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不孤單!

文/Elsie

這兩年我與不少香港人一樣經驗切膚的分離——與自己同住相知幾十年的至親逐一移居海外。得悉他們的決定時,由起初的錯愕,及後的不捨,到最終能笑着送走他們,全是恩典的見證。若沒有天父以祂的話語安慰和提醒,我實在辦不到。

萬般不捨

2021年7月15日,我在機場送走了二妹一家四口,那時還萬般不捨,以淚眼目送他們進入機場禁區。萬料不到,一年多以後,我再次到達機場,親自送走我的母親和另外兩位妹妹。

2022年10月20日是我們四人最後一次在香港相聚的日子,因為她們當晚便要乘搭夜機移居英國。我一早醒過來,如常讀經和靈修。期間我看着仍然熟睡的三位家人,仍未太感受到離愁別緒。但當我想到,不能再與他們促膝而坐、吃飯聊天、分享瑣事……傷感便如海浪般湧上心頭。

當我將視線轉回聖經上,那天剛讀到耶穌平靜風和海的記載。門徒向耶穌求救時,「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膽怯呢?』於是起來,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大大平靜了。」(馬太福音八26),接續以《荒漠甘泉》作靈修,那天引用的經文竟是腓立比書四章7節:「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門徒內心的膽怯正是我內心的寫照,因為我實在害怕分離,更害怕不知何日再相見。然而這份膽怯與基督耶穌所賜那出人意外的平安成了強烈對比。是的,基督的平安大得可以蓋過一切恐懼戰兢,所以祂才有能力平靜洶湧的風和海。讀着主的話,我感受到祂的安慰與保守,頓時釋懷了。

同在同行

我曾以為,沒有至親在身邊會感到孤單,上帝卻讓我看到祂的供應,也讓我看到別人的需要,使我有機會服侍他們,包括一些許久才見面的親友。

自家人移居英國後,叔父一家三口便常常主動聯絡我,彼此也多了聊天和飯聚的機會。我不僅從中感受到他們的關愛,也有機會了解他們的情況。主賜我機會學習作聆聽者,細聽他們分享日常瑣事和生活感受。叔叔常說:「見到你我就快樂了。」每次聽到也很感動……

還有一些朋友和主內肢體。即使疫情而不方便多見面,但他們常傳來問候的信息,更不約而同說道:「有甚麼事便開聲好了。」如此簡單的一句話,使我感受到他們默默地支持着我。

如此種種,就如以馬內利的主告訴我:「是的!我常與你同在,並以合適的時機和方法,讓你感受到我的愛與同行。你看似孤單,但絕不孤單!」

真的!耶穌曾說過:「其實我不是獨自一人,因為有父與我同在。」(約翰福音十六32)這就是我現在的親身體驗。縱然我們看不到主的實體,但祂總會以其方式回應我們的需要,從而讓我們感受到祂的愛。沒甚麼能使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靠着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馬書八37)

愛與安慰

還記得那天我們一起到元朗吃飯,又陪她們買東西,再幫忙作最後收拾。最後帶着安慰和祝福,笑着送走她們。沒有哭哭啼啼,只有感恩感激。主若許可,相信我們團聚的日子不遠矣。

在往後的日子,我會帶着主當天的安慰和提醒,還有媽媽的叮嚀——「多吃一點,好好照顧自己啊!」,以期待的心情盼望着團聚那天的到臨。

回望這兩個月的經歷,我想真正的孤單並非身旁沒有至親至愛的人,而是生命中沒有那位愛我們的上帝!盼望世上每位感到孤單或缺乏愛的人都能遇上主耶穌基督,從祂身上嚐到真正的愛和滿足。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31期(2023年3月號)

六個孩子的承擔

文/陳家榮

  蒙神恩典,我有六個小朋友。我亦是一名律師,入行差不多三十年,處理不少遺產事宜。這讓我想到,身為父母,甚麼的遺產才是對兒女、子孫最好的祝福?

