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求安舒人生

文/何紫薇

  我從小不愛冒險,膽小怕事,記得讀小學五年級時,班主任推薦我當班長,我卻害怕承擔責任,極力推辭。成長中我拒絕了不少磨練自己的機會,生活只求舒適安逸,甘於平庸。

只求平凡安舒
  慶幸我有一位不平庸的爸爸,他熱愛工作、勤奮向上。父親筆名何紫,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著名的作家和出版家,他幹的文化事業雖不是賺大錢的生意,但足夠給我們一家過充裕的生活。爸爸寫的是兒童文學,他深明家庭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我父母工作雖然忙碌,但他們一直努力營造關愛和諧的家庭,讓我們三兄姊弟幸福快樂地成長。

  可惜父親英年早逝,他工作太拼搏而忽略健康,活到 53 歲因肝癌離世,臨終前幾個月歸信基督,留下了佳美的生命見證。1991 年 11 月父親逝世時,我身處海外留學,當時非常傷心,還預計要退學回港幫補家計,幸得廣大讀者和朋友支持,使母親有力量繼續營運父親的出版業務。後來,我大學畢業回港,很快便覓得工作。另一方面,母親開始與一間有意收購父親業務的大集團洽談,翌年我有機會進到該公司,延續爸爸的出版工作。

  然而,年輕的我軟弱怕事,每當面對困難挑戰,總是逃避的多,一遇挫折便輕言放棄。後來,我離開了這個既艱難又被視為夕陽行業的出版業。我一次又一次轉職,選擇認為輕鬆安穩的工作,人生沒有抱負大志。隨年月過去,我對於爸爸是作家兼出版家的身分亦逐漸淡忘。

  豈料人屆中年,陶醉在安舒區的我,以為可以安分地打工直至退休時,上帝猛然喚醒我。那時我在職的公司出現了些人事問題,我毅然辭職,希望找另一份理想工作。 以前,轉工對我來說唾手可得,今次竟然遇上阻滯,市場上似乎沒有一份稱心合意的工作,我開始覺得人生停滯不前,感到前路迷茫……

發現人生召命
  就在這段無業的日子,我多了安靜的時間反思信仰,自問成為基督徒後未有認真研讀聖經,於是從那時開始,決心每天讀經、祈禱,努力明白上帝的心意。我從舊約創世記開始,一天一天的讀到新約啟示錄,用了整整兩年時間,認真讀完全本聖經,以前不愛讀的舊約部分,竟也讀出興趣來。我看到上帝在人類歷史裡的奇妙作為,視野被帶到歷史中我應站的位置,重新認識自己,明白應當善用主所賜的位分,活出召命。我禱告求主讓我認清召命,擴張境界。我不再求安舒人生,而是甘願按主的旨意過這餘生。

  我讀完全本聖經的那年,剛巧是父親逝世後 25 年。有一天,我忽然收到一位不認識的小學老師發來的電郵,盛意拳拳邀請我到校演講,向學生分享父親的往事和著作。我很詫異,我已許久沒被邀請分享關於我的作家爸爸了。我答應邀請後,那位老師便寄來一大疊學生的親筆信,讓我感受到學生的誠意。那些信是學生們在中文課堂活動裡寫給何紫的,我逐一打開,有一封這樣寫:「親愛的何紫:你在天堂有寫新的文章嗎?……」另一封寫:「何紫:我很喜歡你寫的書,我最喜歡看《給女兒的信》,我看得出你很愛你的女兒……」一封又一封的信,句句說進我心坎,使我感動得熱淚盈眶。原來,爸爸在歷史中沒有被遺忘,他的作品觸動過許多心靈,帶給讀者精神養分;爸爸曾出版的書,在香港文學史裡佔一席位,有著長久的生命力。

