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神蹟嗎?

文/錢志群

剛到教會時,人們總喜歡借給我一些福音方面的錄音帶、錄像帶和書,可基本上都是開了頭,我就扔到一邊。我不相信很多人因信耶穌病得醫治、患難被奇妙化解之類的見證分享,我總感到玄乎。直到我信了上帝,才完全相信神蹟的存在。

神蹟的三大類型

神蹟是甚麼?就是上帝的作為。上帝做任何事,對有限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思議,所以通俗的感慨就是「神了」。上帝的神蹟可以分三大類型:

1. 創造性:大自然的神蹟

宏觀宇宙無窮大,微觀世界無窮小,天地之間一切都有規律和定理支配。為甚麼人的長相各不相同?為甚麼種豆不長瓜,種瓜不長莓?因為都有基因控制。為甚麼無數的星體都在運轉中卻彼此不撞?為甚麼地球自轉又公轉而我們卻不頭暈?因為運動中有萬有引力等規律。上帝不僅創造了萬物,而且「常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希伯來書一3)上帝是在造出天地萬有之後才造出亞當和夏娃,所以世世代代人一出生,眼一睜,就看到已存在的萬物常態,且奇妙得無法想像和理解,於是稱之為「自然」,意思是自己發生的。

我們每時每刻都生活在外在和內在的這些神蹟中,除了外在環境,人體內在也是神蹟。呼吸是神蹟,心跳是神蹟,腸胃消化也是神蹟,甚至連眨眼、出汗、思考等都是神蹟。世世代代的科學在堅持不懈地探索着,但對這些奧祕的認識似乎永無止境。

2. 救贖性:超自然的神蹟

上帝創造了萬物及其之間的規律,上帝當然在自然律之上,不受自然律的限制,所以惟有祂有能力去介入、改變、干涉這些常規的自然律。就如工程師設計一樣東西,他自己就可以改變其中的程序。當上帝把自己創造的規律作一個干擾,於是在聖經中就看到了挪亞方舟、海水斷流、水變好酒、瞎子看見、瘸子行走,甚至死人復活等打破自然規律的神蹟。聖經只用第一卷書(創世記)的前三章記載了祂創造的事,之後記載的所有神蹟都是這類超自然的神蹟,不在科學研究的範圍內。

特別是上帝的兒子主耶穌藉童女降世為人、行各樣神蹟、死而復活,不是向人類炫耀祂的大能,而是表明祂的大愛,為贖我們的罪被釘十字架,又以復活戰勝死亡。「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哥林多前書十五14)

3. 啟示性:改變人的神蹟

信上帝之後,上帝的靈就內住人心,光照我們看清自己的本相,裏面的各種不義不潔就如光照中玻璃上的灰塵都能一目瞭然。「祂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翰福音十六8)人對自己的罪愈敏感,就愈能在聖靈的幫助下避惡向善。聖靈作良心的導師,潛移默化地改變人,改變家庭,改變社區。自古以來,世界上有千千萬萬人因信耶穌,驕傲轉向謙卑、自私轉向愛心、紛爭轉向和睦、仇恨轉向饒恕、淫亂轉向自潔、無望轉向盼望等等。許多道德墮落的人,因信耶穌後而有生命的改變;一些落後的原始部落的首領,因接受耶穌而把殺人與用自己兒女獻祭給假神的陋習消除;耶穌基督之名所傳到之處,迷信因而革除;蓄婢、纏足、納妾、溺女等惡習得以廢棄;醫院、紅十字會、孤兒院得以興建;黑奴因基督之愛而解放。

神蹟的屬靈功課

上帝的神蹟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和生活都息息相關,我們對其態度如何,直接關係到自己的人生意義、生命取向和福分多寡。

1. 不能否定神蹟

「獨行奇事的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是應當稱頌的!」(詩篇七十二18)可悲的是,上帝和祂的神蹟很多人都不承認。「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一20)然而人們還是用自然這個詞推諉和否定上帝的創造。上帝的獨生子主耶穌成為人的樣式來到人間,人又以貌取人不信祂是真神。主耶穌說:「你們縱然不信我,也當信這些事(神蹟),叫你們又知道又明白……」(約翰福音十38)但是宗教領袖又誣稱行神蹟的耶穌是鬼王附身。主耶穌吩咐死了四天的拉撒路起來,死人就起來走出墓門。連死人都聽主耶穌的,但活人卻不一定聽。宗教領袖反而因嫉妒和害怕,立即開會決定要殺死祂。

假設主耶穌復活的事件發生在今天,特別是在祂事先不斷向人預告後,人們就能用現代攝像技術守候在墳墓前,然後把整個復活過程拍攝下來,透過衛星轉播全世界。即使如此,是不是人人都信祂和祂的神蹟呢?也未必。如果我們不謙卑下來、不憑信心、不悔改的話,上帝再怎麼顯現自己、顯現神蹟,我們都無法相信。

2. 不因神蹟跌倒

相信和親近上帝的人,是不是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都遇到過超自然的神蹟?是不是得了癌症就一定能得到上帝醫治?車子翻了兩圈,一定會被看不見的上帝之手托住?不是。我們的信仰貴在信心。聖經說:「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着信心,不是憑着眼見。」(哥林多後書五7)在十字架上血淋淋的耶穌沒有顯現任何超自然神蹟的時候,旁邊同釘十字架的一位強盜,因相信祂是上帝的兒子而得救。

相反,經歷過神蹟的人,不見得會有信心;過於不當地求神蹟,神蹟反而會弱化我們的信心。上帝不是我們的傭人,我們不能光照自己的意思求祂滿足自己,也要照祂的意思。祂行神蹟是有原則的,是為了傳遞一些資訊,好讓我們了解祂的本質和特性,見證祂的榮耀。比如童女生子及死而復活的神蹟是要幫助人看到主耶穌的身分、使命和大能。我們與其追求神蹟,不如在上帝的話語中追求信心。我們的生命真正需要的不是神蹟,而是靠着上帝可以活出神蹟,有面對誘惑、軟弱、艱難的內在力量。歷史上多少信徒因為有真信心,哪怕是赴湯蹈火、被釘十架、流血捨命也沒有放棄信仰,他們就是美好的例證。

3. 不被邪靈迷惑

上帝行超自然的神蹟,但不能說所有超自然的跡象都是從上帝而來。天地之間有三界:人界、物界和靈界。靈界又分聖靈上帝和邪靈撒但,這兩者都有超自然的能力。在這末世,「連撒但也裝作光明的天使」(哥林多後書十一14),甚至冒充上帝之名,用一些奇能異事迷惑引誘人去離開上帝,迷惑很多人沉迷在各種迷信和宗教中,從而奪去上帝的榮耀,引誘人去拜牠。我們必須有真信心、真信仰,藉着聖靈和聖經,相信上帝是萬物的唯一創造者,主耶穌是代贖我們死罪,並從死裏復活賜給我們永生的唯一救贖者。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33期(2023年5月號)

上帝是唯一的出路

文/謝至健

年幼時在加拿大我已開始教會生活,當時爸媽是教會的堂役。後來我隨他們回流香港,爸爸開展他的生意,媽媽全職照顧家庭,一家依然每週上教會崇拜。昔日的我對信仰沒甚麼感覺,行事只按己意,從沒追隨基督的心。由於父母給我的資源充足,故較少經歷挫敗,每天過着吃喝玩樂的生活,自己可說是個注重物質享受和安於現狀的人。直至大學畢業後,離開了舒適圈出來工作,面對各種挑戰,生命自此改變……

價值觀受衝擊

投身職場後,我發現同事們相處總是利字當頭,各人只顧爭取自己的利益。辦公室政治和複雜交錯的人事關係,使初出茅廬的我頓感迷惘。究竟怎可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又不致失去初心?我畢竟是在基督徒家庭長大,雖不熱衷信仰,惟從小上教會,以及多年來媽媽藉聖經給我諄諄教誨,真理的種子已植根心中成為價值觀,我實在不想初心變壞。

媽媽叮囑我要禱告交託,爸媽亦為此祈禱。我一邊禱告,等候上帝的帶領,一邊堅忍接受磨練。三年後終於等到一個機會,我辭職轉到新公司。那兒的環境較好,人事關係不複雜,沒權力鬥爭,我相信是上帝的安排。

入職初期很辛苦,因我要帶領一個部門發展,正所謂「萬事起頭難」。首年業績沒甚起色,但既是上帝的帶領,我就繼續堅持。媽媽着我恆切禱告,要緊靠主度過每一天。她在我小時候已常教導我真理,可說也是我的屬靈母親。在艱苦奮鬥的同時,我堅持讀聖經祈禱、穩定地參加教會聚會,認真探索信仰,並與上帝建立緊密關係。感恩第二年的業績愈做愈好,讓我深感上帝的看顧,祂確是聽禱告的主!

不愛世界只愛主

2019 年的社會狀況,令我深深體會聖經中上帝話語的寶貴。記得有一天在家觀看新聞直播,熒幕上的混亂場面令我斷定上帝是唯一的出路。當下與太太一起禱告上帝:「現在我終於經歷到聖經的話非常真實,也感受到這是祢給我們的提醒,要認真思考信仰⋯⋯」我和太太向主認罪悔改,決定以後不跟隨世界,要跟隨主,由祂帶領我們的人生。

其實自 2017 年我們結婚搬到將軍澳居住後,便開始物色就近的教會,盼能尋到適合的參加聚會,感恩主帶領我們去到一家能幫助我們生命成長的教會,並於 2021 年受洗。實在感謝主為我們預備屬靈的家。

疫情嚴峻時很少人外出消費,對經濟造成沉重打擊,我從事的零售業更是首當其衝。然而我知道所信的是誰,就天天禱告,祈求疫情快快過去,各人身心平安,公司亦能生意好轉。感恩疫情緩和後,公司業績得以反彈。上帝再次顯明祂的信實可靠。

倚靠主必有出路

全心信靠上帝並不代表人生從此幸福無憂,基督徒同樣要面對煩擾的生活。實在這城市忙碌的節奏令我思慮繁多,連睡眠也受影響。惟上帝的話滿有平安:「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六34)每次想起這聖經的話,我都深得安慰,得以恬然入睡。以前聽到別人評論自己會很介意,但傳道書七章21至22節說:「人所說的一切話,你不要放在心上⋯⋯因為你心裏知道,自己也曾屢次咒詛別人。」上帝的話真是一針見血,不但使我氣結全消,也教導我不要與人計較,更不要論斷人。我繼續學習做一個合上帝心意的人,努力傳揚福音,盼更多人能得着豐盛生命。

主耶穌說:「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還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馬太福音二十四12;約翰福音十六33)基督再來的日子近了,倚靠主必有出路。因為那些必然發生的事情是上帝容許的,既是祂容許,必是信靠祂的人能承受得住的,而且在祂裏面必有平安。人在世上只是過客,我願更多人與上帝建立關係,持守信心等待進入永恆的新天地!

