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中的平安

文/吳秀娉

我自小跟隨祖母拜佛,曾是自己根深蒂固的信仰。2004 年,我患上感冒,由於處理不當,沒即時求醫就診,只用成藥治療,結果持續多天發燒,全身乏力,受盡刺痛折磨。在東區尤德醫院各科醫生會診下,仍查不出導致持續發燒的原因。

期間,我的情緒十分低落,經常怨天尤人。嘗試聆聽佛經紓解煩擾,卻毫無幫助。信主的小兒提議:聆聽佛經既不起作用,何不嘗試聆聽聖經?我本就對聖經沒抗拒,因我的表姑姐是傳道人,曾多次向我傳講聖經的道理,加上其為人榜樣,使我對她的信仰頗有好感。然而,病得死去活來的我,縱有聆聽聖經的念頭,哪有體力實踐?

我持續發燒至第 22 天的清晨,昏迷中我看見一道白光,又感覺像有幾隻手將我從水中攙扶上岸似的。醒來後,主診醫生告訴我:「你因感冒菌入了微絲血管導致發炎,我們將採用類固醇藥物治療。」

從拜佛到信主

不知怎的,我有個意念,是小兒所信的主幫助了我,祂讓醫生查出病因,相信也會使藥物產生效用。果然,用藥後,燒很快退了。這次經歷了主的能力,我對祂的信心堅固了不少。

幾天後,我被送往東華東院做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由於身體虛弱,一住就是五個月。在漫長的治療期間,我大都手腳無力、行動不便,無法自我照顧,苦不堪言。幸好,醫院內的葉院牧經常探望我,帶給我許多鼓勵和安慰。記得有一次她說:「主的恩典夠你用,因主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參哥林多後書十二9)從那時開始,我學習禱告仰望主。

我感到主的手不斷扶持我、加我力量,不但使我的身體漸漸康復,更治癒了我的心靈。從前的我,經常埋怨,現在嘗到主恩的滋味,才懂得學習感恩。

出院後,我開始跟隨小兒參加教會聚會。主又差派了一位同鄉李姊妹常來關心我,向我傳講福音和解釋聖經,使我決意不再信佛,還拆除丟掉家中的偶像,決志成為基督徒。2005 年 4 月 12 日,我正式受洗歸向基督。

從苦難到祝福

苦難能化為祝福,實在是千真萬確。自大病後,我開始踏上信靠主的路。閱讀聖經多了,主的話語常感動我,也讓我明白耶穌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救恩何等寶貴。我領悟到,人生是短暫的,一切的人、事、物,都會隨生命終結而失去。惟有藉耶穌基督得着永生盼望,讓天父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宰,生活才更具活力、更有朝氣。感謝主!祂尋回我這隻迷失小羊,我要決心信靠主,跟隨祂的腳蹤。

2012 年,我確診患上腸癌,需排期動手術。想不到手術日期,恰巧是 4 月 12 日,是我受洗歸主的紀念日子。主似在提醒我:不要怕,有我在呢!面對手術,我感到惶恐,但奇妙地,主讓我讀到一節聖經:「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上帝。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以賽亞書四十一10)

主用祂的話語安慰我,使我的心頓時安穩了不少。在手術中,教會的弟兄姊妹在門外微聲唱聖詩,又為我禱告。我被主的愛圍繞着,很是感恩!

手術成功了!癌指數回復正常了!我信靠主的心又增長了!

從恐懼到平安

一年後,我再確診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需做射頻手術和用上化療藥。治療過程十分艱苦,幸有主的同在和加力,我才有足夠勇氣和力量面對!

又一年後,癌細胞再擴散至肺部,醫生說要打化療針。自那時至今,我已共經歷了逾一百針的療程,也承受了不少副作用帶來的苦楚。然而,當中感恩的事還是不少的,如總能遇上細心的醫護,為我紓緩了許多治療過程的痛楚。

曾有醫生診斷說,我的病況只可存活三年。可是,從他的斷言至今,我已活了將近十年,且還活得滿覺感恩。

我深深體會到,人生真正的祝福不是沒有苦難,而是在苦難的路途上,有位對我不離不棄的天父一直與我同行。我在苦難中仍有平安!仍有盼望!因我有天父的同在與應許!

親愛的朋友,願你認識主耶穌,在生命中擁有平安、盼望!

(潘創業代筆)

 本文章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23期(2022年7月號)

靜夜思

文/黃剛

外國某大城市舉辦一個盛大的中國文化節,參加的中國僑民特別多。開幕表演是由一班中國兒童朗誦李白的《靜夜思》。娃娃身穿華服,搖頭晃腦,悠揚齊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安排很有代表性。詩歌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李白是古典文學的造極者;《靜夜思》幾乎是每個中國人都能吟誦;兒童是將來文化的繼承者。而且,「思鄉」是中國文化永恆的主題,也是遊子心中永恆的思憶。

娃娃朗誦完畢,場內掌聲雷動持久,不難聽出那是遊子們由衷的共鳴。還有一些老遊子激動得流淚。

故鄉對於很多僑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老病的僑民因為身體原因,永遠回不了故鄉。能夠回到故鄉的,可是滄海桑田,故鄉變成了陌生的城市。有的離鄉日久,親人離世,人面全非的故鄉已失去了她的靈魂,人與故鄉仿似陰陽相隔。

遊子與鄉關永隔的情況古今常有,李白24歲離鄉後,在外漂泊幾十年,再沒回過故鄉。從鄉關永隔,聯想到希伯來民族的先祖亞伯拉罕,他自從離開家鄉吾珥後再也沒有回鄉,也許他曾有過思鄉,但是信仰改變他的視野,「羡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希伯來書十一16)

「思鄉」在中國文化裏是對過去的緬懷;在基督信仰裏是對未來的盼望,兩者都給寄居的遊子們綿長的安慰。

本文原刊載於《中信》月刊總722期(2022年6月號)

懷抱有時

文/馮海

有一個日本人在網上搜索家鄉。他在谷歌地圖上輸入地址,螢幕上出現了老家的街道。童年的巷子邊,他忽然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那是幾年前已經去世的父親,就站在自家門前。這人順着父親張望的方向滑動鼠標,驚訝地發現一個背影正走過街角——那是他已去世的母親,走在回家的路上。原來他父親站在那兒,為要等愛人回家。

谷歌地圖多年前記錄的舊圖片讓這位日本人深受震動,他把這件事分享到網上,無意間掀起了一場浪潮——許多人效法他,試圖通過谷歌地圖,再「邂逅」一次故鄉和故人:有人看到自家的狗還活着,在花園中玩耍;有人原本打算賣掉父親的老房子,卻看到父親的舊車停在柵欄邊,兒時的記憶湧上心頭,就此打消了賣房子的念頭;陽光下,老奶奶在門前照看花兒;爸爸在前院割草;老鄰居站在人行道上聊天……舊圖片記錄了當時不曾留意就匆匆逝去的年歲。

聖經說:「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傳道書三5)。懷抱的時候不覺得,總要等到不懷抱的時候,才倍感思念。

新冠疫情期間,女兒在家上網課,形成了一套新的作息規律。幾乎每天下午,她都會靠在我懷裏,睡一個短短的午覺。每當我看着懷中熟睡的小臉,心裏常湧出這句經文:「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總有一天孩子會長大,我會老去,我們會漸行漸遠。聖經還說:「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傳道書三2)。到那一天,造物主拔出祂所栽種的,我和我所愛的人會被死亡阻隔。那條冷河,無論誰先渡過去,留下的人就孤單了。