兩位爸爸的愛
  為了預備這次演講,我仔細翻閱擱置已久的何紫著作和生平事蹟,且深深感到爸爸的一生簡直是天父的傑作,他的故事正是上佳的生命教育素材。想不到,這次演講之後,我的工作機會接踵而來——何紫專題的分享會、展覽會、文學導賞團等等,還吸引了傳媒採訪和報道;我又發掘了許多散落在昔日報章和期刊內爸爸寫的文章,不少是我第一次讀到的,讓我可收輯起來,重新整理,出版成書。我還得到一些寫作機會,包括撰寫專欄,以及訪談文化界前輩,整理口述歷史等等。

  那些從天而降的工作機會,是我不配得的。面對新的挑戰,我總會有膽怯的時候,但我的心態改變了,我不再退縮,因我深信這是上主給我的任務,祂帶領我走進父親的文化領域中,定有祂的美意,只要信靠主,祂必幫助我。現在的我多次遇上困難時,都視之為主鍛煉我的功課,然後卻奇妙地一次又一次跨過,激勵我繼續前行。

  感恩透過工作,我更深認識天上的父和我地上的爸爸,我沉浸在濃濃的父愛中,內心充滿感恩,甘願藉著爸爸留下的文化遺產,傳揚那位奇妙偉大的主基督。

「何紫何幸」一位兒童文學家的信仰見證

文/何紫薇

  「生命之歌在迴旋,時有高調、有低韻,這原是生命的內涵。」這是何紫遺作《我這樣面對癌病》後記的最後一句,他的生命演繹了一曲璀璨動人的樂歌。

昂揚的快調
  我的父親筆名何紫,原名何松柏,生於 1938 年戰亂時期,父母怕養不大他,未有認真為他起名,出世後只有乳名何蝦仔,直至他大約十歲才改名何松柏。抗日戰爭期間,爸爸隨家人從澳門逃難到香港,當時他只有三歲,不幸遇上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淪陷,我的祖父慘被日軍捉去作針藥試驗後死亡,我的祖母帶著年幼的爸爸,在極度危險和窮困的環境下,艱難地活過來。

  爸爸自小家貧,升上中學後要半工半讀來支撐學費,畢業後即投身全職工作,到母校當教師。他喜歡向學生講故事,其實他更愛寫故事,當他教書三年後,得到朋友介紹,轉到一家兒童報社工作。香港的六十年代,極之缺乏本地創作的兒童讀物,爸爸很珍惜這份工作,雖然薪金比他之前教書的還少,但他並不計較,然而工作量可不少,他一人身兼記者、編輯、作者,還要跟進印刷、發行以至於讀者服務等工作,常常要熬夜完成。辦兒童刊物雖艱苦,但這份工作帶給爸爸很大的滿足感,報社內又有大量中外圖書給他做參考,他享受其中,四年間看了許多書,像上了一趟大學,收穫甚豐。從此奠定他走上兒童文學創作和出版之路。

豐美的低韻
  正當爸爸的事業如日方中之際,1990 年底,五十二歲的他確診患上末期肝癌,他一向不煙不酒,相信癌病是長年累月積勞下身體發出的警號。爸爸本來是無神論者,習慣相信自己,成長中的經歷磨練出他堅毅的個性,他努力不懈地開創事業,白手興家,全副精神投入工作,根本不會想到死亡,亦沒有探究信仰。加上爸爸博覽群書,思想某程度受世上各類學問影響,對基督信仰存有理性上的懷疑。

  然而,癌病迫使爸爸放慢步調,重整工作,反思人生。這時候,主耶穌介入他生命,身邊基督徒的愛心關懷,使他開始不抗拒基督福音。某天有位基督徒來探病,她是一位叫小麥子的寫作人,首本散文集是我爸爸幫她出版的,她銘感於心,來訪時懇切為爸爸祈禱,並邀請他信耶穌,爸爸就此決志相信了,聖靈的感動和啟迪,使爸爸打開心門接受基督。