(何在凡採訪)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30期(2023年2月號)

苦難非陷阱

文/朱麗晴

由未信主至信主,我經歷了十多年掙扎。

爸爸、媽媽、三名姊姊都是基督徒,高中開始,家人已不斷向我傳福音,邀請我參加大大小小的佈道會。聽這福音十多年了,我傾向相信有一位造物主,但不等於要跟隨祂。大概因為我高傲的性格,認為我的生命只需靠自己,信仰只是給弱者的寄託。

2000 年開始,家裏經歷了大大小小的風浪,那年父親生意失敗,住所給銀行收樓,一家人要分住各處避債。其後每隔一兩年就搬家,過着十多年不穩定的生活。父母因為生意失敗才信主,雖然生活動盪,卻滿有平安。

上帝設下的局?

母親於 2007 年患癌,翌年復發,一家人卻充滿正能量面對種種不幸。我看在眼裏,非常反感,不禁想:如果真有上帝存在,祂不正是製造這些苦難出來,設局叫人跟隨祂嗎?

2011 年,我確診二期乳癌,坦白說我不感意外,因為我確信上帝這「驚天大陷阱」,祂設局要我患病,無非是要我成為信徒。但我的心非常剛硬,覺得祂的手法很卑鄙、低劣,堅決不想跟隨祂。

患病後,人生觀的確改變很多,例如:學會活在當下、深深體會生命、光陰寶貴而做事不馬虎、更懂得珍惜家人和朋友……就是這些「自我感覺良好」,令我沒有再思考信仰問題。

癌症復發

2016 年,癌症復發,且擴散嚴重,身體裏有二十五個腫瘤,影響頸椎,隨時會癱瘓。我心想必死無疑,得悉癌症復發翌日,心中不禁自問:「復發代表又要化療、電療,我還捱得住嗎?我會痊癒嗎?我還有明天嗎……」下刪千萬個問題。那一刻,一道陽光射來,有聲音對我說:「別擔心,我會陪着你。」

我原是時裝設計師,在這行業超過十年了,每天工作就是設計及推銷時裝款式。早在復發前,我已有轉行的念頭,因為我從網上得知時裝業原來是世界第二大污染來源,而我在工作上常被客人追新款,頓覺反感。因此,我想改做一些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轉行的念頭與日俱增,卻始終沒有行動。

辭職掙扎

接到醫院電話得悉復發的前三小時,我剛獲公司擢升為首席設計師,心情大起大落。事後我向同事哭問:「為何這世界如此諷刺,得到擢升卻又患病,要停止工作?」同事還未及安慰,我第二次聽到有聲音對我說:「或許這是你辭職的最好時機了。」

那一刻,我頓感這位親自在我心中說話的上帝如何了解我,我性格執着,不輕言放棄。然而上帝絕對知道,要我白白放棄經營了十年的事業是沒可能的,所以安排我擢升,我彷彿明白祂的意思:「你已證明自己的能力,放手吧!」

陪着我走

這兩次上帝親自向我說話,令我有很大感動,突然感到祂是如何明白我、了解我、愛我,一直默默等待我信主。恰巧這時,大姊也傳了一段短訊給我,內容為接受耶穌的禱文(她也是默默等待我信主),數天後,我在她的帶領下,祈禱決定信主!

一路走來,上帝的確實踐祂當天對我「陪着你走」的應許,例如:我患癌的最大原因是家族擁有癌基因,祂一早安排二姊成為腫瘤科資深護士,親自幫我抽血打針,讓我每次覆診和接受治療都可安心無憂。又例如我在辭職與否的掙扎當中,擔心經濟狀況時,祂為我準備了一筆可觀的長期服務金,讓我生活暫無後顧之憂。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

感謝主,上帝伴我同行的種種經歷,幫助我操練對祂的信心和順服,這信心不是相信天父必然治癒我的病,而是即使我沒有痊癒,也絕對信任祂會帶我走最好的路。這些操練令我拋開對基督教的成見,緊緊倚靠上帝。

現在我終於明白,從前總是要靠自己的想法,何等愚昧,人的能力有限,惟有倚靠上帝的大能,活出祂的旨意才是出路。因為童年陰影,我從來害怕游泳,但病後藥物的副作用影響了關節活動,令我無從選擇,要在水中運動鍛鍊關節。久而久之,竟然學會游泳!聖經說:「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四13)如果不是上帝的大能,單靠自己此生也不能克服這童年陰影。

從前我懷疑基督教只是給弱者的寄託,我從聖經找到答案。聖經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哥林多後書十二9)對,基督教是給弱者的,但誰不是弱者呢?誰膽敢說自己一生沒經歷過低谷挫折呢?原來從前我沒有開放自己,沒留心細聽福音,只堅持己見而誤會了上帝的美意。我明白到這些苦難和挫折並不是上帝裝設的陷阱,而是祝福。

美國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在 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 一書中提到痛楚是上帝的擴音器,形容得真貼切,上帝彷彿用病患作擴音器向我大聲呼喊:「我在這裏!萬大事有我幫你搞定!來跟從我!」

我深信這十多年的經歷有上帝的美意,祂揀選了我為祂作見證,感動更多人信主。我確信這些經歷是上帝給我的功課,是我活出祂旨意的裝備。如果我一生也在安舒的環境下,怎能學會如此重要的功課?

身體衰殘仍無懼

我的故事又有戲劇性發展,我和未婚夫 Mike 於結婚前約一個月,檢查報告確診癌症再度復發。深知病情到此地步,很難再樂觀下去,但面對這一而再、再而三的壞消息,我並沒有遷怒上帝,反而有滿滿的平安臨到我身上。身體雖然衰殘,但耶穌應許了所有信祂的人有永生盼望。

不但如此,我更深深感恩,雖然身在死蔭幽谷,但天父為我預備了強大後盾:疼愛我的家人和對我不離不棄的伴侶。我不知道餘下的路還可走多遠多久,但天父賜我滿滿的愛:這愛來自家人、朋友、伴侶,更重要是上帝對我的愛,所以無論前路如何,我也不懼怕。

我最喜歡的經文是傳道書三章 11 節:「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上帝的創造有其日程,只要我們順應祂的帶領,祂的大能可將萬物扭轉成美好,即使醜惡如癌症或死亡也可以!耶穌便是最好的例子,祂雖被出賣誣陷受死,但上帝卻用此化作救恩,用寶血洗淨我們的罪,死亡也可扭轉成極寶貴的恩典!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672期(2018年4月號)

超人類與真智慧

文/戴志忠

為何人類叫萬物之靈?當人類用自身經驗、知識、判斷力發揮正面影響時,一般被稱作智者。然而,人是否能找到更高或真智慧來提升自己以變得愈發明智呢?在今天複雜的社會發展中,我們迫切需要探討此等問題。

超人類主義

科技進步、人工智能出現、生命基因編輯有新突破,激發出對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HUMAN 2.0) 的渴求,就是應用科學技術來增強人類體質,期望減少甚至避開人類未能征服的生命週期現象,例如生、老、病、死。

超人類主義者中一些極端分子甚至罔顧道德規範和風險,嘗試利用基因修改技術,企圖修改人類胚胎。而溫和派則理解到必須考慮道德範疇,便選擇發展負責任的生物技術,集中在醫療領域研究,以循序漸進的科學實驗,有系統的分析病人基因突變的始末,讓一些以往藥石無靈的疾病(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血友病、β型地中海貧血症),通過修改或糾正個體細胞內的基因物質,得到治療或預防。

真智慧作引導

擁有明確目標和使命的科學家循正確途徑,以最新生命科技、人工智能來發展及改善人類生命並生活,一般都獲大眾肯定,但實踐上的困難是如何界定可量度的標準。要突破種種困局和挑戰,我們就得有真智慧作引導和驗證。

超人類主義和基督教信仰都推崇智慧,藉以促進人類的幸福、繁榮。但前者通常聚焦物質層面,力主用科技提升身體和認知能力,試圖解決人類生老病死的必然現象;當中的無神論者更認為「人定勝天」,單憑人為力量就能跨越人的限制,取代上帝。另外一些人則致力突破死亡,改造人類的去氧核醣核酸(DNA),期望有天醫學進步,使人成為生命主宰(GOD 2.0)。有富人已安排把自己的頭顱或身體於死後冷凍,期待未來技術可讓其身體復生。但生命除了物質還有靈魂層面,正如電腦硬、軟件兼備,而真正令電腦運作的是軟件(人用智慧編寫的程式)。若軟件被電腦病毒入侵,硬件無論怎樣先進,電腦還是不能正常運作;同樣,人的靈魂需要造物主這真智慧的源頭來引導、維繫,人類才配為萬物之靈。

真智慧的呼聲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世間,為要拯救人脫離罪,在生命和死亡的掙扎中浮沉的困境(參創世記三)。耶穌說:「我就是復活和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要活着。所有活着又信我的人,必定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約翰福音十一25-26,《新譯本》)基督信仰向這世代呼喚:「轉向創造主的救贖使命」,體現人性真、善、美的潛能,可以促使世代走向光明;對比超人類主義只是以科學為拯救人類的方向,彼此源頭大相逕庭。基督信仰高舉耶穌基督為救主,以其滿溢的能力、智慧、憐憫展現超凡的神性與人性;宇宙萬物均從祂而來,我們也是藉着祂而有的(參哥林多前書八6)。

耶穌基督賜跟隨者真智慧以行公義、彰顯憐憫,並教導世人以其捨身精神去愛神愛人。祂在世時不單治好各種病人,更藉自己在十字架上捨身、三天後復活來醫治人的心靈、救人脫罪,把永恆而非短暫生命的真盼望帶給凡相信的人。反觀超人類主義無法觸碰人心,更不能拯救人的靈魂。你願意更多認識基督信仰嗎?願你能相信耶穌基督,活出滿有智慧和光明的人生。

**註: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HUMAN 2.0)詳情可參閱 https://scienceandlife.org/science_and_faith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43期(2024年3月號)

(作者是從事科學研究的物理學家,並參與教會培育工作)

