩因著上帝的愛,感動不少肢體參與。記得有次我和一位義工去幫獨居婆婆修理電燈和地板,入屋後發現婆婆失禁,馬桶淤塞盛滿屎尿。於心不忍下我嘗試通馬桶,卻弄到滿身糞便。此時婆婆在廳中突然暈倒,我們立刻救護車把她送院,她留期間仍迷迷糊糊起不了床。我便請教會姊妹探望婆婆,經姊妹細心餵食和照顧下,婆婆明顯有好轉,於是姊妹呼籲教會弟兄姊妹合力去照顧婆婆。感恩有二十多位肢體回應,他們每天分早晚兩更輪流探望婆婆,給她餵食和照顧,婆婆吃得飽,人也精神了。一個月後更受洗加入教會,實在令人振奮。

社區有很多需要,能夠協助提供生活所需、解決眼前困境固不可少,但在關鍵時刻傳遞生命的盼望——福音——永生更是不能忽略,因為心靈滿足才是活在困苦中的人最大的需要!上帝的愛擁抱這些身困社會邊緣的每一個生命,又願意使用信徒在地上作的使者,將祝福傳到貧弱者的生命。聖經教導信徒要關心社區和身邊的鄰舍,願更多信徒把握機會遵行主耶穌的吩咐,使勞苦擔重擔的人得到適切的幫助和認識基督。

(何在凡採訪,經編輯整理)

 

隔離病房工作的心路歷程

CT700000172dpi

文/林寶鈿

當二月初得悉快要進入隔離病房工作協助對抗新冠肺炎後,身為內科醫生的我,頓時也需消化和接受事實。起初幾天有點徬徨和忐忑不安,因當時醫學界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和治療方法還未完全掌握。之後,我安靜禱告,向上帝呼求,祂便讓我明白需作一些準備:心靈和實務上的積極準備。

心靈和實務的預備

心靈上,一方面我聯絡多方弟兄姊妹及基督徒親友,包括教會傳道人及兄姊,助道會兄姊、太太、兒子、中學同學、多年死黨、醫院院牧和同事等,懇請他們為我切切代禱,祈求身體健康,心靈安康,心存盼望。另一方面我亦預備會被感染的心態、可能要面對死亡的威脅、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深信上帝必與我同在。

實務上,一方面我加緊熟習穿上及卸下保護衣物的程序,減少受感染的機會;也多閱讀國際文獻掌握病毒的感染途徑,嚴重個案率、死亡率、診斷及治療方法,增加應付病毒的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我亦聯絡人壽保險經紀作些財產盤算及分配,也擬定遺書,表達一些意願及身後安排,免除後顧之憂。

聖經話語的激勵

在進入隔離病房前,已得到很多弟兄姊妹的代禱承諾;他們又引用聖經鼓勵我,使我內心平安:「耶和華要保護你,免受一切的災害;祂要保護你的性命。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詩篇一二一7-8)「你當剛強壯膽去行!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上帝就是我的上帝,與你同在;祂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歷代志上二十八20)。

雖然內心平安,但在隔離病房工作的日子,十分忙碌,也要獨自隔離生活,使我感到很孤單、寂寞和虛空,像聖經傳道書四章8節所述:「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 然而,上帝聽我禱告後,再藉經文激勵我:「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哥林多前書九17)

倚靠上帝得平安

結果,在疫情期間,我帶著醫療使命感和責任心,雖然忙碌、緊張、孤單、寂寞,但同時感到很平安、很安慰、得力量、得恩典。皆因從一開始,上帝主動找我,引導身邊弟兄姊妹支援及安慰我,教導我積極作兩手準備,幫助我用信心跨越,讓我有安全感,有被保護及被激勵的動力。「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詩篇二十7)「我們得幫助,是在乎倚靠造天地之耶和華的名。」(詩篇一二四8)

願我們均能倚靠上帝的名,抓緊應許,在生命之道上一步一步逆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