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寒雪再添風霜

採訪/小乙

2019年底疫症開始爆發,在一連串防疫政策下,許多行業難免受到影響,特別是零售、飲食、旅遊和酒店業。僱員面臨解僱、開工不足、扣減人工等問題。據樂施會在疫情中的調查,有僱員因行業受打擊而被即時解僱;有部分卻因學校停課,迫於回家照顧孩童而無奈辭職;有僱主因經濟環境轉差而扣減僱員工時,變相減薪。數據顯示,疫情下失業人數驟增倍半至十萬多人,當中約半數是基層貧窮人士。

面對基層失業人士的需要,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下稱「教關」)一直希望能與教會攜手與社會基層同行,遂推動「職位配對平臺」。他們主動聯繫各公司、機構,邀請僱主提供全職、半職及臨時工的空缺,繼而聯絡教會,期望透過教會的社區網絡接觸有需要的人,幫助基層失業人士解決燃眉之急。

有參與平臺服侍的教會義工在外展探訪露宿者時,認識了約六旬的阿明,他已露宿三年,曾借宿通宵營業的連鎖食肆,但疫情下食肆晚上停止營業,阿明頓失「居所」,只能暫住朋友家中。義工便聯絡平臺,成功協助他申請保安職位,讓他恢復自力更生的生活。同時,疫症爆發期間公共浴室關閉,義工就帶他到教會的浴室清潔和休息,關心他、為他祈禱,盼望有一天他能認識主耶穌。

楊女士是家裏的經濟支柱,她既要照顧家人,也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疫症期間她失去了工作,生活頓時陷入困境。由於她這幾年都有參加教會聚會,認識她的牧者在知悉其情況後,主動介紹她在平臺上申請職位,竟在三四日內就成功受聘,她既開心又感恩,感受到這是上帝的恩典,更決定接受主耶穌為救主。

「教關」在平臺運作半年後作出檢討,發現基層人士有不少實際處境上的困難。例如大多急着找工作的是在家照顧孩子的婦女。由於丈夫疫下失業,生計無依,夫婦的心情常在焦慮、惶恐中;焦急的婦女紛紛出來找工作,幫補家計。但她們沒有工作經驗,較難成功配對工作;她們也不能輕易放下照顧家庭的責任,兩難間,只能選擇就近家居的地點工作;再者,她們也期望即時現金出糧,解決生活急需,而這對部分商戶卻構成財務安排的困難。

此外,縱使政府有為失業人士提供綜援,但申請數字偏低。據資料顯示,在約十萬名貧窮失業人士中,申請綜援的只有四分之一,原因大致是申請程序繁複、時間冗長,更須提交家人的收入證明。另外是社會對領取綜援人士有嚴重的負面標籤,失業人士常因自尊問題而放棄。政府在疫情期間曾推出「防疫抗疫基金」以保障就業,惟他們並非直接受惠,仍需面對燃眉之苦。

為更貼近基層需要,「教關」在檢討後改為推動「社關義工津助計劃」。這計劃是透過教會在其社區招募義工,協助教會在區內作探訪、聯絡、派飯和派發防疫物資等服侍。教會以「社津券」回饋,一般是不多於二千元的超市禮券。

計劃很受基層社區婦女歡迎,教會很快便招募到一羣區內婦女參與。她們一方面跟教會有了接觸,另方面藉着上樓分派物資接觸街坊,感覺又實在又到地,更能讓街坊在疫症的社交距離限制下,感受到一點耶穌的愛。而且參加義工計劃的婦女也表示,被疫情困在狹窄的家裏,很容易感到有壓力、情緒不穩;有機會出外作點義工服務,反而幫助自己看到生命的意義;街坊的稱謝和欣賞更是額外的喜悅。完成服侍,帶着快樂的心情回家,不單祝福了待業的丈夫,也有更好的情緒教養孩子。這些婦女的回應是「教關」未曾料想到的。當然,最讓婦女感到又實際又安慰的,是使用「社津券」在超市購買日用品,幫補家計,這也是計劃的原初目標。

有參與計劃的牧者分享說:「義工們都很投入,從未有計較和怨言,因為在過程中,他們的能力得到認同和接納,從中獲得滿足感。而且,在服務時能夠接觸不同的人,也擴闊了他們的社交範圍。有義工更分享,希望計劃結束後能繼續參與,即使沒有津貼,也想服務街坊,回饋社區。」