然而每次看着懷抱中熟睡的孩子,我心中沒有憂傷,只有光明、喜悅和盼望。懷抱有時,此刻就珍惜這懷抱;等到不懷抱,那也不過是短暫的片時,我和我愛的人終將團聚在永恆的天家。在那裏,我們永不分離,因為我們在主耶穌基督裏罪得赦免,蒙了永生。

從谷歌地圖上回憶舊時光,再看一眼親愛的人,能帶來多少安慰呢?信靠主耶穌基督的人卻能得着最美的盼望——我們將享受永恆的懷抱。

我還記得母親離世的時候,門前的大樹映着燦爛的餘暉,倦鳥陸續歸巢安歇。在更大的畫面裏,我看到我和我的母親、我的孩子終將歸回同一個家園。在那裏,「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二十一4)

天國是上帝巨大無邊的懷抱,要懷抱所有屬祂的兒女。我們要在其中安居,歡樂,永蒙慈愛,這是多麼美好的盼望!

本文轉載自美國《中信》月刊 2021 年 7 月號第 711 期)

愛的寬容

文/ Joywalker  畫/ Wayne

 

等待種籽發芽

等候綠意滿庭

孕育生生不息

 

等待黃花飄落

等候豔紅蒴果

秋天翩然來臨

 

等待冰雪融化

等候濃霧散去

方見你在那裡

 

等待物換星移

等待海枯石爛

時光就此暫停

 

等待生命改變

等候傷口結痂

時間證明一切

 

等待生命成熟

等候靈性超越

止息隱藏怒氣

 

等待羽翼豐滿

等候展翅飛離

年華已經老去

 

等待發現忍耐

等候串起盼望

愛的寬容無限

 

#「你們常存忍耐,就必保全靈魂(或譯:必得生命)。」(路加福音二十一19)

#「紫羅蘭將香氣留在踐踏它的腳上,這就是寬容。」馬克.吐溫

冬的安寧與等待

文/孫基立

冬季的黃昏驅車經過美國威斯康辛州,看到大片休耕的田野,淡棕的黃與夕陽彼此輝映,讓人想到梵高早期的繪畫。

夜色降臨,黑暗中,遠方不時閃過幾星亮點,是原野中農舍的燈光,還有依稀可見的山巒曲線。在這片黑暗中,心裡很安寧,和坐在身邊的寶寶玩遊戲、猜謎、講講幼稚園裡的瑣事,聽他唱兒歌……

這種心情,跟車窗外黑暗中休耕的田野很相配。一年中三季,田野都忙著消耗儲蓄的能量,養育農作物,結實收割。終於等到萬物休眠的冬季,土地可以休息了;平時流淌的河水也結了冰,靜止不動,銀灰色的冰面反射著寒光,連水也休息了。

冬天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心情寧靜的季節,大自然休息了,人也應該停下繁忙的生活節奏,享受安寧的時光。

萬物休憩

冬季看似寒冷蕭條,卻是大自然以它的方式,讓萬物有休憩的時間,不用播種培育收割,只是靜靜享用勞動的成果,用沉思的心情回顧一年的時光。

我們在生活中也需要有這樣的時刻,讓忙碌的腳步和緊張的生活節奏稍停片刻,享受一下寧靜、享用勞動的果實;在冬日中做夢,計劃將來。這樣,在春天來臨時,萬物將有足夠的力量綻放生命力,編織一個嶄新的春天。

我們的生命中也需要有這樣的時刻。在忙碌工作一段很長的時間以後,一些人會有類似休眠的時期,不論怎麼努力都無法再創造任何成果。這時,可能就應該順應心靈和身體的願望,安靜地休息,耐心地等待新的靈感來臨。

無用之用

有這樣經歷的人開始時很難適應,總是想方設法讓自己再持續工作,像往常一樣有規律地創出成績,若非如此,就有一種負疚感,覺得自己浪費了時間。許多人都經歷過這種心靈枯槁的時刻,彷彿一切愉悅都停止了;人生歷程也彷彿一切歸零,以前引以為傲的東西都消失了。人似乎很難適應自覺「無用」的感覺。

冬季的田野裡,在寧靜的氛圍中,一切都停止生長,彷彿在沉睡,沒有任何變化。生命卻在靜止中被孕育,春天蓬勃的生機隱身在看似枯槁的冬季。人若能坦然接受那份無用感,就能體會休眠時期,也是成長。

在枯槁、休眠的時刻,我們是否對春天還有足夠的信心,還相信上帝的確眷顧我們?冬日的田野就給人如此的啟示:雖然一切都枯萎了,但是春天始終會來臨。

絕望人的光

文/黃磊

我想起看過的一部美國電影,一位拳擊女明星被對方偷拳襲擊,導致頸椎斷裂,從此全身癱瘓,靠儀器維持呼吸、心跳和進食。她躺了幾年後失去盼望,不想活了。她用牙齒咬斷舌頭,但被發現後裝上牙套,做了更嚴格的防護措施,她再沒有可能自殺。愛她像對女兒一樣的老教練花盡一切可能來幫助他年輕的學生,甚至去神父那裏懺悔祈求,但只能看着他所愛的人身體和心靈一天天死去。

最後,他帶着注射器偷偷溜進病房,在他學生默許的眼光下,給已經絕望的她注入致命的試劑,使她沒有痛苦地離開人世。這位教練雖然偶爾去天主教堂聚會,為把人帶到血腥的拳擊場而內疚,但他並不認識上帝,也不是基督徒,他以為學生的需要就是恢復健康。試想在這種境況下,有幾個人能不絕望?然而有不少深陷絕症苦難的基督徒,縱然處於在人看來完全絕望的境況,卻因着裏面有耶穌的生命,就在黑暗之中有了亮光,而且不少殘疾基督徒甚至有閃爍耀眼的見證,使身體健康的人都大得鼓勵。

耶穌是無所不能的真神,聖經中記載了很多祂的醫治大能:瞎子立刻看見,癱子當場站立行走,祂能醫治各樣的疾病。「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穌看見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癒嗎?』」(約翰福音五4-6)耶穌為甚麼問這句話呢?難道祂不知道這位病了 38 年的癱子想要得醫治嗎?這使我想起耶穌醫治另一位瞎眼的人時所說類似的話。那位坐在城門口整天乞討的瞎子聽說耶穌來了,不顧其他人阻止,大聲呼喊大衛的子孫耶穌可憐他。耶穌就問他:「你要我為你做甚麼?」他說:「主啊,我要能看見。」(參路加福音十八35-41)耶穌知道患者內心的渴望,大可不用問他們就醫治所有的病人,但祂選擇給他們更好的醫治。身體得醫治只能使人暫享幾十年的壽命,但被罪捆綁的靈魂若得釋放卻有永生,認識並相信這位能施神跡的耶穌遠比身體的醫治更為重要。如此,求告耶穌是所有神兒女必須踏出的第一步。「耶穌對他(癱子)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約翰福音五8-9)

雖然生活中確實有不少基督徒憑信心禱告,連醫生都放棄治療的人仍能痊癒,但並不是信了耶穌,人生病一求就得了醫治,耶穌要賜給人比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永生。有了永生,就有了生命的亮光,死亡不過是一個逗號。