願在裂縫中開花

文/陳馨寧

2017 年,修讀社工系的我面對繁重的學業壓力,又遇到教會熟悉的同伴流失,令我深感孤單;而當時社會上各議題帶來的衝擊,使我的學業、信仰和生活頓失方向,不知如何面對重重困惑。那時我獨自在宿舍流淚禱告說:「上帝啊!我不知怎樣面對這些問題,但願祢幫助我跨越困惑,讓我更加堅定信靠祢。」在無力中我繼續等候上帝,相信祂會帶領我跨過。

突破框框

大學畢業前我有機會到台灣高雄一家社福機構「匠愛家園」當個半月實習生。「家園」是本着基督精神服侍一班社會上的邊緣人,當中有男女老少,包括釋囚、癮君子、離家出走的、精神病患的、孤兒等。我跟「家人」們一起生活和工作。這簡樸的生活體驗,竟使我從香港的繁忙和無力感中走了出來。記得當時我要負責帶領一個題為「為夢想飛翔」的小組,目的是鼓勵組員為自己的夢想勇敢邁步。

雖然我在香港讀書實習時遇到很多挫敗,以致感到極之灰心沮喪;但在「家園」時卻因沒受規範,可以自由發揮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幫助組員的同時自己也得到幫助,讓我能重新檢視和肯定自己。我也問自己,讀社工是否一定要當社工呢?這個突破框框的問題,幫助我想通了!更因此對信仰和生命意義有更多的領悟,我流着感恩的淚致電告訴家人,我要用一年時間探索其他出路。

與上帝建立關係

回港後我開始找工作,最終獲一所特殊學校聘用當助教。這份工作的時間固定,讓我可以工餘進修,還可以建立每天讀聖經的習慣。在人生轉捩點時經歷上帝的帶領,使我渴望更多認識祂。我發現自己認真看待信仰時,與上帝的關係就愈發親密,不再那麼容易受外在因素、人的聚散等影響。我亦發現,雖然因父母是基督徒,我被稱為「信二代」,但其實沒有信二代,因為基督信仰不能遺傳,每個人都要自己思考信仰,與上帝建立個人的關係。

不過,父母的言傳身教當然能影響下一代。記得我的父親有一天真誠與我分享他的信主經過,令我十分感動,同時亦讓我憶起上帝一直對我的愛和引領。因此我邀請父親帶領我禱告,我願意信靠主耶穌,將生命交給祂。之後我在 2019 年受洗,積極參與教會聚會。

在裂縫中開花

在工作當中,我發現身邊有很多需要幫助的羣體;而社工的工作性質正可以為社區帶來一點點光。於是我辭去助教的工作,正式踏上社工之路。雖然都巿生活讓人有壓迫感,但我仍感到自己有空間可以發揮,比如我在長者中心的工作。曾經有一位 104 歲、行動不便、獨居於唐樓七樓的老伯,他 70 歲的女兒在疫情期間要獨力照顧他,非常辛苦,便來中心求助。於是我為老伯安排支援服務,如上門理髮、幫助老伯做運動等。後來老伯過身,他的女兒憶述那段不容易的日子時,十分感激我們為她的家庭所做的一切。我們一班工作人員能在這個家庭陷入困難時,付上盡心竭力的幫助,也讓我十分感動。又比如在疫情下,長者多留在家,害怕外出有受感染的風險,我便個別致電慰問,長者都因有人來電關心而欣喜,更和我暢談一番;能給他們問候,我自己也很開心和感恩。此外,有時我們會上門送物資包,又會安排代購新鮮食品給確診者……只要能力所及,我們都樂意去做。

在社區上我可以做的事很微小,但仍希望於未來的日子能在裂縫中開花,讓有需要的人感受到溫暖、被關心。

近年社區彌漫着離愁別緒,然而上帝鼓勵我、提醒我:無論做事、生活,只要是上帝喜悅我們做的,都要相信祂會給我們引導和幫助。我渴望更多學習聖經,認識上帝,跟隨祂的腳蹤行,並且向祂支取力量面對一切。生活縱有挑戰,我相信上帝會賜予足夠的力量。我不用小看自己,也不易放棄,因為即使能作的只是一小步,上帝都能在其中施恩,讓夾縫中開出美麗的花!

(何在凡採訪)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35期(2023年7月號)

甚麼是信?

文/蒙恩的人

「究竟甚麼是信?」這是我身陷困境時不停拷問心扉的問題。自問信主以來,一直努力傳福音,為何上帝沒有賜福我家?對信仰有掙扎的日子確實痛苦,卻非白費!渡過大風浪之後,這些有血有肉的經歷,成了我的「資產」,使我的信仰更扎實!

烏雲歲月

媽媽結過三次婚,我和兩個弟弟是她與第三任丈夫所生。小時候兄姊們都與我們同住,姓氏各有不同。我就是在這樣複雜的家庭長大。

爸媽是賣水果的,每天早出晚歸,弟弟們交由我照顧,兄姊們都要在水果檔幫忙,直至他們搬離這家。我十一歲時,弟弟發燒一星期不退,原來患了血癌,九歲的弟弟從此在醫院渡過餘生。我至今仍忘不了他臨終前極度痛楚的模樣,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死亡帶給我的恐懼,難以言喻。

媽媽說自己命不好,很擔心小兒子也出事,常帶他去聽人唸佛經。三年後,二弟開始出現古怪行為,竟在作文堂寫佛經,又常常手腳繃緊,更曾因抽筋和麻痺入院,豈料被確診患了精神分裂症,簡直晴天霹靂!

我不想困在愁雲慘霧裏,就用全副精神專心讀書,以為成績好就有前途,一切都會好起來。可是上大學後,卻感到無比空虛,家裏的問題亦全沒改變。一位基督徒同學為人誠懇,我很信任她,就把心裏的鬱結告訴她。她除了分擔我的心事,還安排一位姊妹用福音小冊子助我明白世上有上帝存在。我被觸動了,承認自己有罪,例如:驕傲、自我中心、自私等。

不過,我不明白人生有何目的。患癌病逝的弟弟讀書很棒,年年考第一,若世上真的有上帝,為何要奪去這優秀的生命呢?我亦不明白人為何會有精神病?我沒有答案,但抱着信主就有豐盛生命的期許接受了救恩。

信心翻騰

信主後,我家一如往昔,二弟仍有精神病,爸媽仍為口奔馳。但我感受到救恩的寶貴,所以積極向其他大學生分享福音。畢業後更投身福音工作,在服侍的第三年,二弟飲滴露自殺,經搶救挽回一命,後來他願意信主。可惜他的腦筋混亂,有時候很難與我們溝通。1994 年,二弟再度自殺,從天台跳下,他的離世對我家帶來沉重打擊,對我的信仰更造成極大震盪!

我一向熱心服侍,家裏卻發生這樣的事,實在不能接受,開始埋怨上帝:「為何我這麼忠心,祢不賜福,不救我二弟!」心裏許多疑問都找不到答案。我漸漸胃口不佳,夜夜難眠,不想外出見人,甚至想自殺,因此同事搬來與我同住,這樣的日子維持了半年。

當時我沒勇氣向人傳福音說:「上帝愛你,並且對你的生命有奇妙計劃。」我說不出口。但我仍堅持讀聖經,也嘗試寫詩向上帝傾訴,問祂為何如此待我?又問祂我要抑鬱到幾時呢?除了讀聖經,我也閱讀很多論苦難的屬靈書籍,漸漸得到啟迪。

上帝讓我看見祂的恩典,也感受到教會弟兄姊妹的愛、父母的愛……適逢我在某個佈道會中擔任工作人員,蔡元雲醫生講道說一個人信耶穌,表示那人先與上帝和好,就能與自己和好,然後與其他人和好。這信息正切合我的境況,那時我正在生上帝的氣,也生自己和別人的氣。我怪責自己沒好好陪伴二弟,他曾努力想做回正常人,奈何打工不夠七天就被辭退,我恨這世界如此殘酷,竟不能接受一個精神病康復者。

甚麼是信?

那段日子我常思想:「甚麼是信?」從現實和人性角度去看,這個上帝不值得信,因祂竟容許苦難臨到我家!我把一切都歸咎於祂,覺得信耶穌也沒用!奇妙的是,聽到蔡醫生的信息後,我清楚感受到耶穌愛我,問題是:我是否願意放下自己,「信得過」耶穌愛我和二弟?我發現,信耶穌是堅決地選擇信,在看不見也未經歷到的時候,豁出去信!那刻我憑信決定繼續走下去。

我要信得過上帝全然美善,縱然當時的環境叫我灰心失望,但我決定要與上帝和好、與自己和好,也不再生世界的氣,要與人和好。那刻我心裏不停哼着詩歌〈耶穌愛你〉,心靈竟一下子得釋放。果然,信實的上帝使我的抑鬱病漸漸康復。

聖經說:「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五17)當我憑信選擇上帝,人生不再無定向,而是有方向了。二弟已離世,到天國享福樂,那裏沒有痛苦、疾病、死亡;爸媽又不需再辛苦照顧和擔心他。我的性格也改變了,以前不理人情世故,現在性情變得柔和,對人多了同理心。

成同行者

這段有血有肉的經歷使我的信仰更扎實,信仰幫助和承載我的生命,以致當我遇到親人離世的家庭(尤其是突然離世的),我都特別明白和憐憫他們,並願意與他們同行。另一方面,當我面對精神病患者,無論是情緒病、精神分裂或思覺失調等,也較容易接納他們;而他們也很接納我,會主動找我傾談,這些對我來說都是祝福。雖然有些經歷超出我的信心領域,卻是我學習信靠主的機會:信得過上帝會拖帶我的人生,信得過祂是我的主,信得過我的好處不在祂以外!