  之後,他內心起了微妙變化,這反映在他每天寫的報章專欄內,爸爸由確診患病到離世前的一天,從沒停止寫作,用文字記述抗病的心路歷程,由最初只靠自己,漸漸懂得把生命交託給主,並領略到從上主而來的平安和盼望。他多次在文章中公告自己成為基督徒,即使住院期間,目睹在瀕死邊緣痛苦呻吟的病友,仍堅定地寫到:「我是虔誠的基督徒,天天祈禱,釋放自己,把身軀交與上帝。我們的教義是那只是回到上帝身旁,得到永生,有天使相迎,無所懼也。」他對主的信心清晰透徹地滲進字裡行間。

璀燦的人生
  回想爸爸自1966年開始有機會在當時暢銷的《華僑日報》兒童版發表故事,作品深受小讀者喜愛,後來還自資出版第一本書《四十兒童小說集》。七十年代,爸爸儲了些錢,開始創業,先是開辦圖書文具店,後來創辦出版社,專門出版學生課外讀物。他編寫大量適合少年兒童的有益讀物,十年間出版了六百多種書,並創辦校園文藝月刊,他的出版物大受學界歡迎,口碑甚佳。

  整個八十年代,何紫在文壇相當活躍,除了寫作和出版,他一直在香港多份報刊上撰稿,同時鼓勵後進寫作,為新人出書,並致力兒童文學的研究和推廣,到處去演講和擔任評判,又組織文學活動,促進同行交流,對香港文化界的建樹良多。這也是上帝賜福給他。

  爸爸後來的病情雖嚴重,仍以有限的生命活出最好的自己,他歌頌親情友情,關懷病友,堅持寫作,在作品中多番興歎「何紫何幸」,內心充滿感恩。最教我佩服的,是爸爸在文章和訪問中的自我剖白,他坦誠地分享內心的掙扎和軟弱,在上帝面前深切反省,認罪悔改。上帝沒有令爸爸病得醫治,卻醫治他心靈,使他靈裡得釋放,患病近一年間,洋洋灑灑寫下十多部作品。終於 1991 年 11 月 3 日,爸爸放下筆桿,安息主懷。

  爸爸的一生,讓我讚歎上帝創造生命的奇妙偉大,他信主的日子雖短,卻足以見證主的恩典和慈愛。我深深期盼那一天,在主的永恆天國裡,我與爸爸重遇於雲彩之中!

六個孩子的承擔

文/陳家榮

  蒙神恩典,我有六個小朋友。我亦是一名律師,入行差不多三十年,處理不少遺產事宜。這讓我想到,身為父母,甚麼的遺產才是對兒女、子孫最好的祝福?

家族蒙福的竅門

  我們三四十年前讀法律的人,不少視英國上訴庭庭長丹寧勳爵(Lord Denning)為英雄。他在任三十年,曾改革英國本土和英聯邦的不公平法律,造福不少孤兒寡婦、弱勢基層人士。他的生命非常美好,是很好的見證。

  當有雜誌訪問丹寧勳爵成功的祕訣,他坦言絕不比家裡的兄弟成功,他的大哥是為國捐軀的英雄;二哥是海軍上將;弟弟是陸軍上將。編輯再問那麼其父母有何教養心得呢?丹寧勳爵談到他們已是第六七代基督徒,飯後讀莎士比亞及聖經,一起祈禱。原來,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時刻敬畏神,才是對兄弟們最重要的影響。我當時仍未信耶穌,卻看到神何等恩寵這家庭。我在基層家庭成長,爸爸是半個孤兒,不懂得教導我。讀畢丹寧勳爵的家族傳記,使我感動流淚。原來敬畏神,能帶領一個家族蒙福,於是我嘗試返教會。