我父親中風在床上躺了一年後,終於能下床走路了,但是右半邊的肢體不能動彈。他如此病了十多年,直到 2011 年 11 月離世。期間他竭盡所能鍛鍊身體,堅持走路,盼望能夠像從前一樣自由行走。最後一年他的病情惡化,睡眠不好,只能坐在輪椅上睡覺。有一段時間他非常失望,有一次對我說:「我是一個沒有用的廢人。」

過去他還沒生病的時候,我通過寫信和打電話給他傳福音,他總是不信,但是生病後就慢慢聽進去了。我從美國回國後第二年他就決志信主,並受了洗。他在不能走路的時候,就天天在輪椅上聽聖經播放機上的講道。離世前,醫院的護士還聽見他做了禱告,說了「阿們」。我父親雖然生前沒有得到醫治,至終不能雙腳走路,但福音卻臨到他,給他絕望的生命帶來希望,耶穌成了他的生命之光。

朋友,也許你正處於傷痛絕望之中,也許你覺得生不如死,但請記住,造你、愛你的主耶穌正注視着你,祂要賜給你希望,點燃你內心的燈。願你得着祂的恩典,從此遠離灰心失望的黑暗之地。

(本文轉載自美國《中信》月刊 2021 年 8 月號第 712 期)

秋葉如花

文/孫基立

季節裡的盼望

秋天,那些在綠色中緩緩燃燒的小火苗很快就會變成熊熊大火,每一片葉子都漸漸湧入這片由金黃、絳紫、豔紅組成的火海中:生命燃燒的顏色,花朵一般鮮妍。秋天的陽光將那些顏色變成明亮的半透明,燦爛明媚。

秋天那明亮耀眼的色彩蔓延到我家的院子裡,一種不知名的灌木突然變得引人注目:一串串鮮紅色的小果子綴滿枝頭,然後爆開成花朵一樣的形狀,露出裡面紅色的種子。我剪了幾枝插在花瓶裡,真的有鮮花的效果。大樹的葉子落下來,房子忽然顯得毫無遮攔,秋天高遠的藍天成為它明亮的背景。

在樹林中漫步,四周飄散著清新的落葉氣息,葉子燃燒後的灰燼,像蝴蝶一樣飄散,天空被刺向天空的樹枝割成一些抽象的圖案,清冷的風搖著樹枝,預告著寒冷的來臨。

我的故鄉廣東沒有這樣明顯的秋天,大部分樹木都是綠色的,只是天空變得明淨了,空氣也變得爽朗了。一次,我遇到一位從美國加州來的朋友,那兒四季溫暖如春,氣候宜人,沒有美國中西部嚴酷的寒冬。我問她會不會思念加州,她卻說就是喜歡季節分明的氣候,讓人在每一個季節都有盼望,而秋葉如花,是一年盼望中的巔峰。

春華秋實的人生

人生的妙處也如此,從童年到暮年,童年的天真漸漸從歲月中消失,但是生命的每一個季節都有其特別美麗之處。春華秋實,歲月對人的饋贈從來就是慷慨的。

秋葉帶來生命中收穫的季節。成熟以不同的方式寫進植物、動物的身體;樹披上彩衣、動物忙碌地儲存食物。人的生命也如此,當逐漸脫離了青春年少的稚嫩和天真,生命將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我們在稚嫩時常常以成熟為追求的目標,當成熟真正來臨,它其實和春天繁花盛開的季節有同樣的色彩。

基督信仰也如此,信仰經歷磨難以後,也有成熟的魅力。那些美麗的事物並不會消失,許多年輕時的理想和夢幻,在經歷生活的磨練後,會以新的方式出現,成為成熟的特徵。我相信一個信仰成熟的人,依然相信生活的美善、相信正義和良心、相信上帝的公義和愛。成熟並不是老奸巨猾,厚黑世故的代名詞。

如同那些絢麗的秋葉,它們成熟的顏色和春天的花朵多麼相似。大自然成熟的季節是非常美麗的:金色落葉鋪滿地面,天空藍得透明,枝頭掛著如同花朵一樣鮮豔的果實。

信仰的成熟也應該如此。

泰戈爾的含淚與泉州奶奶的喜樂

文/何天朵

泰戈爾晚年時,有一位朋友來拜訪他。

朋友說:「你可以心滿意足地死了,因為你已經寫了許多詩歌。在你之前,沒有人寫過那麼多詩歌,英國最偉大的詩人雪萊,只寫了兩千首詩,而你已經寫了六千多首,並且每一首都像深海珍珠與深山鑽石那麼珍貴!所以,你死而無憾了!」

朋友說完,泰戈爾的眼中已淚水盈眶。朋友接著問:「你怕死嗎?你不是寫過一首詩,說死亡是最偉大的朋友嗎?」

泰戈爾說:「不!我不是怕死,死與生一樣美麗。我哭,是因為近來我寫的詩歌愈來愈好。」

泰戈爾最後是在不捨中含淚而逝。

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的內心很不是滋味,生命無人能掌握,依戀不了。

前段時間,我收到幾個重症病人的代禱求助信息。每當看到這些重症病人外形的慘狀,還有聽到他們淒厲的呻吟,我的情緒就會崩潰,一落千丈,繼而不得不深入思考:是不是所有人到了病危,都是這樣不安、惶恐、緊張?

思考中,我記起了幼年的一樁事。我母親因病常去醫院,我也因此認識一位重症病人——泉州奶奶。我不知道她得的是甚麼病,她雖然頭髮花白,卻膚色紅潤。她對人說,她是個基督徒。她很有愛心,也很喜樂,常會以開玩笑的方式說話和回顧往事。

每天吃飯時間我們都需要到樓下食堂買飯。一天,我照例打包了兩份粥、兩份菜,還偷偷給泉州奶奶帶去一個燒紅薯。醫生不讓她吃紅薯,所以她家人從不給她買。

從樓梯出來要先經過她的房間,再到母親的病床,可那天我走過去看到她的病床空空的。想了想,可能她出去散步了。到了母親的桌子前,擺開菜我們一起吃起來。我漫不經心地問:「泉州奶奶好像不在,她昨晚一夜就沒回來。」一旁的護士對我說:「她走了,就在昨晚 11 點。不過這位老太太信主,死得很安詳,還帶著微笑,我還從沒見過死得這樣安詳的病人。」我聽護士說完,不等吃完飯,便一個人爬到醫院的樓頂,看著落日,梳理心情。

長大成人後,見多了喜事喪事,特別是在死亡面前,人都有畏懼,除了我認識的一位牧師之外。那位牧師和我幼時喜歡過的泉州奶奶一樣,在病中和臨終時都有平安喜樂的精神面貌,他們的內心似乎都有一樣超凡的力量,那就是有信仰的盼望。

戰地真光

文/Moses & Laura Li

記得剛抵達伊拉克摩蘇爾那天,正是我倆結婚四週年紀念日。我們立即趕往戰地醫院的帳篷,與其他醫護人員一起裝設各種醫療器材,準備接收傷患病者。我倆多年懇切禱告,祈求上帝使用,沒料到主的心意是要我倆往戰亂之地,且是在古老的尼尼微土地上服侍今天受壓制的人。