我在離婚的家庭長大,明白離婚家庭對兒女造成的創傷;經歷過弟弟患精神病,以及患癌過身,這些傷痛竟成為我的「資產」去服侍這個受傷的世界。那是上帝給我的裝備,使我懂得與哀傷的人同行,明白他們的感受,聆聽心聲。原來專心聆聽就是給對方安慰的良藥,滔滔不絕的意見反令對方厭煩。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毋須驚訝為何有苦難,因為人生就是一場爭戰!我鼓勵讀者信靠耶穌,勇敢面對人生的大小挑戰,基督信仰很真實,絕對可以承載你的人生。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682期(2019年2月號)

馬拉松

文/黃剛

你是一位出色的馬拉松長跑運動員,出道不足十年已贏得多項國際大獎。本來前途無限,卻在一次意外中嚴重弄傷雙腿,從此退出體壇,使人感到惋惜。

過了一段時間再見到你已煥然一新,雖然腿部依然不靈活,心靈的創傷已痊癒,還分享你的體會。

「他才是馬拉松高手,讓我明白馬拉松的意義。」

「他是誰?」好奇追問。

「他天生痙攣,中年以上的男人。我讀小學上學的路上總會碰見他瘦癟的身軀,很不協調的步姿,搖搖拐拐地跑步。心想跑得這麼難看辛苦,就不要獻醜人前。這礙眼的情景一直陪伴着成長。

上了大學,有朋友邀請我去長跑,我們在公路上練習時居然碰見那痙攣伯伯。出於長期的鄙視,我特意跑在他面前,擺出優美的跑姿,讓他看見,然後又加速把他拋離,意思是讓他感到難堪。回望只見他專心跑步,毫不在意我的騷擾。現在談起覺得自己差勁。

後來發現我有長跑的天賦,第一次參加市內的馬拉松比賽就獲冠軍;以後再參加國際比賽也奪冠,一時成了城中名人。

多年後的一天,我碰見痙攣伯伯在跑步,依舊不協調跑姿,加上年紀老邁,跑得更慢更吃力。那時我不再鄙視他,反而由衷敬佩他的毅力,幾十年來從不間斷過跑步。他認出我,報以賞識的眼光,豎起拇指讚我一番,卻使我感到十分尷尬和內疚。

後來我雙腿受傷,精神一度陷入抑鬱的泥沼,不能自拔。一個黃昏,我拄着拐杖在海濱散心。見到那伯伯在做熱身,閒問他跑了多少年步。答道:『自從六歲學會走路,母親鼓勵我要像正常人一樣跑步,就堅持到現在七十年了。』

然後依舊他的跑姿,迎着落日奔去。夕陽把他的身影拉得寬長,像巨人在舞蹈,實在太美了!當時頓悟到:一時的得失並不重要,真正的成功是把起初的信念堅持到底(參希伯來書三14)。」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30期(2023年2月號)

踏出新里程

文/張栢淳

父母在我年少時離婚,從此我的學業成績一落千丈,不知為何要讀書,更不知人生意義。我開始埋首電玩中,生活得過且過。那段日子我常被外展社工「逗」(社工對問題少年探問跟進,冀領回正軌),人生對我來說簡直是煎熬!

愛的引領

媽媽見我無心向學,一天經過教會,看見一幅夏令營橫額,二話不說就替我報名。回家後說營費已付,着我必須參加。當時我讀中二,第一次踏進那教會,導師說要分男女兩組,並讀出參加者姓名,當讀到我的名字時,竟稱張栢淳姊妹。坐在角落的我不知所措,當他叫喚第三次時,我徐徐舉手,導師才恍然大悟:「原來你係弟兄呀!」場面尷尬,真想立即離開!

不過,這經歷換來教會對我特別關照,似想彌補之前給我的「創傷」,他們還千叮萬囑我營會後要繼續來聚會。於是我抱着玩樂的心態去團契,慢慢發現教會的人會主動關心我,與我聊天。他們願意聆聽我的心聲,這份溫暖吸引我繼續聚會。

傳道人知我喜歡彈結他,就邀我加入敬拜隊。沒想到我藉此在音樂路上找回自己,後來更和一位教會姊妹交往。可是拍拖兩三年後,她跟我談將來建立家庭的事。礙於父母離異,婚姻對我來說只意味着離婚;當時我很恐懼,不敢想「將來」,我的愛情觀是有 feel(感覺)就拍拖,無 feel 就分手。因此與女友常有矛盾和衝突。

絕路變出路

鬱鬱不樂的我愈想愈氣忿,覺得上帝不愛我,不然為何父母會離婚?為何我每次拍拖都會分手?為何會考只得五分⋯⋯一天我跑到海濱公園,對着大海呼喊:「我不再信祢啊上帝⋯⋯祢不要再叫人關心我⋯⋯若祢真的這麼好,我哪會這樣?」豈料在這狂妄的祈禱後,我得了一場大病——急性腦膜炎。

通常急性腦膜炎會先經歷植物人的階段,然後慢慢進入死亡狀態。住院時心想:「我現在才21歲,甚麼都沒做過就死去,究竟生命有何意義?」躺在病床上不停思考這問題,漸漸反省到自己從沒珍惜過身邊人,包括家人、女友,教會弟兄姊妹等。然而在我住院的兩個月裏,他們常來探望,這不就是上帝的恩典嗎?過去我竟視若無睹,甚至推開他們,還冤枉上帝不愛我!

以前我總對上帝說:「祢給我看看祢的大能,我就信祢。」但在病中我醒悟到基督信仰是要先相信,才能看見祂的大能。正如主耶穌對那得醫治的痳瘋病人說:「你的信救了你。」(路加福音十七19)其實我真正要克服的是自我中心和不信的心。想通後,我心悅誠服地相信上帝,並認罪悔改。沒想到上帝瞬間把我的絕境轉化成出路,在急性腦膜炎的二十種病毒中,只有三種有藥可醫,我感染的就是其中一種,因此可康復出院。

踏出新里程

這場病使我認定:「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五17)即如當我願意放下自我、摒棄舊我、相信上帝時,我便改變成為新造的人。以前總自嘲為一無是處的「地底泥」,但上帝視我為美玉,願意琢磨我成為合用的器皿。祂賜我讀社工的機會,要透過我昔日的經歷,幫助一些沉淪在黑暗裏的人。我終明白人生的意義,就是完成上帝給我的任務。於是我決定受浸加入教會,傳遞生命意義。社工畢業後我投身戒毒工作,更推動了「We Cycle II / 改變輪舍單車導賞員及義工訓練計劃」,讓一班吸毒過來人藉提供教授踏單車、導賞服務等,慢慢融入社會,自力更生。

全新的我對婚姻有了正確觀念後,便一心一意與女友踏上紅地毯組織家庭,現已育有兩子。以前我在教會彈結他,沒想到現可用在戒毒事工上,帶領戒毒羣體到處表演。疫情前也曾領他們去台灣踏單車,當時一位弟兄說:「我曾吸毒多年,從沒乘過飛機,感謝你給我這機會⋯⋯」實在我也感謝上帝給我機會踐行生命意義,後來祂又帶領我從事戒賭工作。我現在專門幫賭徒戒除賭癮,助他們重尋人生意義。

(本文是張栢淳先生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故事一刻」午間福音聚會分享。內容經整理。)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30期(2023年2月號)

不一樣的會計師

文/劉錦泰

我在美國攻讀會計,於 1997 年回港做執業會計師,因我感到上帝要我在香港做些事。當年我在一間大會計師樓工作,每年升職加薪,生活順遂。我便問上帝:「祢要我的人生就這樣過嗎?若祢有甚麼使命要給我,求祢顯明心意。」

尋求使命

後來上帝安排一向喜歡接受挑戰的我,從商界轉到非牟利機構(NGO)做行政、會計及策劃的工作。社福機構的運作與商營公司很不一樣,許多時要學習憑信心去作。當時機構有不同類型事工,以服侍相關需要的人,總幹事便叫我去觀摩各項事工。

其中一項是監獄事工。主耶穌說:「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參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5-36)原來我們去探那些耶穌所愛的人,就等於探望耶穌。我決定跟同事去探監。一般人探監是隔着玻璃見囚友,但我們是以宗教班方式申請,可以直入監倉的活動室。首次探監,我心情緊張,生怕會遇到惡人。但我們接觸的囚友都很友善,說話聲量也小;不過看上去個個都無精打采,也許是因為被囚禁得太久吧。

認識他們之後,我發覺每位囚友都有造成他今天要坐牢背後的故事,不宜妄自批評。所以,我會對他們說:「不錯,你們犯了地上的法律,要坐牢;我們呢?基督徒不是上帝,我們也是罪人,犯的是天上的律法,需要接受耶穌基督的救贖。」記得我第一次在獄中分享福音後,有兩位囚友願意信主;第二次去又有囚友信主,以後每次都如是。於是我問上帝:「祢是否對我在這裏的工作有特別心意呢?」在等候上帝回應的同時,我繼續參與監獄探訪。

謙卑候命

期間我遇到一位目不識丁、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的囚友。他每次都很留心聽牧師講道,我們便邀請他信主。他竟說:「我不只要信主,還想做牧師。」我頓感愕然,甚至有點不屑,一個連聖經都看不懂的人居然想做牧師!當我有這樣的想法時,主耶穌立刻責備我:「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還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馬太福音二十三12,十九26)上帝彷彿在說:「若我要他做牧師他就能做,這不關你的事。」當時我慚愧得無地自容,趕緊求主饒恕:「上帝啊,我尊重祢的決定,如果祢想他當牧師的話,我相信一定可以。」

就在我轉念的這刻,監倉的窗外突然有一道陽光照射到我的頭上,令我毛骨悚然,感覺是上帝告訴我,要去服侍更新人士。那天我很開心,因終於知道上帝給我的使命是甚麼!但要如何落實呢?仍需等待祂進一步指示。我就繼續禱告和探訪囚友。

可是,等了六年,仍沒有收到落實的指示,我有點氣餒。於是重投商界,管理一個會計部門,但愈做愈覺得這不是上帝要我行的路。我惟有持續禱告求問祂的心意。兩年後,一位曾是律師的過來人聯絡我,問我有沒有辦法協助更新人士重投社會工作。我當然樂意幫助,便嘗試為他們物色不同類型的工作,但一直沒有成功。

實踐使命

最後上帝指示我創辦會計師樓,「導航會計」因此在 2013 年成立。我們的使命是藉提供就業機會,在工作場所與更新人士或弱勢羣體(如特殊障礙[SEN]人士)同行;並以提供優質專業服務為工作目標,激發他們尋求生命轉變。我們曾聘請了 32 位更新人士,他們都希望在會計師樓這個重視誠信的職場,重建自己的信譽。我們會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心和人生方向,讓他們從昔日的困境或跌倒之處,重新站起來,在這個平台上為社會作出貢獻,最終能重新融入社會。

我真正體會到上帝的意念超過我們的意念(參以賽亞書五十五8-9),祂要給人有更新生命的機會,因為祂愛世人。有些客戶專誠來找我們,因他們曾被公司的會計做假賬欺詐,希望藉着更新人士過去的經驗,幫助他們找出賬目中的漏洞,以黑制黑。我身為會計師卻從沒想過,上帝可以如此作事,讓更新人士回饋社會。祂的作為實在奇妙。

上帝將祂的心意透過「導航會計」與更新人士分享,使他們可以融入社羣和貢獻社會。他們又藉着參與我們的社關工作(如派免費飯券給基層勞苦大眾)去祝福更多的人。最重要是,他們在這個職場平台有機會認識愛他們的上帝,踏上充滿盼望的人生路。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28期(2022年12月號)

為人父母的教導角色

文/龔明鵬

毫無疑問,父母的稱呼裏有着特別的角色意義。但角色到底是甚麼?信主前都知道,父母無外乎是兒女生活的供應者、知識的促進者、品行的規範者。信主後,更應該把兒女帶到上帝面前,按聖經原則教導他們的言行舉止。在這方面,使徒保羅對父母的角色有很好的提醒:「你們也曉得,我們怎樣勸勉你們,安慰你們,囑咐你們各人,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帖撒羅尼迦前書二11)。

一、做兒女的鼓勵者

你的兒女需要鼓勵時,他們會找誰呢?是找你嗎?若我們的兒女需要鼓勵,卻沒有想到要來找我們,我們在做兒女的鼓勵者這事上就嚴重失職了!使徒保羅講說到父母如何待自己的兒女時,首先提到的是「怎樣勸勉你們」;「勸勉」又可翻譯成「鼓勵」。為人父母的職責之一便是做兒女的鼓勵者。

「鼓勵」是「激發」、「勉勵」的意思,目的在於「勉人向上」、使人「振作精神」。相信沒有父母會故意壓抑、打擊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所行、所說的,究竟是批評、指摘的多呢?還是站在兒女身旁為他們鼓掌、歡呼、幫助他們振作向上的多呢?