「教關」除了協助失業者的需要,還希望讓貧窮人士有多點選擇,更盼望能聯繫、支持教會,讓教會成為祝福其社區內貧窮人士的橋樑,甚至這祝福能讓每一個有需要的人,建立起謀生能力,解決生活問題,從而達致身心靈的全人發展,認識並活出上帝創造的心意。讓教會在社區內成為彰顯上帝國度的地方。

疫情中確診後的默想

文/李永盛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立比書四4)

記憶中,至少最近十年我都沒曾感冒發燒了,直至最近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坦白說,從開始出現症狀,到確診感染,至現在休息靜養,內心幾乎未有過擔心和懼怕。一方面,疫情爆發兩年多,大多數國家的政策已由防控變為共存,現廣泛傳播的病毒致命率不高,尤其在注射疫苗後,因此早有心理準備。另一方面,我真心相信,若沒上帝允許,任何事都不會發生在信靠祂的人身上。「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八28)。因此,即使發生了「最不好的意外」,其實更是「好得無比的事情」。

我真心相信,基督徒最大的盼望就是與主永遠同在。這盼望的實現,要麼主再來,要麼人去見主。當然,我們不可為了早日見主而主動、提早放棄自己在世的生命,而應有使徒保羅的心態:「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哥林多後書五4)。何況,我還有未信主的家人朋友,仍要努力向他們傳福音,因此地上的一番悲歡離合是難免的。

雖確診仍平安喜樂

患病期間有平安喜樂嗎?有。保羅即使身在監獄中仍以喜樂的心教導腓立比的弟兄姊妹要喜樂,那我在「感冒」中難道不能或沒有理由喜樂嗎?因此,我想這個心態是很正常的,也是應該的。

有了這心態,身體就不難受了嗎?不是,病毒入侵,還是非常難受。首先是發燒,我連續四天發燒,服了退燒藥後稍好轉數小時,惟治標不治本,過後發燒還會繼續。持續發燒讓人感覺疲倦,身體疲倦容易帶來靈裏的軟弱。其次是咳嗽,持續的乾咳會感到胸腔、聲帶快承受不了。還有咽喉痛,應是扁桃腺發炎導致,連吞口水都覺很痛。而腫脹的扁桃腺反過來又刺激口腔和咽喉不自主運動,進而導致頻繁的吞咽動作,每次都再痛一下。最後是鼻塞,有時晚上休息時兩邊都堵塞,不得不張開口,嚴重影響睡眠。

感恩上帝看顧保守

不論疫情爆發和這次感染的原因為何,我都真心相信,這必然有上帝的旨意在當中。而我的責任至少應有:反思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在上帝面前安靜、默想、認罪、悔改、尋求祂的旨意和帶領;信靠並祈求祂的醫治;堅固身邊患病的家人朋友等。

我感謝上帝,藉病痛讓我再次感恩祂過往的看顧和保守。每一天有着健康身體都應感謝上帝,惟一天一天的過,這種感謝或會流於膚淺,因人的罪性和弱點就是這樣,總覺一切美好都是理所當然。直至病患來到,我們才確實體會到,每一天都是上帝所賜極大恩典。

讚美上帝創造奇妙

我感謝上帝,讓我可藉身體的反應思考祂創造的奇妙。發燒讓人乏力,但發燒也是身體免疫系統被激發的一個訊號,表明身體正與疾病作戰。咳嗽讓人難受,卻是身體排除異物的有效方法。扁桃腺發炎很不舒服,但這是說明它正與入侵病毒搏鬥。流鼻涕也讓人難受,但鼻涕可保持呼吸道黏膜濕潤,藉以黏住一些有害物質,如細菌或病毒,並通過鼻涕的流出迅速排除體外。

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小細節,除非是醫生,否則大部分人都不會研究其背後的意義。上帝創造我們的身體,是何等巧妙!感謝上帝,很多事情,祂沒有讓我們自己做決定。試想,如果患病時,我們自己可決定是否容讓令人不舒服的發燒、咳嗽、流鼻涕等現象出現,我想大多數人的本能反應都不願意,卻同時意味着我們的身體向病毒投降。

如果上帝把人的意志,創造得像這些身體器官一樣,不由人的心思掌控,而是由上帝創造的規律控制,那樣人就必要來到上帝面前敬拜祂。惟上帝愛我們,竟然冒着巨大風險,把我們的意志創造為自由選擇。結果遺憾的是,人竟然用上帝所賜的自由意志來敵擋祂,但上帝還是沒有放棄我們,反倒差派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用極重無比的代價將萬民救贖回來。這就是福音。我為此再次感謝讚美上帝。

(本篇文章原文刊載於2022年5月號《中信》月刊總7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