冒險服侍,作好準備

我倆雖具醫護資歷,仍需要接受數月由人道機構提供的危機應變培訓,模擬被游擊隊突襲、綁架時的應對,及於 24 至 48 小時內出發往重大事故現場的訓練,作好心理和實際運作的準備。

出發前一晚,我倆與父母商談離家期間的安排。我將爸爸送贈的手錶交回給他保管,Laura 亦將結婚戒指交給媽媽,並告之結婚證書的存放處。我倆前往戰地擔任護士,明白會有生命危險,仍願為主擺上。

醫療需要,信心考驗

摩蘇爾地區被「伊斯蘭國」(ISIS)控制,當地醫院盡毁,兩小時車程範圍內全沒醫院,人道機構看到當中的需要,在附近建造了一家戰地醫院,救治逃離摩蘇爾的平民及傷亡的戰鬥員。

我倆是在那裡極少數的華人,深明自己只是「新丁」,卻滿懷感恩能與多位經驗豐富、具憐憫心腸並竭誠盡忠的醫護人員合作,實是難能可貴的經歷,心知要謙卑學習。醫院的責任本是照顧從摩蘇爾逃離的平民及傷兵,但醫院開始運作後,湧來的更有大批婦孺,叫團隊各人忙得喘不過氣來,身、心靈面對極大挑戰,我倆深感能力和信心都受到嚴重考驗,只有憑藉禱告交託,並完全依靠上帝,方有力堅持下去。

仇恨慘景,無辜傷亡

回顧服侍的過程,經歷了許多難忘的場面、艱難的決定及恐怖悲慘的景象。平民為逃離 ISIS 控制的地方,奔逃時後腦中槍;婦女和孩子因誤觸家園中的誘殺裝置而被嚴重燒傷;士兵和平民因地雷和汽車炸彈爆炸而失去四肢。一切都是源於仇恨和恐怖主義。

至今教我難以忘懷的,是手中抱著只有兩歲的垂危嬰孩的一幕,她的頭部受了致命重傷,呼吸漸漸微弱至停止,面色蒼白,面容卻仍是那麼純真。我忍不住流著淚為這寶貴的孩子禱告,求耶穌基督接她到天堂。當我將這失去生命氣息的小小軀體交給家人前,先洗淨嬰孩的身軀,包紮傷口,再用白布包裹;我無法言語,只是沙啞地低訴:「求上主垂憐。」

禱告上主,忍耐盼望

面對如此艱難的時刻,我倆更深地體會禱告的意義。我倆與整個醫療團隊經常禱告,求主賜智慧和能力面對困境;有時為病人的痊癒及堅強地忍受傷患的能耐禱告;更多時是當醫藥和雙手無法再幫助眼前垂死的生命,我們會祈求神跡。然而不論何時,我們都求上主貼近醫院裡每個人的心,能在生命中認識祂。

在戰地醫院,生和死是如此接近,相距只差一線,我倆仍深知道上帝是美善的,因我們親身見證了耶穌拯救人的生命,並帶來盼望。基督的光在黑暗中照得更亮。祂醫治病人、改變人的心靈、更賜下出人意外的盼望。

奇妙康復,基督平安

其中一個真實故事,更見證上帝的存在是不容置疑。醫院曾接收一位穆斯林婦女病人,她與家人逃難時被襲,失去了最年幼的兩個孩子,自己的一手一腳亦被炸彈炸斷。她和所有醫護人員都為其生存奮戰。大約一週後,奇妙地她康復得不錯,可以出院。

更奇妙的是伊拉克籍院牧在她出院那天,跟她分享福音,她接受了耶穌基督是她的救主!縱使她遇到極大不幸,離開醫院時竟能面帶微笑,除了基督所賜的平安,實在無法解釋。

愛顧仇敵,人心轉化

另外,我倆又在這次服侍中,學習到愛仇敵的真諦。Laura 在「潛在敵軍」的病房中照顧病人時,與翻譯員意外聽到兩個病人的對話:「為甚麼我們要攻打這些人(意指基督徒)呢?他們對我們這麽仁慈,簡直像是天使!」

雖無從得知這兩名自承是 ISIS 恐怖分子的最終命運如何,但我倆看見這兩人從前被教導要仇恨基督徒及上帝的兒子耶穌,現在的心卻被轉變,實在讚歎這神跡!

上帝心意,隨時候命

回想我倆的初心,只是渴望隨時候命,將生命交給上帝用於與人分享祂的福音,想不到祂帶領我倆在戰火撕裂的伊拉克成為其工作的一部分。我倆於 2016 年 12 月底到達摩蘇爾,逗留服侍了一個月,其後於 2017 年 5 至 6 月再服侍了個半月。我們一切只是按上帝的心意而行,將微小的能力獻呈上帝,祂就藉其大能成就令人驚歎的奇事。

我倆完成這微小的服侍後,除了為自己擁有的感恩,並沒有停止看見家園以及世界各地的破碎。我倆更是體會當愛基督的人聚在一起,互相服侍、彼此相愛,真實的盼望就在那裡。上帝願意差遣祂的兒女,將基督的愛、醫治與和平,分享給有需要的人,為漫天黑暗的戰場照耀出一線光芒。「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上帝,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上帝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哥林多後書四6-9節)

 

枯葉蝶

文/葡萄

遠看是一堆枯葉,隨風微微擺動。然而,突然一個漂亮的圖案緩緩出現了,是一隻蝴蝶在打開翅膀。

原來這是的偽裝,這是造物主給的設計和保護屏障。不起眼的枯葉,看似是生命的終結,而枯葉蝶卻彷彿告訴我們,在適當時候,要向世人展示的美麗。

#「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彼得前書一3)。

十年又十年?為時未晚!

CT672000672dpi

文/蔡廉明

 

我是電影《十年》監製,在基督教家庭長大,自小已信主。

 

人生有多少個十年?走到今天,我在許多艱難處境看見上帝,在此分享製作《十年》的心路歷程及我的生命故事。

 

一帆風順

 

逾二十年前,我在美國一間基督教大學念碩士,修讀電影,校徽旁有句話:Christian leadership to change the world(基督徒領袖改變世界)。該校希望訓練學生帶著專業服侍社會,為社會帶來改變。過去二十年,上帝將這句話放在我心。

 

我自問:如何在我的崗位、專業裡服侍上帝呢?

 

大學時期我已決定將生命交給主,甚至想為祂做一些事,但上帝有祂的時間。

 

讀完電影回港工作,沒加入電影業,反而踏進資訊科技界,一做便十年。當時互聯網剛興起,獲高薪厚職,又有機會到美國矽谷工作,以為很風光,事業有成。

 

二次手術

 

我從小到大身體健康,未住過醫院。

 

十三年前,因甲狀腺和荷爾蒙有問題,進一步檢查發現腦裡有個腫瘤,壓住視覺神經,影響左眼視力。我向上帝祈禱:「我將生命交給祢,無論這病怎樣,請祢帶領我。」第一次看報告發現這麼大的腫瘤,心中充滿恐懼。家人已信主,我們一起禱告,在禱告中我感到平安,不久便做手術。

 

完成長達八九小時的手術,醫生竟說腫瘤未清,需多做一次手術。

 

雖然我非常震驚,但想起爸爸在我進入手術室前送我的經文:「當稱謝進入祂的門;當讚美進入祂的院。當感謝祂,稱頌祂的名!」(詩篇一○○4)英文版是
“Enter with the password: ‘Thank you!’ Make yourselves at home, talking
praise. Thank him. Worship him." (MSG)