在鼓勵上,我們有否真誠地因着上帝把孩子作為產業賜給我們而感恩?有否告訴孩子,他或她是上帝賜予我們家庭最好、最寶貴的禮物(參詩一二七3)?我們有否憑藉耶穌常常為兒女祝福(參羅十二14)?我們是否成為兒女生命中最積極、最主動、最歡喜快樂的榜樣?

在教養兒女上,聖經有很多教導。其中一點是:「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着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六4)「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歌羅西書三21)一個惹兒女生氣的父母,常因其言語行為,讓兒女心中忿恨,以致在他們的性格上造成長久影響。

人們常說:「不要惹父母生氣。」但上帝卻告訴我們:「不要惹兒女的氣。」這話是直接針對父親來說,因此做父親的需要格外留意。但這話也同樣適用於做母親的。

怎樣才能避免惹兒女的氣呢?以下這些行為是父母必須棄絕的:1)在兒女之間有偏心。例如因重男輕女、成績好壞、地位高低、成就大小等而偏心對待;2)不公平。例如因兒女年紀小,把自己的脾氣發洩在兒女身上;3)拒不道歉。例如是自己錯了,卻死要面子,從不跟兒女說「對不起」;4)沒有鼓勵,只有責備,甚至一點點的鼓勵也是為了接着而來的責備;5)不顧家庭、夫妻爭吵,甚至離異,有外遇等等,弄得全家雞犬不寧。這些對兒女都是極大的刺激,引發怒氣。

長期惹動兒女的怒氣,結果會使他們灰心喪志,失去生活的動力、勇氣、信心,以致影響兒女對自己的事業、婚姻,甚至人生,都提不起勁。這個虧損實在是太大!

二、做兒女的安慰者

帖撒羅尼迦前書二章11節教導我們,父母不單是兒女的鼓勵者,還應當是兒女的安慰者。以賽亞書六十六章13節也強調上帝是我們的安慰者:「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我們的上帝是「賜各樣安慰的上帝」(哥林多後書一3),因此「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一4)聖經特別給上帝一個稱呼,就是「那安慰喪氣之人的上帝」(哥林多後書七6)。祂在一切的境遇中給我們安慰——我們既然從主得了安慰,也要安慰我們的兒女。

「安慰」的意思是「使人心情安適」或「補償精神上的不足」。兒女活在世上,有他們的挑戰和掙扎,甚至面對比我們更多的試探。在這些艱難中,我們有否顧念他們心情的安適,補足他們精神上的需要,成為他們的安慰者?當兒女需要安慰時,他們會來找你嗎?

當然,安慰兒女最重要的是用上帝的話語,及以祂的話作鹽調和我們的舌頭。祂的話語本身就帶着安慰的能力,「這話將我救活了;我在患難中,因此得安慰。」(詩篇一一九50)

聖經中也有不少安慰人的好榜樣,比如約瑟面對曾經出賣他的哥哥們時「用親愛的話安慰他們」(創世記五十21)。財主波阿斯對拾穗的路得所說的話,給她很大的安慰:「你還用慈愛的話安慰我的心。」(路得記二13)

做兒女的安慰者,最大的挑戰就是我們的舌頭,所以要管理我們的舌頭,所說的話都應有敬畏上帝的智慧。當然,管好舌頭,根本上是要保守我們有一個富憐憫的愛心。

三、做兒女的囑咐者

帖撒羅尼迦前書二章11節告訴我們,父母不單是作兒女的鼓勵者、安慰者,還要做囑咐者。留意這裏的次序:先是鼓勵和安慰,然後才是囑咐。透過鼓勵和安慰,建立了美好和諧關係,再囑咐、下命令,得以規範兒女的行為。

「囑咐」在原文中是testify(見證)。父母是應當囑咐兒女的,只是要留意囑咐的方式,乃是言傳身教,用自己的生命見證,把所要教導的一一告訴兒女,這才是真正有效的下命令方式。

一些最具破壞力的囑咐方式值得父母注意:你自己所行的與你所教導兒女的不一致。當父母告訴孩子不要撒謊時,自己卻是個撒謊的人;當父母警戒孩子要珍惜家庭時,夫妻卻不遺餘力地在孩子面前吵架;當父母教導孩子不要玩電腦遊戲,自己卻不停在刷手機屏。孩子會發現父母在人前、人後所說的話是兩樣,在教會、在家裏的表現也是兩樣。聖經稱這種人是「假冒為善」。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正如曾經有人說:「你可以去騙一個騙子,也可以去愚弄一個傻子,但你絕對敷衍不了一個孩子!」

最具說服力的囑咐方式應該是:你所教導兒女的就是你自己所持守、所實行的。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們會心服口服。誠如美國總統林肯所說:「教導孩子去做他們應做的事,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照着你做的方式去做。」

養育兒女的指引是甚麼?「只要照着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六4)。有一位媽媽,教養兩個孩子的方法都不可取:第一個孩子是照「書」養(當時甚麼也不懂,任何問題都看書),第二個就照着「豬」養(有了第一個的經驗,第二個只要吃飽喝足就行了)。 而聖經提醒我們要「照着主」養。我們需要把兒女帶到主的面前。

聖經說「照着主的教訓」強調的是「訓練」。按主的教訓和警戒,除了藉着上帝的話,在生活原則上用言語作教導,更要注意訓練兒女在行為上有所規範,並使之成為他們一生的生活習慣。特別是孩子年幼時,藉着行為上的管束,讓他們能在實際的生活中領受上帝的法則,使他們一生一世走在正確的路上。

(本文轉載自美國《傳》雙月刊第 190 期)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697期(2020年5月號)

海德堡

文/孫基立

海德堡是德國的歷史名城,無數著名人物都在這裏留下過足跡。這裏有一座山丘、一座廢棄的古老城堡,雄偉的廢墟有着歐洲城堡特有的歷史厚重感。在這裏可以俯瞰整個萊茵河谷和海德堡市:遠遠望去,磚紅色的屋頂,青綠的遠山,清澈的萊茵河支流——內卡河橫亙山下的古城,河上建有一座美麗的橋樑。

歷史的美麗與哀愁

海德堡是德國歷史的縮影,神學家馬丁.路德曾在這裏留下過足跡。在他的時代,海德堡人民歡迎他到來闡述對基督信仰的理解。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海德堡大學就位於這個城市,它創建於 1386 年,在德國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這裏也是德國現存最古老的公共圖書館所在地。海德堡對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都是舉足輕重的。

然而,海德堡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同時是納粹黨的選舉基地之一,很大部分海德堡市民都投票給希特拉,不免令它在歷史上抹上不光彩的一筆。海德堡大學曾經出了不少諾貝爾獎得主,可其中一些得獎者卻是公開支持納粹的。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德國居然是納粹的搖籃?我一想到這,就百思不解,難道知識和閱歷沒有在它抉擇歷史方向的過程中,產生警戒作用嗎?

知識非抉擇的保障

當我想起聖經中描述的法利賽人,他們熟讀經書,知識淵博,卻是虛假偽善(參路加福音十二1),就發現這種現象其實不斷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中重演:知識不是屬天智慧的保障,有時反成為認識真理的障礙。當滿腹經綸的知識分子或專家,將各種知識,甚至不同流派的學術或學者當作偶像,便會失去基督信仰的根基:仁愛,公義,寬恕和謙遜。那麼有些知識並不能給予人生真正的亮光和智慧。而當一個民族面臨重要而微妙的歷史時刻,只有上帝賜予的屬天智慧,才能幫助他們作正確的抉擇。

人類的警示與盼望

在海德堡古老的小街上漫遊,欣賞其中的寧靜美好、深邃的文化歷史,以及其不光彩的過往,我也想到,今日的世界和二戰以前的德國有許多類似之處:各國貧富懸殊、社會危機重重、不同政治集團為自己的利益爭戰、地區戰火極可能蔓延為世界性災難……

二戰並沒有成為遙遠的、不會重複的過去;無數同類的錯誤在歷史中不斷重複,致令生靈塗炭。我們今日也面臨同樣的危機。

在這德國古城,我懇切祈禱,願今天世人都聽到上帝對人類的警示,並所賜予的盼望。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38期(2023年10月號)

香港景點恩典處處

文/何俊雄

回顧疫情三年,受本港及各地防疫措施所限,許多人有坐困愁城的感覺。惟素來靈活變通的香港人,則轉攻本地郊遊,以解鬱悶。從而,竟發掘了不少景點,更有意想不到的「國際風情」。

上帝創造「本地薑」

在八仙嶺、流水響、鶴藪,於紅葉、落羽松、小樹林「打卡」,彷似置身加拿大楓葉叢林。到屯門菠蘿山大峽谷,流連沙脊沙坑,有身處小型約旦沙丘的感覺。去西貢橋咀島,賞遊連島沙洲,水退時兩洲相連,水漲時兩洲分隔,猶如日本小豆島的特色。腳踏東涌赤鱲角的櫻花大道,使人聯想在日本大阪賞櫻。涉足港島鶴嘴的蟹洞,為壯觀的浪花和倒影拍照,真可對照新西蘭聞名的大教堂灣海洞景觀。還有將軍澳的小夏威夷瀑布,顧名思義的夏威夷風光;大欖水塘觀賞千島湖,媲美杭州的千島湖。