領養帶來的祝福

  我在英國深造後回港當律師,與太太結婚後生了一子一女。當時我很驕傲,躊躇滿志要栽培長子成為香港的丹寧勳爵。然而,兒女在幼時很不聽我話。上帝給我功課學習謙卑。2004 年教會支持一隊外國短宣隊在廣西孤兒工作。2005 年我成立了一個孤兒事工,在港籌款支持廣西服侍孤兒。一天,孤兒院院長跟我說,一名失去兩隻拇指的小朋友出生兩三天後,就給人放在孤兒院,問我和太太會否考慮領養?他在相片中不太可愛,我和太太有些掙扎,為此我們向上帝禱告。有兩晚,當我們禱告時,聽到上帝問我,是否願意作為一道橋樑給這小朋友,進入我們的家庭去看到耶穌呢?我與太太商量後決定領養。

  在辦理老三的領養手續期間,一位在洛陽的主內肢體問我,是否願意領養三名從拐帶集團救出又找不到其父母的嬰孩;因當地政策是每個家庭只能領養一個,故我們與教會另外兩個家庭一起領養了這「洛陽三寶」。其一就是我的老四。

  領養老三老四並沒增加太多家庭開支,只像「加雙筷子」,感恩的是教會的弟兄姊妹將他倆所需的奶粉一箱一箱送給我們。2006 年,老三老四一齊來香港,帶給我家很多的祝福。當時我老大九歲,老二七歲,他們幫弟妹餵奶、換片、洗澡;透過服侍弟妹,老大老二的生命成長了,慢慢更多明白父母的心。到今天老大老二都讀大學了,但他們一直都很愛弟妹,而弟妹同樣也愛哥姊們。老三老四都很乖,似他們的哥哥姐姐,當我們有老五老六的時候,他們也有照顧和服侍弟妹。

上帝命定的心意

  身為六個小朋友的爸爸,卻沒法從父親處學懂做爸爸。於是我嘗試向被認為是最有智慧的民族猶太人學習,怎樣教育下一代。我翻閱舊約聖經,讀到創世記有關亞伯拉罕、以撒及雅各幾代的家譜及故事,還有雅各的兒子約瑟被賣到埃及做奴隸,經過多年不容易的日子,做了埃及宰相,後來在全地饑荒時與家人相認及使雅各一家有糧得以存活。「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二十九11)意念在英文譯本即計劃(plan),在原文有命定的意思。所以約瑟的命定就是雅各的命定,我每個孩子的命定就是我的命定。我們與我們的孩子是相連,這是上帝的心意。神對每個家庭都有祂的心意,計劃及命定,是祝福我們的心意,要我們的走在祂的心意中。身為父母,我們要教養孩童走當行之路,帶領孩子走在神的心意中,抓住神的應許和祝福。

  我深信上帝的心意不僅讓我當個小律師,在香港服侍上帝,祂也想我的孩子都愛祂,都進入命定。兒女是上帝賜給我們最大的禮物。我對六個兒女說:「爸爸將來不會留下很多產業給你們。」我深信承傳敬畏上帝、愛及教育給孩子,若他們有夢想,生命就會豐盛。大兒子現就讀大學四年級,過去三年取得六十萬元獎學金,他去當交換生前將一筆錢給媽媽養家。他沒有工作就可給家用,是上帝的恩寵和恩典。我深信當兒女敬畏上帝,祂必帶領各人走在其心意中。

 (本文是陳家榮律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朽木可雕

yellow-370256_1280

文/呂榮豪

我生於香港一個小康之家,父母為了養育我和哥哥,辛勤工作。1996年我唸小學,看到老師以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價值,很不以為然。記得三年級那年,一位同學因沒做好課堂作業,老師拿了一把掃帚來和他比,說:「你看,掃帚也比你高。它可掃地,你能做甚麼?」這一幕深印我腦海,自此怨恨老師,常在課堂上搗蛋,和老師作對。可想而知,我的學業成績很差,被視為問題學生,不受歡迎。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我錯得更厲害,加入了黑社會。 繼續閱讀

死前才信,能嗎?(2)