 

我從事資訊科技,一聽到 password(密碼)這字就特別敏感,更沒想過原來入手術室的密碼是存感恩的心。上帝透過這節經文安慰我,所以當醫生問我做手術的意願,我欣然回答願意,因我心裡仍有平安

 

第二次手術前,教會牧師為我祈禱,送我一節經文:「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二十九11)我帶著平安感恩的心做第二次手術,歷時七小時。

 

醫生指,手術中途腫瘤好像萎縮了,很易移除。

 

放下工作

 

休養康復期間,前後做了二十多次電療,我感到上帝要我放下工作,為祂做一些事,於是決定康復和做完電療便辭職,修讀神學,裝備自己。

 

我還希望上帝使用我過去的經歷——不論電影或資訊科技——來服侍祂。

 

畢業後,上帝沒有立即給我想做的事。2008 年四川大地震,上帝帶領我去四川接觸受災學生,陪伴同行。地震當天,一位學生沒有上學,後來發現全班同學都死了。我們每月探訪,與他同行,看到他由一個鬱鬱不歡的年輕人,變成面帶笑容。

 

上帝很特別,在我沒有想過的時間,帶我進入別人的痛苦。生命故事的頭半段,是上帝要預備我。

 

《十年》迴響

 

這幾年有機會做回老本行,開始多拍電影和接觸媒體。《十年》是關於香港未來想像的電影,2015 12 月上映,探討香港未來十年會變成怎樣,是低成本製作,沒想過帶來極大迴響,而且能在戲院正式上映。

 

上映的八週,恰好香港發生了很多事,有媒體報道指這是香港預言書,劇中發生的事跟社會上發生的事有關。電影備受爭議,被批評為宣揚絕望,散播思想病毒。過去一兩年,我亦面對無形壓力。

 

電影獲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有內地電視台禁播頒獎典禮,我忐忑得睡不著。《十年》在戲院上映期間,場場滿座,其後更進入社區(包括大學、中學、教會、神學院等)放映,接觸了很多人。

 

2016 年電影金像獎頒發前,有電視台採訪,當天我禱告說:「《十年》走到這步,我從沒想過,更沒想過會獲提名金像獎,請祢告知我在這事上要學習甚麼功課。若真的獲獎,請祢告訴我得獎感言要說甚麼。」上帝回應我:「你要謙卑。」我明白上帝要讓我知道,不是自己有多厲害,因此,我的得獎感言是感謝天父。

 

上帝為我們開了很多道路,不論教會內外,這電影都引發很多討論,並在海外電影節上映,受到不同地區的關注。現正籌備《十年》國際版,拍攝不同地區的《十年》。凡此種種,都是我料想不到的。

 

十年又十年

 

從二十多年前讀電影,到十多年前患病時決定為主做一些事,上帝一直帶領我,我只是回應祂給我的使命。

 

上帝將我們放在不同崗位,有不同使命。在尋找使命的過程,必然遇到艱難。

 

曾有記者問我:「如果香港有一天沒有創作自由,怎麼辦?」我真的不知道,但信仰讓我常存盼望,知道為甚麼創作。

 

人生必有艱難,患病十多年,每天都要服藥,做了化療、電療後,身體不能自行製造荷爾蒙,要服用很多荷爾蒙補充劑,還要定期驗血和檢查。醫生說腫瘤殘餘部分有變大跡象,我聽後心裡一沉。憶起十多年前做手術的片段,祈禱說:「上帝,祢已給我十多年服侍祢,為祢做了一些事,我只有感恩,不知可否再有十多年為祢做事呢?再次將生命交給祢,我不想帶著恐懼度日。」

 

我最怕腫瘤壓著視覺神經致失明。

 

2017年,我跟太太參加一個夫婦營,上帝藉此營會跟我說不用怕,耶穌會為我祈禱。

 

我不一定要痊癒,只求經歷上帝的同在。

 

人生充滿不確定,但在未知當中,盼望在哪裡呢?我以一段經文回應:「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耶利米書一5)上帝認識我是誰,讓我有以上經歷,是祂給我的恩典。

 

經文續說:「……因為我差遣你到誰那裡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甚麼話,你都要說。你不要懼怕他們,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一7-8)這段經文給我很大安慰,讓我知道不需懼怕,因為上帝與我同在,我的盼望在祂裡面。

 

為時未晚

 

《十年》結尾有一句:「時勢真惡,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出自阿摩司書五章 13-14 節。在現今社會,我們真的要面對前面難走的路,求善非求惡。

 

最後一幕是「為時已晚」字樣轉為「為時未晚」,我的生命在上帝裡面,一定為時未晚,香港也一樣。

 

人生十年又十年,我們要看上帝給我們的生命,都有祂的心意,可能今天你面對的事與我不一樣,但我希望你也能經歷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

ccmFB_CT672_20200106

(本文是蔡廉明先生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我思我信

CT685000572dpi

文/張達明

 

我信

 

我在大學畢業那年暑假開始接觸基督信仰,數月後決志信耶穌。回望過去三十二年,上帝透過很多不同的經歷,讓我反思所信。我也真切經驗到聖經的啟示:上帝很愛我們每一個人。人生路途上會經歷許多事情,其中當然有不開心,甚至是不願意面對的事。聖經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馬書八28

 

我體會到上帝的心意是要建立我們的品格;關注的不是我所做的是否有成就,關注「我」這個人,希望我們能與有密切的關係。

 

信主後我仍然有很多失敗和軟弱,我看見自己的不足,做不到上帝希望我做的事,這是近十年以來體會最深刻的。

 

但上帝讓我清晰明白,接納我這個罪人,不僅僅在我決定接受耶穌為救主、將生命交給掌管的一刻,而是一生的。因為我的生命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耶穌來更新改變。

 

上帝明知我未能完全達到的要求,但愛我,差耶穌基督來幫助我,以的義代替我的不義(參彼得前書三18)。在基督的救恩裡,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參加拉書二20),這是我很深的感受。雖然我仍有很多不足,但當我接受耶穌時,上帝就看我如同的兒子,愛我,讓基督活在我裡面幫助我。

 

我思

 

畢業後我在律師行工作,後來在香港大學教書,也參與公共事務,遇上不少持不同意見的人。我在信仰思考中希望能成為和平之子,成為不同意見人士之間的橋樑,讓雙方有對話的機會。我期望彼此縱然看法不同,也可以在互信的基礎上溝通、相互理解和尊重、找出定位;特別在信仰群體裡,更渴望能持守「以仁愛寬容消弭紛爭」、「以謙卑憐憫擁抱公義」、「以聆聽對話建立共識」的信仰態度。

 

每個人都有自己看不見的盲點,就算彼此有對立面,也應嘗試開放交流。在信仰群體中更要基於上帝的愛,衝破隔閡,避免築起失去互信的牆。我相信上帝賜予我們的更新生命,可以幫助我們在惡劣處境中,有不一樣的回應。即使未能立時有互相信任的溝通,在我的經驗中也曾遇上艱難時刻,需要勇敢面對友善的環境。

 

然而,信念的堅持並非外在的得失,甚至是制度的改變,而是人心的改變;正如上帝看重我們的內在品格。因為,縱使人們改變了制度,內裡的不義卻沒有改變,敗壞的人心仍會操控制度,不公不義依然存在。