數算香港的效野景緻,是那麼多元,絲毫不遜外國風光。還有獨特的地質公園、不同的山嶺、海灘、古蹟等等,各具特色。上帝的美妙創造,就在咫尺之地。原來,「本地薑,同樣辣」,足令外國遊客欽羨。

轉換視角看見恩典

疫情三年,雖然確有不少困境,但若我們可以戴上另一個角度的眼鏡,欣賞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細看上帝在其中的創造,便會發現上帝的恩典,不曾離開,處處皆見。正如羅馬書五章3至5節說:「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上帝的愛,已藉着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裏。」(聖經.和合本修訂版)

常存感恩的心,相信上帝對人的愛,可使我們活出凡事感恩細察、凡事盼望的品格。聖經中有一位人物名叫約瑟,他可說是位表表者。他被賣為埃及人的奴隸,被誣陷丟進監牢,被出獄的囚友忘恩沒為他申冤。然而,在種種困境中他沒有埋怨上帝,仍然等候上帝。峯迴路轉,最後他當了埃及宰相,因而解救了當時陷於饑荒的父家,讓父家所有親人得以存活(參創世記37至50章)。「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世記五十20)這是約瑟看到他過去的苦難人生中原來有上帝的美意,而對出賣他的親兄弟所說的話。

換上今天的我們,在觀賞奇峯怪石之時,同樣能究察上帝的恩情。雖然我不明白也不知道香港的困局何時解除,但我相信上帝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讓我們珍惜不曾注意的恩典,就在身邊。「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傳道書三11)。只要懷着讚歎感恩的心,讓上帝更新我們的心思意念,便能在困境中辨識祂的大能和美意,懷抱主賜的喜樂。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32期(2023年4月號)

他們需要的不僅片瓦

文/鄭曉彤

去年新冠肺炎疫症爆發,政府呼籲市民留在家中,減少社交接觸,藉此減低感染機會。但讀者可知道香港有多少人根本沒有家呢?

何處是家

據 2018 年底的政府資料顯示,登記露宿者有 1,207 人;而熟悉他們的人士則透露,真正的數字可能高達 4,000 至 5,000 人。加上疫症期間,各行各業蕭條,失業人數上升;影響所及,低下階層情況尤其嚴重,長工變散工、散工變待業!有些人積蓄不多,驟然失去收入,投靠親友也不是長久之計,漸漸就變成露宿街頭。疫症爆發初期的三月,餐廳限制堂食及營業時間,麥當勞快餐店取消通宵營業,「麥難民」無處棲身,更凸顯了箇中困境。

曉彤工作的機構(註)在三年前成立,特別關注無家者,派飯給他們;後又組織義工隊定期帶食物、衣服、蚊香等進行探訪。義工隊不會稱他們為無家者(homeless),而是稱他們為「朋友」(friends)。因為他們真正需要的,不單是遮頭的片瓦、食物、衣服、蚊香,還有友誼和愛。由於這些朋友品流複雜,處在社會低層,容易被人忽略,曉彤和義工們清楚了解,膚淺的同情並不管用,對他們最重要是「在乎」,為他們設想。機構會聘請他們在中心工作、提供運動班、藝術班、一對一的輔導等;同時,為改善他們的居住問題,也會安排他們暫住劏房或賓館。機構在過去三年,就已協助 170 多名朋友脫離街頭。

心靈和肉體的貧窮

曉彤自兒時在街上遇到乞丐已產生憐憫的心。大學唸的雖是哲學,畢業後卻選擇在一所教育中心工作,教導孩童在遊戲中學習。然而,心裏惦記的仍是貧窮人。幾年前,她再進修家庭治療課程時,被分配到現時的機構實習,期間聽到內心的聲音,便決定參與這機構的服侍,至今已差不多兩年。

最初她只是走進學校做社區教育工作,讓學生認識貧窮,也盼望藉生命影響生命。到後來累積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就開始一對一的輔導服侍。曉彤曾輔導過一位染有毒癮的朋友,他總是找能按他要求開出藥物的醫生看,就算這些醫生收費昂貴。這位朋友很清楚自己的毛病,曉彤曾問他:「為甚麼你說一套做一套?你真正的選擇是甚麼?」曉彤心痛他沉溺在自己的問題中,視自己為廢物,心中積累了許多罪疚感,卻又不願意接受幫助,甚至不為自己爭取幫助!

曉彤也遇過一位 60 多歲的老人,是個儲物狂,情緒及精神狀況不佳,雖然有自己的居所,但與家人相處不來就離家了,竟自此成為社會嫌棄的一羣。她也認識一位在孤兒院成長的男孩,曾由嫲嫲照顧,可惜誤入歧途,染上毒癮,患上精神病,最後病死。曉彤輔導過的人,不乏男女老幼,有吸毒的、有賭博的、有進出監獄的……她幽幽的說:「人生裏許多問題,可能都是由最初的家庭問題引起;年輕時沒去解決,就從青年、成年、中年,帶到老年!」

愛與更新的力量

面對朋友們積累數十年的成長頑疾,曉彤幫助他們的初心與熱誠會被磨滅嗎?她坦承失望是會有的,但絕望卻從沒出現。這來自她心裏動力的源頭——那位愛世上的人,願意為他們的罪受辱罵、鞭傷,甚至死刑的耶穌基督。因為祂的愛帶來盼望和更新的能力;祂從死裏復活不僅證明祂的大能,更讓人明白祂是唯一的救主,祂能賜人新的生命。

在曉彤接觸的年輕人中,有一位出生富有但家庭破碎的,中學時已染上毒癮。他接受輔導時還能言聽計從,但經不起身邊壞朋友唆擺,情況反反覆覆。曉彤更有幾次給他騙了,但她堅持信任原則,不去主動揭穿他,幾番努力下他終於坦誠認錯。最後,他成功戒毒,也找到工作。

曉彤認為輔導最重要有同理心,代入對方的立場去明白對方,才能避免指責和批評。而她更會以耶穌為榜樣,作別人的朋友,與當事人建立關係,逐漸增加彼此的信任;畢竟生命影響生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歲月的薰陶。上帝有祂的時間表,人不能揠苗助長。

讓關注帶來希望

曉彤和義工們的服侍雖然既困難又滿是挑戰,但依然充滿期許。她機構的負責人Jeff 在一次訪問中說過:「我從未遇過任何一個人,是我們不知道怎樣幫助他的,我總是看到希望。」

身為信徒,曉彤從沒視她所作的只是工作,相反,她看為是服侍;不僅為這些朋友付出,也是為她所信靠的主而作。能夠認識這些朋友、幫助他們、帶他們離開困境,曉彤相信其中自有主的心意。

因此,她盼望有更多人認識及關注這些被社會忽略的朋友,更多信徒主動發現及關心在社會邊緣掙扎的貧窮人;更期望教會羣體能有實際的參與,不單單只有幾位牧師、傳道或信徒領袖;因為這是主耶穌的教導。

(小乙採訪)

註:該機構名為 IMPACT HK,特別關注無家者,幫助他們脫離街頭,於 2017 年成立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05期(2021年1月號)

最可靠的防禦

文/信恩

香港的舊樓、舊房,內部縱然做了防水工程,水管因老化漏水仍會發生。想不到我家,因此被「洪水圍困」!

暫居之所

三年前,我家搬進了大埔某屋苑,樓齡已達三十四年。所以入住前,全屋需要大裝修,並加固防水工程。其間,我發現廁所牆身有油漆剝落,但裝修師傅說問題不嚴重,也就不以為意。

去年我和太太實在擔心廁所的水管有漏水問題,影響下層住戶,下定決心做大維修。裝修師傅預算工程需時十天,我們一家四口必須找地方暫住,因而「被旅遊」七天,剩下三天則安排暫居屯門外父家中。那兒環境較差,也與我和太太工作的地方較遠,極期待重返家園之日。

那知工程延誤,裝修期延長。我頓感徬徨茫然,因只有五歲和一歲的兒女,在設備不足的外父家,照顧很是吃力,真不知如何是好。感恩這時一位親戚在荔枝角的房子正可讓我們暫住。雖然家具、廚具不全,但神奇地,一位與我稔熟的弟兄原來就住在樓上,暫居期間這位弟兄有求必應,不斷供應日用品、家具、廚具,甚至玩具,讓我一對年幼兒女可以順利適應下來,既解燃眉之急,也省卻開支,就像及時雨一樣珍貴!

水淹七軍

豈料晴天又霹靂!剛安頓好,大埔的屋苑管理處緊急找我,說我單位的水管爆了,食水湧出。我急忙回家,打開家門,眼前一片「汪洋」,慘不忍睹,家具全數報銷,糟糕透頂。幸而管理員及時發現並關上樓層水制,否則「洪水」波及走廊的升降機,我需賠償的金額應屬天文數字。

我和太太做不慣粗重工作,竟能遇上任勞任怨的裝修工人,我們三人合力花了六小時才能清理好災場,真是累得不得了!那工人恍如上帝安排的天使,我們滿心感激。

我家經濟負擔重,維修費對我來說實在所費不菲,這次事故,我更需額外重鋪水管和防水工程。然而,上帝又有恩典,家居第三者保險的賠償金不僅補償了維修費,也補助了重置家具的費用。我和太太都體會到上帝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同在,讓我們安然重返家園。

惟有上帝可靠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人間的防禦工程,防不了隱患、意外。我深深經歷「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詩篇二十三1)無論是暫居之所、落難中的供應、意外賠償、甚至水災範圍,處處可見上帝施恩惠。聖經說:「主的恩典夠我用」(參哥林多後書十二9),何等真實。

看似小事一宗,卻反映上帝對人的憐憫。人生無論是否有信仰,禍患總有時。基督徒也會遭受突如其來的災難,不同的是,有耶穌同行和眷顧。英文字“proof”可解作防禦或證明。防水工程(waterproof work)防不了也靠不了,卻證明了只有上帝的保守看顧最可靠。

(思懷採訪)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695期(2020年3月號)

 

生命師傅

文/馮俊毓

因一時抱着消磨時間的心態,我在小六那年報名參加了「基督少年軍」,沒想到在這十餘年間,卻讓我經歷了信仰的真實,基督的愛,更有生命師傅陪伴我走過青少年期的掙扎與迷茫。