家族蒙福的竅門

  我們三四十年前讀法律的人,不少視英國上訴庭庭長丹寧勳爵(Lord Denning)為英雄。他在任三十年,曾改革英國本土和英聯邦的不公平法律,造福不少孤兒寡婦、弱勢基層人士。他的生命非常美好,是很好的見證。

  當有雜誌訪問丹寧勳爵成功的祕訣,他坦言絕不比家裡的兄弟成功,他的大哥是為國捐軀的英雄;二哥是海軍上將;弟弟是陸軍上將。編輯再問那麼其父母有何教養心得呢?丹寧勳爵談到他們已是第六七代基督徒,飯後讀莎士比亞及聖經,一起祈禱。原來,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時刻敬畏神,才是對兄弟們最重要的影響。我當時仍未信耶穌,卻看到神何等恩寵這家庭。我在基層家庭成長,爸爸是半個孤兒,不懂得教導我。讀畢丹寧勳爵的家族傳記,使我感動流淚。原來敬畏神,能帶領一個家族蒙福,於是我嘗試返教會。

領養帶來的祝福

  我在英國深造後回港當律師,與太太結婚後生了一子一女。當時我很驕傲,躊躇滿志要栽培長子成為香港的丹寧勳爵。然而,兒女在幼時很不聽我話。上帝給我功課學習謙卑。2004 年教會支持一隊外國短宣隊在廣西孤兒工作。2005 年我成立了一個孤兒事工,在港籌款支持廣西服侍孤兒。一天,孤兒院院長跟我說,一名失去兩隻拇指的小朋友出生兩三天後,就給人放在孤兒院,問我和太太會否考慮領養?他在相片中不太可愛,我和太太有些掙扎,為此我們向上帝禱告。有兩晚,當我們禱告時,聽到上帝問我,是否願意作為一道橋樑給這小朋友,進入我們的家庭去看到耶穌呢?我與太太商量後決定領養。

  在辦理老三的領養手續期間,一位在洛陽的主內肢體問我,是否願意領養三名從拐帶集團救出又找不到其父母的嬰孩;因當地政策是每個家庭只能領養一個,故我們與教會另外兩個家庭一起領養了這「洛陽三寶」。其一就是我的老四。

  領養老三老四並沒增加太多家庭開支,只像「加雙筷子」,感恩的是教會的弟兄姊妹將他倆所需的奶粉一箱一箱送給我們。2006 年,老三老四一齊來香港,帶給我家很多的祝福。當時我老大九歲,老二七歲,他們幫弟妹餵奶、換片、洗澡;透過服侍弟妹,老大老二的生命成長了,慢慢更多明白父母的心。到今天老大老二都讀大學了,但他們一直都很愛弟妹,而弟妹同樣也愛哥姊們。老三老四都很乖,似他們的哥哥姐姐,當我們有老五老六的時候,他們也有照顧和服侍弟妹。

上帝命定的心意

  身為六個小朋友的爸爸,卻沒法從父親處學懂做爸爸。於是我嘗試向被認為是最有智慧的民族猶太人學習,怎樣教育下一代。我翻閱舊約聖經,讀到創世記有關亞伯拉罕、以撒及雅各幾代的家譜及故事,還有雅各的兒子約瑟被賣到埃及做奴隸,經過多年不容易的日子,做了埃及宰相,後來在全地饑荒時與家人相認及使雅各一家有糧得以存活。「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二十九11)意念在英文譯本即計劃(plan),在原文有命定的意思。所以約瑟的命定就是雅各的命定,我每個孩子的命定就是我的命定。我們與我們的孩子是相連,這是上帝的心意。神對每個家庭都有祂的心意,計劃及命定,是祝福我們的心意,要我們的走在祂的心意中。身為父母,我們要教養孩童走當行之路,帶領孩子走在神的心意中,抓住神的應許和祝福。

  我深信上帝的心意不僅讓我當個小律師,在香港服侍上帝,祂也想我的孩子都愛祂,都進入命定。兒女是上帝賜給我們最大的禮物。我對六個兒女說:「爸爸將來不會留下很多產業給你們。」我深信承傳敬畏上帝、愛及教育給孩子,若他們有夢想,生命就會豐盛。大兒子現就讀大學四年級,過去三年取得六十萬元獎學金,他去當交換生前將一筆錢給媽媽養家。他沒有工作就可給家用,是上帝的恩寵和恩典。我深信當兒女敬畏上帝,祂必帶領各人走在其心意中。

 (本文是陳家榮律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上帝會因時而異嗎?