 

我曾看見不少年輕人付出勇氣主動聽取反對者的聲音,無懼受辱被駡,仍堅持對話、尊重溝通,不放棄所期待的人心改變。

 

我最近在看聖經的出埃及記。摩西要求法老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法老斷然拒絕,而後上帝降下十災。這段歷史敍述中,有一個很重要並重複的描述:「但耶和華任憑法老的心剛硬,不聽從摩西和亞倫,正如耶和華對摩西所說的。」(出埃及記九12,《和合本修訂版》)無論摩西在法老面前說了甚麼,行了怎樣的大神跡,都改變不了法老的心。在第十神跡出現前,法老仍是心硬。

 

如此艱難的處境,人很容易感到無力,會問:「公義是甚麼?」

 

上帝的心意很特別,曾多次向摩西預告,法老不會答允他的要求,但摩西必須繼續做上帝要他做的事。

 

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學習的。

 

持定所信所思

 

出埃及的故事給我很大啟發:不要放棄。即使困境不變,我們卻可以擴闊心靈空間,就是無需期望所做的事必定有果效,而是確信上帝掌權。

 

因此,繼續說應說的話,繼續做應做的事;抱持盼望去期待上帝展示的計劃,那關乎我的、眾人的;關乎社會的、世界的計劃。

 

我們身處歷史進程時,會不明白上帝為何安置人在看不見出路的處境裡。

 

就如以色列人出埃及前的四百年是奴隸階級,了無出路;

 

又如耶穌道成肉身臨到人間前,亡國多年的以色列人,在羅馬政府的管治和壓迫下,失去救贖的盼望;

 

甚至小百姓中的施洗約翰在出生前,他的母親以利沙伯禱告多年求子,卻一無所出,長久苦候的她,儘管禱告,但已放棄生育的希望,以為上帝不會聽她了。

 

上帝真的很奇妙,我們無法知悉歷史的進展,甚麼事要發生,甚麼事不會發生。我心裡清楚確定的只有一事:我們的上帝是掌權的王,顧念我們、看重我們。這信念幫助我在困境中能跳出怨憤仇恨。

 

為所信付出

 

要跳出憤怨並不容易,特別在憤恨難平,傷口未之時。

 

在這些艱難時刻,我學習憑著信念,步步堅持相信上帝的愛顧和恩典,從而建立堅韌的生命,持守關懷與愛,消弭仇恨,勇敢付出的品格。

 

上帝創造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每個人要怎樣回應在其生命中遇到的處境,自有上帝對其生命底心意的引導,所以我不認為所有人都要有一樣的回應。每個人都需要自我省思、尋求上帝,看看此時此刻上帝期望「我」這個角色要承擔些甚麼,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角色,在整體上才能互相配合。身為信徒,心態上更要靠著上帝,帶著愛與關懷,剔除憤怨。

 

信徒看見不公義的事而感到憤怒是正常的,這是上帝給予信徒對罪的觸覺。

 

但我們要將憤怒轉化,選擇靠著上帝寬容面對,不讓憤怒演變成仇恨和罪惡纏擾我們。

 

這是信仰賦予我們在面對不義時,勇敢選擇以善寬容處之的自由。

ccmFB_CT685_20190925

(本文是張達明律師在本會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迦南道真堂及基督教恩臨堂合辦的新蒲崗福音午餐會的分享,內容經整理。)

 

 

百合花和復活節

CT672000772dpi

文/孫基立

在復活節之前,我買了一大束百合花,復活節那天我起得很早,向玻璃花瓶那個方向一瞥,發現那些漲鼓鼓的淡青色的花蕾忽然變成了盛開的百合,散發出清甜的香氣,在晨曦的微光中,雪白捲曲的花瓣半明半暗,形成奇妙的光影組合。

 

就在這一剎那,我明白了復活和百合花之間的神祕聯繫。

 

在復活的清晨,那幾個婦女在墓地尋找耶穌的遺體,但是他們沒有找到,而復活的信息就在那個清晨的時分向人類顯明了。

 

人類不必再屈從於死亡的恐懼,而且新的生命是純潔無瑕的,

 

脫去了地上一切的不完美和腐朽,我們夢想的生命形式在復活節的祝福中出現了。就如同我在晨曦中看到的那束潔白的百合花。

 

我們所盼望的新生命將是怎樣的?誰也不知道,但是當我看到那束晨曦中的百合花,我就似乎明白了,

 

許多詞湧現在我的心裡:聖潔,高貴…

 

其實所有這些詞都無法描述真正看到那束百合花的感受。

 

那束百合花就是復活圖畫:在上帝的國度,我們的心靈和生命都得到了淨化,散發出聖潔的光輝。

 

我們在疲勞的生活中掙扎,嚮往天國和一個完美的生命,那個新生命在哪裡?

 

耶穌的死亡非常痛苦,臨終的時候,除了母親和幾個婦女,其他人都因為害怕受牽連逃走了,人們在十字架下嬉笑侮辱,嘲諷所宣揚的天國和新的生命。

 

像任何一個臨終前的兒子那樣,將母親託付給最信任的人約翰。也像任何一個面臨自己無法承受的痛苦的普通人那樣,在臨終前向天上的父親發出質詢:父啊,你為甚麼拋棄我?

 

死亡的慘狀我直到今日依然無法完全想像,面對當時那些在十字架前抓鬮分的衣物,給戴上荊棘冠冕,嘲笑的人,我不敢想像內心的感受。

 

後來,這一切都歸於沉寂,

 

的遺體安放在墓地,的門徒也準備四散,可能他們覺得自己也受了愚弄,將一個凡人當成了拯救者,的慘死也宣告了這個夢想的結束,他們正準備重操舊業,可能在老年的時候回憶一下年輕時幹的糊塗事。

 

但是在復活節的清晨,又重新出現在來墓地膏抹的遺體的婦女面前,告訴她們,祂過去說的一切都是真的,早就預言過的死和的復活。

 

那個答應給予我們的屬天的生命也是真的。

 

今天那束潔白的百合花就在清晨時分,重新告訴我同樣的信息,耶穌邀請我們分享的心靈世界和的生命,儘管有許多的痛苦,但也同樣是美麗的。

 

百合花代表復活的基督,它的聖潔,它從腐朽中的新生,都在訴說一種新的生命:的仇敵,為釘死的人祈禱,原諒的門徒的背叛,依然愛他們,信任他們,愛每一個世人認為骯髒的人:妓女,稅吏…

 

我們只能觀望天國,

仰慕天國,

就如同我們仰慕基督,

的世界是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理解和體會的世界。

 

但是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的美好,

它有百合花的顏色和芬芳,

我們在地上就能看到它的影像。

ccmFB_CT672_20190417

 

 

有一種「死亡」叫「睡了」

CT684000872dpi

文/張琨

 

五歲女兒的哭問

 

母親去世後,五歲女兒常常提起外婆。

 

有一天,她問我:「媽媽,您將來也會死嗎?像外婆一樣嗎?」我說:「是啊,人人都會死的。」她便哭著說:「可是我不想讓您死,不知道您甚麼時候死,也不知道您會怎樣死。」

 

我驚訝於一個五歲孩子居然對死有這樣的恐懼和理解。

 