文/陳榕生
整理/余黃國凱

「你不用來向我傳福音。回去向你的上帝說,給我一個災難,我沒辦法的時候,就會向祂求。現在我甚麼都不求。」

「等我生命到了最後五分鐘,你請牧師來替我做點水禮就行了。」

車禍後醒過來,驚覺自己剛才可能真會死去,因那車禍實在厲害!救護車送我去醫院後,由於身體支離破碎,褲子也不能替我脫下,他們就用剪刀剪開。我左手臂的肩甲骨破碎了,骨盤更完全碎了。

當時一醒過來,就想到自己以前曾對太太說,等到生命最後五分鐘才請牧師為我施行洗禮。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繼續閱讀

死前才信,能嗎?

clock

文/陳榕生
整理/余黃國凱

回想小時,玩過碟仙……問了很多別人不可能知道答案的問題,碟仙都一一回答正確……當時,就知道碟仙背後的東西是鬼。

在那一刻,我知道這的確是個靈界的東西。

那事以後,就去買了一些書來看,不少是佛教的書。我一看就著了迷。

繼續閱讀

走過憂鬱深淵

alps-542788_1280

文/余廖慶鳳

我是個開朗的人,樂意和人交往。在香港時有頗多嗜好,插花、烹飪、刺繡、與朋友逛街茶敍等,生活多姿多采。1975年我受洗歸入主耶穌基督的名下,每天更覺活得充實有意義。

沒想到2002年7月,丈夫因為工作遷到上海,我隨他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既不懂普通話,也不懂上海話,一下子變成啞巴。感覺是被連根拔起來,天天呆在家中,除了煮飯,不知道該做些甚麼事。我找不到傾訴的人,心裡感到十分孤單,越發懷念香港的親友。

患上憂鬱症
我常想,如果我在香港多好!可以做這事那事;但在上海,我連出門買菜也講不清楚,失去了獨立能力,十分沮喪!我漸漸失眠,吃不下,不想說話,無法集中精神聽人講話。後來情緒愈來愈低落,有時會突然哭起來。

我哭了足足兩個月,最後不哭也不笑,麻木了,對甚麼事都提不起興趣,失去了喜、怒、哀、樂的本能。天天不願起床,不願意做家務,連自己的儀容也懶得打理。醫生說我患上了憂鬱症。這是我第一次患憂鬱症的情況。

繼續閱讀

迎向豐盛的生命

cape-verde-320790_1280

文/吳諄芳

父母親說我本是個活潑的女孩,常隨著音樂起舞;可三歲那年,有一天高溫不退,後來雙腳不能行走,才發覺患了小兒麻痺症。

父母親帶我到處去尋訪名醫,吃盡苦頭。還記得在一個雨天中,媽媽騎腳踏車載我去就醫,一不小心摔倒在田埂裡。母女二人就在無情的大雨中相擁著哭泣。

後來我開始拿一把木凳,學習小步小步地移動。看見同學們跑跳自如,我心裡不勝羨慕。反觀自己,只能由媽媽揹著,內心羞愧不堪,很想躲開人們的目光。直到小學四年級我才擁有拐杖和肢架,終於可以自己走路了,但也受盡白眼,被嘲笑說是「跛腳的」。我腿側的皮膚經常被肢架磨破了皮,往往還沒來得及結疤又被磨破。有一次,我被熱水燙到膝蓋,班導師不但沒安慰我,反罵我自不量力,做殘障者不該做的提熱水壺動作;然而,這些困難都難不倒我,唯獨雙腿不能合併直立,以及走路一跛一跛,是我最不能接受的。

繼續閱讀

失去三位至親

daisies-276112_1920_1280

文/余廖慶鳳

我在2002年患憂鬱症,經歷了八年的治療,蒙上帝恩典,至今康復已有四年,日子總算過得歡愉充實。但好景不常,就在2012年短短八個月內,我家痛失三位親人。這三重的打擊讓我感嘆人生無奈,半點由不得人。