CT683000872dpi

編輯室

 

常聽人說,舊約的上帝比較嚴厲,強調公義;但新約的上帝則較仁慈,強調恩典和愛。上帝豈不因時而異?

 

只要細讀聖經就會發現,新舊約裡的上帝,都充滿公義和慈愛,完全一致。主耶穌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翰福音五17

 

公義與慈愛必須並行

 

舊約述說上帝慈愛的經文比新約更多,且深刻細膩。上帝說:「我以永遠的愛愛你,因此我以慈愛吸引你。」(耶利米書三十一3

 

舊約中的上帝對惡人施行審判,常予人感覺過分嚴厲,其實祂絕對不是一位殘酷無情的暴君。因為每逢宣布要刑罰一個城市或民族之前,祂總會先發警告,給人悔改的機會。

 

就如罪惡之城尼尼微,上帝先差先知約拿宣告即將臨到的刑罰,尼尼微全城便因悔改而免除了滅亡。再看不肯悔改的所多瑪城,在其滅亡前,亞伯拉罕曾再三向上帝求情,上帝也再三放寬赦免的尺度,可見上帝的公義中有慈憐,只是人實在太不堪了(參創世記十八22-33)!

 

上帝雖審判世人,卻是公義與慈愛並行的。「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以西結書三十三11)。

 

上帝藉先知耶利米對背道的猶太人說:「或者猶大家聽見我想要降與他們的一切災禍,各人就回頭,離開惡道,我好赦免他們的罪孽和罪惡。」(耶利米書三十六3)。上帝極渴望惡人能悔改。始祖亞當夏娃犯罪墮落,上帝就為人類預備救恩,讓人有得救的機會,這是祂的大愛。

 

審判「惡」是為了維護「善」。愛不是包庇、姑息、縱容罪惡,反使眾多生靈無辜受害。上帝的審判是彰顯祂的公義與慈愛。

 

新約論到上帝的公義,也非常嚴峻。「上帝是輕慢不得的。」(加拉太書六7),「因為我們的上帝乃是烈火」(希伯來書十二29)。新約對信徒品德的要求更高於舊約,光是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教導(參馬太福音五至七章),已超越舊約律法;不僅是外在行為,內心的思想和意念都要審判。主耶穌對門徒說:「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五48保羅勸勉信徒不可犯罪,不要將身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要將身體作義的器具獻給上帝(參羅馬書六13)。

 

只要將新舊約的教導連接起來,就會發現當中的信息是一致的,因為上帝的公義和慈愛是一致的。

 

人對公義慈愛的回應

 

人類選擇悖逆上帝,認為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努力獨當一面,只有弱者才需要上帝,因而驕縱無道。然而,整個靠己力奮鬥的人類歷史卻是全然失敗,以色列由敬畏而後遠離上帝,終以亡國收場,百姓流離世界各地的歷史便是一例。

 

上帝必須有公義的審判,但祂也為人預備了慈愛的救恩。

 

人要謙卑承認自己的有限和無力,且要懂得倚靠創造及賜予生命的上帝,接受祂的救恩。然後,認清自己的使命,看準目標,按著上帝的教導前行。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後書三16-17)。

 

本文資料採自《基本要道系列(五)——作主門徒》,由美國中信出版,香港中信代理。

 

 

得救非因善行

CT682000972dpi

編輯室

 

為甚麼基督徒不是靠善行得救?

 

基督徒得救,不是靠行善,但得救後,卻應該有善行,因為已有主耶穌所賜完善的生命,就有行善的可能。

 

基督徒行善與其他宗教所說的善行不同。

 

其他宗教勸人為善,是以善行賺取救恩,這是不可能的,因沒有人能達到全善的地步。上帝則是先叫屬祂的人得以完全,遵守祂的教導,持守純全的心思意念和行為,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我們本來都是犯了罪,靈魂有病的人,怎能行善?