是啊,我們都有死的一天,可是很少去想自己甚麼時候死,怎樣死,總覺得死亡離自己還遠,總覺得今天不會死,於是終日忙碌於世間不急之務,為蠅頭小利而奔走呼號,等到大限來臨,手忙腳亂,才想起「主耶穌救我」。

 

女兒的話好像對我敲響了警鐘,我對她說:「信了耶穌的人就不怕死了,妳睡一覺就去了天堂,有一天我們都會在天堂見到外婆。」女兒聽了,放心地點點頭。

 

自小就有的恐懼

 

我還清晰記得自己從小一開始思考死亡的事情,每每想到自己會死,將在世間消失,就害怕得睡不著覺。

 

記得外婆離世時,緊緊抓住兒女的手,一個個撫摸,不肯鬆手,大家都哭成一團,母親的臉甚至哭腫了。

 

我小小的心靈充滿恐懼,不知下次死亡會輪到誰。

 

外婆最終還是鬆手離去,我卻不知她去了哪裡。

 

長大後,發現很多人也對死亡有同樣恐懼,且世世代代都在尋找一條離苦得樂的永生之路。秦始皇曾派徐福帶著數千童男童女尋找長生不老藥,據《日本國史略》記載:「孝靈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來。(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齎三墳五典來聘。福求藥不得,遂留而不歸。)」明朝嘉靖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只為在西苑煉丹修道,

 

可是最終他們都死了,一代代尋找,一代代又死去。

 

直至今日,人仍不斷追求長生之道,各種抗衰養顏保健品層出不窮。《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科技大亨的最新研究計劃:對抗死亡〉提到,數碼科技大亨正著手進行一項研究,以延長人類壽命,還預備付出數十億美元進行研究。

 

可是無論人類怎樣努力,都難逃死亡厄運,也無法預測自己會以甚麼方式,在甚麼時候死去。

 

亞歷山大大帝曾建立橫跨亞非歐帝國,卻在三十四歲病逝。他有三個遺願:醫生須抬他的棺木;通往墓園的路上,要撒滿他一生收集的金銀珠寶;雙手懸空放在棺材外。為甚麼?因他臨終悟到三個道理:醫生醫病不能醫命;錢財乃身外物;我們空手來到這世界,也要空手離去。

 

如此坦然地死去

 

我信主前,曾看過一部電影,雖記不起名字,卻清晰記得一個畫面:一個老婦人的兒子死了,她沒有悲傷,卻雙手合十在兒子床邊說:「你從此安息了,去吧,我的孩子!上帝保佑你!」我看了非常驚訝,這畫面對一向害怕死亡的我無疑是荒漠中的甘泉。我想上帝早已把福音種子埋在我的心田。

 

信主後,上帝逐漸挪去我對死亡的恐懼,藉著眾多如雲彩般的見證人,

 

我知道基督徒的死亡如同睡了,醒來後的生命從此不再死去。

 

聖經中教會誕生之初的門徒司提反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司提反面對逼迫,被石頭砸死時,不像一般人驚慌失措,面如土色,而是被聖靈充滿,充滿信心地仰望上帝:「『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又跪下大聲喊著說:『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說了這話,就睡了……」(使徒行傳七59-60)因著他的信,看到天國的門打開了,上帝的榮耀彰顯在他面前。他不是死了,而是睡了,靈魂已被主接走。

 

美國著名佈道家德懷特.萊曼.慕迪(Dwight L. Moody)面對死亡時也是如此平安,甚至充滿喜樂。親朋好友圍在病榻前,他幽默地說:「這是死亡嗎?不,這是祝福!我已到達天堂之門,地在退後,天堂之門在開啟,上帝在呼喚我,我得走了。」他再次甦醒時,說看到在天堂的親人,並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不是做夢,而是真真實實在天堂的景象。誠如葬禮上牧師所說的:「親愛的朋友,我們今天不是來悼念慕迪的死亡,而是慶祝他的得勝!他與主同行,主將他接走了。」

 

最近聽到牧師分享的故事,令人感動,願這個故事激勵更多人,也願更多人能改變對死亡的態度——1914 年,從加拿大到英國的愛爾蘭女皇號載有 1,400 人,其中有 170 位救世軍青年領袖,準備去倫敦參加年會,不幸遭遇船難。這批年輕人穿上救生衣,跳下水救人。

 

他們脫下救生衣給其他旅客,並一一問他們是否基督徒,帶領他們信耶穌。

 

一名十七歲女孩游向一名壯漢,脫下救生衣給他,壯漢穿上後又於心不忍,把救生衣還給女孩。女孩問他:「你是基督徒嗎?」壯漢說不是,女孩就非常生氣地把救生衣丟給他,並說:「我死了可以上天堂,你死後卻沒有天堂的盼望。」壯漢非常感動,接受了耶穌,並說:「那一天,我被救了兩次。一次從水中被救起,一次是耶穌從罪中把我救起。」

 

這批青年無一生還,上帝卻賜給他們更豐盛的生命,因為他們早已把年輕生命獻給主。他們雖死,靈卻活著;雖離去,卻激勵了更多人跟隨耶穌。

 

聖經告訴我們:「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做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啟示錄十四13我們死了,從此脫去罪的轄制,靈魂永遠安息在主懷裡,而且一生在主裡所做的工都會寫在生命冊上。

 

我們何等蒙福!不僅今生不再懼怕死亡,且死後有永生盼望。

ccmFB_CT684_20190402

本文轉載自台灣《中信》月刊第 684

 

 

不再被死亡捆鎖

CT676000772dpi

文/龔薇

我患精神分裂症已有十六年,期間曾自殺多次,最嚴重的一次是喝了酸液,令食道、氣管灼燒萎縮及變得狹窄,導致吞嚥和呼吸困難。我進行了十多二十次手術,至今已恢復了七八成。現在每天要吃精神病藥及抗憂鬱藥,一般人可能不理解這些病和服藥後的酸甜苦辣。我感到焦慮、掙扎抗拒、厭棄生活,卻依然活著,這力量是誰賦予的?是我的上帝。祂讓我在試煉中仰望祂,在絕望中盼望祂,在焦慮中信靠祂,

 

我不能想像若沒有上帝,如何活下去。

 

痛失親人

我信主並不因受病患折磨,讓我在絕望中看見上帝,而是因為姊姊的孩子十一年前溺水身亡。當時他才十五歲,為了救急流中的同學而葬身大海。姊姊聽到這個消息,如雷轟頂,當她帶著一種空洞、悲痛欲絕、無法相信,也有些恍惚的心情去醫院看孩子時,看到的是躺在床上不能說話、不能關心媽媽、手裡還握著海沙的心愛兒子,姊姊的心已痛到要崩潰的極點。

 

未失去親人前,我們對親情的理解從未如此深刻,失去了才知道是那麼揪心。

 

姊姊的兒子是個懂事的孩子,家境貧寒卻能體會媽媽的辛苦,主動照顧不滿週歲的弟弟,在學校深得同學的喜愛。這樣一個好孩子卻突然離開人世,使我和姊姊對人生有了新看法。

 

白髮人送黑髮人,撕心裂肺的思念,心靈空洞的死寂,世上還有甚麼是重要的?金錢、財富、名利、地位,甚麼可以換來這生命?有甚麼對我們仍然重要?這些外在的一切虛榮浮華猶如破滅的泡影,沒有甚麼比我們失去的親情更寶貴!