成長路上幸有師傅

從小學到初中,我都是個成績優異的學生,但在考核基督少年軍的步操二級章時卻初嘗失敗滋味。我過往因自滿而輕看一切,那次挫敗可說是當頭棒喝,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導師常教導我們,上帝喜悅人謙卑,因為每個人的天賦都是上帝所賜的:「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約伯記一21)我有天賦雖然值得開心,但不可驕傲。感恩我能在年少時就聽到這教導,並學習做謙卑的人。

鄧Sir,是陪伴我經歷成長路上不少掙扎的一位導師,是我的生命師傅。他教導我要學習聖經,認識基督,因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主。我在年少時覺得信仰跟自己沒有甚麼關係,直至升上高中,開始發現原來人生有很多問題不是好好讀書就能解決的,比如親人生病、學業壓力……都令我擔憂不已,甚至感到徬徨無助。

我與導師們分享自己面對的壓力和難處時,得到的回應總讓我感受到溫暖和幫助,並帶來積極的影響:他們為我的親人禱告,與我同行;讓我感受到耶穌基督愛我、關心我、給我安慰與鼓勵。導師們常說,主耶穌是他們的堅實倚靠,所有力量都是從主而來。這使我看到有基督信仰的人是那麼與別不同,他們擁有一種特別的生命力、人生觀,令我覺得人生雖有難處,但有盼望。

認識師傅的師傅

我開始認真探索信仰,把家中封了塵的聖經拿出來細讀,殷勤出席教會聚會,要更多認識這位慈愛的主耶穌。祂為甚麼要為我們的罪降世為人,然後死而復活?為甚麼我們認罪悔改信靠祂就能得着救恩?上帝的愛實在令我感動!我也發現導師們都是懷着基督的愛來愛我們的。他們放棄工餘的休息時間來做沒酬勞的導師,無條件付出,培育、陪伴我們成長。

記得我還是隊員的時候,有位同伴是單親的,讀書成績未如理想,也缺乏家人照顧。導師常在下班後去家訪,幫他補習,約他星期六出來午膳,然後一起去集隊。導師付出真心陪伴這位缺乏家庭溫暖的少年人,是出於上帝的愛。正是這份愛和生命的力量,推動我也要做個活出愛、跟隨基督的人,遂於2018年接受浸禮。

幾年前,我的家人患病,當時醫生估計生命尚可維持三至六個月。感恩家人現時病情已穩定,可享受家庭生活,更可自行外出。至於我,在經歷信仰的過程中學會了倚靠主,只管努力盡上本分,減少了許多憂慮。今年即將大學畢業的我,已把前程交給上帝,深信祂的帶領最好。

接上師傅的棒

我體會到生命師傅在青少年成長階段的重要幫助,也希望承傳這有意義的服侍。成為導師這四年以來,我邊做邊學,喜見隊員的成長,比如:他們認真看待集隊;有的更多行一步,主動關心比自己年紀小的隊員;有的甚至認真尋求認識信仰……都令我感到安慰與感恩。

「你要給他們預備甚麼信息,好使他們的生命茁壯成長?」我相信這是上帝給我的提醒、召喚。上帝感動我去關心隊員,了解他們的需要,並且建立他們,作合宜的幫助。因此,我在服侍上常需要安靜在主裏支取力量。記得去年我曾推薦一位隊員接受外間訓練,但他中途退出了。我第一個反應是:「唔好啦!」但安靜中,上帝卻引導我要關心這隊員而不是責怪他。於是我重整心態,想想該怎樣關心他。在與他傾談時,他傾吐訓練時所面對的艱辛和困難,以致決定放棄。聽後我表示理解,明白他的辛苦感受,同時亦鼓勵他,甚至問他:「如果再有這樣的訓練,你會否願意與其他隊員一起咬緊牙關去完成呢?」沒想到他竟接受這邀請,願意給自己機會再接受挑戰,並立志參與下一期訓練。感謝上帝給我及時的提醒:建立隊員比完成訓練重要。我確實感受到上帝對我們的愛。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摩太前書四12)我感謝上帝讓我在年少時能遇上生命師傅,得着鼓勵、引導,學習聖經,認識生命的主——上帝。我現在也踏上作少年人導師的路,努力分享主的愛!

(何在凡採訪,經編輯整理。)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27期(2022年11月)

阿菊理髮

文/黃剛

很多年前,舊居附近一處偏僻的冷巷,來了一個中年婦女。她以低廉的租金租了一個板間小店。店子細小,清水式裝潢,安置了一張理髮椅和一個洗手盆,已沒有多少走動空間。她在巷口當眼處寫了個招牌「阿菊理髮」,字體歪斜粗樸,一眼看去可以猜想是出自文化水平不高者的手筆。

她就是阿菊。開張的時候,誰也不看好。店鋪的位置、外觀、設備都可以是倒閉的原因。不過,阿菊為人親切友善,工作勤快,而且收費便宜,漸漸吸引了一些街坊。

阿菊不是單以價廉作招徠,嫺熟手藝和專業能力才是致勝關鍵。一個受白髮困擾的中年男子要求她剪個短髮,阿菊一下子讀通他的心思。

「其實您的白髮不多,剪一剪問題就能解決。」阿菊用狗牙剪邊說邊剪。「咔、咔、咔……」狗牙剪仔細地剪通一遍,頭髮薄了,白髮全部不見了。

「短髮不適合您的面型,白髮全剪了,分界留鬢更適合您。」阿菊補充。

男子喜出望外,十分滿意。從此,顧客愈來愈多,從早到晚店外總有客人在等候。

阿菊很注意環境衛生。每天開鋪前用清水把附近灑掃一番,她在店外放置乾淨檯椅,讓顧客坐等聊天。周圍種植了灌木、菊花,綠化後的環境變得清新繽紛,頗甚怡人。之後,那裏成了街坊的聚腳處,社區的新熱點。對於慕名而來的顧客,誰也想不到那裏曾經是一弄冷巷。對於老街坊,想到的應該是「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那個成語。而我想到的是聖經裏的一個詞「基督馨香之氣」(參哥林多後書二15),以信仰的氣質來吸引不同的人羣。

確實沒錯,有內涵、能獨當一面的人無論在甚麽地方,身邊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魅力;日子久了,總能吸引到遠遠近近不同的目光。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24期(2022年8月號)

巴黎國際大學生城

文/孫基立

巴黎有一處非常特殊的地方,在市區和郊區之間,一個洋溢着青春和夢想,有世界各國的年輕人居住的地方:巴黎國際大學生城。

容納彼此的不同

走進大門,裏面就像一個公園,緩坡草地,池塘園林中間有幾十幢具各國建築風格的美麗建築,分別以不同國家命名,居住着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每棟樓都寬敞整潔,有設施齊全的公共空間,學生可以在宿舍大廳舉辦音樂會、舞會、各種沙龍派對;每棟樓都有一定比例的各國學生和法國本土學生。這個美麗的大學生城綻放着不同的語言文化。在這裏散步,彷彿進入了一個青春的國度,那些穿着簡約、朝氣蓬勃的大學生在打球、讀書、野餐、運動,真讓人賞心悅目。

國際大學生城始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的二十年代。一戰的傷亡人數鉅大,幾乎每一個歐洲的小村莊都有很長的陣亡名單。當時法國教育界提出讓世界各國的年輕人通過彼此相處和了解,來促進和平,避免類似的戰爭。及後便開始籌款興建國際大學生城。城裏每一棟建築都體現到國際學生的母國文化特徵。這裏的英國樓是非常典型英式紅磚,希臘樓有著名的希臘神話雕刻裝飾……

欣賞相異中的美好

這裏常駐着一種非常年輕健康的文化,多元共融更形成類似聯合國的結構氣氛:年輕人來自不同的語言文化,但彼此和平共處,既活出自己傳統中最美好的部分,同時也欣賞別國文化中的優美,並一起探索知識的海洋。

在著名的自傳體靈修書籍《靈心小史》中,作者小德蘭用多姿多采的大自然形容每個人在上帝眼中的寶貴:百合和玫瑰是引人注目的花朵,卻不會掩蓋小小的雛菊和鈴蘭的美麗。在上帝的眼中,每一朵花都是獨特而美麗的,就如同每一個人的靈魂。其實每一個國家,每一種語言和文化也是如此:它們孕育了不同傳統,民族文化雖然有大小強弱之分,但是並沒有高低貴賤。當我們學會欣賞和尊重每一種文化,彼此支援,和平共處,便成就了上帝對我們人類的期待。因為在祂的設計中,人類世界不應該弱肉強食,而是彼此扶持支援,共同創建美好的生活。

我在巴黎讀書的時候曾經申請入住國際大學生城,只因申請的人太多,沒能成功。我依舊很喜歡和朋友們去那裏運動、野餐,感受那種彼此包容共存的氣氛。它是我學生時代美好的回憶,也包含了對上帝國度的期待。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32期(2023年4月號)

看顧無聲天使

文/丘春香

聽到聲音、與別人閒話家常,於常人如我們而言是平常不過的事,但對聾人來說,要了解世界和接觸人羣,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據 2017 年一個媒體報導,香港的聾人數目持續遞增。按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聽覺有困難人士由 2000 年的 7 萬人躍升至 2013 年的 15.5 萬人。可是,在超過 15 萬名聾人及弱聽人士當中,卻只有約 3,900 人懂得使用手語。

「要關顧、幫忙最基本是溝通,聾人不能學口語,惟有我們學習手語,這才可以踏出關懷的第一步。」關懷聾人羣體的機構「愛加倍國際愛聾協會」總幹事丘春香(下稱丘牧)如此說。

為聾人世界創建橋樑

由於社會大眾對手語未必有深入認識,因而對聾人的認識也不多。丘牧認為每一個人也有其長處或短處,聾人跟我們的分別不大,只是在溝通上會遇上困難而已。

丘牧服侍的聾人羣體中,年老的聾人多是學識水平較低,自信心較弱,害怕接觸陌生的健聽者,心靈相對較封閉。而中年聾人則比較開放,有些會特別喜歡接觸健聽人士,希望從中認識多點新事物。一般聾人的個性都比較單純,樣貌也較年輕。現今醫學昌明,因病成聾的機會已大大減少,而現在先天聾人也不多,所以青少年和小童的聾人數目相對以往也較少;加上有些先天聾人可植入人工耳蝸,若是奏效,便能學習聽和講,加強與健聽人士的溝通。