繼續閱讀

苦盡甘來

mountains-480471_1280

文/馬劉潔芳

1925年我在廣東興寧出生,父親是知識分子,生活艱苦仍送我到私塾唸書。可惜當時政局動盪,父親英年病逝,我讀了四年私塾便要輟學。我很喜歡看書,一生閱讀,從沒間斷。

在一次偶然機會,丈夫和我相遇,對我一見鍾情,要求立刻娶我過門。當時他24歲,我不足15歲。為了改善家人生活,我無奈答應。婚後家姑(婆婆)要我操持家務,養豬、挑水、劈柴……整天勞動,忙個不休。我18歲生下長子浪平,三年後生女兒桂蓮。戰後丈夫去香港謀生,不許我跟隨,說那是「留食不留宿」的地方,我去只會拖累他。可是夫家常有紛爭,終無寧日,湊巧碰上要去香港的姑母,便請她帶我和六歲的長子同行,留下三歲的女兒給母親照顧。

丈夫見我來很不高興,說沒有能力照顧我們,因他月入只有20港元。我說,我自己找工作。當時百業蕭條,人浮於事,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能在家裡做的編織工作,便日以繼夜地做,居然每月賺到40多元,比丈夫賺的還多。

繼續閱讀

棄假從真

still-life-446718_1920_1280

文/蔡淑貞
採訪/林仲明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句話對我很有意思。在我的生命裡,我體驗到的是「真神假不了,假神真不了」。

遭逢橫逆
我的名字叫蔡淑貞,來自一個拜偶像的家庭,家中拜的地藏菩薩,是父親特意從內地寺廟迎來的,母親為了隆重其事,茹素七天,以表虔敬。我在家庭的薰陶下,自少跟隨父母虔誠禮佛,而且青出於藍,茹素十多年,在寺廟中當義工領袖。

我十九歲結婚,丈夫是個生意人,做的是針織毛衣廠,育有五名兒女,排行最長和最幼的都是兒子。說起來,丈夫可說是白手興家,開廠的時候沒有資金,得其父親幫助下購置針織機器,漸漸地生意好起來。一九八九年,不知甚麽原因生意特別火紅,賺了很多錢,物質生活越見豐富,買大屋,買私家車、貨車,還聘有兩名司機。總的來說,那時的生活十分風光。

繼續閱讀

因病得真福

heart-273878_1280

文/馬蘇惠琴
整理/林仲明

主恩實在更多,主恩實在更多,我罪雖多,主血塗抹,主恩實在更多,感謝主,主的愛滿滿的給我!

一九二八年,我出生在中國一個落後的村落裡,家人迷信佛道,祖母長期食齋。母親是舊禮教的人,不肯給我讀書,理由是識字就苦命。直到我懂事,曉得要讀書識字,母親才在我苦求之下,讓我八歲那年去讀了兩年書;也在那年,我有機會跟一位神學生姑娘同住了一段時間,她教我讀經祈禱,認識耶穌,我就在八歲信主,十二歲受洗。長大後,我曾只顧追求世界的福樂,殊不知神仍在暗中看顧。深感自己是個蒙恩的罪人,一生恩典數算不盡。

繼續閱讀

回家之路

The Long Way Home VOL TEDDY MOOSE by Guian Bolisay

文/陳素琴
整理/余黃國凱

「我不做手術了,反正都要死!」

「你是誰,竟能決定自己的生命?」奇怪,生命不是由自己決定的嗎?

一九九六年九月,我發現小便流血,甚是驚怕……怎料四天後,得知患了惡毒的膀胱癌,必須立刻動手術。醫生說,先檢查其他器官,如果擴散至骨,就不施手術了。聽後,晴天霹靂,欲哭無淚。

在病房裡,想到自己努力工作三十年,為何突然患癌?究竟做錯甚麼事?一直自怨自艾,怎也想不通,頓覺非常軟弱無助!但林醫生說,只要信上帝,祂會使你心裡平安。

「會嗎?三十年了,我沒好好尋找祂,一直拒絕相信,祂果真這麼寬宏大量賜我平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