 

孩子的死給我們全家帶來改變,那些身外物,如錢財、虛榮、地位、奮鬥、學業都如幻影,不再重要。

 

外甥的去世,讓我在世上多了一個永遠的遺憾,永遠的懷念,永遠的悲傷。

 

逝去的外甥生前信了主,喜歡到教會,我和姊姊都曾感到莫名其妙;但此時我在極度悲傷中,也不知道是為甚麼,打開了聖經。讀著讀著,我讀到約翰福音說上帝是光,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

 

雖然有很多內容我不完全明白,但這些話就像一盞明燈,

 

突然照亮了我黑暗空洞的內心,讓我知道人有靈魂,有永生。我對上帝有了初步概念,接下來認識上帝更多方面。

 

悲傷非枷鎖

在進一步學習和教會幫助下,我相信並逐步明白了上帝與人的關係,以聖潔代替罪是通過主耶穌的犧牲來完成的。耶穌上十字架為拯救人類,包括為我而死,獻上活祭,成為我們與上帝之間的中保和橋樑。我認識了主耶穌,相信了上帝,從此擁有永恆的生命。

 

我不知用甚麼形容認識上帝後帶來的喜樂與盼望有多大,這種重生和盼望不僅讓我對外甥的死有安慰和盼望(知道有一天能再見他),對我的疾病也有了解釋、安慰和盼望。

 

上帝每天都托住我,讓我勇敢面對疾病,在對付疾病時有得著、有滿足、有帶領、有依靠。與上帝同在,我不再懼怕疾病和死亡,而是有喜樂、平安、盼望伴著我,

 

即使用全世界的財富來換這種快樂、滿足,我都不願意。

 

現在我完全明白,上帝會用我苦難的經歷來傳揚、榮耀、見證祂。祂是信實和大能的,能讓我這樣的人活在世上,還能享受祂賜下的滿足和甘甜,這就是一個神蹟。

上帝是又真又活的,能改變人的心思意念,掌握著每個人的一生,我們活在世上就是為了榮耀、讚美祂。祂能化零為整,化破碎為完全,化苦難為甘甜。祂的能力是大而可畏的,足以讓人脫離死亡的捆鎖。

 

我愛我的生命,更愛那位創造宇宙萬物、支撐著宇宙運作、愛我們、為我們分擔苦難的天父。

 

姊姊自信主後也不再悲傷,雖然思念孩子,但更多的是盼望喜樂和珍惜現在,也知道有一天會再見孩子。上帝大大賜福予她,因此她健康、積極、喜樂、踏實,靠著讀經禱告,比以前的她不知好了多少。

各位朋友,我們都是上帝的創造,也是祂所愛的,我們的人生目標不是為了賺取金錢、榮譽,而是為了榮耀見證我們偉大的上帝。上帝啊,求祢用我的心、我的口、我的困難、我的疾病來榮耀見證祢,使更多人歸到祢名下,成為天國的一分子,永享屬天的福氣,阿們。

ccmFB_CT676_20181004

(本文轉載自美國《中信》月刊第 676 期)

 

 

我身有枚計時炸彈!

CT676000372dpiA

文/梁貴明

 

假如你身上埋下枚炸彈,正在倒數,但不知何時爆炸,你會如何?

 

計時炸彈的刑期

2010 1月,醫生宣判了梁貴明的「死刑」:患上癌症之王(第四期胰臟癌),且已擴散至脊骨。「如果你接受電療和化療,可多活兩年。但如果甚麼都不做,就只有半年壽命。」貴明接受了磨人的電療和化療,腫瘤卻沒有變小,但他竟然奇蹟地活到今天;醫生也莫名其妙,在醫學上解釋不了,或許惡毒的癌細胞「暫時睡著」了。

 

跨越死亡達至永生

然而貴明身上的計時炸彈,天天在倒數,隨時急轉直下,一發不可收拾。貴明有一套很獨特的死亡觀:「因為基督信仰教導我,人最終極的那一點是永恆的天家,而不是死亡。在那兒我可以和耶穌一起。當對永恆的天家有把握,再從天家角度看死亡,就顯得微不足道,也不足為懼,因肉身死亡不過是通往天家必須打開的一道門而已。我嚮往天家,亦很想去!」對死亡,貴明舒泰坦然,生為暫寄,死才永歸。

我完全明白和接受身體必然漸漸衰殘,所以我學習依靠上帝,將生命交給祂,求祂加我力量去面對。我可能比我的朋友早一班飛機離開,卻是與比我早搭一班機的父母、及晚我幾班飛機走的親友,重逢相聚在天家。」

「我已有心理準備,計時炸彈隨時會爆炸,回天家的時間不遠,但當想到很快就可迎見這位愛我到底的上帝,與祂面對面時,不期然有一份興奮和平安的期待。」或許你會對貴明這番「遺言」感到不可思議,對素來忌諱死亡的中國人更難以想像,但這份識透生死的豁達,委實不簡單,是源於基督信仰讓他對死亡有不同理解、回應,能放開懷抱,釋然面對。

 

平安預備迎接死亡

貴明的身、心、靈都已準備好進入死亡:他出版了自傳;預備好遺書;叮囑了太太將他的遺體捐給香港大學作「無言老師」的醫學研究用途,因他體內特別大的胰臟腫瘤(十二公分),堪稱經典,這或許是他對社會最後的貢獻;他選好了安息禮拜的詩歌和經文,提示喪禮儀式盡量從簡,親友在安息禮拜後,開開心心吃一頓飯就最好;他時常保持喜樂,因為有上帝所賜的平安,靈裡平靜安穩。

如果沒有上帝的平安與我同在,我很容易會崩潰和抑鬱。耶穌在約翰福音十四章27節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這經文給我很大的幫助。」

 

親身鼓勵同行癌友

因自己是癌症病人,曾接受電療及化療,貴明身同感受,決心把握仍有的日子,充當癌友鼓勵者(encourager)。打從 2010 年起,這八年來在醫院院牧和朋友轉介下,貴明風塵僕僕,經常出入瑪麗和其他醫院,探訪了近二百多位癌友(其中四十多位同樣患胰臟癌),以其「同病相憐」的親身經歷,安慰和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絕症。

我很明白癌症病人的痛苦;上帝讓我接受社工訓練,我能與癌症病人建立關係;以一個同路人的身分,分享我的病患經歷。因我是過來人,同聲同嘆,能取得他們共鳴。我亦會找機會分享從上帝而來的平安,讓他們的心靈不再被癌患折磨,能正面面對病患。」貴明不是醫生,癌症也需心藥醫,積極的心理素質,可與頑疾對抗,他為癌友開了許多心藥,是好些醫生做不到的。

 

不懼死何以死懼之?

人生無常,誰敢肯定自己身上沒懷炸彈?貴明忠告說:「如果有基督徒朋友確診癌症,我會與他一同祈禱、唱詩歌及讀聖經,一同感受從上帝而來的平安和能力。假若朋友還未信耶穌,我會分享我的病患經歷,讓他明白真正的平安是從上帝而來,並把救恩介紹給他,給他一些經文及詩歌,幫助他經歷上帝的同在。惟有永生天家的盼望,才是我們癌友面對癌症的『標靶特效藥』。」從貴明不一樣的死亡觀中,你得了甚麼啟發,好去預備那必來的死亡?

ccmFB_CT676_20180829

(思懷採訪)