無論在家或工作場所,若缺乏手語或文字協助,聾人和健聽人士都有溝通上的困難。聾人常會感到被人忽視或誤會。為了打開溝通渠道,丘牧任職的機構會不時舉辦手語工作坊。雖然沒有固定上課地點,只能租借地方上堂,但感恩一路走來也很順利,讓不少健聽朋友可以學懂手語,增加在不同場合提供手語翻譯及彼此交流的機會;也令一些不懂手語的聾人能透過學習融入聾人圈子。

明白每個人的價值

丘牧對聾人羣體的關懷和服侍,早在二十多年前,她特意在一間專為聾人服務的教會擔任牧者,持續關懷聾人及弱聽人士的身心靈需要。後來,她更積極推動手語研發、教學、傳譯及探訪關懷等工作。期盼藉着手語,充分發揮聾人的才華,促進聾人和健聽人士的融和交流。

丘牧發現不少聾人或弱聽人士雖然聽不到聲音,心靈卻很清楚聽到上帝的聲音,十分明瞭自己的生命價值。藉着這份對上帝的信心和依靠,有聾人原本受盡欺凌,惶恐度日,但靠主得着喜樂和平安的心;有的曾絕望無助自尋短見,後來成為滿有盼望能助己助人的人;有的在婚前曾沉痛墮胎,至婚後成為兩子的快樂母親⋯⋯這樣的生命轉化,令不少健聽人士也被觸動鼓舞。

該機構的手譯義工「負離子」在多次出隊探訪後,內心有着很深的感悟:來自不同教會的聾人弟兄姊妹,心中也很火熱,願意無私關心並協助教導其他聾人,儘管其中一位已返天家,但他的生命仍在「說話」,令不少聾人弟兄姊妹學習他在世時以主為中心的精神。「他們的生命也正正提醒自己,要努力改進手譯技巧,將上帝的話語清楚表達給祂所愛的聾人羣體。部分聾人雖然文字水平不高,但看見他們學習時的專心及加倍的用功,同時也激勵我要一同努力學習,不能再諸多藉口了!」

聾人是特別的身分

健聽人士常以為稱呼「聾人」好像是一個不太禮貌的詞,而「聽障」會是一個較禮貌的稱呼。然而真實的情況卻相反,聾人朋友真正在乎的,是詞語本身的含意——視他們為一個人(聾人)、還是只看到他們的障礙(聽障)。

英國聾人社會學學者 Paddy Ladd 曾提出:「聾人」(Deaf)的文化語言模式(Culturo-linguistic model of Deafhood)視「聾人」為一種身分認同,也指出聾人實擁有其獨特的文化(Deaf culture)、社羣(Deaf community)和語言(手語;Sign language)。因此,從這角度出發,「聾」並非一種殘疾或損失,而是一種特質,亦是讓聾人成功創造其他獨特之處和文化的元素,當中包括手語、De’ VIA (Deaf Art)、對視覺空間擁有極高的敏銳度(Deaf Space)等。聾人亦已內化一些共同、正面價值,如「聾人與健聽人有不同之處,但不代表較低等」。最重要的是,聾人朋友對他們「聾人」這身分,感到無比自豪。(註)

原來「聾人」才是對他們最合適、最舒服的稱呼,亦是尊重其聾文化和社羣歷史的表現。

註:朱憫謙:〈The Name Game:聾人?聽障?為何要對稱呼執着?〉《端傳媒》,2018 年 5 月 31 日;詳參〈https://theinitium.com〉。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04期(2020年12月號)

成長的力量

文/張加力

小時候的我讀書成績欠佳,有一次跟兩個同學比併,竟沒有一科勝過他們。久而久之,我的自信心愈來愈弱,自我形象也愈來愈低。為了掩飾自卑,我常自誇,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因此對勝負看得很重。可是我愈緊張,愈影響學業表現。結果 DSE(中學文憑試)成績不如理想,前路一片迷惘。

經歷上帝

在徬徨之際,我爸爸發現香港教育大學新開辦了一個學位課程,正適合我選讀。感恩我被錄取進入大學,還參加了學園傳道會辦的大學生團契,認識了一羣愛主的基督徒。他們熱心傳福音,耐心栽培團友的信仰生命。因他們的好榜樣,我認真認識信仰,積極學習聖經、帶領小組,甚至清晨六點起床,長途跋涉到大埔參加晨禱會,更嘗試在校園裏傳福音。這些都是過去十多年來,我跟隨父母上教會卻從沒經歷的體驗。

我性格內向,以往更怯於與人相處。記得大學時我要到南韓交流,深怕人生路不熟。當時傳道人就教我先預備十個話題,好與陌生人打開話匣子。我嘗試後覺得非常受用,這不但有助我與陌生人接觸,還克服了我怕與人相處的個性。原來這是上帝的安排,為引領我日後當社工作準備。

清晰路向

大學畢業後我在青年中心工作了一年,其間遇到很多學生對人生不甚了了,不知如何走前面的路。看見他們就像看到昔日的自己,使我更清晰想做社工的意願,希望以過來人的身分,幫助年輕人走出迷惘。於是我辭去工作,重入校園進修,接受社工訓練。沒想到畢業後竟獲一間長者中心聘用,我只好利用工餘時間在教會服侍年輕人,盼能以生命影響生命。

工作約半年後,我發現社工要花很多時間處理文件,有時會覺得社工好像變成「寫工」。故此我常提醒自己要反思初心——為何要當社工,就是想幫助人。所以服侍對象在我面前時,我會先關心他們,文件工作押後處理。我提醒自己要牢記這個優先次序。尤其長者已年邁,我更要珍惜服侍他們的機會。疫情下,老人家少外出,我便致電噓寒問暖,關心他們的健康,與他們聊聊天。可能我所做的微不足道,但只要能陪伴、與他們同行,令他們感受到愛,我就滿足了。我希望不僅在他們有需要的地方幫上忙,更期望讓他們知道有永恆的盼望。

成長的力量

這永恆的盼望人人都可以得到,因為上帝愛世人,祂藉獨生子耶穌基督降世替人贖罪,使信祂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我清楚知道自己是個罪人,需要救恩,我願意認罪悔改,並於2017 年接受浸禮,讓親朋能見證上帝是我生命的主。

上帝不但賜我們永生,還會帶領我們的人生。在大學時我就親眼見證一位組員如何信主。他以前看重自己的享受,信主後卻積極上教會,學習服侍,甚至願意不計較付出幫助別人,他的生命改變了。我亦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間脫離了自卑的牢籠,因認定自己是上帝寶貴兒女的身分,而可以勇敢坦承自己的不足,漸漸建立起健康的自我形象。聖經說:「惟有上帝叫他生長。」(哥林多前書三6)感謝上帝使我們的生命成長。

靠主得力

回顧小學及中學時代,我的成績都是「墊底」的。我很明白成績差的心情,也明白有些人即使很努力,卻未能寸進的感受。聖經說:「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言十七22)因此我學會不讓自己在負面情緒中停留太久,卻要仰望上帝,深信只要在祂裏面,困難是我可以承受的,且是短暫的,跨過後我的生命便會成長。比如在工作上有壓力,我會視之為抗壓鍛鍊,繼續倚靠上帝渡過。

最近我參加舊同學聚會,他們都說我改變了許多,以前我總是獨處一隅,以自大遮掩自卑;現在卻樂意分享,坦承不足,做回自己。其實我現在的人生,是我從沒想過的,也不是靠我個人努力就能達成;我覺得自己猶如聖經所說的瓦器:「我們有這寶貝(主耶穌)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哥林多後書四7)一切都是主恩典。現在我看重的是上帝,願一生跟隨祂的心意而行。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35期(2023年7月號)

人生無常

文/天衡

那些年,我在修讀預科,遇見上帝。沒有動地驚天的情節,也沒有究柢尋根的分析,我只是以單純的信心,接受耶穌基督為主。在大學時,沒有選擇只顧讀書考試,也沒有尋找薪優舒適的兼職,只是在校園及朋友當中,分享出身平凡的木匠耶穌——祂那不平凡、為世上眾罪人死而復活的一生事蹟。雖然在學業上遇到挫折,我仍很享受校園佈道生活。

時光飛逝,我終於只是以平凡的成績畢業,卻被一間知名的審計公司聘用。我領略到:人算甚麼,上帝竟看顧我;世人算甚麼,祢竟顧念他!(參詩篇八4)

何去何從

數年後,我隨着潮流,遠赴他鄉進修。然而,在失戀的傷痛中,我失去方向;面對論文遭狠批,可會畢業夢碎?我何去何從?迷茫中我回港,重返當年的公司任職,可是未能應付工作壓力,表現欠佳,失去很多香港審計工作,導致每年的升職加薪變得毫無把握。

因着上帝,我反思己過,沒有逃避,選擇勇敢地面對困難。上帝賜我毅力,完成論文,又賜給我一個難忘的畢業典禮——戴上四方帽子,穿上禮服袍子,與皇室成員面談,並接過學位證書。從此,我不用再在學歷欄上填寫專業文憑。工作方面,我醒悟過來,上帝賜我智慧,迎向新的挑戰,成為負責審計國企隊伍的領隊,完成它在香港上市收購的工作。順理成章,我得到應得回報,升職加薪,名利雙收。

此後,我仕途順利,更上一層樓,轉往一所知名的跨國企業發展,身居要職,屢建奇功,出差多國公幹,好不風光。可是,風光背後的我卻是日以繼夜、不眠不休的服侍地上老闆。撫心自問:一生何求?頃刻間,我回想起那久違了的天上老闆——我的上帝。

誰人定我去或留,定我心中的宇宙?已屆中年的我,作了一個決定,毅然放下高薪厚職,選擇做一個自僱審計員;並盼能同時藉音樂,與人分享從天父而來的喜樂、恩典與盼望。然而,放棄了名利及職場網絡的我,屢受白眼,被人疏離。誰人給我介紹客戶?何人助我臨老學藝?

順流逆流

又過了多年,我沒欠房貸、不仗人情,卻嘗喬遷之喜;驅車縱橫、遨遊四海;享受人生之餘,不忘完成使命,考獲音樂證書,利便義務工作,全是主恩。

一天,我痛失猝死至親。又一天,我手痺足軟,嚴重影響工作能力。這些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我的避風港口究竟在何方?

多年體悟,教我認定:人生無常,主愛恆在!面對風雨飄搖,當我們耗盡洪荒之力遮風擋雨時,黑雲上的太陽依舊高掛,其溫暖的光芒,永恆地照耀着我們,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那位出身平凡的木匠耶穌,總以祂不平凡的生命來愛你、看顧你,伴你同走無常的人生路。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675期(2018年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