 

誠如使徒保羅形容他自己:「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七18這是多少人的嘆息,除非他已放棄了認真做人的鬥志。

 

叫一個肉體中沒有良善的人去行善,如同叫一個重病的人,起床運動一樣不合情理,必先要把病治癒,才有可能運動。所以,相信耶穌基督的救贖,得著上帝所賜完善的生命是根本,行善是生命的自然現象。

 

沒有完善生命的根,就沒有善行的果實。

 

聖經是基督徒的靈糧,天天讀聖經,靈命得餵養,才有力量行善;正如人天天要吃飯,才有生活的力量。主耶穌曾以上帝的話,擊潰魔鬼的試探,是最好的範例。撒但最擅長斷章取義,扭曲上帝的話語,使不熟聖經的人,受其矇騙,行差踏錯,更可怕的是演變成異端,遮蔽真道。基督徒多讀聖經,就多有力量及智慧,能勝過魔鬼一切的蠱惑與陰謀。

 

聖經也是基督徒生活的指南。大衛王說:上帝的話是他腳前的燈,是他路上的光(參詩篇一一九105。上帝的話指示人走正路,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不致迷失。聖經也是人在逆境中最大的安慰,使人在苦難中有盼望。

 

基督徒想過聖潔純全的生活,必須靠賴上帝的話語。

 

聖經中最長的一章,是詩篇第一一九篇,全篇 176 節都在談論上帝話語的精粹及奇異的功效,能供應人各方面的需要。因此,基督徒都學習讀經禱告,認識上帝的教導,讓生命煥新,生活有力。

 

聖經中的約翰福音及約翰壹書是由使徒約翰寫成,為讓讀者明白永生的確據。「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約翰福音二十31)「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上帝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翰壹書五13

 

基督徒能活出善行,是因為耶穌基督救贖所賜予的新生命,並堅守上帝的教導。

 

故此,善行是得救後的果子,並非得救的原因。

 

ccmFB_CT682_20190510

本文資料採自《基本要道系列(一)——聖經》,由美國中信出版,香港中信代理。

讀者如欲進深了解基督信仰,歡迎致電本會 (2810-9933) 訂購。

 

 

一枚貼紙

ct682001272dpi

文/黃剛

偶爾回到小時候住過的舊居,街坊鄰居全都變成了陌生人。

 

進了屋子,把門一關,

赫然見到門後一枚鮮紅的貼紙,

 

那是近四十年前,我踩著板凳,用小手貼上的作品。

 

那個時候,過年前夕,家家戶戶的門前都佈置醒目的揮春、橫批或斗方。工整秀麗的隸書篆書,鐵骨銀鉤的行書楷書,琳琅滿目,行走其間像是進了書法展廊。稚小的我當然不會寫大字,對於人家寫揮春,貼春聯這種儀式,感到十分羡慕和好奇。

 

一天,我經過文具店,發現裡面賣一種貼紙:巴掌大,大紅底,中央印一個宋體「福」字,看上去就像是福字斗方。

 

我開心極了,隨即買了一枚,

希望可以跟大人一樣貼在自己家的門前。

 

可是,長輩們一致反對,認為那只是印刷品,稱不上書法,是兒童的玩意,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又怕掃小孩子的興,折衷之下,讓我把那個小斗方貼在門後,給自家人欣賞。

 

就這樣,那枚貼紙陪著我度過童年、少年、青年……

 

眼前這枚貼紙太寶貴了。

 

它不單承載我多彩的記憶;見證一個家庭的一段歷史。更可貴的是,當在它背後成千上萬的揮春橫批都灰飛湮滅,而近四十年後它還是繼續鮮紅著。經過時間長流的洗淘後,仍能存留的就有價值。

 

聖經說:「天和地將要消逝,但是我的話絕不會消逝。」(馬太福音二十四35,《中文標準譯本》)千百年過去了,天地人事幾經滄海桑田,而聖經的話仍然歷久而常新,證明聖經有永恆的價值。

ccmfb_ct682_2019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